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25)京03民終7849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馮某。
法定代理人:孫某某(馮某之母)。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王某某。
上訴人馮某因與被上訴人王某某確認合同效力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馮某上訴請求:1.撤銷一審判決第二項,改判駁回王某某要求馮某返還本金的訴訟請求;2.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用由王某某承擔。事實和理由:一審判決事實認定有誤。一、馮某在一審中舉證證明王某某伙同案外人張某2向馮某借款,所有錢款又被王某某、張某2及前兩手借款人瓜分。借款是假,王某某本質上是伙同他人騙取馮某錢款。王某某騙取馮某信任,使得馮某拿出房本辦理抵押,現(xiàn)在血本無歸。其行為十分惡劣,其不當訴求不應支持。二、王某某明知馮某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其存在過錯,應承擔給馮某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審判決馮某返還85萬元,既不能懲戒王某某的違法行為,又不能保障馮某的合法權益,馮某及家人的生活依然無法維持。
王某某辯稱,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馮某的上訴請求。一、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1.一審法院已查明,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借款及簽訂抵押合同的行為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且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二條、第一百五十七條,《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無效的認定符合法律規(guī)定。2.一審判決綜合考慮馮某的實際損失范圍、王某某的過錯、馮某及其監(jiān)護人的過錯,對損失分擔作出了合理認定。一審判決在扣除王某某已收取的服務費及利息后,僅支持馮某返還85萬元本金,已充分平衡雙方利益,符合法律規(guī)定。二、馮某的上訴理由無事實與法律依據(jù)。1.馮某稱王某某與張某2共同詐騙,但未提供有效證據(jù)證明王某某存在共同故意或參與詐騙行為。公安機關的偵查及刑事判決僅認定張某2單獨構成詐騙罪,未涉及王某某。馮某此項主張屬主觀臆測,不應采信。2.馮某主張王某某明知其身份,但未舉證證明王某某在借款時已知曉馮某的精神狀況。事實上,馮某在借款過程中表現(xiàn)正常,且王某某通過合法程序辦理抵押登記,已盡合理注意義務。一審判決基于保護弱勢群體的立法目的認定王某某存在過錯,但并未加重其責任,反而大幅減免了馮某的還款義務,已體現(xiàn)司法傾斜。3.一審判決未損害馮某合法權益。馮某聲稱其血本無歸,但刑事退贓程序正在進行,馮某可通過追繳張某2的違法所得彌補部分損失,同時一審判決已免除其利息及部分本金還款責任,實際減輕了其債務負擔。綜上,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判令馮某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王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王某某與馮某簽訂的《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無效;2.馮某償還王某某借款本金1072500元;3.馮某支付王某某資金占用利息(以借款本金1072500元為基數(shù),自2023年2月16日起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按照年利率3.65%計算);4.訴訟費用由馮某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馮某系智力殘疾人,等級為三級。2023年11月8日,經馮某之母孫某某申請,一審法院作出(2023)京0112民特158號民事判決書,判決:一、馮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二、指定孫某某作為馮某的監(jiān)護人。
2022年12月21日,馮某作為甲方、抵押人,與乙方、抵押權人王某某簽訂《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載明主債權數(shù)額為110萬元,債務履行期限為2022年12月21日-2023年3月20日,抵押不動產坐落:通州區(qū)×××601,不動產登記證號:京(2022)通不動產證明第×××號,債務人馮某,本合同僅為甲乙雙方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辦理抵押權登記之用的主債權及抵押合同,除雙方另有約定外,不作他用等內容。同日,王某某取得上述抵押的不動產登記證明,證書編號為京(2022)通不動產證明第×××號,義務人為馮某,房屋坐落為通州區(qū)×××601。
2022年12月21日,王某某作為委托人,與受托人張某1簽署《委托付款授權書》,載明出借人王某某與借款人馮某于2022年12月21日簽訂金額為110萬元的借款合同,因出借人王某某銀行卡限額,故委托受托人張某1代為將出借款項轉賬至借款人馮某的銀行賬戶等內容。同日,張某1向馮某的銀行賬戶轉賬60萬元;次日,張某1分兩筆向馮某的銀行賬戶轉賬20萬元、30萬元,共計50萬元。
一審經查,2023年4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出具《立案告知書》,載明“馮某:馮某被詐騙一案,我局認為已構成犯罪,現(xiàn)已立案”等內容。該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馮某向公安機關陳述稱:“2005年年底,我認識了一個名叫張某2的人,2007年前后我已經在一個當時名叫通州區(qū)環(huán)衛(wèi)所的單位上班,我在那里做環(huán)衛(wèi)工人,是臨時工。后來張某2對我表示說他有能力幫助我讓我轉成正式工,但是需要我付給他錢。2007年張某2第一次提出讓我付錢,我就付給他了,具體金額我記不清楚了,但是我給了張某2錢,張某2一直沒有幫我轉成正式工。此后一直到2023年,張某2一直經常找我要錢,都是以幫助我轉成正式員工為由,這期間只要我手里有錢,我都給他了,有時候我手里沒錢,張某2還要求我去借錢,然后把借的錢也給了張某2,實在借不到錢的時候就沒給他。大約在2022年4月前后的時候我已經欠了7、8萬左右人民幣的外債了。我當時就想了一個辦法,我拿我家的房本去抵押貸款,把我欠的外債還上。當時在我去抵押貸款的路上,我就給張某2打了一個電話,跟他說我要去拿房本抵押貸款還賬。張某2跟我說讓我放心去做抵押貸款,他之后可以幫我把這個房本贖回來。之后我先去了北京市朝陽區(qū)某窯附近的一個地方去做抵押貸款,具體是什么地方我也記不清了。在某窯這個辦貸款的地方我遇到了幾個聲稱能幫我辦理貸款手續(xù)的人,這些人看我的房本是通州區(qū)的,所以他們就提出帶我來通州區(qū)不動產交易大廳去辦理抵押貸款的業(yè)務,然后我就聽從他們,跟著他們一起來到了當時位于通州區(qū)喬莊街道的不動產交易大廳辦理抵押貸款,在辦理貸款的過程中一直是帶我來的這些人在幫我辦理手續(xù)。在我辦理抵押貸款的時候,張某2并不在場。當時我做抵押貸款一共是貸款了50萬元人民幣。這個貸款我不是向銀行抵押貸款的,而是向個人貸款的。貸出這筆錢一部分用來還了我欠的外債,然后其中這些幫我辦理手續(xù)的人又從其中拿走了大約20萬元人民幣左右,這筆錢當時這些人是否和我事先說過,我已經記不清了。之后剩下的2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錢,我都給了張某2,是分了很多次給的,具體的次數(shù)和每次的金額我記不清了,這些錢也都是張某2以幫我轉成正式工為由找我索要的。再之后因為我還不上貸款,大約在2022年8月前后,放貸給我的人就讓我把這個債務再抵押給一個下家貸出80萬元人民幣,然后用這個錢去還那50萬元人民幣的貸款,這筆錢最后實際到我手里的也就只有10萬元人民幣左右。剩下的這1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錢,我也都給了張某2,是分了很多次給的,具體的次數(shù)和每次的金額我記不清了,這些錢也都是張某2以幫我轉成正式工為由找我索要的。再之后我還是還不上貸款,2022年12月左右,放貸給我的人又讓我再一次把這個債務再抵押給一個下家貸出110萬元人民幣去還之前的貸款。這筆錢最后到我手里的只有7萬多人民幣左右。這次剩下的錢我也是都給了張某2。再之后2023年最近這一兩個月,我母親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事兒之后,我母親就帶著我來到公安局報警了”“我三次貸款得到的30多萬元人民幣都給了張某2,貸款之前我給了張某2多少錢我已經不記得了。這些給張某2的錢都是張某2以幫助我轉成正式工向我索要的。也就是我被騙損失的錢”。王某某接受公安機關詢問時稱其為貸款中介,案涉借款過程為:“2022年12月我的朋友何某某聯(lián)系我,說他有一個叫馮某的客戶,想要做房屋抵押貸款,想要110萬元,有一套北京市通州區(qū)的房子,問我有沒有出資人,后我問了問,找到了出資人,叫張某1,當時我們約定利息是月2.5%。12月21日和22日,因為張某1有事,她沒有去現(xiàn)場,我跟何某某、郭某某還有馮某約在通州區(qū)不動產中心見面,馮某自愿跟我簽訂了抵押借款合同,借款110萬元,約定借款周期為三個月,當天我讓張某1給馮某轉賬了60萬元,其余的錢沒有湊夠,在第二天通過同樣的方式轉給了馮某50萬元,21日馮某將自己位于通州區(qū)某園的房產抵押給了我。后馮某當天用現(xiàn)金給了我一個月的利息,后續(xù)又通過微信給了我兩個月利息,但是到期后,本金他沒有還上,我們也聯(lián)系不上他,我也去他家找過他,見到了他媽,他媽說錢被騙走了,然后我們就走了司法程序起訴對方。”王某某還稱當天系由郭某某收取的馮某的手續(xù)費和利息,然后由郭某某給何某某服務費和一個月的利息,應該收到是9萬元左右,其中包含服務費6萬多元和一個月利息27500元,王某某收取了其中一個月利息27500元,剩下6萬元服務費由王某某與何某某平分,后馮某通過微信向王某某轉了兩個月利息。何某某在接受公安機關詢問時表示,上述9萬元系以現(xiàn)金形式收取,原因是“以轉賬方式收取的話,最后如果到法院起訴階段會按照本金扣除”。關于借款過程,何某某稱:“2022年12月我的朋友郭某某聯(lián)系我,說他有一個叫馮某的客戶,之前通過他還是他同事做的房屋抵押貸款80萬元,到期沒有還上,還說馮某有個綠化項目沒有回收上來資金,還需要借款,先讓我找找出資人借給馮某。后我就找出資人,找到我的好朋友王某某,說好按照月息2.5%同意出資”。呂某某在接受公安機關詢問時稱:“2022年9月份,我的朋友郭某某找到我說他那邊有個叫馮某的人需要錢用,問我能不能出借80萬元,說是有房子可以做抵押,當時我在網(wǎng)上查看了那房子區(qū)域的大概市值價格,覺得還可以,就同意了,約定借款三個月,月利息2.5%,具體都是郭某某和對方談的,我就是出錢和簽訂手續(xù),郭某某帶著我和馮某在通州不動產中心見的面,先轉賬60萬元給馮某,當時他的那個房子解押后給我做了抵押登記,之后我又給馮某轉賬20萬元,做完這些后我就離開了,后續(xù)的是郭某某處理,我之后只按照月利息2.5%收取利息,三個月內利息是正常還的,到了三個月期限后,馮某就還不上錢了,我就一直催郭某某,過些天,郭某某跟我說馮某可以還我錢了,馮某就將80萬的本金還給了我,逾期的利息不多,也就沒有要了,馮某還了我錢后,郭某某帶我到通州不動產中心和馮某做的房子解押”。
2024年10月17日,一審法院作出(2024)京0112刑初913號刑事判決書,判決:一、被告人張某2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剝奪政治權利三年(刑期自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zhí)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罰金自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繳納);二、責令被告人張某2退繳全部違法所得,發(fā)還被害人馮某;三、扣押在案的手機一部,由扣押機關依法處理。該判決“經審理查明”部分載明“2019年至2023年間,被告人張某2在北京市通州區(qū)謊稱幫助馮某(男,40歲)辦理工作轉正多次騙取馮某錢款,其中,馮某通過微信轉賬給張某2共計人民幣41萬余元。被害人馮某智力殘疾三級,經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鑒定精神發(fā)育遲滯,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等內容。
本案一審訴訟中,馮某主張王某某與張某2系共同詐騙,但未提交充分證據(jù)予以證明。
一審另查,案涉通州區(qū)某園×××601號房屋抵押權登記信息顯示:2022年4月20日,案涉房屋抵押登記的抵押權人為翟某某,主債權數(shù)額為50萬元,履行期限2022年4月20日起至2022年7月19日止,注銷抵押原因為貸款結清,注銷時間為2022年9月22日;2022年9月22日,案涉房屋抵押登記的抵押權人為呂某某,主債權數(shù)額為80萬元,履行期限2022年9月22日起至2022年12月21日止,注銷抵押原因為貸款已還清,注銷時間為2022年12月27日;2022年12月21日,案涉房屋抵押登記的抵押權人為王某某,主債權數(shù)額為110萬元,履行期限2022年12月21日起至2023年3月20日止。馮某名下尾號為×××的中國光大銀行賬戶信息顯示:該賬戶2022年4月20日主要交易信息先后為,翟某某向該賬戶轉賬30萬元,該賬戶取款15萬元,翟某某向該賬戶轉賬20萬元,該賬戶向高某某轉賬32888元;2022年4月21日主要交易信息先后為,該賬戶先后向梁某某、葉某某、石某某、賴某某分別轉賬5萬元、5萬元、5萬元、3萬元。2022年9月22日主要交易信息先后為,呂某某向該賬戶轉賬60萬元,該賬戶向翟某某轉賬567500元,呂某某向該賬戶轉賬20萬元,該賬戶取款14萬元;2022年12月21日主要交易信息為,張某1向該賬戶轉賬60萬元,該賬戶向呂某某轉賬60萬元;2022年12月22日主要交易信息為,張某1向該賬戶轉賬20萬元,該賬戶取款10萬元、1萬元、1萬元、57500元,張某1向該賬戶轉賬30萬元,該賬戶向呂某某轉賬20萬元,該賬戶通過微信轉出5萬元。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案中,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借款的行為及簽訂《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并不相適應,馮某的法定代理人孫某某對該行為并未同意、追認,故案涉借款合同及《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無效,對王某某起訴要求確認王某某與馮某簽訂的《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無效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予以支持。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根據(jù)上述法律規(guī)定,對王某某要求馮某償還借款本金及資金占用利息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分析如下:1.關于本案損失范圍。通常來說,貸款人將借款支付給借款人后,借款人無論是將該款項用于自行消費還是轉借他人,甚至被他人違法盜取,后續(xù)款項去向均與貸款人無關,故損失僅應為借款利息。但本案的情況是,馮某系限制行為能力人,故損失范圍的認定應當與其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存在區(qū)別。設想,如借款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比如貸款人將款項交付給四歲小孩,其后款項下落不明或被他人非法盜搶,貸款人顯然無權要求返還全部本金。本案馮某雖非四歲小孩,但其責任后果應介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間,故本案損失應包含借款本金在內。2.關于損失的具體金額。根據(jù)本案已查明的事實,馮某所借款項的去向,除刑事判決書認定的被張某2詐騙41萬元外,還用于支付利息、手續(xù)費等,亦有款項下落不明,馮某本人實際取得款項較少?,F(xiàn)刑事判決書已責令被告人張某2退繳全部違法所得,發(fā)還被害人馮某;其他收取相關款項的人員,如認定系經無效民事法律行為取得,馮某亦可向該相關人員主張權利。但可以預見,因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在處分款項時留存證據(jù)的意識不強,導致難以成功追回。即便取得勝訴判決,亦有可能無法執(zhí)行到位。上述損失與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密切相關,均應認定為本案損失。關于具體金額,應根據(jù)本案實際情況,在考慮到馮某能否追回等因素后綜合認定。3.關于王某某的過錯。盡管馮某是否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難以辨認,但法律設置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制度,系為了保護特殊群體利益,相關人員理應承擔更高的注意義務。因此,無論王某某是否明知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均不影響對其存在過錯的認定。此外,根據(jù)已查明的事實,馮某于2022年4月20日首次用房屋抵押借款50萬元,后為償還之前的借款,先后于2022年9月22日、12月21日再次借款,借款金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增加至110萬元,而馮某實際獲得的款項很少。從相關人員的陳述看,前后三次借款均系熟人間互相介紹促成,并故意采用收取現(xiàn)金的方式規(guī)避法律,故應當認定王某某對馮某的損失存在過錯。4.關于馮某及其監(jiān)護人的過錯。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一定的辨識能力,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孫某某作為馮某的監(jiān)護人,未能盡到監(jiān)護責任,且未妥善保管馮某的財產,導致馮某自行持房產證辦理抵押并借款,亦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基于上述理由,以及王某某自認借款當日與案外人何某某平分了6萬元服務費、先后收取馮某3個月利息的事實,在扣除上述款項共計112500元后,一審法院認定馮某應再返還王某某借款本金85萬元。故對王某某要求馮某返還借款本金的訴訟請求,對其合理部分,一審法院予以支持;對其超過部分,一審法院不予支持。對王某某要求馮某支付資金占用利息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據(jù)此,一審法院于2025年3月14日作出如下判決:一、確認王某某與馮某于2022年12月21日簽訂的《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無效;二、馮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返還王某某借款本金85萬元;三、駁回王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院二審期間,當事人圍繞上訴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馮某向本院提交張某2與馮某的微信聊天記錄語音文字稿及光盤,用以證明王某某與張某2有互相勾結的行為,王某某應向張某2主張錢款,馮某也是受害人。王某某發(fā)表質證意見稱,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證明目的均不認可;馮某提交的僅為部分聊天內容,存在刪減,不夠完整;聊天記錄也僅為與張某2的聊天內容,與王某某無關;張某2涉及的刑事詐騙案已作出刑事判決,馮某可通過追繳張某2的違法所得挽回部分損失,該刑事判決未涉及王某某與張某2存在互相勾結、互相串通等相關情節(jié),馮某提到的該情形與事實不符。王某某沒有提交新證據(jù)。就上述證據(jù)的證明力問題,本院將在本院認為部分結合其他在案證據(jù)予以綜合認定。
經詢,馮某表示曾就王某某伙同張某2以向馮某借款方式共同騙取馮某錢款事宜向公安機關報案,但公安機關未予刑事立案。
本院經審理查明的其他事實與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一致,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案中,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馮某簽訂《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及其借款行為均非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行為,且馮某的法定代理人孫某某亦未對上述行為表示同意或追認,故案涉借款合同及《主債權及不動產抵押合同》應屬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綜合全案情況及當事人訴辯意見,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馮某是否應向王某某返回借款本金以及一審判決確定的返還本金85萬元金額是否恰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本案中,馮某上訴主張王某某伙同張某2以向馮某借款方式共同騙取馮某錢款,但未能提供充分證據(jù)加以證明,公安機關亦未針對其該項主張進行刑事立案,且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2024)京0112刑初913號刑事判決書中亦未涉及王某某伙同張某2共同詐騙馮某的犯罪事實,故馮某的相關上訴意見,本院不予采納,對其二審中提交的證據(jù),本院亦不予采信。本案中,根據(jù)查明的事實,除刑事判決書認定的被張某2詐騙41萬余元外,馮某所借款項還用于支付利息、手續(xù)費等,亦有款項不明去向,馮某本人實際取得款項較少。在此基礎上,一審法院綜合考量雙方的過錯程度、刑事判決書已責令被告人張某2退繳全部違法所得、發(fā)還被害人馮某、馮某雖可向相關人員主張權利但難以成功追回、馮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案涉借款的形成背景、監(jiān)護人孫某某未妥善保管馮某的財產存在一定過錯、王某某自認與何某某平分6萬元服務費、先后收取馮某3個月利息等因素,酌情確定馮某應再返還王某某借款本金85萬元,并無明顯不當,亦不違反公平原則。馮某有關王某某存在過錯、應承擔馮某全部損失的上訴意見,理據(jù)不足,本院不予采納。
綜上所述,馮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2300元,由馮某負擔(免予收?。?/div>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李春香
審 判 員 劉曉蕾
審 判 員 郭 強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法官助理 陳 渝
法官助理 陶文婧
書 記 員 刁雨欣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