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渝北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某3(李某1之子),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渝北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現住日本國琦玉縣。
上訴人李某1、李某2、張某1三人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瑋,國浩律師(重慶)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原審原告):萬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曉東,重慶東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4,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江北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萬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萬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萬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萬某2、萬某3、萬某4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曉東,重慶東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第三人:萬某5,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學生,住重慶市豐都縣。
原審第三人暨萬某5的法定代理人:何某1(系萬某5之母),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重慶市豐都縣。
上訴人李某1、李某2、張某1、萬某1與被上訴人李某4、萬某2、萬某3、萬某4、第三人萬某5、何某1繼承糾紛一案,均不服重慶市豐都縣人民法院(2020)渝0230民初142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李某1、李某2、張某1上訴請求:撤銷原判,依法改判支持其一審訴訟請求。理由為:一、一審判決認定訟爭房屋系李某5與楊某1的夫妻共同財產錯誤。1.李某5與楊某1再婚前繼承父母的老房屋(即192號附1號)登記的所有權人為李某5、李某6、李某7,現并沒有證據證明系李某5與楊某1婚后共同修建,故該老房屋不屬李某5與楊某1的夫妻共同財產。2.老房屋通過移民搬遷安置后,獲得了包括訟爭房屋及另外一套房屋。李某5與李某6、李某7于2009年8月1日簽訂《共同共有房屋財產協(xié)議》,約定將訟爭房屋歸李某5所有,將另外一套歸李某6、李某7所有。一審法院作出的(2010)豐法民初字第331號民事判決亦確認了另外一套房屋歸李某6、李某7所有。因此,李某5基于繼承父母遺產分得了訟爭房屋,該房屋屬于李某5的個人婚前財產。二、李某5于2009年6月11日所作出的《遺言二》是將訟爭房屋贈與給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9的贈與合同,在受贈人明確表示接受贈與的情況下,該贈與合同成立并生效。一審判決認定《遺言二》屬遺囑,適用法律錯誤。三、即使本案按法定繼承方式進行遺產分割,一審判決將楊某1的四個子女列為繼承人以及判決楊某1及其子女多分,缺乏事實依據。1.一審判決在未查清李某5與楊某1結婚時間的情況下,認定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尚未成年時即隨李某5共同生活,缺乏事實依據。2.一審判決認定李某5與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存在撫養(yǎng)關系缺乏事實依據。3.一審判決認定在李某5年老及患病期間,楊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等對其進行了較多的照顧,缺乏事實依據。同時,卻對李某2、李某9對李某5進行照顧的事實不予認可。4.本案的法定繼承人僅有楊某1、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等5人,應由該五人平均分割訟爭房屋。
萬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答辯稱:1.李某5于2009年8月1日依據共同共有財產分割協(xié)議取得了訟爭房屋。因當時李某5與楊某1已結婚,依照婚姻法的規(guī)定,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故訟爭房屋屬于楊某1與李某5的夫妻共同財產。2.《遺言二》的性質屬于代書遺囑,一審認定其缺乏法定要件而無效正確。3.李某5與楊某1于三十多年前結婚,當時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等人均未成年,且李某8原亦將原姓萬改為李,足以證明與李某5形成了繼子女關系。
萬某1上訴請求:撤銷原判,依法改判支持其一審全部訴訟請求。理由為:楊某1與李某5于2009年簽訂了《贈與協(xié)議》經律師見證,具有法律效力。一審判決認定無效,適用法律錯誤。
李某1、李某2、張某1答辯稱,《贈與協(xié)議》的內容系打印形成的,應當按照代書遺囑進行認定。由于參與見證的律師未在該協(xié)議上簽名,且見證律師執(zhí)業(yè)資格存在重大瑕疵,故一審判決認定《贈與協(xié)議》無效是正確的。
萬某5、何某1、李某4對李某1、李某2、張某1以及萬某1的上訴均未作答辯。
萬某1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確認位于豐都縣XX街道XX路X號X單元2-2住房一套(房地產權證號:306房地證2009字第XX號)歸萬某1個人所有。李某1、李某2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確認位于豐都縣XX街道XX路X號X單元2-2房屋歸李某1、李某2、張某1所有;2.萬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萬某5、何某1協(xié)助辦理房屋權屬變更登記;3.萬某1、萬某5、何某1立即搬離涉案房屋,將房屋返還給李某1、李某2、張某1。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李某5與楊某1于早年結婚(均系再婚)。李某5再婚前育有子女李某1、李某2、李某9、李某10(現名張某1),另有兩子女在未婚時已去世;楊某1再婚前育有子女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李某5與楊某1共同生活時,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均未成年。李某8生育萬某1后與何某1結婚,婚后生育萬某5,何某1系萬某1繼母。
李某5、李某6、李某7系兄妹,三人的父母在原豐都縣舊縣城(XX鎮(zhèn))擁有房產。其父母去世后,因李某6、李某7外出工作未在豐都生活,父母遺留的房屋未進行分割,由李某5居住管理。1984年原老房屋賣與豐都縣新華書店。當年李某5、楊某1重新修建房屋,其后,該房產的所有權人均登記為李某5、李某6、李某7。1987年12月14日頒發(fā)的房屋所有權證載明,坐落在豐都縣XX鎮(zhèn)XX路XX號附1號房屋為李某5所有,共有人李某6、李某7,建筑面積147.7㎡。
因前述位于豐都縣XX鎮(zhèn)XX路XX號附1號房屋屬三峽淹沒搬遷范圍,2002年3月7日,李某5、李某6、李某7(甲方)與重慶豐都長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乙方)簽訂《移民安置建房合同》,載明甲方淹沒土地面積138.1㎡,住房面積147.7㎡,歸還住房199㎡,即位于豐都縣XX鎮(zhèn)XX路X號X單元302號(實為2-2號,即訟爭房屋)和XX鎮(zhèn)XX路33號附17號501號房屋各一套。該合同由李某5代表甲方簽名、捺印。
2009年,李某5因病重經常治療。2009年6月11日,李某5在李某2家中,由李某1代筆書寫,形成兩份遺言。其中一份載明(以下稱遺言一):“我叫李某5,男,79歲,XX路移民小區(qū)5號樓5單元302號110.94㎡是我李某5的房屋產權。4號樓5單元501號96.05㎡是我弟弟李某7、妹妹李某6的房屋產權。以上兩套房是我父親留給我和弟妹三人共有的遺產房屋”。另一份遺言(以下稱遺言二)載明:“我叫李某5,男,79歲,豐都XX路移民小區(qū)5號樓5單元302號110.94㎡是我李某5的房屋產權。我因年老多病,現將房屋產權歸屬我大兒李某1、四女李某2、五女兒李某10(現名張某1)、幺兒李某9所有。此遺言前與后,沒有經過我和兒女們的同意,所寫的字據一律無效”。兩份遺言均由李某5簽名捺印,并蓋有李某5私章。
2009年8月1日,李某5、李某6、李某7達成《共同共有房屋財產協(xié)議》,約定5號樓5單元302號房屋(110.94㎡)歸李某5一人所有,4號樓5單元501號房屋(96.05㎡)歸李某6、李某7兩人共有。達成該協(xié)議時楊某1未在場。
2009年8月5日,李某5、楊某1到重慶森吉律師事務所簽訂《贈與協(xié)議》,載明:“贈與人:李某5(甲方)受贈人:楊某1(乙方)甲方與乙方系夫妻,于1977年結婚,為了對去世后的財產作出安排,簽訂如下贈與協(xié)議:一、現有共同房產兩套,一套位于豐都縣XX路X號X單元2-2號房屋110.94平方米,另一套位于豐都縣XX鎮(zhèn)XX路4號樓5單元501號房屋面積96.5平方米?,F甲方把XX路的110.94平方米的共有房產屬甲方的一半在去世后贈與給乙方。二、對位于XX鎮(zhèn)XX路的96.5平方米的房屋不作處理,按法定順序繼承。三、乙方把甲方扶養(yǎng)去世后,甲方自愿贈與乙方的房產,其他繼承人不得參與分配,所有權屬乙方,由乙方自主處理。此協(xié)議一式三份……”。李某5、楊某1在該《贈與協(xié)議》上簽名捺印,除李某5、楊某1簽名捺印及日期以外,《贈與協(xié)議》其余內容均為電腦打印。同日,重慶森吉律師事務所出具《見證書》,載明:對委托人李某5、楊某1于2009年8月5日簽訂房產《贈與協(xié)議》進行見證,經見證律師核實,雙方當事人在簽訂《贈與協(xié)議》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雙方當事人的簽名、捺印屬實。見證單位:重慶森吉律師事務所律師:何登明周方勇。《見證書》所有內容均為電腦打印,見證單位處蓋有重慶森吉律師事務所鮮章。《見證書》所附的調查筆錄中,載明系辦理遺囑事宜。
李某5于2009年12月31日病逝,此后,上述兩套房屋均由楊某1管理并出租他人。2010年2月21日,李某6、李某7(委托代理人李某1)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楊某1停止對坐落在豐都縣XX鎮(zhèn)XX路33號附17號即4號樓5單元501號房屋的侵害,并將房屋返還給李某6、李某7。一審法院于2010年7月30日作出(2010)豐法民初字第331號民事判決:楊某1將上述房屋(建筑面積約96.05㎡)交予李某6、李某7管理。
2014年3月18日,楊某1到豐都縣公證處辦理公證遺囑?!哆z囑》載明,楊某1與配偶李某5共同擁有位于豐都縣XX鎮(zhèn)XX路34號住房一套(房地產權證編號:306房地證2009字第XX號)全部遺留給兒子李某8一人繼承。豐都縣公證處出具《公證書》。楊某1于2016年4月2日去世。
2019年2月17日,李某8自書《遺書》,載明豐都縣XX鎮(zhèn)XX路34號住房一套(房地產權證編號:306房地證2009字第XX號)在李某8去世后由其兒子萬某1一人繼承。李某8于2019年2月21日去世。
楊某1去世后,訟爭房屋由李某8一家居住。李某8去世后,房屋由萬某1、萬某5、何某1居住。現萬某5、何某1已搬離該房屋。
一審法院另查明:該房屋現仍登記在李某5名下。李某5一直跟隨楊某1生活,在平時及生病期間,主要由妻子楊某1,以及萬某3等子女照顧。李某9于2009年10月去世,其生前育有一子李某4。李某1庭審中陳述李某5在1970年9月將張某1交給姑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李某11971年工作檔案資料“家庭主要成員”中載明“李某10妹妹現在李某11老子家讀書”。
一審中,李某4表示不愿意參加本案訴訟,但并未提交放棄遺產繼承權利的書面意見。經詢問張某1,其表示不放棄遺產繼承權利。
一審法院認為,公民依法享有繼承遺產的權利。遺囑,即立遺囑人生前或臨死前對其財產或其他事務所作出的處理,并于其死亡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公民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立遺囑處分個人合法財產,基于遺囑的特殊性質,遺囑必須嚴格具備《繼承法》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并以此確保遺囑內容系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遺囑或者遺囑無效的,遺產按法定繼承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割。本案中,經一審法院生效判決確認,李某5將其父母遺留房產處理后,由李某5、楊某1重新修建房屋(新建房屋所有權人登記為李某5、李某6、李某7),后經移民搬遷,安置補償兩套房屋,其中一套即訟爭房屋,另一套房屋已由一審法院生效判決確定歸李某6、李某7所有。根據上述事實,因李某5、楊某1婚后共同重新修建房屋,通過移民置換補償的訟爭房屋應認定為李某5與楊某1夫妻共同財產,楊某1應當分得一半,另一半屬于李某5的遺產。
關于李某5遺言二的認定問題。該遺言為李某1代書,李某5簽名捺印。遺言二中載明“我因年老多病,現將房屋產權歸屬……,此遺言前與后,沒有經過我和兒女們的同意,所寫的字據一律無效”,該份遺言應認定為遺囑性質。根據《繼承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注明年、月、日,并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該遺言由李某1代書,僅有李某5簽名捺印,無代書人、見證人簽名,不符合代書遺囑法定形式要件,故為無效遺囑。
關于李某5與楊某1《贈與協(xié)議》的認定問題。該協(xié)議約定李某5將訟爭房屋屬李某5的一半在去世后贈與給楊某1,根據其內容,系李某5對其死亡后個人財產的處理,且《見證書》所附的調查筆錄中,載明系辦理遺囑事宜,故該《贈與協(xié)議》屬遺囑。該《贈與協(xié)議》系其他人電腦打印,李某5簽名捺印,屬打印遺囑,應參照代書遺囑的法定形式要件認定其效力。雖經過重慶森吉律師事務所見證,但兩名見證律師并未在《贈與協(xié)議》上簽名,不符合代書遺囑法定形式要件,故李某5簽訂的《贈與協(xié)議》為無效遺囑。
李某5訂立的上述兩份遺囑無效后,其遺產按法定順序繼承。李某5之子李某9先于其死亡,李某9之子李某4屬代位繼承人。李某4雖不愿參加本案訴訟,但并未放棄遺產繼承權利,依法仍應列為共同原告并享有遺產繼承權利。張某1雖跟隨姑姑生活一段時間,但沒有證據表明已由其姑姑收養(yǎng)并與李某5解除父女關系,且李某5在遺言二中也認可張某1系其子女,現張某1亦表示不放棄遺產繼承權利,因此張某1仍為李某5繼承人。李某5與楊某1共同生活時,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尚未成年;李某5年老及患病時,萬某3姊妹幾人亦進行了扶養(yǎng)照顧,故李某5與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已形成撫養(yǎng)、扶養(yǎng)關系,萬某3等4人應為李某5繼承人。綜上,李某5繼承人有楊某1、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9人。因楊某1一直跟隨李某5生活,且簽訂《贈與協(xié)議》后楊某1也實際對李某5進行了照顧,楊某1、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5人對李某5扶養(yǎng)、照顧較多,對于李某5的遺產,可以多分,酌定楊某1等5人分得李某5遺產份額的2/3;李某1、李某9、李某2、張某1對李某5扶養(yǎng)、照顧較少,應少分,酌定李某1等4人分得李某5遺產份額的1/3,即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各1/12。楊某1、李某8在各自遺囑中對涉案房屋進行了處理,萬某3、萬某2、萬某4、何某1、萬某5無異議,但遺囑中對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享有份額的處分是無效的。綜合上述情況,現萬某1對涉案房屋享有楊某1本身所有的房產份額(50%)以及楊某1、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繼承李某5遺產2/3的份額,共計占涉案房屋5/6的份額。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各分得涉案房屋1/24的份額(1/2×1/12)。
對于萬某1提出李某1、李某2的主張超過訴訟時效的意見,因涉案房屋在李某5去世后未進行實際分割,一直處于各繼承人共有狀態(tài)。不動產物權的共有人可以隨時要求分割,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故李某1、李某2的主張并未超過訴訟時效,萬某1提出的上述意見,不予采納。對于李某1、李某2提出的辦理房屋權屬變更登記歸李某1、李某2、張某1所有,萬某1等搬離涉案房屋,將房屋返還給李某1、李某2、張某1的訴訟請求,因本案只明確了各繼承人享有的份額,繼承的遺產尚未實際進行分割處理,且萬某1享有大部分遺產份額,故對李某1、李某2的上述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七條第三款、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0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一、位于重慶市豐都縣XX街道XX路X號X單元2-2房屋(登記所有人:李某5,房地產權證號:306房地證2009字第XX號)由萬某1享有5/6的份額,由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各享有1/24的份額;二、駁回萬某1的其余訴訟請求;三、駁回李某1、李某2的其余訴訟請求。一審案件受理費6250元,由萬某1負擔3125元,由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負擔3125元。
二審中,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交新證據。本院二審查明的事實與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相同。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1.訟爭房屋是否屬于李某5與楊某1的夫妻共同財產;2.《遺言二》、《贈與協(xié)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3.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是否為李某5的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4.楊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可否適當多分得李某5的遺產。
關于爭議焦點1。訟爭房屋系李某5繼承父母遺產后,因三峽移民搬遷安置置換取得,各方當事人均無爭議,且在一審法院作出的(2010)豐法民初字第331號民事判決確認。結合李某5生前陳述及(2010)豐法民初字第331號民事判決查明的事實,李某5與楊某1大約于1977年結婚,婚后將原老房重建后并辦理新的產權證,然后又因三峽移民搬遷安置置換成了訟爭房屋,因此,訟爭房屋系在李某5與楊某1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遺產繼承方式取得的財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guī)定的除外”的規(guī)定,訟爭房屋屬于李某5與楊某1的夫妻共同財產。李某1、李某2、張某1上訴認為訟爭房屋屬于李某5婚前個人財產的理由,于法不符,本院不予采納。
關于爭議焦點2。關于《遺言二》的效力問題,其首部名稱為“遺言”,主要內容為將訟爭房屋產權讓與給李某1等人,該遺言未經李某5及兒女同意,其余所寫的字據一律無效。從該文書的出具背景、目的及整體意思來綜合判斷,《遺言二》系李某5生前所作的遺囑。李某1、李某2、張某1上訴認為《遺言二》屬于財產贈與合同的理由,一是與《遺言二》的總體文義不符,二是其即使可以被認定為贈與合同,但現因李某5已去世,標的物亦不可能完成交付,該合同亦未能生效。故對李某1、李某2、張某1主張《遺言二》屬贈與合同,有權請求交付訟爭房屋的理由,本院不予支持。對于《贈與協(xié)議》是否有效的問題,因該協(xié)議約定在李某5去世后將訟爭房屋的一半贈與給楊某1,一審判決認定為遺囑正確。該《贈與協(xié)議》系電腦打印形成,然后由李某5簽名捺印,屬代書遺囑。由于兩名見證律師并未在《贈與協(xié)議》上簽名、并注明時間,其缺乏代書遺囑的法定形式要件,故《贈與協(xié)議》無效。萬某1上訴認為《贈與協(xié)議》有效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爭議焦點3。李某5與楊某1結婚時,萬某3、萬某2、萬某4、李某8均未獨立生活或者尚年幼,系由李某5、楊某1撫養(yǎng)多年直至獨立生活,雙方形成了繼子女關系,故萬某2、萬某3、萬某4及李某8的子女有權繼承李某5的遺產。李某1、李某2、張某1上訴認為李某5與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未形成繼子女關系,不能作為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的理由,與查明的事實不符,本院不予采納。
關于爭議焦點4。李某5年老及患病時,楊某1作為其妻,主要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對其進行了較多的照顧,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等人由于居住地點較近,平時對李某5、楊某1二人關愛較多,故能夠認定楊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對李某5盡了較多的扶養(yǎng)義務,依法可以適當多分。一審判決楊某1、萬某2、萬某3、萬某4、李某8分得李某5財產的2/3,李某1、李某2、張某1、李某4分得1/3份額,符合繼承法的規(guī)定。李某1、李某2、張某1要求平均分割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李某1、李某2、張某1以及萬某1的上訴請求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以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6250元,由李某1、李某2、張某1負擔3125元(李某1已交6250元,應退3125元);由萬某1負擔3125元(萬某1已交6250元,應退3125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余云中
審判員 蔣家富
審判員 王 利
二〇二一年三月九日
書記員 趙許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