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反訴原告,二審上訴人):北京德某某恒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區(qū)西直門外大街**樓**738(德勝園區(qū))。
法定代表人:蔡錦青,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艷,北京中銀(天津)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反訴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易視界(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住,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區(qū)/div>
法定代表人:黃素珍,執(zhí)行董事。
委托訴訟代理人:賴景亮,北京大銘律師事務所律師。
一審被告、反訴原告:網(wǎng)智匯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住,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區(qū)/div>
法定代表人:劉喆,執(zhí)行董事、總經(jīng)理。
一審被告:北京網(wǎng)智天元大數(shù)據(jù)科技有限公司,住,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區(qū)天秀路**中國農(nóng)大國際創(chuàng)業(yè)園**樓5069/div>
法定代表人:蔡錦森,執(zhí)行董事、總經(jīng)理。
再審申請人北京德某某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某某恒公司)因與被申請人易視界(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視界公司)及一審被告(反訴原告)網(wǎng)智匯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wǎng)智匯信公司)、一審被告北京網(wǎng)智天元大數(shù)據(jù)科技有限公司房屋租賃合同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20)京02民終543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
德某某恒公司申請再審稱,(一)有新的證據(jù),足以推翻一、二審判決。1.提交德某某恒公司在二審判決后委托沐城測繪(北京)有限公司就涉案房屋建筑面積經(jīng)專業(yè)測繪出具的《房屋面積測繪技術報告》作為新證據(jù),證明涉案房屋建筑面積為297.93平方米,故一、二審法院對涉案房屋占有使用總面積認定有誤。2.提交德某某恒公司在二審判決后委托北京中勤永勵資產(chǎn)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就涉案房屋租賃價格進行評估而出具的《房地產(chǎn)租賃價格評估報告》作為新證據(jù),證明一、二審判決關于違章建筑房屋占用費的標準認定錯誤。(二)一、二審判決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等方面均錯誤。1.合同無效后,對于出租人請求給付免租期內占有使用費的主張,法院不應予以支持,故一、二審法院認定德某某恒公司和網(wǎng)智匯信公司應向易視界公司支付免租期的房屋占用費是錯誤的。2.一審法院在沒有進行現(xiàn)場勘驗的情況下且沒有任何其他證據(jù)支持的情況下就酌定公用通道面積比例為使用面積的15%,并據(jù)此支持房租總額15%的“過路費”,是完全沒有依據(jù)的錯誤認定,二審法院對此未予糾正。3.一、二審法院對違章建筑房屋占用費的標準認定錯誤。4.違章建筑違法出租所得為違法收入,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判決退還承租人或沒收,故易視界公司無權請求房屋占用費,且應當返還其已收取的租金。綜上,德某某恒公司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的相關規(guī)定申請再審。
易視界公司提交意見稱,(一)德某某恒公司提交的《房屋面積測繪技術報告》《房地產(chǎn)租賃價格評估報告》均非新證據(jù)。(二)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的規(guī)定,德某某恒公司應向易視界公司支付占用房屋期間的使用費。(三)兩審法院考慮涉案房屋為樓宇頂層,綜合涉案房屋實際可使用空間為兩層的實際情況,認定涉案房屋綜合使用面積為555平方米,符合公平原則。德某某恒公司的再審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請求法院依法予以駁回。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案中,德某某恒公司主張涉案房屋實際使用面積為483平方米,比雙方合同約定的637平方米建筑面積減少了154平方米,并據(jù)此提出反訴請求要求易視界公司賠償,同時就其上述反訴請求向法院提交了相應證據(jù)?,F(xiàn)德某某恒公司提交的《房屋面積測繪技術報告》《房地產(chǎn)租賃價格評估報告》,不足以推翻一、二審判決,且與其反訴請求相悖,故本院不予采信。一、二審法院根據(jù)查明的事實,結合德某某恒公司實際使用涉案房屋且至今仍未騰退的情況,綜合考慮違章建筑不存在公攤的情況、建筑物共用部分的實際使用情況等因素,依照公平原則對涉案房屋綜合使用面積予以認定,并就此酌定房屋占有使用費,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所作判決并無不當。綜上,德某某恒公司申請再審的理由不能成立。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北京德某某恒科技有限公司的再審申請。
審 判 長 于 洋
審 判 員 張雅政
審 判 員 蘇 偉
二〇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法官助理 董殿超
書 記 員 李涵喬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