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6325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上海上實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漕溪北路18號30樓。
法定代表人:王興德,該公司執(zhí)行董事。
委托訴訟代理人:鄭蕾,上海市協(xié)力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藍鷺安,上海市協(xié)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江蘇同益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墟溝鎮(zhèn)海濱大道2號陽光國際中心A1708室。
法定代表人:陳德光,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馮忞,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進,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上海上實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實國貿)因與被申請人江蘇同益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益物流)海上貨運代理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18年9月29日作出的(2017)滬民終30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
上實國貿申請再審稱:(一)二審法院對上實國貿提交的證據(jù)未組織當事人進行質證,影響案件的公正裁判。二審法院于2017年11月8日組織庭審,對上實國貿當庭提交的十三組證據(jù)原件未安排質證。二審法院在2018年9月20日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談話,僅對其中第十三組證據(jù)原件進行了質證,未對第一至第十二組證據(jù)原件進行質證,卻在判決書中表述為上實國貿僅提供了第一至第十二組證據(jù)的復印件,剝奪了上實國貿出示證據(jù)原件質證的權利。在對證據(jù)原件未作核對的情況下,二審法院以當事人僅提供證據(jù)復印件為由否定第一至十二組證據(jù)的效力,屬于程序違法,而該十二組證據(jù)證明上實國貿所主張的在案涉貨物進口業(yè)務中產(chǎn)生的巨額損失以及轉賣貨物的原因。(二)本案為因《進口鎳礦港口代理協(xié)議》(以下簡稱《港口代理協(xié)議》)引起的合同糾紛,二審法院卻置合同法和《港口代理協(xié)議》的明確約定于不顧,偷換和混淆“增值稅抵扣”之概念,錯誤適用增值稅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增值稅條例)的規(guī)定判案,從而導致案件的事實查明和法律適用均存在明顯錯誤。二審判決錯誤認定上實國貿成為支付案涉貨物增值稅的義務主體。案涉貨物進口業(yè)務中上實國貿系進口方和進口增值稅的法定對外繳納主體,其對貨物的處置系根據(jù)《港口代理協(xié)議》約定的其對貨物的控制權(及所有權)采取的減小損失的物權救濟措施,因此,貨物被處置轉賣并不改變和影響同益物流在《港口代理協(xié)議》中承諾的最終承擔進口增值稅義務的履行。二審判決對案涉業(yè)務的進口方及增值稅繳納主體等本案的交易各方角色和權利義務等基本事實的認定明顯錯誤。(三)二審判決錯誤引用2017年11月19日已被修訂的增值稅條例第四條和第八條,判決結果不可能正確。(四)本案并非應由誰向國家稅務機關支付進口增值稅稅款的稅法糾紛,而是該等稅款對外繳付之后根據(jù)《港口代理協(xié)議》判定由誰最終承擔的問題,即同益物流是否有對上實國貿的補償義務。而二審法院不顧該糾紛的實質,置《港口代理協(xié)議》條款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定于不顧,適用增值稅繳納方面的行政管理規(guī)定判定本案的合同糾紛,偷換稅法上的增值稅抵扣與合同法上的損失補償?shù)母拍?,認定上實國貿在本案中不存在增值稅稅款損失,適用法律錯誤。1.二審判決混淆了增值稅的基本概念,將貨物兩個流轉過程(即進口環(huán)節(jié)及銷售環(huán)節(jié))所產(chǎn)生的增值稅混為一談。根據(jù)增值稅條例第一條規(guī)定,相關方進口貨物和銷售貨物均應繳納增值稅。在案涉貨物進口時,按照增值稅條例規(guī)定,上實國貿作為進口方向國家稅務機關承擔繳納增值稅義務;由于貨物轉賣,上實國貿作為銷售方,也是銷售環(huán)節(jié)增值稅納稅的義務人,也須繳納相應增值稅。無論貨物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是否進行了增值稅的抵扣,在進口環(huán)節(jié)繳納的增值稅都已由上實國貿實際支出,產(chǎn)生了實際的費用和損失。2.上實國貿在本案中訴請的“增值稅損失”是指在同益物流履行《港口代理協(xié)議》的情況下本不應由上實國貿承擔,而卻因同益物流的違約而產(chǎn)生的進口增值稅稅款的額外費用損失,這與二審判決認為的貨物轉賣時的增值稅應納稅額完全是兩個概念。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損害賠償應遵循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方應賠償受害人的實際費用的支出和可得利益的損失,以達到恢復合同履行時的狀態(tài)。上實國貿是否有增值稅損失,應當根據(jù)《港口代理協(xié)議》履行時其承擔的稅費和成本來判斷。案涉貨物進口增值稅為5547148.11元,根據(jù)《港口代理協(xié)議》第四條第5款約定,該筆費用本應由同益物流最終承擔,但其僅支付350萬元,尚有2047148.11元未支付,從而增加了上實國貿在《港口代理協(xié)議》履行狀態(tài)下本不應當承擔的成本和費用,構成上實國貿的損失。這一部分稅款的繳納是實際發(fā)生的,不存在任何扣減,更與二審判決認定的在貨物銷售環(huán)節(jié)銷售方的應納稅額沒有關聯(lián)。本案中上實國貿訴請的費用和損失的補償關系是由于同益物流未履行《港口代理協(xié)議》第四條第5款約定的義務,從而造成該部分進口增值稅稅款成為了上實國貿為進口貨物而額外支出的一部分費用,該部分費用當然應視為上實國貿的損失,而且該損失為同益物流的違約行為所直接造成,應由同益物流向上實國貿進行補償和支付。3.增值稅條例關于繳納主體的規(guī)定并不排除當事人自行約定增值稅承擔主體的自由。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2007)民一終字第62號、(2014)民提字第23號案例,當事人有權自由約定包括增值稅在內的各項流轉稅的承擔主體,只要約定的稅費實際產(chǎn)生,該承擔主體就應當承擔支付義務。綜上,請求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四項、第六項規(guī)定,再審本案。
同益物流提交意見稱:(一)二審法院庭審中已組織當事人對上實國貿提交的第一至十二組證據(jù)進行了質證,對上述證據(jù)不予認定并非僅因為上實國貿提供的是復印件,更是因為與其主張的增值稅稅款損失無關聯(lián)性,二審程序合法。(二)二審判決不存在事實認定錯誤的情形,不存在認定的事實缺乏證據(jù)證明、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jù)是偽造的、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jù)未經(jīng)質證的情況。案涉《港口代理協(xié)議》服務且派生于上實國貿與浙江嘉善新天地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善新天地)之間交易的一份協(xié)議,其中增值稅由嘉善新天地最終承擔的約定也是建立在案涉貨物的貨權最終由嘉善新天地擁有的基礎上。上實國貿將案涉貨物轉賣的事實實際上已經(jīng)改變了其與嘉善新天地之間關于貨權最終轉與嘉善新天地的約定。因此,上實國貿的轉賣行為已經(jīng)讓其地位從原來單純的進口代理轉變?yōu)檫M口銷售,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進口環(huán)節(jié)和流轉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的增值稅均應由實際進口和銷售貨物的上實國貿自行承擔,其無權要求同益物流先行墊付剩余增值稅款;相反,同益物流依法保留向上實國貿主張返還已墊付的350萬元增值稅款的權利。因上實國貿轉賣案涉貨物從而改變了《港口代理協(xié)議》繼續(xù)履行的基礎,二審判決對嘉善新天地與上實國貿的法律地位以及案涉貨物增值稅義務主體的認定符合案件真實情況。(三)二審判決不存在適用法律錯誤的情形。雖然二審判決所引用的增值稅條例確已修改,但其修訂部分與本案爭議無關,不影響案件審理及判決結果。(四)對案涉增值稅義務主體的認定是本案關鍵事實,二審判決依據(jù)本案交易背景及《港口代理協(xié)議》內容,結合增值稅法律規(guī)定對爭議焦點以及對上實國貿是否存在增值稅損失的認定合法合理。即便上實國貿與嘉善新天地交易合同履行完畢,案涉貨物轉售給嘉善新天地,進口增值稅轉嫁到嘉善新天地,無需上實國貿承擔,上實國貿亦不存在增值稅損失。港口代理協(xié)議中關于進口增值稅由嘉善新天地負擔的約定系增值稅款支付時間的約定,而非最終由誰負擔的約定。綜上,請求駁回上實國貿的再審申請。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案系海上貨運代理合同糾紛。根據(jù)上實國貿的再審申請,本案主要審查原審判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jù)是否未經(jīng)質證,以及認定案件基本事實是否缺乏證據(jù)證明,適用法律是否錯誤。
(一)關于原審判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jù)是否未經(jīng)質證的問題
經(jīng)查,上實國貿在原審法院2017年11月8日庭審中陳述,“由于上訴人(同益物流)在上訴中提出了原告新的觀點,即處置案涉貨物的損失。圍繞該點,我們補充提供我們處置案涉貨物的相關依據(jù)。由于時間問題,我們提供的證據(jù)材料中有部分財務資料的原件今天無法提供,因為入賬了。(向法庭及上訴人提供證據(jù)材料)”。上實國貿所提交的十三組證據(jù)的主要內容為:費用清單、上實國貿支付的貨款、海運費、進口貨物運輸保險費、進口增值稅、港口費用、商檢費、開證費、律師費、訴訟費、同益物流支付的部分稅款、嘉善新天地支付的保證金以及上實國貿收到的貨款等相關材料。原審法院于2018年9月20日組織雙方當事人對上實國貿提交的十三組證據(jù)進行了質證。同益物流發(fā)表的質證意見為:“被上訴人(上實國貿)當庭提交了十三份證據(jù),我們認為前十二份證據(jù)與本案爭議的增值稅損失無關,只有第十三份與本案有關。首先,在對真實性持有保留意見的前提下,我們認為被上訴人已將案涉貨物進行了轉賣,而轉賣時的稅率是17%,進口貨物的增值稅稅率是13%(注:后更正為17%),故我們認為從被上訴人角度來說,進項稅的稅額是低于銷項稅的稅額,故被上訴人不存在增值稅的損失?!笨梢?,原審法院對上實國貿提交的證據(jù)均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質證,認為“對于證據(jù)一至十二,由于上實國貿提供的僅是復印件,同益物流對關聯(lián)性也不予認可,與案涉上實國貿主張的增值稅稅款損失無關聯(lián)性”,故未予采納。原審判決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四項規(guī)定的情形,上實國貿的此項再審申請理由不能成立。
(二)關于原審判決認定案件基本事實是否缺乏證據(jù)證明,適用法律是否錯誤的問題
根據(jù)原審查明的事實,上實國貿、嘉善新天地、同益物流于2014年8月25日簽訂案涉《港口代理協(xié)議》約定,進口增值稅由嘉善新天地承擔,“進口貨物的增值稅,由丙方(同益物流)代乙方(嘉善新天地)支付給甲方(上實國貿)(或直接支付給海關),于完稅后2個工作日內將稅單原件(稅單上經(jīng)營單位和收貨單位均為上海上實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交給甲方,并將報關單寄給甲方。丙方墊付增值稅的行為屬乙方與丙方之間的借貸關系,不影響甲方的實際控貨權利”。另據(jù)上實國貿原審中提交的其與嘉善新天地簽訂的《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內容,雙方約定嘉善新天地委托上實國貿進口案涉貨物,進口增值稅由嘉善新天地自行交付給海關或者由貨代支付到上實國貿指定賬戶,由貨代代嘉善新天地向海關繳納。增值稅條例第一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下簡稱勞務),銷售服務、無形資產(chǎn)、不動產(chǎn)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為增值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增值稅?!鄙鲜鰠f(xié)議約定由嘉善新天地承擔案涉貨物的進口增值稅,以及由同益物流代嘉善新天地支付進口增值稅,系基于嘉善新天地為案涉貨物的委托進口方。而原審查明,因嘉善新天地沒有按《委托代理協(xié)議書》約定履行相關義務,2016年11月25日,上實國貿作為賣方與案外人上海兆航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航公司)作為需方簽訂購銷合同,將案涉進口鎳礦轉賣給兆航公司?;谏鲜鍪聦崳瓕徟袥Q認定善新天地未按代理協(xié)議辦理案涉貨物所有權轉移的相關手續(xù),最終案涉貨物被上實國貿提走并進行轉賣,《港口代理協(xié)議》的履行發(fā)生重大變化,上實國貿為支付案涉貨物進口增值稅的義務主體,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
根據(jù)《港口代理協(xié)議》約定,同益物流負有代嘉善新天地支付案涉增值稅的義務,如果因嘉善新天地的違約行為,致使上實國貿實際遭受了增值稅損失,同益物流依法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chǎn)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jù)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根據(jù)增值稅條例第四條規(guī)定,“納稅人銷售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chǎn)、不動產(chǎn)(以下統(tǒng)稱應稅銷售行為),應納稅額為當期銷項稅額抵扣當期進項稅額后的余額”,“當期銷項稅額小于當期進項稅額不足抵扣時,其不足部分可以結轉下期繼續(xù)抵扣”,增值稅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根據(jù)原審查明的事實,案涉貨物運抵連云港后,連云港海關于2014年11月17日向上實國貿出具增值稅額為5547148.11元的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2014年12月2日,同益物流向上實國貿支付增值稅款350萬元。同日,上實國貿向連云港海關繳付5547148.11元增值稅款(進項稅額),其中2047148.11元由上實國貿承擔。上實國貿雖然承擔了一部分本不應由其支付的增值稅,但其從兆航公司收取的貨款28518875元中,包含4143768.16元增值稅(銷項稅額)。而且,案涉貨物進口增值稅5547148.11元中,同益物流已經(jīng)支付350萬元。原審基于上述事實,依據(jù)增值稅條例關于應納稅額及其計算公式的相關規(guī)定,認定上實國貿在本案中不存在增值稅稅款損失,對上實國貿關于2047148.11元為其實際遭受的增值稅損失的主張未予支持,并不缺乏證據(jù)證明,適用法律亦無不當。
至于上實國貿主張原審判決引用修訂前的增值稅條例相關條款,適用法律錯誤的問題。2017年修訂的增值稅條例第四條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修訂為“納稅人銷售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chǎn)、不動產(chǎn)”,第八條將“納稅人購進貨物或者接受應稅勞務”修訂為“納稅人購進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chǎn)、不動產(chǎn)”,原審判決引用修訂前的內容確有瑕疵,但并不因此導致本案處理結果錯誤,不屬于因適用法律錯誤而應予再審的情形。
綜上,上實國貿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四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海上實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奚向陽
審判員 李桂順
審判員 郭載宇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七日
法官助理馮哲元
書記員肖伯倫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