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532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丁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回族,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新有,寧夏三略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進逵,寧夏三略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趙恩慧,北京市盈科(銀川)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國東,北京市盈科(銀川)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丁某某因與被申請人段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2018)寧民終29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jié)。
丁某某申請再審稱,原判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應予再審。請求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事實和理由:1.本案雙方倒賬使用的356.2萬元,一審判決已從借款中剔除,未以本金計算利息,二審判決認定一審判決將此筆款項以本金計算利息錯誤。一審判決書第4頁本院認為部分已認定356.2萬元是雙方倒賬,對倒賬的356.2萬元,核減利息及本金。一審判決書后附“利息計算表”第一列“付款”明細中,除了兩筆合計950萬元之外,另有“2014年9月16日付款300萬元、2014年10月11日付款6.2萬元、2014年10月27日付款50萬元”,三筆付款356.2萬元,也就是段某某與丁某某倒賬的356.2萬元。同時,在“利息計算表”第六列“還款”明細中有“2014年9月15日付款300萬元、2014年10月11日付款56.2萬元”,這兩筆付款356.2萬元,也就是段某某與丁某某倒賬的356.2萬元。由此可見,一審判決對356.2萬元倒賬資金并沒有從950萬元借款本金當中扣減,這356.2萬元雖然出現(xiàn)在“利息計算表”中,但這一數(shù)字是在收款和付款兩端同時出現(xiàn),一加一減而已。一審判決將這356.2萬元數(shù)字放置在“利息計算表”當中,目的是明晰雙方資金來往的真實過程,利息計算始終是按照950萬元基數(shù)計算,沒有減少。2.二審判決錯誤依據(jù)2015年4月11日簽訂的《協(xié)議書》確定借款金額。首先,該《協(xié)議書》是對之前950萬元借款事實的延續(xù),而非獨立存在,雙方不存在445萬元的借款事實,不能以此協(xié)議認定借款事實?!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規(guī)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九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自然人之間借款應當以借款人實際收到為生效條件。雖然該《協(xié)議書》中有“剩余本金445萬元”的約定,但445萬元借款并未實際發(fā)生,段某某沒有給丁某某發(fā)放過445萬元款項。即使段某某在二審提交了丁某某給段某某償還借款利息的收據(jù),也不能成為認定445萬元借款成立的依據(jù)。既然是“剩余本金445萬元”,就應查明是怎么剩余的,就應當以950萬元借款事實為依據(jù),以約定利率為標準,進行計算。二審判決以《協(xié)議書》約定的445萬元借款本金作為裁判依據(jù)屬于適用法律錯誤。其次,2014年1月27日至2015年8月3日期間,丁某某陸續(xù)向段某某償還借款本息982.5萬元,對這一事實,二審判決沒有認定。
段某某提交意見稱,1.一審判決未將雙方倒賬的356.2萬元剝離,而是認定為雙方借款,進而認定丁某某向段某某還款1338.7萬元,以年息27%計算利息,并將丁某某超付的還款抵扣本金。一審判決事實認定錯誤,導致判決結(jié)果錯誤。2.對于雙方倒賬的356.2萬元,丁某某上訴時稱一審法院錯誤將倒賬的款項視為借款本金,其在申請再審時又稱一審法院已將倒賬的款項剝離,其上訴主張與申請再審主張相互矛盾。3.《協(xié)議書》是雙方對借款、還款等進行對賬并確認欠款金額后達成的新的還款協(xié)議,是之前借款行為的延續(xù)而不是新的借款關系。《協(xié)議書》簽訂后,丁某某按約定履行了部分還款義務,進一步說明《協(xié)議書》是其真實意思表示。
根據(jù)丁某某的申請再審請求以及事實和理由,本院對以下事項進行審查:
關于二審判決認定總借款數(shù)額時剝離356.2萬元是否錯誤的問題。本案雙方當事人均認可段某某向丁某某轉(zhuǎn)賬的1306.2萬元中有356.2萬元是相互倒賬,不屬于借款。二審判決認定356.2萬元與案涉借款無關,并在計算欠款本息時予以剝離,處理正確。丁某某稱一審判決在計算欠款本息時已剔除356.2萬元,該主張與一審判決采取的計算方式和實際計算過程不符,其此項申請再審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二審判決依照案涉《協(xié)議書》認定借款本金為445萬元是否錯誤的問題。丁某某與段某某簽訂的《協(xié)議書》載明:“截至2015年4月10日丁某某連本帶息償還了大部分款項,雙方對賬后確認剩余本金金額為445萬元整……”結(jié)合此前段某某向丁某某共出借950萬元及2015年6月19日、8月3日丁某某向段某某分別償還30萬元、10萬元的事實,可以認定該《協(xié)議書》確認的445萬元是建立在雙方對之前950萬元借款進行對賬清算的基礎之上。丁某某未能提交證據(jù)推翻《協(xié)議書》,二審判決依據(jù)《協(xié)議書》確認借款本金為445萬元并無不當,丁某某此項申請再審理由缺乏事實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另,二審判決認定了丁某某已償還段某某借款本息982.5萬元的事實,丁某某申請再審稱二審判決對此未予認定,顯悖事實,不能成立。
綜上,丁某某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丁某某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駱 電
審判員 楊弘磊
審判員 劉小飛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法官助理魏曉龍
書記員陳璐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