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1833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李某進,男,朝鮮族,住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鵬,遼寧驍鵬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任卉陽,遼寧驍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張瑞安,男,漢族,住福建省晉江市。
再審申請人李某進因與被申請人張瑞安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遼民終35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
李某進申請再審稱:一、原審判決認定本案系李某進與張瑞安之間的個人借款關系,該認定缺乏證據(jù)證明。(一)張瑞安在原審中主張借款系個人之間的行為缺乏證據(jù)證明。張瑞安出具了向李某進轉(zhuǎn)賬1000萬元的轉(zhuǎn)賬憑證及李某進代表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具的收據(jù)等證據(jù),但并未就借款系個人之間的行為舉證。(二)原審法院將借款人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收據(jù)上的蓋章認定為是李某進個人借款行為的共同借款人或見證人,該認定缺乏證據(jù)證明。二、原審判決對《投資合同書》真實性的認定明顯違背法律規(guī)定。(一)張瑞安對李某進提交的《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不予認可,但在張瑞安未申請對合同進行鑒定,也未提出相反證據(jù)對《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予以否定的情況下,原審判決即對《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不予確認,系適用法律錯誤。(二)原審判決引用遼寧省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遼08民初46號刑事判決對《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作出不予確認的認定,明顯違背法律規(guī)定。原審判決引用的內(nèi)容為(2016)遼08民初46號刑事判決書“本院認為”部分,系法院對案件的觀點,并非生效判決確認的事實,不屬于免證事實。張瑞安不認可合同真實性,其應當就此承擔證明責任。三、原審判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及判決還存在以下錯誤。(一)一審判決關于《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認定前后存在矛盾。(二)原審判決對借款關系的借款人是李某進個人而非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認定理由存在錯誤。1.原審判決認定刑事判決中否定了《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該認定錯誤。2.以刑事訴訟集資款返還的途徑為李某進個人而認定李某進是借款人,是因果關系倒置,脫離基礎法律關系。3.原審判決根據(jù)與張瑞安協(xié)商借款事宜并收取款項的是李某進個人,而李某進未將該款項交給公司,也未證明公司是實際收益人,進而認定是李某進個人借款,系錯誤的認定。(三)原審判決對出借人為張瑞安個人而非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的認定,系錯誤的認定。1.《資金使用說明》已經(jīng)明確載明張瑞安系代表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對外投資,而非張瑞安自己的出借款項行為。2.2014年7月30日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授權張瑞安的《授權委托書》明確寫明《投資合同》系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的事宜,張瑞安系代表公司處理該項欠款糾紛,且張瑞安接受了該授權。3.《投資合同書》中并未出現(xiàn)任何關于張瑞安個人和李某進個人的表述,更未出現(xiàn)任何張瑞安個人或李某進個人的權利義務的相關條款。(四)原審判決對上述刑事判決中的觀點及判決結果進行了照搬,導致其對本案民事責任認定的規(guī)則和結果錯誤。1.刑事判決對《投資合同書》的真實性作出“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認定本身即存在程序錯誤。2.民事案件中對當事人責任的認定并非必須遵照生效的刑事判決的判決理由。綜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請求依法再審本案。
張瑞安答辯稱:李某進以房地產(chǎn)項目被查封為由借款1000萬元,讓王某某為該筆借款提供擔保。事實上,李某進的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已于2017年注銷,且未注銷前也沒有實質(zhì)性的業(yè)務。借款到期后,李某進一直未能還款。經(jīng)公安機關偵查,借款最終流向王某某。生效的刑事判決認定王某某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并判令還款李某進1000萬元。綜上,原審判決認定張瑞安與李某進為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正確,請求依法駁回李某進的再審申請。
本院再審審查期間,李某進未在本院指定的時間內(nèi)提交其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注冊的“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企業(yè)信息資料,李某進代理人承認在一審、二審期間李某進亦未向人民法院提供該資料。
本院認為,本案的審查重點是:原審判決認定本案法律關系為張瑞安與李某進之間的民間借貸關系是否正確。
在原審中,李某進主張案涉1000萬元款項為張瑞安代表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對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某進)的投資款;在本案再審審查本院組織的詢問中,李某進又主張案涉1000萬元為公司之間借款,否認是個人間借貸。在此情況下,應結合有關證據(jù)、事實對案涉法律關系主體進行綜合判斷。首先,從轉(zhuǎn)款的主體來看,張瑞安提供的銀行轉(zhuǎn)款憑證顯示是張瑞安向李某進個人轉(zhuǎn)款。李某進向張瑞安個人出具的“收據(jù)”載明:“今收到張瑞安先生交付投資款(借款)人民幣壹仟萬圓整?!痹摗笆論?jù)”作為權利憑證一直由張瑞安本人持有。因而,在文義表述為張瑞安個人款項的情況下,該證據(jù)不能證明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與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之間存在借貸的合意。其次,從1000萬元款項的流向來看,系自張瑞安個人賬戶轉(zhuǎn)入李某進個人賬戶,李某進收到1000萬元款項后次日即轉(zhuǎn)入了案外人王某某個人賬戶,未進入李某進主張的公司賬戶。李某進再審審查期間解釋是為了方便款項使用,但該解釋在款項數(shù)額巨大、款項性質(zhì)模糊、李某進未提供公司企業(yè)信息資料的情況下,明顯不具有合理性。李某進未提供有效證據(jù)證明已經(jīng)將1000萬元款項交付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實際占用該款項或得到投資回報的事實。再次,從1000萬元款項占用主體和用途來看,已經(jīng)生效的遼寧省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遼08刑初46號刑事判決,認定李某進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的集資參與人,營口龍江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和王某某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并判令返還李某進個人1000萬元。李某進個人將1000萬元轉(zhuǎn)給王某某被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一步證明占用該筆資金的主體是李某進而不是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雖然李某進提出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收據(jù)”上加蓋印章,但結合上述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原審法院認定李某進為借款主體并無不當。綜上,原審法院基于以上情況,認定張瑞安與李某進之間為民間借貸關系有事實依據(jù),并無不當。
關于原審判決對《投資合同書》不予采信是否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問題。李某進在原審中主張依據(jù)《投資合同書》與“收據(jù)”能夠證明吉林省宇通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與宇通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存在投資關系,案涉1000萬元即為投資款。但是,李某進在申請再審時又依據(jù)《投資合同書》主張上述兩公司存在借款關系。由此可見,李某進對《投資合同書》的法律性質(zhì)認識前后即自相矛盾?!锻顿Y合同書》無張瑞安本人簽字,其與“收據(jù)”中1000萬元的出借主體相矛盾,內(nèi)容本身亦與前述1000萬款項占用主體、資金流向以及資金性質(zhì)均不一致,對李某進所主張公司間的投資關系不具有證明力,原審法院對《投資合同書》基于其關聯(lián)性不予采信并無不當。
綜上,李某進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李某進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宋春雨
審判員 仲偉珩
審判員 季偉明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法官助理興成鵬
書記員張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