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1534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潘建森,男,漢族,1938年4月8日出生,住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區(qū)安德路**號。
法定代表人:謝秋野,該院院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姚輝,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住所地: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迎澤大街**號。
法定代表人:陳繼平,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曾鵬,男,1965年10月20日出生,漢族,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副主任,住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潔,女,1987年9月24日出生,漢族,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法務,住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qū)。
再審申請人潘建森因與被申請人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電力設計院)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權屬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京民終33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
潘建森申請再審稱,1.二審法院漏審關于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侵權的相關事實。2.《32位微機MIS、CAD信息系統(tǒng)》(以下簡稱《MIS、CAD信息系統(tǒng)》)屬于潘建森個人自主創(chuàng)新,而非職務作品,雙方也未訂立委托開發(fā)合同,其所有權應當歸潘建森個人所有。3.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和山西電力設計院應當賠償其工程效益、精神損失并負擔訴訟費用。故請求依法改判本案,支持其訴訟請求。
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提交意見認為,潘建森提交的證據(jù)無法證明雙方存在權屬糾紛,雙方亦不存在事實和法律關聯(lián)。故請求駁回潘建森訴訟請求。
山西電力設計院提交意見認為,潘建森無證據(jù)證明其主張,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責任,其再審理由均沒有事實與法律依據(jù),一審、二審判決應予維持,請求駁回潘建森的再審申請。
本院認為,本案主要爭議焦點是,潘建森是否享有《MIS、CAD信息系統(tǒng)》的著作權。
《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自然人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中任職期間所開發(fā)的軟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軟件著作權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對開發(fā)軟件的自然人進行獎勵:(一)針對本職工作中明確指定的開發(fā)目標所開發(fā)的軟件;(二)開發(fā)的軟件是從事本職工作活動所預見的結果或者自然的結果;(三)主要使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金、專用設備、未公開的專門信息等物質(zhì)技術條件所開發(fā)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軟件。”
一審、二審期間,潘建森提供了其于1992年在《山西電力科技》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微機CAD使用技術分析》,但《微機CAD使用技術分析》內(nèi)容主要為分析AUTOCAD軟件在運行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合理使用內(nèi)存、提高速度等問題,AUTOCAD軟件也并非潘建森主張享有著作權的軟件。此外,潘建森當時的身份是山西電力設計院的職工,是受山西電力設計院的指派參與CAD系統(tǒng)的相關工作。一審、二審法院結合潘建森于2015年初撰寫的針對涉案系統(tǒng)的信訪件等證據(jù),經(jīng)綜合分析判斷,認為潘建森所提出的對《MIS、CAD信息系統(tǒng)》享有著作權的主張不應予以支持,上述認定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并無不當。潘建森的再審申請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第二款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潘建森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秦元明
審判員 郎貴梅
審判員 馬秀榮
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書記員 張晨祎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