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1437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羅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潘喜鉛,江西新蘭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余某,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潘喜鉛,江西新蘭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李德利,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
再審申請人羅某、余某因與被申請人李德利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贛民終39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再審申請。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xiàn)已審查終結。
羅某、余某申請再審稱,本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依法應予再審。請求:1.撤銷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贛民終397號民事判決,改判認定李德利訴羅某、余某民間借貸2800萬元是虛假借款,駁回李德利相應訴請;2。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由李德利承擔。
事實與理由:一、二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1.二審判決認定,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月26日期間,羅某向李德明歸還了部分款項,共計10311600元。而銀行轉賬明細顯示羅某自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月26日期間,向李德明轉賬付款金額總計是54941600元??鄢_某于2016年6月2日向李德明轉賬支付500萬元備注為退曾偉偉購房款和2016年6月14日563萬元備注為購苗木款,羅某轉賬給李德明的款項是44311600元。2.二審判決認定2017年1月19日羅某出具《證明》有效缺乏證據證明?!蹲C明》中的借款本金2500萬元沒有銀行轉賬憑證,余某有理由懷疑李德明寫好該《證明》后要求羅某簽名,是為了掩蓋虛構的借款事實,幫助羅某在與余某離婚時分割財產獲取更多的共同財產利益。但李德明卻暗藏了“要求羅某支付借款高額利息的目的”,才會積極鼓動羅某與其共同虛構“循環(huán)轉賬”的“虛假借款”。在羅某分別于2016年8月11日、2016年10月14日、2016年11月16日向李德明借款出具的借條中,沒有一張借條中約定了利息,《證明》中的利息內容沒有依據。3.二審判決認定2017年2月28日羅某出具的《付利息情況說明》有效缺少證據證明。該說明中2500萬元、1710萬元借款本金沒有銀行轉賬憑證,不能證明計算利息的起止時間及利率,余某有足夠的理由懷疑該《付利息情況說明》是虛構的。4.二審判決回避認定李德利通過循環(huán)轉賬而形成虛構借款和虛構歸還李德明2800萬元借款的事實。根據一審、二審中羅某、李德利提供及法院調取的賬戶交易明細表顯示,2017年1月18日,李德利招商銀行賬號62×××99的余額46176.17元,李德利招商銀行賬號51×××99余額1437316.15元,合計1483492.32元;羅某招商銀行卡62×××98賬戶余額948.05元;李德明的招商銀行賬號41×××78余額8815.74元。2017年1月19日,羅某與李德利、李德明通過循環(huán)轉賬,虛構借款2800萬元,同時也虛構歸還李德明2500萬元本金及300萬元利息的事實。
二、二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法〔2018〕215號《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通知》第一條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應結合款項來源、交易習慣、經濟能力、財產變化情況、當事人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等因素綜合判斷借貸的真實情況。李德利在2017年1月19日轉賬借款2800萬元給羅某,其項款來源是通過向文小鳳、姚堯兩人合計借款400萬元,與其賬戶上的140多萬元的存款,通過多達5次的“循環(huán)轉賬匯款”才形成2800萬元的虛構借款。李德利二審答辯稱其在向羅某借款時賬戶存款額已有1000余萬元,完全具備向羅某出具款項的能力,與事實不符。2.二審判決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關于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的規(guī)定。從羅某、李德利、李德明的銀行交易明細可以看出,本案是借李德明與羅某之間存在較頻繁的銀行轉賬交易往來的事實,達到虛構借款及利息的非法目的。羅某與李德明之間早在2012年1月起,就存在銀行借貸往來,交易往來總額達億元之多,本案一、二審法院僅調取羅某與李德明的一小部分借貸往來,無法審查清2017年1月19日的借款是否存在虛構。3.從本案《證明》及《付利息情況說明》不難看出,羅某向李德明借款的本金有4210萬元,但本案各方舉示的證據及二審法院調取的證據均不能證明借款本金4210萬元的事實。因此,本案中的《證明》及《付利息情況說明》存在明顯疑點,都是李德明表面上為了幫羅某在離婚時能夠多獲得共同財產而虛構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三、本案“虛構借款”的起因是2016年下半年,羅某與妻子余某因事鬧離婚,作為羅某的表哥李德明出于好心,想借李德明與羅某的頻繁的經濟交往的事由,虛構羅某與余某的共同債務,羅某不知道李德明存有為其借款給羅某獲得特別高額利息的意圖。在李德明與羅某之間,借款都沒有約定利息,只是羅某作為借款人,也會主動給李德明一定的利息,但是這種利息較低,可能是李德明覺得借款給羅某相比其借款給別人而放高利貸來說,吃虧了,才暗藏“虛構歸還借款”的意思在其中。以上事實表明,李德利根本不具備向羅某借款2800萬元錢的經濟能力,法院應當駁回李德利的訴訟請求。退一步說,即使羅某與李德明之間存在經濟往來,也只能由羅某與李德明之間進行結算。綜上,請求最高人民法院對本案作出再審裁定,再審判決支持羅某、余某的再審請求。
本院經審查認為,羅某、余某申請再審提交的羅某、余某與李德明及妻子羅琦往來款項的匯總表格及羅某、李德明的賬戶明細顯示,2012年1月15日至2017年1月18日期間,羅某收取李德明、羅琦銀行轉賬款項47199510元,羅某向李德明及羅琦銀行賬戶轉賬27375000元。經與雙方原審提交以及法院調取的李德明、羅某賬戶明細核對,匯總表格中遺漏羅某收取李德明款項兩筆,一筆為2014年12月25日銀行賬戶轉賬200萬元;另一筆為2016年10月14日借條1400萬元(注明實借款1210萬元)。加上遺漏借款金額后,在2017年1月19日羅某向李德明賬戶轉賬2800萬元之前,羅某、余某收取李德明及羅琦銀行轉賬款項合計61299510元,支付李德明及羅琦27375000元,不能證明羅某、余某主張的不欠李德明款項的事實。本院審查過程中,羅某、余某再次舉示羅某江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賬號62×××56、賬號62×××81、賬號62×××35部分銀行賬戶交易明細,欲證明羅某、余某自2010年11月至2017年6月21日期間,向李德明、羅琦銀行賬戶轉賬117271000元,收到李德明、羅琦銀行轉賬67999510元。但上述賬戶的交易明細并非連續(xù)的銀行賬戶交易記錄,不能證明羅某、余某與李德明、羅琦之間全部賬目往來情況。相反,根據上述賬戶交易明細,能夠證明羅某、余某與李德明、羅琦之間存在長期、大量的資金往來。因此,該證據不足以推翻羅某給李德利出具的借條、羅某出具的《證明》及《付利息情況說明》等證據的真實性,不能據此認定羅某與李德明、李德利之間存在虛構借款的事實。二審法院根據雙方之間賬目明細、羅某給李德利出具的借條、羅某出具的《證明》及《付利息情況說明》等相關事實,認定羅某與李德利、李德明之間存在借新貸償還舊貸的事實,證據充分。羅某、余某主張其與李德明之間不存在欠款,支付李德明2800萬元僅為與李德利之間循環(huán)轉賬形成虛構借款,不能成立。
綜上,羅某、余某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羅某、余某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王成慧
審判員 何 君
審判員 肖 峰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書記員 劉偉臘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