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8)最高法民申5696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上海大智某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郭守敬路498號浦東軟件園14幢22301-130座。
法定代表人:張志宏,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大成,北京市百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要潤明,北京市百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立某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住所地:上海市黃浦區(qū)南京東路61號四樓。
負責人:朱建弟,該事務所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迅雷,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敏,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曹建榮。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吳明穩(wěn),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石磊,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q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沈進,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項城市。
四被申請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許峰,上海創(chuàng)遠律師事務所律師。
四被申請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于婷婷,上海創(chuàng)遠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上海大智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智某公司)、立某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簡稱立某所)因與被申請人曹建榮、吳明穩(wěn)、石磊、沈進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滬民終14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本案現(xiàn)已審查終結。
大智某公司申請再審稱:(一)大智某公司對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jiān)會)作出的[2016]88號《行政處罰決定書》的行政訴訟案件正在進程中,是否屬于虛假陳某尚未確定,本案依法應中止審理,但一、二審法院對共同訴訟中部分案件裁定中止訴訟、對部分案件直接判決的作法明顯違反法律規(guī)定。(二)一、二審判決關于虛假陳某揭露日的認定,是在錯誤適用法律的情形下作出,案涉虛假陳某揭露日應是大智某公司《關于上海證監(jiān)局現(xiàn)場檢查結果的整改報告》(以下簡稱《整改報告》)公告之日。1.二審判決關于《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事先告知書》)是案涉虛假陳某揭露日的認定于法不符。2.二審判決關于《整改報告》和《行政處罰決定書》所涉具體內容及披露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的認定與事實不符,關于揭露日公告內容應當與《行政處罰決定書》內容完全一致的認定無法律依據(jù)。3.《整改報告》公告日完全符合法律關于虛假陳某揭露日的規(guī)定。(三)被申請人交易大智某公司股票與案涉虛假陳某無關,二審判決關于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的認定與事實不符,適用法律錯誤。1.作為投資者的被申請人是因重大資產(chǎn)重組而買賣大智某股票,與所謂的虛假陳某無關,其遭受的損失(如有)也與虛假陳某無關。2.二審判決認定的揭露日反而證明案涉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之間缺乏因果關系。(四)按照二審判決確定的揭露日,本案由于系統(tǒng)風險所導致的交易損失至少在89%以上,同時一、二審判決酌定系統(tǒng)風險所導致的損失比例為30%的作法確有錯誤。(五)一、二審判決以《事先告知書》公告日作為本案所謂虛假陳某揭露日不僅會大大加重大智某公司本不應該承擔的賠償責任,而且還會帶來明顯的司法負面影響,同時本案的不公裁判會更進一步侵害目前大智某公司數(shù)以萬計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谏鲜隼碛桑笾悄彻疽勒铡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的規(guī)定申請再審。
立某所申請再審稱:(一)本案為誘多型虛假陳某,虛假陳某信息發(fā)布之后股票價格長達半年都處于下跌通道,虛假陳某信息未扭曲股票價格,股價上漲發(fā)生在案涉虛假陳某信息發(fā)布一年以后且系資產(chǎn)重組信息介入所致。財務信息具有時效性,發(fā)布之時未扭曲股價,時隔一年之后再扭曲股價,不符合邏輯。二審判決在闡述大智某公司主張沒有因果關系的理由后,僅以“立某所也主張投資者的損失與虛假陳某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一筆帶過,使人誤以為立某所主張的事實和理由與大智某公司相同,進而未對立某所主張的事實和理由予以批駁,兩者理由實則不同。一、二審判決刻意回避審查虛假陳某信息是否引起股票價格扭曲的事實,裁判結果嚴重損害會計師事務所行業(yè)和上市公司現(xiàn)有股東利益,嚴重違背“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二)資產(chǎn)重組信息和大牛市啟動客觀上引起大智某公司股價自2015年1月23日起短期大幅暴漲,導致股價偏離股票價值,重組信息的介入和牛市啟動扭轉了虛假陳某行為實施后股價下跌趨勢,大智某公司系列案件2000多名投資者無一人索賠2014年2月28日至2014年7月18日期間買入股票的損失,所有索賠損失的買入時間都在重組信息和牛市介入之后的股價上漲的末期,投資者在前期漲幅過大、估值過高的情況下,未依據(jù)大智某公司財報等基本面理性投資,不顧風險追漲買入,是造成投資者損失的根本原因。證券市場第一定律就是投資者風險自負原則,法律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正當權利,而非保護投資者的收益。一、二審判決均回避資產(chǎn)重組信息介入、牛市與被申請人自身行為與損失之間因果關系的審查,無益于保護投資者收益。(三)立某所作為審計機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四十二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的規(guī)定,僅僅對利害關系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本案中,被申請人不屬于立某所的利害關系人,對審計報告的信賴既不存在,也不合理,更未實質性影響其交易決策。一、二審判決刻意回避審查本案被申請人是否屬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利害關系人這一基本事實,違反法律和司法解釋規(guī)定判令審計機構對所有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無限擴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民事責任,嚴重危及整個審計行業(yè)的存亡。(四)上海順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灝公司)、上海物資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資公司)和大智某公司在收到證監(jiān)會《調查通知書》后均公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的有關規(guī)定,證監(jiān)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順灝公司、物資公司和大智某公司三個虛假陳某責任糾紛系列案件均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同一合議庭作出生效判決,但順灝公司和物資公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系列案中虛假陳某的揭露日被認定為立案《調查通知書》公告日,而本案虛假陳某揭露日卻被認定為《事先告知書》公告日。在三系列案所涉《調查通知書》內容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同一法院對虛假陳某揭露日作出完全不同的認定,屬同案不同判。二審法院在本案中將《調查通知書》公告日股票下跌認定為判斷揭露日的非充分條件,而在彼案中認定為充分條件,裁判標準不一。(五)二審判決認定立某所出具不實的會計報告,完全符合《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情形,應依照《證券法》的規(guī)定與大智某公司對投資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系對法律的錯誤理解,認定事實有誤,也是對審計業(yè)務的錯誤認知。首先審計準則禁止審計機構出具會計報告,其次任何審計失敗都是因為未執(zhí)行有效的審計程序揭示被審計單位的錯報或舞弊,不應當成為認定推定故意的事實依據(jù)。(六)一、二審判決枉顧數(shù)學常識,采用錯誤的買入證券平均價格,認定事實錯誤。(七)一、二審判決錯誤低估系統(tǒng)風險對投資者損失的影響,在一、二審法院對同一期間其他虛假陳某責任糾紛案件中系統(tǒng)風險是否存在以及影響比例作出截然相反的認定,裁判尺度失當。綜上,立某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的規(guī)定申請再審。
本院經(jīng)審查查明:2014年7月26日,大智某公司發(fā)布《重大資產(chǎn)重組停牌公告》,載明:“大智某公司正在籌劃重大資產(chǎn)重組,公司股票已于2014年7月21日起停牌,并發(fā)布了《重大事項停牌公告》(臨2014-042號)。鑒于該重大事項仍在籌劃之中且存在不確定性,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jīng)公司申請,公司股票自2014年7月28日起繼續(xù)停牌”。
2015年1月23日,大智某公司發(fā)布《關于發(fā)行股份及支付現(xiàn)金購買資產(chǎn)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lián)交易進展的提示暨復牌公告》,載明:“公司已于2015年1月22日召開第二屆董事會2015年第二次臨時會議,審議公司及子公司上海大智某財匯數(shù)據(jù)科技有限公司擬發(fā)行股份、支付現(xiàn)金購買湘財證券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資金事宜?!鶕?jù)相關規(guī)定,公司股票于2015年1月23日開市起復牌”。2015年5月11日,大智某公司公告證監(jiān)會對其重大資產(chǎn)重組申請《中止審查通知書》。
另查明,2018年1月25日,大智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依法撤銷證監(jiān)會[2016]88號《行政處罰決定書》。2018年6月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8)京01行初188號行政裁定書,裁定駁回大智某公司起訴。大智某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18年10月18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2018)京行終4312號行政裁定書,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案再審審查的主要問題是:1.揭露日的確定;2.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之間因果關系的認定;3.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及扣減比例的認定;4.立某所作為證券服務機構的責任承擔及承擔方式。
(一)關于大智某公司虛假陳某揭露日確定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某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二十條規(guī)定:“虛假陳某揭露日,是指虛假陳某在全國范圍發(fā)行或者播放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上,首次被公開揭露之日?!痹谔摷訇惸池熑渭m紛案件中,揭露日的認定對于確定投資者損失范圍、推定虛假陳某行為與投資者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揭露日的確定,除上述規(guī)定的應當滿足首次性、全國性的要求外,一般理解還應當具備揭露內容相對具體明確、揭露力度足以對投資者產(chǎn)生警示以及揭露后股價有明顯反應等相關條件。具體到本案,與虛假陳某揭露日的確定相關的爭議時間點主要有三個:2015年1月23日《整改報告》發(fā)布日、2015年5月1日《調查通知書》公告日、2015年11月7日《事先告知書》公告日。具體分析如下:
1.就《整改報告》發(fā)布日而言。(1)從《整改報告》揭露的內容來看,《整改報告》針對的是證監(jiān)會上海監(jiān)管局作出的滬證監(jiān)決[2015]4號《行政監(jiān)管措施決定書》中的四類違法行為,與證監(jiān)會[2016]88號《行政處罰決定書》所列的六類違法行為相比,雖然指向的均是大智某公司2013年年報的信息披露問題,但內容并不一致。(2)從揭露的力度來看,《整改報告》在每一項整改內容之后都注明已完成整改,不足以認定該披露行為足以引起投資者的警示與注意。(3)《整改報告》第三項情況說明中顯示,大智某公司整改后的客戶之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商所)營業(yè)收入總額為15677377.40元;但《行政處罰決定書》第五條載明:“大智某公司與渤商所的項目合作合同實際未履行或未在2013年履行完成,由此虛增2013年收入15677377.40元?!庇纱丝梢?,大智某公司非但未在《整改報告》中對虛假陳某的內容進行披露,反而仍然存在虛假陳某內容未予更正,一、二審判決據(jù)此未采納大智某公司的此項主張有相應的事實依據(jù)。
2.就《調查通知書》公告日而言。因《調查通知書》公告的內容相對簡單、原則,只是載明: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根據(jù)《證券法》的有關規(guī)定,證監(jiān)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在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證監(jiān)會的調查工作,并嚴格按照監(jiān)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若對照虛假陳某揭露日確定的一般標準或者條件,該公告揭露的內容顯然不夠具體明確,甚至沒有涉及作為案涉虛假陳某載體的2013年年度報告。就此而言,本案一、二審判決結合案件實際情況,沒有將《調查通知書》公告日確定為虛假陳某揭露日有相應的理據(jù)。
3.就《事先告知書》公告日而言。證券監(jiān)管部門對上市公司虛假陳某行為立案調查之后,若擬決定作出行政處罰,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需要向擬被處罰的上市公司或者責任人送達《事先告知書》,告知擬處罰內容以及被處罰人的相關權利,上市公司依法對《事先告知書》進行公告。相對于《調查通知書》,《事先告知書》披露的虛假陳某內容非常明確、具體,且與之后證監(jiān)會正式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實質內容相一致。就這些具體的虛假陳某內容而言,往往也是首次充分、全面地披露,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足以引起證券市場中理性投資者的警惕,基本符合虛假陳某揭露日的一般認定標準或者條件。據(jù)此,本案一、二審判決確定《事先告知書》公告日為虛假陳某揭露日有相應的理據(jù)。至于《事先告知書》公告之后,股價在隨后(復牌后)兩個交易日內不跌反漲,不排除是由于大智某公司股票停牌期間大盤指數(shù)大幅上漲,股票復盤后股價存在補漲空間,且大智某公司股價在兩個交易日上漲后,亦開始持續(xù)下跌,與(誘多型)虛假陳某被揭露后上市公司股價通常應下跌的總體變動趨勢并不存在明顯沖突。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除《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二十條對揭露日作出原則界定外,并無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對虛假陳某揭露日的確定標準或者條件作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在沒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情況下,個案中是以《調查通知書》公告日,還是《事先告知書》公告日或者其他日期作為虛假陳某揭露日,應當根據(jù)揭露日確定的一般標準或者條件,并結合具體個案的實際情況,統(tǒng)籌考慮作出相應的認定。就本案而言,一、二審判決基于大智某公司虛假陳某、股票交易、股價變動、大盤指數(shù)等相關事實,結合本案實際情況,將《事先告知書》公告日作為虛假陳某揭露日,并無明顯不當。
(二)關于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之間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
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案件作為一類特殊的侵權案件,根據(jù)《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對虛假陳某與損害后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規(guī)定,我國證券虛假陳某責任認定采推定因果關系立場,即除非存在《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規(guī)定的抗辯事由,投資者具有第十八條所列情形,即“投資人所投資的是與虛假陳某直接關聯(lián)的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某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某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賣出該證券發(fā)生虧損,或者因持續(xù)持有該證券而產(chǎn)生虧損”,便可推定上市公司虛假陳某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基于本案已經(jīng)查明的事實,被申請人(投資者)在大智某公司2013年年報發(fā)布之后、《事先告知書》公告之前買入大智某公司股票,并在《事先告知書》公告之后賣出或者繼續(xù)持有公司股票,并因此遭受損失,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所規(guī)定的虛假陳某與損害后果之間因果關系推定成立的情形,且再審申請人關于投資者受到重大資產(chǎn)重組信息及大牛市影響而進行投資決策、其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不存在因果關系的主張并非《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所列因果關系不成立的抗辯事由,即“(一)在虛假陳某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已經(jīng)賣出證券;(二)在虛假陳某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進行的投資;(三)明知虛假陳某存在而進行的投資;(四)損失或者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五)屬于惡意投資、操縱證券價格的”。雖然證券市場投資者的買賣股票行為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疊加的結果,但在大智某公司虛假陳某、資產(chǎn)重組信息同時存在的期間內,大智某公司的虛假陳某始終是影響投資者決策的重大因素。一、二審判決依據(jù)《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的規(guī)定推定大智某公司虛假陳某與投資者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無不當。
(三)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及扣減比例的認定問題
根據(jù)《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第四項的規(guī)定,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是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案件中上市公司的法定免責或者減責事由。系統(tǒng)風險一般是指對證券市場產(chǎn)生普遍影響的風險因素,其因共同因素所引發(fā),對證券市場中的所有股票價格均產(chǎn)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為個別企業(yè)或者行業(yè)所不能控制,投資者亦無法回避、不可分散。若投資者全部或者部分損失系因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而非因上市公司虛假陳某行為所致,則在計算投資者損失時應當予以相應扣除。
就本案而言,二審判決將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和2016年初的熔斷認定為系統(tǒng)風險,符合前述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通常理解與一般認定標準;在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以及規(guī)章、規(guī)范性文件對系統(tǒng)風險的扣除方式、方法均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二審判決在認定投資者損失時酌定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和2016年初的熔斷各扣除15%,合計30%的系統(tǒng)風險因素,并無不當。大智某公司關于應當根據(jù)大盤或者行業(yè)板塊指數(shù)按照漲跌幅比例計算系統(tǒng)風險的扣除比例,本案由于系統(tǒng)風險所導致的交易損失至少在89%以上的主張,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由于證券市場的復雜性,股票價格的漲跌、投資者的損失通常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在大智某公司股價與上證指數(shù)及行業(yè)板塊指數(shù)的走勢并非完全一致、且存在上市公司經(jīng)營情況等其他非系統(tǒng)風險干擾因素的情況下,現(xiàn)在尚無確切證據(jù)證明某種系統(tǒng)風險扣除的計算方式是完全客觀、科學、準確的,并已經(jīng)得到司法實踐的反復驗證。鑒于此,二審判決以酌定的方式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因素在投資者損失中所占的比例,未支持再審申請人的該項主張,并無不當。
(四)關于立某所作為證券服務機構的責任承擔及承擔方式問題
《證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規(guī)定:“證券服務機構為證券的發(fā)行、上市、交易等證券業(yè)務活動制作、出具審計報告、資產(chǎn)評估報告、財務顧問報告、資信評級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應當勤勉盡責,對所依據(jù)的文件資料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和驗證。其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某或者重大遺漏,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與發(fā)行人、上市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據(jù)此,若有證據(jù)證明會計師事務所等證券服務機構違反前述規(guī)定,未勤勉盡責,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某或者重大遺漏,給他人造成損失,就要與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除非證券服務機構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
基于本案已經(jīng)查明的事實,證監(jiān)會因大智某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采取提前確認收入、以“打新股”等為名進行營銷、延后確認年終獎、少計當期成本費用等方式,共計虛增2013年年度利潤120666086.37元,于2016年7月20日對大智某公司及其高管人員作出[2016]88號《行政處罰決定書》;同日因立某所作為大智某公司2013年財務報表審計機構,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對立某所及簽字注冊會計師作出[2016]89號《行政處罰決定書》。[2016]89號《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立某所在審計過程中存在未對銷售與收款業(yè)務中已關注到的異常事項執(zhí)行必要的審計程序等多項違法事實,違反《證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百二十三條關于證券服務機構制作、出具審計報告等法律文件“應當勤勉盡責,對所依據(jù)的文件資料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和驗證”,以及制作、出具的文件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某或者重大遺漏”的規(guī)定。據(jù)此,立某所作為證券服務機構與上市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事實基礎已經(jīng)存在,而立某所現(xiàn)有證據(jù)尚不能證明其在審計大智某公司2013年財務報表、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具有過錯。在此情況下,一、二審判決立某所應與大智某公司對投資者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相應的事實與法律依據(jù)。
立某所主張其作為審計機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四十二條和《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的規(guī)定,僅僅對利害關系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本案投資者并非其利害關系人;立某所的行為僅屬于輕微過失,應根據(jù)《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第六條承擔與其“過失大小”相適應的責任,而非連帶賠償責任的理由不能成立。因為在證券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證券服務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對于眾多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具有重大的、甚至決定性的影響,立某所主張投資者對審計報告的信賴既不存在,也不合理,更未實質性影響其交易決策,顯然與客觀事實不符,也與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相悖?!秾徲嬊謾嗳舾梢?guī)定》盡管根據(jù)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的主觀過錯程度,對其責任承擔形式進行了區(qū)分,但《證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了會計師事務所等證券服務機構在虛假陳某責任糾紛中以推定過錯作為承擔連帶責任的構成要件,并未進一步區(qū)分故意或者過失,在立某所不能證明其無過錯的情況下,一、二審判決據(jù)此未支持立某所的該項主張,并無不當。
本案一、二審過程中,大智某公司因不服證監(jiān)會[2016]88號行政處罰決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目前已經(jīng)二審程序作出生效裁定,駁回大智某公司上訴,維持了一審裁定。據(jù)此,在大智某公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系列案中,已經(jīng)不存在是否應予中止審理的問題,所有案件均需進一步審理。大智某公司關于一、二審法院未中止共同訴訟案件違反法定程序的理由亦不能成立。
綜上,大智某公司和立某所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項、第六項規(guī)定的情形。經(jīng)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海大智某股份有限公司、立某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賈清林
審判員 尹穎舜
審判員 張 穎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法官助理黃哲雅
書記員郟海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