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高運,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委托代理人達慶豐,上海市勛業(y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許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原告高運與被告許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張依琳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高運的委托代理人達慶豐,被告許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高運訴稱:原、被告曾是居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戀人。2016年7月被告為買上海市宜川六村XXX號XXX室房屋缺錢,要求原告向銀行商業(yè)貸款后再借錢給被告(這類貸款利率比一般的貸款利率要高)。2016年7月6日原告向浦發(fā)銀行申請了貸款人民幣186000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發(fā)放后原告把該款轉(zhuǎn)到了自己的建設銀行賬戶。7月8日原告從該賬戶轉(zhuǎn)了610000元到被告尾號6762的賬戶。2016年8月9日,原告通過父親高元成轉(zhuǎn)賬40000元至被告上述賬戶。同月10日原告替被告支付中介款20000元。2016年12月底原被告分手。所以被告應當歸還原告自2016年7月6日開始產(chǎn)生的利息(本金246000元包括貸款).該款被告已在借條中確認,雖然雙方對銀行應付的利息沒有約定,但既然起訴了,被告就應該支付。被告按照基本貸款利率計算逾期利息亦合情合理。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1、歸還原告2016年7月分三筆產(chǎn)生的借款246000元;2、支付2016年7月6日-2017年5月期間本金186000元的借款利息26781.98元;3、支付從2016年10月7日到實際清償之日的逾期還款利息(至2018年5月為24303.45元);本案的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許某某辯稱:2016年1月父母給了被告一百多萬元,所以被告是用父母的錢買了宜川六村XXX號XXX室房屋。原告宜川六村XXX號XXX室房屋2015年11月購買,原被告在一起時,原告剛剛買房。每天生活開支都由被告承擔。原告一些信用卡賬單也是被告還。當時原告還差裝修款和尾款,被告陸續(xù)給了原告10萬左右,還給了原告2萬左右購買家具和家電。另外原告辦了房貸按揭,每月被告都幫原告還款。之后被告要買房了發(fā)現(xiàn)錢不夠,就要求原告去貸款來填補缺口。所以原告貸款的186000元與被告的500000元放在了一起。2016年10月4日原被告爭吵,鄰居報警,被告對警察說喝多了,讓警察先走。之后原告毆打被告,被告又報警想離開,但原告一定要被告寫了借條再走。當時被告喝醉了酒,沒有想很多就寫了借條。2017年1月原被告分手后被告用支付寶分幾筆打給原告50000元,故被告沒有向原告借款,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jīng)審理查明,原、被告原系戀愛關系。2016年10月5日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大致內(nèi)容為:因購房用高運身份證號借款浦發(fā)貸款壹拾捌萬陸仟元、中介費貳萬元、尾款肆萬元整,總計貳拾肆萬陸仟元,扣除部分開銷,共計還款拾玖萬元整。2016年10月7日歸還等。之后被告于2016年10月17日、25日、29日、11月2日、15日、22日、12月30日分別轉(zhuǎn)賬給原告500元、500元、2000元(10月29日)、11000元(10月29日)、10000元、1000元、300元、10000元。之后,被告未再支付原告錢款,故原告訴至本院,請求判決如其訴請。
審理中,原告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主要向本院提供其賬單日為2016年7月10日至2017年4月10日的十期浦發(fā)銀行信用卡的賬單以證明原告在還186000元的貸款以及2016年7月6日原告的浦發(fā)銀行賬戶收到186000元后的次日通過跨行代付該款至原告建設銀行賬戶。同月8日又從該賬戶轉(zhuǎn)了610000元到被告尾號6762賬戶。原告陳述:當時借條上只考慮到本金,沒有想那么多。但被告應當歸還原告貸款利息。雖然借條上寫了扣除共同開銷,但被告并沒有證據(jù)證明其付過共同開銷,這是被告自己的意思,原告不認可扣除共同開銷。被告寫了借條之后確實用支付寶打給了原告上述款項,但原告又分別在2016年11月15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30日、12月3日返還給被告100元、1000元、300元,5000元、1000元共計7400元。也即被告實際給了原告26600元。但原告認為此是歸還雙方共同生活后寫借條之前產(chǎn)生的信用卡欠款。
經(jīng)質(zhì)證,被告對原告提供的浦發(fā)銀行賬單及原告銀行貸款產(chǎn)生利息的金額無異議。被告陳述:其收到的610000元中除了186000元以外的錢款是自己先轉(zhuǎn)到原告賬戶的。因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原告沒有工作和收入,包括原告女兒的贍養(yǎng)費1000元,1-4月的房租等所有開銷都是被告支付的。所以借條寫的190000元中包括了186000元的利息。當時原告認可了,也拿走了。寫借條后雙方口頭協(xié)商,每月還款10000元,原告還到12月后,雙方又協(xié)商由被告還款60000元后借條就一筆勾銷。當時有原告朋友三人在場見證。當時被告要求原告把借條還被告,被告再寫一張借條給原告。但原告說等打錢之后再給被告,等被告籌到錢后卻聯(lián)系不上原告,他反悔了,要以借條追訴?,F(xiàn)被告認可還借條中的190000元,扣除上述26600元,應該再歸還原告163400元。被告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主要向本院提供其支付寶轉(zhuǎn)賬明細。該明細上顯示2015年8月28日至2016年12月30日自己通過支付寶轉(zhuǎn)了大概十幾萬給原告。因為被告申請低保,賬戶上不能有錢,所以就把錢都打到原告賬戶,讓原告去支付。
經(jīng)質(zhì)證,原告對被告提供賬單的真實性無異議,認為確實是被告斷斷續(xù)續(xù)打給原告的錢款。但因為是被告沒有信用卡,所有的開銷都刷原告的信用卡,然后要還錢時,被告再把錢打到原告的賬戶里,讓原告去還信用卡。
被告則不認可原告的上述說法:認為其提供的支付寶賬單顯示原告的貸款是自己還的。其中第一期貸款在2016年7月11日轉(zhuǎn)賬原告10000元;第二期貸款在2016年8月29日和8月30日分別直接還到了原告9663的信用卡中5100元和3400元;9月28日還了原告9663的信用卡中第三期的貸款8100元和1500元。
本院認為,公民間合法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借貸關系的確立需要有表借貸合意的借條,借款支付和出借款來源等客觀證據(jù)佐證,亦應有同意出借的合理解釋,賬戶轉(zhuǎn)款明細等佐證。首先,在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條》中有因購房用高運身份證號借款浦發(fā)貸款壹拾捌萬陸仟元、總計貳拾肆萬陸仟元,扣除部分開銷,共計還款拾玖萬元的內(nèi)容,并未約定原告的貸款利息由被告歸還。故對原告要求被告支付2016年7月6日-2017年5月期間本金186000元的借款利息26781.98元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其次,基于原被告曾存在戀愛關系,結合原被告的陳述及提供的賬戶往來明細,能夠證明原被告確實存在共同生活開銷及被告在原告向浦發(fā)銀行貸款后從2016年7月11日起至12月30日之間每月支付被告10000元左右的事實,因此被告應當按照借條的承諾歸還原告借款190000元;第三,根據(jù)雙方在被告出具借條后的錢款往來情況,扣除原告支付給被告的錢款,被告多支付原告的26600元應視為被告已歸還原告的借款。因被告在出具借條之前亦有打款給原告的事實,故對原告認為此是歸還雙方共同生活后寫借條之前產(chǎn)生的信用卡欠款的說法,本院難以采信。另因原被告間未約定利息,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既未約定借期內(nèi)的利率,也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故被告應自2016年10月7日起按照年利率6%分段支付原告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綜上,本院亦采信被告的:“寫借條后雙方口頭協(xié)商,每月還款10000元”的說法,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許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高運借款人民幣163400元;
二、對原告高運要求被告許某某支付2016年7月6日至2017年5月期間本金人民幣186000元的借款利息人民幣26781.98元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三、被告許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按照年利率6%,以本金人民幣190000元為基準,支付原告高運從2016年10月7日至2016年10月29日的逾期還款利息;
四、被告許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按照年利率6%,以本金人民幣180000元為基準,支付原告高運從2016年10月30日至2016年11月2日的逾期還款利息;
五、被告許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按照年利率6%,以本金人民幣170000元為基準,支付原告高運從2016年11月2日至2016年12月30日的逾期還款利息;
六、被告許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按照年利率6%,以本金人民幣163400元為基準,支付原告高運從2016年12月30日至實際清償之日的逾期還款利息。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人民幣5756元減半收取,計人民幣2878元由原告負擔人民幣878元,被告負擔人民幣20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張依琳
書記員:裘雪燕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