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馬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吳橋縣。原告:楊某知,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德州市德城區(qū)。原告:馬萬祥,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德州市德城區(qū)。原告:馬利娟,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德州市德城區(qū)。上述原告委托代理人:陳翠艷,山東涵諾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趙淑蘭,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現(xiàn)住吳橋縣。被告:馬XX,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現(xiàn)住吳橋縣。上述被告告委托代理人:劉耀起,河北藝鄉(xiāng)律師事務所律師。
馬某某、楊某知、馬利娟、馬萬祥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依法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權,返還耕種的原告承包地6.502畝(包括位于馬庫吏村村東園子地地塊的耕地1.11畝,大墳上地塊的耕地3.392畝,村北蘋果樹地地塊的耕地2畝);2、請求依法判令二被告返還耕種的6.502畝耕地的糧食直補款和農(nóng)資綜合補貼款,共計8000元;3、涉及本案的訴訟費及其他費用由二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第一原告與第一被告系叔嫂關系,與第二被告系叔侄關系。1991年村里調整土地時,原告全家四口人在本村共分得承包地11.52畝,后因高速修路占用土地5.018畝,剩余承包地6.502畝,在原告承包以上土地期間,原告為照顧哥哥馬新華(已過世)的生活,將以上承包地先交由其哥哥馬新華臨時耕種。原告的哥哥于2009年因病去世,去世后以上承包地由二被告繼續(xù)臨時耕種。期間。因原告在外沒有固定工作,又回村生活,想要回二被告耕種的承包地,原告經(jīng)村委會及個人與被告多次協(xié)商,要求返還耕種的原告承包地。但二被告無故拒絕返還。多次協(xié)商未果,且繼續(xù)領取原告承包地糧食直補款和農(nóng)資綜合補貼款至今。被告趙淑蘭、馬XX辯稱,沒有耕種原告的承包地,也沒有領取原告的直補款,未構成對原告的侵權。要求駁回原告的訴求。原告為支持訴訟提供證據(jù)如下:1、馬庫史村出具的證明一份,證明四原告的身份關系。2、馬庫史村村委會出具的1991年土地調整明細一份,證明1991年村里調整土地時原告按規(guī)定分得承包地9.52畝的事實。3、馬庫吏村出具的證明兩份,證實四原告除分得以上承包地外,還分得果樹地2畝。自2005年本涉案土地原告曾將該土地交給馬新華臨時耕種。自1991年馬庫吏村沒有進行過土地調整。沒有發(fā)放土地承包證及土地承包責任書。被告對證據(jù)1四原告的身份證明無異議。對證據(jù)2上面有不同字體,證據(jù)2沒有證實該土地是誰的,下面的字馬元祥寫的沒有針對性,對該證據(jù)不予認可。對證據(jù)32016年3月30日證據(jù)不符合證據(jù)形式,應是現(xiàn)任負責人寫的1991年事實。不知當時出證的人是否參與了原告與馬新華之間協(xié)商過程故對證據(jù)3不予認可。2017年7月13日蓋有公章證明一份,該證明簽有馬元祥的章,應由馬元祥出庭質證。該證明的內(nèi)容不符合馬庫吏村承包地的實際情況。原告方在庭審中陳述高速公路占地后進行過土地調整,2003年至2004年對糧食直補是土地公示后確認的對該證據(jù)不予認可。對證據(jù)4馬某的證明馬某應出庭進行質證。被告為支持訴辯提供證據(jù)如下:1、2002年納稅通知書、農(nóng)業(yè)稅完稅證。2、2008年發(fā)放補貼通知。原告對被告提供的證據(jù)認為與本案無關。經(jīng)審理查明,原告馬某某與楊某知系夫妻關系,原告馬某某、楊某知系馬利娟、馬萬祥的父母,被告趙淑蘭、馬XX系母子關系,系原告馬某某之嫂、侄。原被告爭議的位于馬庫吏村村東園子地地塊的耕地1.11畝,大墳上地塊的耕地3.392畝。于1991年分給馬某某為承包責任田,村北蘋果樹地地塊的耕地2畝,于1992年分給馬某某為承包責任田。1995年園子地、蘋果樹地塊由馬新華(被告的夫、父,原告馬某某的哥哥)家庭耕種,大墳上地塊2005年后馬新華家庭耕種,后馬新華去世由二被告進行耕種。馬庫吏村自1991年至今未進行過土地調整。上述事實,由當事人陳述,原告提交的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證明、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1991年土地調整明細與馬庫吏村委會及曹洼派出所共同出具的身份關系證明,被告提交的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證人馬某證言,本院對以上證據(jù)效力予以認定。
原告馬某某、楊某知、馬利娟、馬萬祥與被告趙淑蘭、馬XX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8月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于2017年11月2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馬某某、楊某知、馬利娟、馬萬祥及委托代理人陳翠艷,被告馬XX及委托代理人劉耀起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被告對原告提交的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證明提出了異議,因與原告陳述其他證據(jù)相互印證,故本院對該證明予以采信,結合原被告陳述、原告提交的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1991年土地調整明細和馬庫吏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能夠證實原被告爭議的地塊為同一地塊,馬庫吏村于1991年、1992年將本案爭議地塊分給馬某某為承包責任田,此后,馬庫吏村未再進行過二輪承包對土地進行調整,現(xiàn)在該爭議地塊實際畝數(shù)為6.502畝,現(xiàn)由被告進行耕種。被告提交的證據(jù)只是證實馬新華交農(nóng)業(yè)稅的數(shù)額,糧食補貼數(shù)額,不能證明本案爭議地塊為其承包地,被告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推翻原告提供的證據(jù),故本院對被告的抗辯不予支持。根據(jù)國家法律政策規(guī)定,農(nóng)村土地承包采取的是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結合本院查明事實,1991年后馬庫吏村將本案爭議地塊分給馬某某所在的家庭戶,1991年后該村未作土地調整,現(xiàn)爭議地塊為二被告耕種,原告要求二被告返還爭議土地應當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返還糧食直補款8000元,糧食直補款是國家對糧食種植戶補助,實施糧補政策后原告也未就糧食直補款向馬新華及二被告主張權利提供相應的證據(jù)。本院對原告的此項主張不予支持。據(jù)此,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條、第九條、第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趙淑蘭、馬XX耕種的馬庫吏村園子地地塊的耕地1.11畝,大墳上地塊的耕地3.392畝,蘋果樹地地塊的耕地2畝。于當季莊稼收獲后將該地塊返還原告馬某某、楊某知、馬利娟、馬萬祥。二、駁回原告馬某某、楊某知、馬利娟、馬萬祥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50元,由二被告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