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家強,男,漢族,1955年6月13日出生,住所地:武漢市江岸區(qū),
委托代理人:向世琦,男,漢族,1980年10月11日出生,住所地:武漢市江岸區(qū),
被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住所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光谷大道117號。
法定代表人:馬蜂,院長。
委托代理人:唐立宏,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葉世合,該學院工作人員。
原告陳家強訴被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以下簡稱軟件工程學院)勞動爭議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7月2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林靜寂獨任審判,于2015年8月1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家強及其委托代理人向世琦,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的委托代理人唐立宏、葉世合均到庭參加訴訟。雙方當事人均向本院申請了調解期限。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家強訴稱,1975年,我入職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的前身即武漢市燃化技工學校。后因我駕駛技術出眾,經(jīng)單位考核,決定由我擔任學校司機并負責學校后勤工作。2015年,我已近退休年齡,但被告軟件工程學院拒絕為我辦理退休手續(xù)。為維護我的合法權益,現(xiàn)訴請判令:1、確認勞動關系存續(xù);2、由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為我辦理正式職工退休手續(xù)。庭審中,原告陳家強將上述第一項訴訟請求明確為:確認1975年至今我與被告軟件工程學院存在勞動關系。
被告軟件工程學院辯稱,1、原告陳家強于1997年擅自離校,長期不歸,我學院依據(jù)相關規(guī)章制度,已經(jīng)在當年終止了與其之間的勞動關系;2、原告陳家強在2015年6月8日提起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存續(xù)的仲裁請求,已經(jīng)明顯超出了法定時效,依法應駁回其訴訟請求。
經(jīng)審理查明,1975年,原告陳家強到武漢市燃化技工學校工作,擔任車間操作工。1977年,原告陳家強開始擔任司機。1979年,武漢市燃化技工學校更名為武漢化工學校。此后,原告陳家強一直在武漢化工學校工作。
1994年12月27日,原告陳家強與武漢化工學校簽訂了一份關于承包武漢化工學校武漢鴻達汽車修配廠的經(jīng)營承包合同。約定承包期限為2年,即從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止等。該承包合同承包期限屆滿后,因原告陳家強未能及時足額向武漢化工學校支付承包款,武漢化工學校即按每月200元的標準向原告陳家強發(fā)放生活費,每月剩余工資充抵承包款。1997年,原告陳家強離開武漢化工學校,之后再未到該校上班,武漢化工學校也于同年4月停發(fā)了原告陳家強的工資。
2002年4月10日,原告陳家強向武漢化工學校提交了一份手寫的書面報告,確認欠付武漢化工學校經(jīng)營承包費、電話費、水電費等共計110000元左右,給學校造成經(jīng)濟損失等。
2006年5月,原告陳家強向武漢公交職業(yè)學院提交了一份關于要求重新上崗的報告。在該報告中,原告陳家強稱其于1997年下崗回家,但仍是學校職工,申請學院領導安排其重新上崗工作等。
2015年5月18日,原告陳家強欲申請退休。被告軟件工程學院在原告陳家強提交的用于申請退休的《職工登記表》和《未參保集體企業(yè)職工及退休人員、原“五七工”、“家屬工”身份認定表》上蓋章予以確認。被告軟件工程學院在《未參保集體企業(yè)職工及退休人員、原“五七工”、“家屬工”身份認定表》申報單位初審意見欄注明,該同志曾在我單位工作,經(jīng)初步審核同意作為未參保人員身份申報。
2015年6月8日,原告陳家強以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存續(xù)、由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為其辦理正式職工退休手續(xù)等為由,向武漢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2015年6月17日,武漢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武勞人仲不字(2015)第51號不予受理通知書,以申請人(即原告陳家強)提出的仲裁請求已超過仲裁時效為由,決定對原告陳家強提出的仲裁申請不予受理。原告陳家強不服,于2015年7月2日訴于本院。
另查明,武漢化工學校經(jīng)多次合并后,最終更名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即本案被告軟件工程學院。
上述事實,有武漢化工學校武漢鴻達汽車修配廠經(jīng)營承包合同、原告陳家強的書面報告、關于要求重新要求上崗的報告、《職工登記表》、《未參保集體企業(yè)職工及退休人員、原“五七工”、“家屬工”身份認定表》、武勞人仲不字(2015)第51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及當事人陳述等予以證實。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原告陳家強的仲裁請求是否已超過仲裁申請時效的問題。從本案查明的事實看,原告陳家強于1997年離開武漢化工學校,且武漢化工學校也于同年4月停發(fā)了原告陳家強的工資。該事實足以表明原告陳家強與武漢化工學校(即后來的被告軟件工程學院)之間的勞動關系于1997年4月份解除。原告陳家強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申請時效至遲應從1997年4月份起算。依照當時有關仲裁申請時效的法律規(guī)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的規(guī)定,仲裁申請時效為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即原告陳家強至遲應于1997年6月30日前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或者向武漢化工學校主張權利。雖然原告陳家強于2002年4月10日向武漢化工學校提交了一份手寫的書面報告,且2006年5月向武漢公交職業(yè)學院提交了一份關于要求重新上崗的報告,但因原告陳家強未能提交證據(jù)證明1997年7月1日至2002年4月10日及2002年4月11日至2006年5月期間向被告軟件工程學院(或其前身)主張過權利,因此,原告陳家強于2002年4月10日和2006年5月向被告軟件工程學院(或其前身)主張權利時,其請求均已超過法定的仲裁申請時效,該兩次提交書面報告的行為也不構成時效中斷。此外,即使原告陳家強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申請時效可以從2006年5月起算(或者說兩次提交書面報告的行為即使構成時效中斷),其于2015年6月17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也已超過了法定的時效。
關于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為原告陳家強提交的用于申請退休的《職工登記表》和《未參保集體企業(yè)職工及退休人員、原“五七工”、“家屬工”身份認定表》蓋章的行為是否構成時效中斷的問題。從被告軟件工程學院蓋章時在申報單位初審意見欄注明的內容看,被告軟件工程學院并不是在原告陳家強主張勞動關系相關權利時加蓋的印章,其加蓋印章只是為原告陳家強作為未參保人員申報“五七工”等身份出具證明、提供便利。因此,上述兩份表格并不能充分證明原告陳家強于2015年5月18日向被告軟件工程學院主張過權利,故被告軟件工程學院的上述蓋章行為不構成時效中斷。
綜上,原告陳家強的請求已超過仲裁申請時效,對其全部訴訟請求,本院均不予支持。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陳家強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10元,減半收取5元,由原告陳家強負擔(已準予免交)。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元,款匯至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收款單位全稱: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賬號:17×××67;開戶行:農行武漢市民航東路支行,行號832886。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上訴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林靜寂
書記員: 劉志強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