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陸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原告:陸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原告:張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原告:陸某3,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原告:陸某4,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上列五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陸艷、陳元奇,上海市天一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陸某5,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夏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陸6,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上列三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元、唐磊運,上海市震旦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陸某7,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莊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莊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弘。
被告:陸某8,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陸某9,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陶2(系陸某9配偶),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被告:陸某10,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鮑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陸某10(系鮑某某配偶)。
第三人:陶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東余杭路XXX弄XXX號。
法定代理人:陶2(系陶某1父親),住上海市普陀區(qū)清峪路XXX弄XXX號XXX-XXX室。
原告陸某1、陸某2、張某1、陸某3、陸某4與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陸某7、莊某1、莊2、陸某8、陸某9、陸某10、鮑某某分家析產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通知陶某1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適用普通程序,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陸某1、陸某2、陸某3及五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陸艷、陳元奇,被告陸某5、夏某某及其與陸6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元、唐磊運,被告陸某7、莊某1,被告莊2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弘,被告陸某8、陸某9,被告陸某9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陶2暨第三人陶某1的法定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陸某1、陸某2、張某1、陸某3、陸某4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依法分割上海市東余杭路XXX弄XX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的征收利益,由五原告分得征收款份額1,694,053.38元,陸某1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室房屋,陸某2、張某1分得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陸某3、陸某4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房屋。事實和理由:系爭房屋為公房,已于2016年被征收,分得五套產權調換房屋。原、被告均為征收安置對象。現(xiàn)當事人對征收利益的分配協(xié)商不成,故起訴。
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根據(jù)征收協(xié)議,被征收房屋價值補償款為2,057,788.9元,本案共同居住人和承租人有四人,即陸某5一家和陸某7,其他當事人都享受過福利分房或存在他處房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共同居住人條件。所以房屋價值補償款應按照四人分配,居住困難保障補貼已經(jīng)計算了人頭,按十三人平分,其他款項按四人平分。陸某5家庭要求分得征收款份額2,589,871.42元,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兩套產權調換房屋。
被告陸某7、莊某1、陸某10、鮑某某辯稱,要求共同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室兩套產權調換房屋。
被告陸某8、陸某9辯稱,要求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室及剩余的獎勵費和過渡費。
被告莊2辯稱,請法院將莊2的應得利益進行分割,要求分得貨幣補償款338,810.68元。
第三人陶某1述稱,要求分得貨幣補償款264,000元。
經(jīng)審理查明,陸某1、陸某2、陸某3、陸某8、陸某7、陸某5是兄弟姐妹關系;張某1是陸某2之女;陸某4是陸某3之子;夏某某是陸某5的配偶,陸6是二人之女;莊某1和陸某7原為夫妻關系,后于2003年協(xié)議離婚,陸某10是二人之子,鮑某某是陸某10的配偶;莊2是莊某1的侄女;陸某9是陸某8之女,陶某1是陸某9之女。系爭房屋為公房,原承租人是陸某1等人之母,在其去世后承租人變更為陸某5。動遷時,除夏某某、陸6戶籍在外地,其他原、被告戶籍均在系爭房屋,其中陸某5家庭和莊某1、陸某7在此實際居住,其他人居住于他處住房。陸某1與前夫張某2以及兒子三人曾于1998年在本市梧州路房屋動遷中獲得安置本市共康六村公房一套,承租人為張某2。后陸某1與前夫在2003年通過法院調解離婚,約定共康六村房屋由張某2居住使用,陸某1自行解決居住并遷出該住房。陸某1于2007年再婚,婚后居住到夫家。陸某2與其再婚配偶周某曾購買了本市愛輝路房屋一套,登記為共同共有,后于2014年將產權過戶到周某一人名下。陸某3曾于1995年將本市峨嵋路公房一套買為自己名下的售后公房,后與前妻錢某某協(xié)議離婚時約定房屋歸女方所有,于2010年過戶到錢某某名下。莊某1、陸某10曾于1997年在本市西安路房屋動遷中獲得安置本市國和路公房一套,承租人為莊某1,后出售。陸某10、鮑某某名下有本市臨汾路房屋一套。陸某8與其前妻何某某曾通過動遷安置本市真南路公房一套,在離婚后由何某某買為自己名下售后公房。
2015年3月,系爭房屋所在地區(qū)被納入征收范圍。2016年12月7日,夏某某代表該戶與征收人上海市虹口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征收實施單位上海市虹口第二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簽訂了《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以下簡稱征收協(xié)議)。根據(jù)征收協(xié)議,系爭房屋認定建筑面積44.20平方米,房屋價值補償款2,057,788.90元、裝潢補償22,100元;該戶被認定為居住困難戶,認定居住困難對象13人,即陸某1、陸某2、張某1、陸某3、陸某4、陸某5、夏某某、陸6、陸某7、莊某1、莊2、陸某8、陸某9,居困增加保障補貼1,374,211.10元;其他獎勵補貼合計746,182.80元;結算單上另有獎勵費合計204,256元;該戶購買5套產權調換房屋,扣除購房款后,余款287,063元存入陸某5名下銀行賬戶。陶某1在征收決定作出后出生報入戶籍,有關部門在2017年將其也認定為居住困難對象,征收單位對其另行發(fā)放補充居住困難保障補貼264,000元,一并存入了陸某5名下銀行賬戶。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戶籍資料、征收協(xié)議、結算單、調解書,被告提供的婚姻檔案、住房資料,法院調取的結算單等征收相關材料,以及雙方陳述等證據(jù)為證。
本院認為,根據(jù)《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征收居住房屋的,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本案中,征收協(xié)議已認定系爭房屋的居民為居住困難戶,陸某1、陸某2、張某1、陸某3、陸某4、陸某5、夏某某、陸6、陸某7、莊某1、莊2、陸某8、陸某9共13人被認定為居住困難人口,則該13人是本次征收的安置對象,有權取得征收利益,并依法分得不低于居住困難人口最低安置標準的征收款份額。被告陸某5主張陸某1、陸某3、莊某1、陸某8均曾在他處獲得過一定的住房福利,雖確有證據(jù)佐證,且并不因離婚財產分割或房屋出售而改變這一事實,但依法并不能對抗征收協(xié)議的認定結果。同樣,陸某10、鮑某某已被征收協(xié)議排除在居住困難人口之外,故無法被認定為安置對象,不能分得征收利益。與居住搬遷相關的獎勵補貼,應由征收時實際居住房屋的安置對象取得;對其他獎勵補貼,因實際居住人對動遷工作的配合較多,也可酌情適當多分。房價補貼系針對產權調換房屋的價格補貼,應于結算時酌情在各房屋的房價中扣除。莊2與系爭房屋的來源關聯(lián)較遠,也不在此實際居住,可分得最低安置標準的貨幣補償款264,000元,不應分得房屋,也不應再主張額外的獎勵補貼。陶某1在征收協(xié)議之外由征收單位對其專門發(fā)放補充居住困難保障補貼264,000元,可獲得該項貨幣補償款。其他安置對象均可分得產權調換房屋,但分配時應首先保障實際居住人的住房需求。所得征收款份額高于所購房屋價值的家庭,還可分得一定貨幣補償款。綜合考量系爭房屋的來源、各方對房屋的貢獻、各方居住狀況、人員結構、享受他處住房福利的因素等,本院酌情確定陸某5家庭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陸某7、莊某1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陸某8、陸某9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陸某2、張某1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產權調換房屋,陸某1分得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房屋三分之一的產權份額,陸某3、陸某4分得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產權調換房屋三分之二的產權份額。陸某5家庭已領取了購房后剩余的貨幣補償款,其應當向陶某1、莊2支付相應的貨幣補償款,余額即歸其所得。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陸某2、張某1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產權調換房屋;
二、原告陸某1分得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產權調換房屋三分之一的產權份額;
三、原告陸某3、陸某4分得松江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區(qū)35A-01A地塊X幢西單元XXXX室產權調換房屋三分之二的產權份額;
四、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
五、被告陸某7、莊某1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東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
六、被告陸某8、陸某9分得新城一站基地33A-10A地塊X幢西單元XXX室產權調換房屋;
七、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被告莊2貨幣補償款264,000元;
八、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第三人陶某1貨幣補償款264,000元;
九、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40,402.26元,由原告陸某1、陸某2、張某1、陸某3、陸某4負擔15,539.26元,由被告陸某5、夏某某、陸6負擔9,463元、被告陸某7、莊某1負擔6,200元,被告莊2負擔3,000元,被告陸某8、陸某9負擔6,2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郭??瑛
書記員:高行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