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陸某韜,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原告陸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同上。
法定代理人陸某韜。
以上兩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楊波,上海陳震華律師事務所律師。
以上兩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何奔康,上海陳震華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上海金某外灘置業(yè)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法定代表人胡志俊。
委托代理人李友龍,男。
委托代理人周蜜,女。
被告上海新貿動拆遷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法定代表人沈為民。
被告葛敏,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被告葛桃珍,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委托代理人葛敏。
被告金敏,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陸某韜、陸某訴被告上海金某外灘置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某公司)、上海新貿動拆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貿公司)以及被告葛敏、葛桃珍、金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7月1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李峰獨任審理,并于2019年7月3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兼原告陸某的法定代理人陸某韜,原告陸某韜、陸某的共同委托代理人楊波,被告金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周蜜,以及被告兼被告葛桃珍的委托代理人葛敏到庭參加訴訟。被告新貿公司、金敏經合法傳喚未到庭應訴,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陸某韜、陸某提出訴訟請求:確認被告金某公司與被告葛敏于2018年7月28日簽訂的滬黃(90)拆協(xié)字第149號《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以下簡稱訴爭協(xié)議)無效。事實與理由:上海市黃浦區(qū)廣東路XXX號XXX室房屋(以下簡稱涉訴房屋)系公房,現(xiàn)承租人為被告葛敏。原告陸某韜系葛敏表弟,被告金敏系葛敏前妻,葛敏系被告葛桃珍之子。訴爭協(xié)議認定涉訴房屋的應安置人口為葛敏、葛桃珍,并給予二人二套房屋及補償款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85萬元。但涉訴房屋原承租人為陸某韜的外公外婆,陸某韜1985年報出生于此,陸某于2017年報出生于此,動遷時,涉訴房屋內戶籍人口為二原告及葛敏、葛桃珍、金敏。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二原告作為涉訴房屋的同住人,應為此次動遷的被安置人員,但被告未與二原告協(xié)商過動遷事宜,也未將之列入應安置人口,剝奪了二原告應享有的合法權益。綜上,二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
被告金某公司辯稱,訴爭協(xié)議是簽約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真實有效,原告陸某韜、陸某均非涉訴房屋內的應安置人口,請求法院駁回二原告的訴請。
被告葛敏、葛桃珍辯稱,訴爭協(xié)議合法有效,不同意原告陸某韜、陸某的訴訟請求。被告金敏與葛敏于2011年離婚,金敏并非涉訴房屋內的應安置人口,二原告將金敏列為被告無法律依據(jù)。陸某韜的戶籍遷入涉訴房屋只是為了教育需要,二原告截至訴爭協(xié)議簽訂未在涉訴房屋居住,陸某韜等人后在2018年9月13日強行侵占涉訴房屋,另外,陸某韜與其父母在2006年因居住的金江路房屋享受過動遷安置,故二原告并非涉訴房屋內應安置人口。二原告曾就本案爭議提起過訴訟,后又撤回起訴。綜上,請求法院駁回二原告的訴請。
經審理查明,原告陸某系原告陸某韜之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同年9月8日戶口報入涉訴房屋內。被告葛敏系被告葛桃珍之子。被告葛敏、金敏于2009年4月28日登記結婚,2011年9月2日經上海市黃浦區(qū)人民法院判決離婚。
涉訴房屋為新工房,租賃憑證記載使用面積23平方米。被告金某公司因項目建設需要于2009年10月9日取得滬黃房管拆許字(2009)第8號房屋拆遷許可證,對涉訴房屋所在地區(qū)實施房屋拆遷。此時,涉訴房屋承租人為被告葛敏,該戶在冊戶籍人員4人即戶主葛敏及被告葛桃珍、金敏以及原告陸某韜。拆遷過程中,金某公司委托被告新貿公司實施拆遷,2019年6月25日上述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拆遷期限經批準延長至2019年10月31日。經協(xié)商,金某公司、新貿公司與葛敏于2018年7月28日就涉訴房屋的拆遷安置補償事宜簽訂《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即訴爭協(xié)議。協(xié)議載明,甲方拆遷人金某公司,代理人即房屋拆遷實施單位新貿公司,乙方房屋承租人葛敏;乙方承租的房屋座落在廣東路XXX號,部位420,房屋類型新工房,房屋性質直管公產,建筑面積45.54平方米;乙方選擇按貨幣補償金額同等價值的產權房屋調換的補償安置方式,并同意與甲方按房地產市場價結算調換房屋的差價;被拆除房屋同區(qū)域已購公房上市交易平均市場單價為每平方米12,000元;被拆除房屋經上海房地產估價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評估,單價為每平方米22,146元;甲方應當支付給乙方貨幣補償款1,008,529元,其中價格補貼201,706元;甲方安置乙方的房屋(1)座落在西油墩港路XXX弄XXX號XXX室,建筑面積81.83平方米,總價731,210.16元,房屋(2)座落在西油墩港路XXX弄XXX號XXX室,建筑面積69.64平方米,總價638,584.36元;甲方按規(guī)定付給乙方搬家補助費552元,設備遷移費1,430元;協(xié)議第十四條約定乙方應安置人口為葛敏、葛桃珍,甲方按規(guī)定支付給乙方簽約獎勵費46,000元,房屋(1)(2)過渡費2,000元,甲方同意安置乙方房屋(1)(2)及貨幣支付動遷安置款850,000元;雙方約定的其他事項。簽約后,葛敏于2018年8月將涉訴房屋騰空交付金某公司,金某公司向葛敏一戶發(fā)放了拆遷補償費用并交付了安置房屋。葛敏及金某公司確認訴爭協(xié)議已履行完畢。
另查明,2006年8月10日,原告陸某韜之父陸立富就該戶上海市閘北區(qū)京江路XXX弄XXX號房屋的拆遷補償安置事宜,與拆遷人上海市土地儲備中心等簽訂《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該戶選擇貨幣補償?shù)难a償安置方式,后該協(xié)議已實際履行。根據(jù)上述協(xié)議約定及相應的住房配售單,被拆遷房屋建筑面積56.44平方米,陸立富戶核定安置人口3人,即原告父母及原告陸某韜。
另查明,就本案訴爭協(xié)議效力,原告陸某韜、陸某于2019年4月3日曾以金某公司、新貿公司、葛敏、金敏、葛桃珍為被告向本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訴爭協(xié)議無效。訴訟過程中,原告陸某韜、陸某提出撤訴申請,本院于2019年5月8日作出(2009)滬0115民初30149號民事裁定,準許其二人撤回起訴。
庭審中,原告陸某韜述稱,其女陸某未曾在涉訴房屋居住過,但其自1992年至2004年高中畢業(yè)曾居住在涉訴房屋,后在訴爭協(xié)議簽訂后生效前住進涉訴房屋。被告葛敏述稱原告陸某韜、陸某僅是涉訴房屋戶籍在冊人員,訴爭協(xié)議簽訂前未曾在涉訴房屋居住,陸某韜是在2018年9月13日即訴爭協(xié)議簽訂后強行住進涉訴房屋。
以上事實,由訴爭協(xié)議、拆遷許可證及拆遷期限延長材料、告居民書、租用居住公房憑證、居民戶籍資料摘錄表、戶口簿、房屋騰空單及退房單、拆遷補償款發(fā)放單、民事判決書、陸立富戶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及住房配售單等證據(jù)證明,并結合當事人的當庭陳述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被告新貿公司、金敏經本院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相應法律后果由其自負。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本案中,被告金某公司、新貿公司與被告葛敏簽訂的訴爭協(xié)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簽約主體適格,且補償內容符合相關拆遷政策法規(guī)及基地告居民書的規(guī)定要求,不存在法定無效的情形,應屬合法有效。對于原告陸某韜、陸某所提其二人應當被認定為涉訴房屋內的應安置人口的主張,本院認為,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fā)之日,在被拆遷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居住在被拆遷房屋,并符合其他條件的人員,可以認定為被拆遷居住房屋的應安置人口;截至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fā)之日,不具有拆遷范圍內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且有系其父母屬于拆遷范圍內的應安置人口的有本市常住戶口的未成年人等特殊情形的,可以認定為應安置人口。本案中,相關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及住房配售單等證據(jù)證明,原告陸某韜與其父母在2006年京江路房屋拆遷時,已獲得過補償安置,原告陸某韜不應屬于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結合陸某韜未提供能夠證明其曾在涉訴房屋內連續(xù)居住滿一年,或雖未居住滿一年但具有特殊情形,本院認為,金某公司認定陸某韜并非涉案房屋內應安置人口,進而與葛敏簽訂訴爭協(xié)議,并無不當。原告陸某在本案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fā)之日尚未出生,另根據(jù)規(guī)定,認定未成年人的其他住房,應當以其父母的住房情況為準,故訴爭協(xié)議未將其約定為應安置人口,具有相應依據(jù)。原告陸某韜、陸某當庭主張訴爭協(xié)議暗含了其二人的補償安置份額,缺乏證據(jù)支持,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原告陸某韜、陸某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本院難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五十二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陸某韜、陸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80元(原告已預繳),減半收取40元,由原告陸某韜、陸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提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李??峰
書記員:呂安琦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