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住所地鄂州市濱湖西路169號。
法定代表人:祝健,該局局長。
委托代理人:李兵,鄂州市國土資源局華容分局辦公室主任(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代理)。
委托代理人:胡俊,湖北祥德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一般授權代理)。
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住所地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臨江大道90號。
法定代表人:楊驍,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何元全,男,1977年12月20日出生,漢族,鄂州市人,住鄂州市華容區(qū),系該公司職工(代理權限為一般授權代理)。
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訴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12月20日作出一審判決,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對該判決不服提出上訴,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6月2日以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發(fā)回重審。本院于2017年7月14日重新立案后,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于2017年9月1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委托代理人李兵、胡俊,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何元全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2012年9月19日,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甲方)與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乙方)簽訂鋼材物流項目《投資合同書》,合同對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政策減免待遇,合同的效力及解決糾紛的方式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的約定,(乙方)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的經辦人為朱俊峰。2012年10月11日和年11月14日,按甲方旨意乙方以朱俊峰名義向華容區(qū)國庫中心(華容區(qū)財政局)分兩次繳納合計200萬元(每次100萬元)。2012年11月30日、2013年1月31日,由甲方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申請,華容區(qū)財政局向三江港區(qū)行德行物流項目分別撥付土地及附著物補償款148.9203萬元、4.68萬元,兩次合計撥付153.6003萬元。
2013年9月3日、11月5日,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分別向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交納報批費20萬元、96.22萬元;2014年7月11日,被告交納評估費1.4萬元。
2014年12月29日,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掛牌出讓方式,成交取得位于華容區(qū)段店鎮(zhèn)駱李村316國道北側、變電站東側21566平方米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出讓用途為工業(yè)用地,使用年限五十年,土地價款為554萬元。按《掛牌成交書》約定,被告首付應支付總價款的80﹪,三個月內向原告付清全部土地成交價款。
2016年6月7日,被告分別交社保資金、土地價款18.72864萬元、17.35193萬元;2016年6月12日,被告繳納耕地占用稅90.4155萬元。
因此地塊掛牌出讓,(乙方)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按(甲方)旨意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鄂州市華容區(qū)地稅局、鄂州市華容區(qū)國土局、華容區(qū)段店鎮(zhèn)人民政府、段店鎮(zhèn)駱李村村民委員會等部門合計繳納各項費用合計444.11607萬元(200+20+96.22+1.4+18.72864+17.35193+90.4155)。
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只認可華容區(qū)財政局向段店財政轉移支付的113.54238萬元,故被告繳納的各項費用合計357.65845萬元(20+96.22+1.4+18.72864+17.35193+90.4155
+113.54238)。
本案的爭議焦點:1、被告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繳納的200萬元是否視為被告繳納的土地征用費用?2、駱李村實發(fā)土地補償款到底是127.6051萬元還是原告認可的113.54238萬元?
1、被告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繳納的200萬元。被告(乙方)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是在2012年9月19日與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甲方)簽訂鋼材物流項目《投資合同書》后,按雙方約定于同年10月11日、11月14日分兩次,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繳納200萬元,當時的環(huán)境是政府要求財政部門監(jiān)督相關土地征用款的使用和執(zhí)行;正是因為華容區(qū)財政局從被告繳納的這200萬元土地征用款中向段店鎮(zhèn)人民政府財政專戶撥付153.6003萬元、用于被征用土地駱李村農民的各項補償費作為前提基礎,才能有后續(xù)的土地變性、掛牌拍賣的一系列行為。原告提交的證據四《記賬憑證》3套,也從側面證實了財政局??顚S玫膶徟绦?,故被告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繳納的200萬元應視為被告已經繳納的土地價款。華容區(qū)財政局只撥付了153.6003萬元用于該宗土地征收,余款46.3997萬元由原告或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向鄂州市華容區(qū)財政局通過請示撥款的方式協(xié)商結算。
2、駱李村實發(fā)土地補償款到底是127.6051萬元還是原告認可的113.54238萬元?
駱李村實發(fā)土地補償款127.6051萬元是在2012年11月—12月通過段店財政專戶監(jiān)管支付的,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如果對該宗土地掛牌拍賣成交之前的某些項目支出持有異議,應該跟當地段店鎮(zhèn)人民政府溝通協(xié)商解決,或另行主張權利。對財政專戶監(jiān)管下某些項目的支付行為(包括153.6003萬元撥款的所有用途或開支)是否符合相關財務管理規(guī)定或其它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不屬本案審理的范圍,本院不作評判。
本院認為,原、被告間簽訂的《掛牌成交確認書》,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亦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法、有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被告按約定應該支付土地總價款554萬元,但實際支付價款444.11607萬元,被告未按合同約定全面履行義務,應承擔繼續(xù)履行的責任。故原告要求被告按照掛牌成交書的約定支付拖欠土地價款合理部分的訴訟請求,本院應予支持??紤]到被告(乙方)與(甲方)武漢新港三江港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之間的《投資合同書》中約定的政策性獎勵(返還款)問題,屬待定狀態(tài),被告并非故意違約,故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逾期付款利息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被告關于“只認可華容區(qū)財政局撥款153.6003萬元中的113.54238萬元”的辯稱意見,與被告因該項目已向華容區(qū)財政局繳納200萬元的客觀事實不符,不予采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九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鄂州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向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支付下欠的土地價款(人民幣)109.88393萬元(554-444.11607);
上述應付款項于本判決生效后七日內一次性付清,逾期履行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駁回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其它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23,735元,由被告鄂州市行德行物貿有限公司負擔14690元,由原告鄂州市國土資源局負擔9045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戶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鄂州市分行鄂城支行,戶名:湖北省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帳號17×××611。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魏早云 審 判 員 談 亮 人民陪審員 張幼榮
書記員:廖春華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