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鄭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湖北省秭歸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譚云亮,湖北楚天劍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代理。
被告:常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湖北省遠安縣,
原告鄭某訴被告常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0月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譚云亮、被告常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鄭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立即償還原告借款人民幣20000元;2、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事實和理由:原告與被告系朋友關系。2018年6月被告以償還他人借款需要資金為由向原告借款20000元,原告通過微信轉賬的形式先后兩次向被告支付20000元,被告承諾的借款期限到期后原告向被告索要借款,但被告均置之不理,以各種理由予以推諉,拒不償還借款。原告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向法院提交原告身份證復印件、原告中國建設銀行個人賬戶支出交易明細表復印件予以佐證。
被告常俐辯稱:原、被告系男女朋友關系,2008年雙方通過網絡QQ相識,2017年被告與前夫離婚,2018年4月原、被告初次見面,2018年6月4日因被告差欠朋友借款20000元,原告主動提出幫忙償還,并于同日通過微信轉賬形式給付。2018年6月8日原告突然發(fā)消息要求被告在四日內向其償還上述款項,被告表示四天太短,無法償還,后因原告辱罵被告及家人,被告在氣惱中將原告微信拉黑。原告無證據(jù)證明該款項屬于借款,應屬贈予。被告為支持其辯論意見向法院提交與原告微信聊天記錄、與被告妹妹微信聊天記錄打印件予以佐證。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被告2008年通過網絡QQ相識,2018年4月雙方以男女朋友關系見面。交往中,被告稱欠他人借款需要資金,原告于2018年6月4日通過微信分兩次向被告轉賬共計20000元。此后,因雙方產生爭執(zhí),2018年6月8日原告要求被告四天內償還上述款項,被告表示無錢償還。事后,被告將原告微信拉黑。上述事實原、被告雙方沒有爭議,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原、被告交往中原告轉賬給被告人民幣20000元,轉賬時雖未明確是借款還是贈予,但事后原告向被告要求償還,被告對此并無異議,僅認為時間短無錢償還。據(jù)此可認定該筆款項,應為借款。被告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對自己的意思表示及其所產生法律后果應有充分的認識,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后果。且原、被告的陳述與其提交的個人賬戶支出交易明細、微信聊天記錄能相互印證證明原被告之間欠款成立,故本院對原告所訴欠款事實予以認定。
綜上所述: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一百一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常俐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原告鄭某借款200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150元,由被告常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王波
書記員: 丁露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