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鄭某某,男,住所地七臺河市桃山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魏建梅,黑龍江大眾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原審被告):張某某,女,住所地七臺河市桃山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蔣迎春,黑龍江宏昌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衣洪某,男,住所地七臺河市桃山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曉靈,黑龍江宏昌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男,住所地密山市連珠山鎮(zhèn)。
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因與被上訴人衣洪某、原審第三人魏松江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桃山區(qū)人民法院(2016)黑0903民初41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3月15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鄭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魏建梅、上訴人張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蔣迎春、被上訴人衣洪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曉靈、原審第三人魏松江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上訴人鄭某某上訴請求:1.撤銷原審判決;2.依法駁回被上訴人的起訴;3.本案的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承擔。事實和理由:第一,被上訴人衣洪某本次訴訟是重復訴訟,原審判決上訴人鄭某某和張某某再次承擔還款責任是錯誤的,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被上訴人衣洪某此次訴訟的110萬元欠款,與其2014年12月份起訴上訴人借款130萬元的民間借貸案件,實為一筆賬。兩起案件當事人相同,法律關系相同,訴爭事實相同,桃山區(qū)法院在2015年已對該案進行了審理和判決,案件已經(jīng)兩級法院審理完結(jié),現(xiàn)該案正在再審審理中,再審案件正對本案訴爭的110萬欠款進行審理。本著一事不再理的原則,原審法院應依法駁回起訴。130萬元借據(jù)清楚地說明,2011年12月23日,雙方賬目已全部結(jié)清,除130萬元欠款外,上訴人不欠被上訴人衣洪某任何款項,否則借據(jù)也不會標明。第二,在2014年12月被上訴人衣洪某起訴上訴人拖欠130萬元借款的民間借貸案件中,上訴人在答辯和庭審中已明確該款的組成及打條過程,即是替魏松江還欠新源煤礦承包人張恭新80萬元,借給魏松江現(xiàn)金30萬元,打條時多給20萬元,故出具了130萬元借據(jù),當時有田洪耕在場,上訴人還提供了田洪耕的書面證言,而被上訴人衣洪某在質(zhì)證時對田洪耕證言無異議,桃山區(qū)法院最終也是根據(jù)130元借據(jù)進行的判決。本次訴訟田洪耕親自出庭證實兩筆款項是一筆賬。原審法院對田洪耕的證言不予采信是錯誤的,其證言真實客觀,證明130萬元借據(jù)裁明的欠款與本案110萬元欠款是一筆賬。第三,原審法院根據(jù)鄭某某與魏松江案件的判決書,判決上訴人鄭某某支付欠款利息是錯誤的。本案本屬重復訴訟,依法不應支持任何訴求,但原審不僅支持本金,還依據(jù)另案的判決支持利息,無依據(jù)可言。上訴人鄭某某與魏松江之間的借貸關系與本案是兩個不同法律關系和事實。對于上訴人鄭某某與魏松江之間的賬目如何計算、如何計息與衣洪某均無關。本案是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依據(jù)應是雙方約定和合同法規(guī)定,而不是所謂的公平原則,原審法院依據(jù)鄭某某與魏松江之間的借貸案件,判決鄭某某給付衣洪某利息沒有事實依據(jù)和法律依據(jù)。
上訴人張某某辯稱,同意上訴人鄭某某的上訴觀點。
上訴人張某某上訴請求:1.撤銷原審判決,裁定駁回被上訴人的起訴;2.一、二審案件受理費由被上訴人承擔。事實和理由:第一,被上訴人衣洪某此次起訴110萬元欠款屬重復訴訟。本案所涉及的欠款與被上訴人2014年12月份起訴的130萬元欠款實為一筆賬,法院已在2015年判決上訴人張某某與鄭某某償還101.5萬元本金及28萬余元利息(已還了一部分),判決書生效后,法院現(xiàn)在執(zhí)行中。被上訴人衣洪某2014年起訴的依據(jù)即為鄭某某2011年12月23日出具的130萬元借據(jù),鄭某某在答辯及庭審中已明確款項的形成過程是,衣洪某替鄭某某為魏松江償還欠新源煤礦承包人張恭新80萬元,借給魏松江30萬元,合計110萬元,打條時,鄭某某多給衣洪某算20萬元,合計為130萬元。打條時有證人田洪耕在場,鄭某某亦提供了田洪耕書面證言,被上訴人衣洪某在質(zhì)證時對該事實無異議。原審法院稱兩筆賬形成時間不同,故為兩筆賬,不客觀。第二,2011年12月23日,鄭某某與衣洪某進行了結(jié)算,因衣洪某為鄭某某替魏松江墊款110萬元,鄭某某多算20萬元,這樣才出現(xiàn)了130萬元的借據(jù)。借據(jù)明確標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3日鄭某某和衣洪某所有票據(jù)和欠據(jù)全部作廢,以此條為準。除130萬元欠款外,鄭某某再不欠衣洪某任何款項,雙方賬目已全部結(jié)清。第三,上訴人張某某與鄭某某已經(jīng)離婚,不應對鄭某某個人出具的借款行為承擔還款責任。張某某與鄭某某在2010年12月24日經(jīng)法院調(diào)解離婚。而鄭某某為被上訴人衣洪某出具130萬元借據(jù)時間是2011年12月23日,在兩人離婚以后。借給魏松江30萬元發(fā)生在2011年1月24日,系在張某某與鄭某某離婚以后,這是被上訴人衣洪某在起訴狀明確認可的事實,而且其還提供了2011年1月24日的欠據(jù)佐證。鄭某某出具130萬元借據(jù)時自愿多算20萬元是其個人行為,且發(fā)生在兩人離婚之后。另外80萬元,雖發(fā)生在張某某與鄭某某婚姻存續(xù)期間,但該款是鄭某某從衣洪某處借款替魏松江償還欠張恭新的80萬元,是為了士友煤礦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沒有用于家庭生活,亦屬鄭某某個人債務,且在兩人離婚時士友煤礦股權歸屬于鄭某某所有。而當時士友煤礦是處在增值價段,上訴人也沒有分享利潤。根據(jù)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本案中這筆欠款不是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張某某不應承擔還款責任。被上訴人衣洪某提供的茄子河區(qū)法院關于鄭某某訴魏松江民間借貸一案的判決書,證實的鄭某某與衣洪某,鄭某某與魏松江之間的債權債務,均是鄭某某的個人行為,與張某某無關。第四,原審根據(jù)鄭某某與魏松江案的判決書,判決張某某與鄭某某支付欠款利息無法律依據(jù)。鄭某某為衣洪某出具130萬元借據(jù)時沒有利息約定,根據(jù)《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guī)定,應視為不支付利息。另案鄭某某與魏松江之間的借貸約定利息,與本案無關聯(lián),原審無權依據(jù)另案的判決處理本案,其適用所謂的公平原則是錯誤的。
上訴人鄭某某辯稱,同意上訴人張某某的上訴觀點。
對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的上訴觀點,被上訴人衣洪某辯稱,第一,被上訴人衣洪某對110萬元享有債權。衣洪某為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墊付80萬元和30萬元是不爭的事實,二上訴人在訴訟中也自認這一事實。(2015)茄民商初字第105號生效民事判決書已確認此款為衣洪某墊付的事實存在。第二,本案110萬元與另案130萬元屬于衣洪某的兩筆債權,不屬于重復起訴。該兩筆債權產(chǎn)生的時間、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款項的金額和性質(zhì)不同。本案110萬元是第三人魏松江的個人債務,產(chǎn)生于衣洪某和鄭某某、魏松江合伙經(jīng)營煤礦之前,是鄭某某替魏松江償還個人債務,而衣洪某為鄭某某墊付的。該110萬元不是合伙債務,與三人合伙經(jīng)營煤礦無關,與衣洪某最初投資入股2750元無關,110萬元不在2750萬元之內(nèi),與衣洪某入股、退股、再入股而與鄭某某形成的130萬元債權無關。鄭某某的130萬元欠款是由衣洪某投資入股2750萬元轉(zhuǎn)化而來的,就此才標明130萬元為“欠衣洪某士友煤礦費用款”。110萬元是在鄭某某向魏松江通過訴訟程序主張權利之后,衣洪某才向鄭某某主張權利的。110萬元屬于鄭某某的不當?shù)美?。第三?10萬元屬于鄭某某與張某某夫妻共同債務。衣洪某為鄭某某墊付110萬元款項的時間系在鄭某某與張某某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內(nèi),屬于鄭某某與張某某的夫妻共同債務。第四,原審判決給付利息損失正確,符合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和公平原則。原審判決對田洪耕的證言不予采信正確。二審庭審對賬前,法院對田洪耕作的詢問筆錄,問其對衣洪某和鄭某某之間130萬元借款是否知道時,田洪耕回答不知道,足以說明田洪耕不能證明衣洪某和鄭某某之間存在130萬元借款的事實,不能證明衣洪某入股、退股、再入股的事實,不能證明衣洪某投資2750萬元,鄭某某退還825萬元,且后期還應退還700萬元的事實,不能證明鄭某某欠衣洪某700萬元是否償還、如何償還的事實。
對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的上訴觀點,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述稱,第一,110萬元和130萬元不是一筆賬,我們在算煤礦賬時,條上清楚寫的是煤礦費用款,130萬元的賬形成時我作為股東在場。110萬元實際上是兩筆,即80萬元和30萬元,80萬元是衣洪某替我付我欠別人的錢,30萬元也是衣洪某給我拿的,是我個人用于生活費用。第二,衣洪某入股35%是從鄭某某的股份中取得的35%,我與衣洪某在入股前不熟悉,后聽說我的股份賣給衣洪某了,案外人張恭新知道這個事且告訴我的,我就給衣洪某打電話說明,我不清楚后來衣洪某給鄭某某打電話是如何商量的,總之后來我的股份又恢復了。這說明700萬元是從退股、入股中一步步結(jié)算來的。130萬元就是這么形成的。第三,110萬元是衣洪某替我墊付的,因我與衣洪某之前不熟悉,所以是給鄭某某出具的條。我與衣洪某沒有一分錢的經(jīng)濟來往。我與鄭某某的欠款糾紛,包括該110萬元,鄭某某已在茄子河區(qū)法院起訴,判決已經(jīng)在執(zhí)行當中。
原審原告衣洪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要求被告鄭某某、張某某共同連帶給付原告衣洪某借款110萬元并承擔占有期間的利息,案件受理費由二被告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2008年4月29日,七臺河市士友煤礦(以下簡稱士友煤礦)與七臺河市新源煤礦(以下簡稱新源煤礦)簽訂煤礦資源整合協(xié)議,新源煤礦以資源入股,士友煤礦占股70%,新源煤礦占股30%,利潤、風險按比例分成及分擔,以士友煤礦對外經(jīng)營,新源煤礦除重大事項外,不參與煤礦日常管理。
2010年1月1日,又簽訂士友煤礦合伙協(xié)議書。協(xié)議約定將新源煤礦整體整合,入股到士友煤礦,士友煤礦核資1800萬元,新源煤礦礦長魏松江支付鄭某某618萬元,新源煤礦核資260萬元,欠358萬元。鄭某某占70%的股份,魏松江占30%的股份。按比例分配利潤,承擔債務,士友煤礦以前的債務與魏松江無關。鄭某某的股份中含衣洪某的股份,魏松江無異議等條款。
2010年3月9日,衣洪某、王霞和被告鄭某某、張某某雙方簽訂士友煤礦合伙合同。合同約定原告衣洪某和被告鄭某某各占煤礦50%股份。2011年4月2日,被告鄭某某與第三人魏松江簽訂協(xié)議書,同意原告衣洪某入伙,并與被告鄭某某共同持有全礦70%股份,三方共同經(jīng)營士友煤礦。
2010年5月,士友煤礦整合復工。新源煤礦承包人張恭新因第三人魏松江拖欠其承包期間投入款和補償款142.9萬元,要求第三人魏松江償還,并經(jīng)常到煤礦絞車房阻止開動絞車,不讓煤礦生產(chǎn)。由于新源煤礦整體整合,入股到士友煤礦。當時約定,新源煤礦的外債由被告鄭某某負責處理,被告鄭某某于2010年9月1日為第三人魏松江墊付62.9萬元。為保證煤礦正常生產(chǎn),原告衣洪某于2010年9月7日、18日左右,通過抹賬方式為被告鄭某某墊付80萬元,替第三人魏松江償還外債。2010年9月20日,魏松江給鄭某某出具借條一份,欠款800000.00元,并約定月利息6400.00元。2010年7月25日,原告替鄭某某出借給魏松江30萬元償還外債。上述兩筆債款共110萬元,因原告衣洪某和被告鄭某某合伙共同占有煤礦70%的股份,原告衣洪某與第三人魏松江之間無經(jīng)濟往來,該兩筆款項事后第三人魏松江均為被告鄭某某出具了欠條與借條。由于原告衣洪某是為被告鄭某某個人墊付的款項,不屬于合伙債務,原告衣洪某和被告鄭某某對此筆款項始終未能結(jié)清。2011年12月21日,原告衣洪某和被告鄭某某、第三人魏松江三方簽訂結(jié)賬協(xié)議。協(xié)議明確約定:“今有三方參加共同結(jié)算,2011年士友煤礦所有賬目已全部結(jié)清,三方共同認可。鄭某某與衣洪某之間往來賬目沒結(jié)清,往來賬目以票據(jù)、合同為準?!?011年12月23日,鄭某某給衣洪某出具金額130萬元欠據(jù)一張,標明:“該款系欠衣洪某士友煤款費用款,2010年1月-2011年12月23日鄭某某和衣洪某所有票據(jù)和欠據(jù)全部作廢,以此條為準?!贝斯P欠款已經(jīng)本院判決完畢。
另查明:士友煤礦于2003年3月29日申請成立,系鄭某某個人獨資企業(yè)。2011年1月9日原告衣洪某與被告鄭某某、第三人魏松江協(xié)商,原告衣洪某撤出士友煤礦所有股份,返還資金由煤礦利潤中付出。煤炭由衣洪某銷售,資金管理衣洪某每月必須先預付成本。留出魏松江占30%股份的利潤;煤礦可以轉(zhuǎn)讓,價格3500萬元;高于此價格,衣洪某投入的股金按龍江銀行利息支付,低于此價格,必須三方同意,也必須保證衣洪某投入的資金足額返還。魏松江占30%股份,資金分配占30%。
2011年5月3日,原告衣洪某與被告鄭某某、第三人魏松江簽訂合伙協(xié)議,將士友煤礦和新源煤礦整合,衣洪某與鄭某某各35%股份,魏松江占30%股份。鄭某某與衣洪某存在債務關系,鄭某某欠衣洪某1457.39萬元,原告衣洪某以該款中1225萬元入股,占35%股份,剩余232.39萬元作為士友煤礦借款,煤礦正常生產(chǎn)后,按所分配利潤的80%還款,還清為止等條款。
2011年11月22日,原告衣洪某與被告鄭某某及魏松江與楊愛華簽訂轉(zhuǎn)讓協(xié)議,將士友煤礦和新源煤礦整合煤礦股份分別賣給楊愛華,出賣方放棄優(yōu)先受讓權,各自與楊愛華確定轉(zhuǎn)讓價格等條款。次日,鄭某某與衣洪某結(jié)算,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3日二人間的所有票據(jù)和欠據(jù)全部作廢,鄭某某欠衣洪某士友煤礦費用款130萬元,并出具借據(jù)一份。欠款人為被告鄭某某。2012年3月5日,衣洪某在張玉忠處取走欠鄭某某的稅款28.5萬元。
2011年12月24日,被告鄭某某和妻子張某某經(jīng)本院調(diào)解離婚,房產(chǎn)和外債進行了分割和確認。夫妻以一方名義投資設立獨資企業(yè)的共同財產(chǎn)士友煤礦未予以分割。士友煤礦轉(zhuǎn)讓的股權所得和債權、債務未予以處理。
(2015)茄民商初字第105號民事判決書中鄭某某舉證2010年7月25日魏松江借款30萬元,約定月利息2400.00元;2010年9月20日魏松江借款80萬元,約定月利息6400.00元,認定衣洪某墊付的事實存在。
一審法院認為,原告衣洪某與被告鄭某某在合伙經(jīng)營煤礦期間,2011年11月23日結(jié)算,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3日二人間的所有票據(jù)和欠據(jù)全部作廢,被告鄭某某欠原告衣洪某士友煤礦費用款130萬元,并出具借據(jù)一份。雙方就此款已訴訟至本院,該筆欠款是原、被告間就煤礦合伙解除時費用的結(jié)算,本院已判決雙方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成立。本次訴爭的110萬元是原告衣洪某替第三人魏松江墊付的。兩筆欠款形成事實、金額不同,被告鄭某某的證人證實原、被告結(jié)算的經(jīng)過不全面客觀,不能證實兩筆欠款為同一筆欠款的事實。且2011年12月21日,原告衣洪某和被告鄭某某與第三人魏松江三方簽訂結(jié)賬協(xié)議,協(xié)議明確約定:“今有三方參加共同結(jié)算,2011年士友煤礦所有賬目已全部結(jié)清,三方共同認可。鄭某某與衣洪某之間往來賬目沒結(jié)清,往來賬目以票據(jù)、合同為準?!痹撟C據(jù)證明原、被告間往來賬目沒結(jié)清,被告抗辯兩筆欠款為同一筆欠款的觀點不予以采信。衣洪某墊付的2010年7月25日魏松江借款30萬元,2010年9月20日魏松江借款80萬元,七臺河市茄子河區(qū)人民法院已判決魏松江給付利息55.92萬元,根據(jù)公平原則,被告鄭某某應承擔給付原告衣洪某的同等利息的義務。被告鄭某某、張某某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共同經(jīng)營煤礦,在離婚時未對該礦的債務歸屬予以確認。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
債權人就
婚姻關系
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
張權利的,應當按
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
債權人與
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
婚姻法》第
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但被告未提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chǎn)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chǎn)清償?shù)淖C據(jù)。故原告要求二被告共同承擔責任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
八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
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
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nèi)舾蓡栴}的解釋(二)》第
二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被告鄭某某、張某某給付原告衣洪某欠款110萬元,利息55.92萬元,合計165.92萬元,于判決生效后立即付清。案件受理費19733.00元,保全費5000.00由被告鄭某某、張某某負擔。
二審期間,本院出示于2017年4月21日對原審第三人魏松江和證人田洪耕所作的詢問筆錄。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被上訴人衣洪某、原審第三人魏松江進行質(zhì)證: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人鄭某某認為,第一,對田洪耕筆錄關于130萬元構(gòu)成及50萬元是基于什么情況下給付的內(nèi)容沒有異議。但對田洪耕所談的“對130萬元借款不知道”有異議,他只知道110萬元借款,20萬元是多給的,所以他說“不知道”也在情理之中,在再審中田洪耕作證也明確表示雙方之間再無欠賬,截止到12月23日僅欠130萬元,其他欠據(jù)全部作廢,以此條為準。第二,對于魏松江筆錄不認可,魏松江在再審案件中作為證人出庭接受了質(zhì)證,在再審案件中對700萬元、500萬元均是怎么回事陳述說是不清楚的,均是聽衣洪某所說,不是魏松江親自感知的,這份筆錄中陳述是不真實的,同時說打條的事也是聽說的,不是自己親自看見的。
上訴人張某某認為,第一,關于田洪耕筆錄的質(zhì)證觀點,同上訴人鄭某某一致。田洪耕筆錄能體現(xiàn)130萬元的構(gòu)成張某某是不承擔責任的。第二,關于魏松江筆錄的質(zhì)證觀點,同意上訴人鄭某某的觀點。魏松江是本案第三人而非證人。其陳述不應采信,因其與鄭某某之間有利害關系,陳述有不真實的地方。關于130萬元和110萬元不是一筆賬的陳述不真實,因田洪耕說打130萬元借據(jù)時魏松江不在場,魏松江說他在場,卻說不清楚130萬元的構(gòu)成,而在130萬元案件的庭審中他說他當時不舒服出去了且均是聽說,并非親身感知,這與其在原審的說法矛盾,不客觀,不真實。
被上訴人衣洪某認為,第一,魏松江筆錄陳述真實,我方認可,與一審當庭陳述一致,有穩(wěn)定性。第二,對田洪耕筆錄內(nèi)容有異議,對其關于110萬元和50萬元的陳述有異議。關于50萬元,陳述是匯款,與一審時說是現(xiàn)金給付的相互矛盾。關于80萬元和30萬元,陳述當時只看見一張30萬元的欠據(jù),而沒有看見80萬元的借條,這與鄭某某一審時陳述和另案130萬元的陳述相矛盾。對田洪耕證實不知道鄭某某與衣洪某之間還有130萬元借款事實及130萬元形成過程,我方認可。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上訴人提出的異議不是事實,當時鄭某某與衣洪某掌握煤礦經(jīng)營,他倆的賬他們倆清楚,而我不知道,我確實是聽說的,但我聽說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當時我的利潤款沒有了,所以我知道鄭某某欠衣洪某700萬元的事。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關于證人田洪耕的證言和第三人魏松江的陳述,本院結(jié)合其他證據(jù)另行綜合認定。
本院二審期間,上訴鄭某某為證明自己的主張,舉出如下證據(jù),上訴人張某某、被上訴人衣洪某、原審第三人魏松江進行質(zhì)證:
(一)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黑民申2169號民事裁定書一份。證明:1.該裁定書明確指出再審時應對130萬元借據(jù)的構(gòu)成依法據(jù)實認定,對2016年4月6日的起訴狀即本案一審起訴狀和魏松江于2016年1月27日出具的證言內(nèi)容一并質(zhì)證,依法據(jù)實認定;2.再審的審理結(jié)果能夠確定這110萬元構(gòu)成重復訴訟;3.本案應以另一案的審理結(jié)果為依據(jù)。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人張某某無異議,同意上訴人鄭某某的觀點。
被上訴人衣洪某認為,對裁定書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該裁定書不屬于新的證據(jù),且只能說明130萬元的另案提起再審程序,不能證明本案110萬元屬于重復起訴。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同意被上訴人衣洪某的質(zhì)證觀點。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對該份證據(jù)的真實性予以確認。
(二)原審第三人魏松江于2010年4月17日給上訴人鄭某某出具的15萬元欠條一張。證據(jù)來源:(2015)茄民商初字第105號案件卷宗。證明:魏松江償還紀登科的15萬元是從鄭某某處單獨借的,與30萬元無關。在一審開庭時衣洪某、魏松江一再稱30萬元償還紀登科了,但實際償還紀登科與110萬元中的30萬元無關。與原審卷宗第220頁內(nèi)容相矛盾,魏松江在原審稱用衣洪某的30萬元償還紀登科了,魏松江的證言是虛假的。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人張某某無異議。
被上訴人衣洪某認為,該份證據(jù)與本案無關聯(lián)性。我方將相關的款項為本案鄭某某墊付,墊付30萬元是客觀事實,至于償還誰、怎么償還的和衣洪某無關。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這30萬元和15萬元的關系是:當時以償還紀登科的理由向鄭某某借的錢,償還別人的賬,后來可能是紀登科找到鄭某某,可能鄭某某把錢給了,然后我打的條。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該份證據(jù)未體現(xiàn)與本案的關聯(lián)性,本院不予采信。
(三)2008年4月29日、2010年1月1日兩份協(xié)議書。證明:士友煤礦與新源煤礦整合是在2010年1月1日,這個合伙協(xié)議書第七條內(nèi)容可說明魏松江和鄭某某合伙時,就知道鄭某某70%的股份里含有衣洪某的份額,就知道衣洪某存在,并非如魏松江所說的其不知道衣洪某。魏松江的陳述是虛假的。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人張某某無異議。
被上訴人衣洪某認為,這兩份證據(jù)是被上訴人衣洪某在一審舉證提供的第三份、第四份證據(jù)。我方當時舉證證明,衣洪某和鄭某某共同占有士友煤礦70%的股份,不和本案魏松江發(fā)生個人往來,所以才存在魏松江向鄭某某出具借條或欠據(jù),款項是衣洪某墊付的,才形成鄭某某和衣洪某的債權債務關系。這兩份證據(jù)和衣洪某在一審舉證提供的第六份證據(jù)相互穩(wěn)合,即鄭某某和衣洪某共同占有煤礦70%的股份,與魏松江不發(fā)生個人之間的債務關系。合伙協(xié)議書最后一頁顯示簽訂時間2010年1月1日,實際是2010年3月9日之后簽訂的,說明鄭某某和魏松江合伙為了把衣洪某騙進來。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簽訂時間是四月份,這個日期提前或延后是對方提出的,我根本沒考慮到是什么意圖。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對該份證據(jù)的真實性予以確認。
被上訴人衣洪某為證明自己的主張,舉出如下證據(jù),上訴鄭某某、張某某,原審第三人魏松江進行質(zhì)證:
(一)2010年9月20日、2010年11月17日兩張收條。證明:上訴人張某某收取士友煤礦煤款的事實,分別收取150萬元、170萬元,張某某參與了士友煤礦的經(jīng)營管理,由于士友煤礦導致的債務屬夫妻共同債務,應共同償還。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鄭某某對證據(jù)來源、真實性、證明問題均有異議,是復印件,不能證明被上訴人的觀點。
上訴人張某某認為,同意上訴人鄭某某的意見。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170萬元和150萬元的事我沒看見過,我不知道。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該組證據(jù)系復印件,且上訴人不予認可,故本院不予確認。
(二)(2015)七民商終字第70號民事判決書,即130萬元案件二審判決書。證明:另案的130萬元是基于鄭某某欠衣洪某700萬元而轉(zhuǎn)化而來的。本案鄭某某和張某某二審明確表示130萬元形成是基于最后欠232.39萬元而來的。130萬元和110萬元不是重復起訴。110萬元是由2010年7月25日30萬元欠條和2010年9月20日80萬元借條組成的。
經(jīng)質(zhì)證,上訴鄭某某認為,這份判決書不能證明被上訴人衣洪某的觀點,該份二審判決是錯誤,該案在再審當中。
上訴人張某某認為,同意上訴人鄭某某的意見。
原審第三人魏松江認為,同意被上訴人衣洪某的證明觀點。
本院經(jīng)審查核實,認證如下:對該份證據(jù)的真實性予以確認。關于被上訴人主張的證明觀點,本院結(jié)合其他證據(jù)另行綜合認定。
二審中,上訴人張某某、原審第三人魏松江沒有提交新證據(jù)。
經(jīng)本院二審審理,對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案爭議焦點:1.本案被上訴人衣洪某針對110萬元借款的起訴是否構(gòu)成重復起訴;2.若不構(gòu)成重復起訴,則該110萬元借款是否清償;3.上訴人張某某是否應承擔本案的還款責任;4.原審判決給付欠款利息是否適當。
本院認為,第一,關于本案被上訴人衣洪某針對110萬元借款的起訴是否構(gòu)成重復起訴的問題。經(jīng)審查,本案110萬元的構(gòu)成系魏松江于2010年7月25日借款30萬元、2010年9月20日借款80萬元,該110萬元系衣洪某墊付。另案中,鄭某某于2011年12月23日給衣洪某出具130萬元借據(jù),標明:“該款系欠衣洪某士友煤款費用款,2010年1月-2011年12月23日鄭某某和衣洪某所有票據(jù)和欠據(jù)全部作廢”,該130萬元系鄭某某與衣洪某就煤礦合伙解除時費用的結(jié)算。上訴人主張本案該110萬元與另案衣洪某關于130萬元的起訴構(gòu)成重復起訴,且主張另案130萬元的構(gòu)成包含本案的110萬元和承諾多給衣洪某的20萬元操心費。但本案的110萬元系鄭某某與衣洪某之間的個人借款,未體現(xiàn)與另案的130萬元借據(jù)“欠衣洪某士友煤款費用款”的關聯(lián)性。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規(guī)定,構(gòu)成重復起訴應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zhì)上否定前訴裁判結(jié)果。依據(jù)本案上訴人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認定本案符合構(gòu)成重復起訴的條件,故對上訴人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第二,關于該110萬元借款是否清償?shù)膯栴}。上訴人未提供證據(jù)證明該110萬元借款的償還情況,故上訴人依法應對借款承擔清償責任。
第三,關于上訴人張某某是否應承擔本案還款責任的問題。2011年12月24日,上訴人鄭某某與張某某經(jīng)法院調(diào)解離婚。本案110萬元的構(gòu)成系魏松江于2010年7月25日借款30萬元、2010年9月20日借款80萬元。該110萬元借款系發(fā)生于上訴人鄭某某與張某某的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
債權人就
婚姻關系
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
張權利的,應當按
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
債權人與
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
婚姻法第
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鄙显V人未提供證據(jù)證明本案借款系衣洪某與鄭某某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亦未提供證據(jù)證明鄭某某與張某某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chǎn)約定歸各自所有,且衣洪某知道該約定。故上訴人張某某應承擔本案的還款責任。
第四,關于原審判決給付欠款利息是否適當?shù)膯栴}。被上訴人衣洪某墊付的魏松江于2010年7月25日借款30萬元、2010年9月20日借款80萬元,七臺河市茄子河區(qū)人民法院已判決魏松江向鄭某某給付利息55.92萬元。原審根據(jù)公平原則,判決鄭某某承擔給付衣洪某同等利息的義務,原審判決適當。
綜上所述,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
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39466.00元,由上訴人鄭某某、張某某各自負擔19733.00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張?zhí)煊?審 判 員 湯文光 代理審判員 王桂麗
書記員:石艷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