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鄧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土家族,農(nóng)民,住湖北省巴東縣。
原告:劉某某(系鄧某某之妻),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湖北省巴東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鄧斌(系二原告之子),xxxx年xx月xx日出生,土家族,學生,住湖北省巴東縣。特別授權。
被告:鄧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湖北省巴東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向南,湖北楚峽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
原告鄧某某、劉某某與被告鄧某某排除妨害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4月6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某某及其與原告鄧某某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鄧斌、被告鄧某某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向南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鄧某某、劉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及時騰交房屋,并承擔全部案件受理費。事實和理由:原被告系同胞兄弟,1992年分家后,被告外出上門安家,原告居家與父母鄧家保、龍洪香夫婦居住一起生活。1993年6月20日,原告依法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翻修房屋,1993年8月9日,原告獲得了人民政府批準的《個人建房用地許可證》“批準宅基地140平方米,竣工驗收后核發(fā)證”。1998年9月28日,經(jīng)巴東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現(xiàn)場竣工驗收,結論為:該戶于1993年8月修建住房,占宅基地141.81m2,驗收合格。1998年11月4日,巴東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該戶權屬合法,四屆清楚,面積準確,無爭議,準予登記141.81m2。2003年9月23日巴東縣土地管理局代表巴東縣人民政府給原告補發(fā)了巴信集建(2003)字第0012號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建筑占地141.81m2。2004年原告父母病重,被告以探視父母為由住進原告家中,現(xiàn)父母雙雙早已病故,但被告住進來以后就不想搬走了。原告認為,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原告所建住房,是先個人申請,經(jīng)層層領導審批再依法所建,且按程序驗收、登記、辦證,是完全合理合法的,現(xiàn)原告兒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了,但房屋為被告強行占用,實在無法解決,故特此訴請人民法院,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叛令被告及時給原告騰交房屋。
原告鄧某某、劉某某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jù):
1993年6月20日鄧某某翻修房屋申請書(復印件)、1993年8月9日鄧某某《個人建房用地許可證》(復印件)、1998年9月28日現(xiàn)場驗收合格證(復印件)、1998年11月4日核準登記證(復印件)、2003年9月23日(2013)字第0012號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復印件)、土地使用權證(復印件),巴東縣法院(2015)鄂巴東行初字第00041號行政判決書(復印件)。用以證實,原告建房的合法性及原告現(xiàn)有合法的房屋產(chǎn)權。
以上證據(jù)經(jīng)質證,被告認為,原告提交的證據(jù)不能達到其證明目的,其房屋登記面積屬于登記錯誤。
被告鄧某某辯稱:1.原告訴稱的事實和理由不屬實,請求人民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2.被告居住房屋屬于被告分家取得后自己返修的房屋,屬被告所有;3.原告所持有的房屋土地使用證屬于登記錯誤。
被告鄧某某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jù):
1989年4月13日原、被告父母與其三個兒子的分家協(xié)議、1991年6月29日鄧家保農(nóng)村宅基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復印件)、2017年5月15日巴東縣信陵鎮(zhèn)金竹園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巴東縣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巴政行復[2015]22號)、張某2、張某1、稅俊成、王平、稅典軍出具的證明(系復印件、原件保存在(2015)鄂巴東行初字第00041號案卷中)、(2015)鄂巴東行初字第00041號行政判決書。用以證實,被告所居住的房屋屬被告分家取得,后被告自己返修,是被告的合法財產(chǎn),原告的房屋面積屬于登記錯誤。
庭審中,被告還申請本院傳喚了證人鄧某、張某1出庭作證。
以上證據(jù)經(jīng)質證:原告認為,被告提交的1989年4月13日“分家協(xié)議”及父親鄧家保1991年6月29日《農(nóng)村宅基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與本案涉及的房屋沒有關系;金竹園村民委員會證明的情況不屬實;巴東縣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已被法院判決撤銷不能作為證據(jù)采用;張某2等5人出具的證明及鄧某等2人庭審證言不真實。
結合原、被告訴辯意見及對證據(jù)的質證,本院確認以下案件事實:
原告鄧幫倫與被告鄧某某系同胞兄弟,其父母鄧家保、龍洪香原有老屋一棟,宅基地面積163.5平方米,建筑面積132.7平方米,豬欄一間,建筑面積60.8平方米,鄧家保、龍洪香漆下有三子,即長子鄧某、次子鄧某某、三子鄧某某,長子鄧某結婚后已新建房屋另行單獨居住。1989年4月13日,鄧家保決定將其老屋分給鄧某某與鄧某某,在村民委員會參與下,家庭成員共同簽定了一份《分家合同》,合同載明:“老屋分兩份……老屋右方給新建的補錢227.00元歸鄧某某,老屋左方給新建的補錢27.00元歸鄧某某,新建的歸鄧某,產(chǎn)權各人繼承……現(xiàn)有豬圈廁所一間,不撤三兄弟共用,撤掉時三兄弟平分”。房屋分割后多年,因原告鄧某某、被告鄧某某均未結婚成家實際仍然與父母共同生活,被告鄧某某從學校畢業(yè)后,便到巴東縣給別人打工、從事打字復印,只是偶爾回家。1993年8月7日,因原告鄧某某決定對舊房屋翻修,遂找金竹園村委會出具了一份《分家分戶證明》,證明內(nèi)容:鄧家保膝下鄧某某、鄧某某兩個兒子于1992年3月分家各立戶頭,在房屋使用面積中,鄧某某分得140平方米,鄧某某分得84.3平方米,現(xiàn)鄧某某的140平方米急需返修。1993年8月9日,鄧某某憑借金竹園村委會出具的《分家分戶證明》向國土部門申請原地返修住房并辦理了《個人建房用地許可證》(N0.028196),申請書上村委會、土管部門均審批同意鄧某某因分家立戶辦理140平方米宅基地過戶(即將鄧家保的宅基地過戶給鄧某某),據(jù)此,原告鄧某某便取得了的140平方米宅基地使用權(其中包括鄧某某的宅基地)。同年,鄧某某將自己分得的房屋原地翻修成磚混房屋。1997年,被告鄧某某亦利用別人給自己抵帳的石料和貸款將其自己分得的房屋進行了翻修。在原、被告各自翻修房屋時,因其父母尚健在、兄弟二人均未成家,仍與其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自1998年起被告鄧某某便外出打工多年。1998年11月14日,鄧某某申請信陵鎮(zhèn)土管所為其填寫了《巴東縣建設用地竣工檢查驗收單》《土地登記卡》《宅基地界址調(diào)查表》《宗地界址圖》和《農(nóng)村宅基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并辦理了《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NO.[98]0296)。其中登記宅基地使用面積為141.81平方米,這其中包含有被告鄧某某的房屋及宅基地。因被告鄧某某長期在外打工,對以上情況并不知情。1999年原告劉某某攜子改嫁與原告鄧某某開始共同生活,2002年、2009年原、被告父母相繼離世。
2003年5月,鄧某某因其土地建設使用證丟失,申請補發(fā)《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NO.[2003]0012)。2014年10月10日,被告鄧某某認為鄧某某所持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NO.[2003]0012)登記錯誤,向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請求撤銷巴東縣人民政府給鄧某某頒發(fā)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NO.[2003]0012)。2014年11月10日,巴東縣國土資源局對爭議現(xiàn)場勘驗,鄧某某現(xiàn)居住房屋占地面積為67.353平方米,鄧某某現(xiàn)居住房屋的占地面積為70.785平方米,巴東縣國土資源局認為原告房屋土地登記錯誤,主動糾錯,遂于2015年1月13日給原告鄧某某、劉某某寄送了《巴東縣國土資源局宅基地更正登記告知書》(編號:2015001),其告知內(nèi)容為:“鄧某某,劉某某,你1998年11月14日在巴東縣金竹園村4組登記的141.81平方米宅基地存在異議,根據(jù)《土地登記辦法》第五十八條的規(guī)定,請你于2015年1月16日前攜相關資料到巴東縣國土資源局辦理更正登記和換發(fā)土地證書,逾期不辦理的,將依照《土地登記辦法》第五十條、五十六的規(guī)定予以注銷”,鄧某某,劉某某未在規(guī)定期限到巴東縣國土局辦理更正登記手續(xù)和換發(fā)土地證書。2015年3月31日,巴東縣國土資源局給鄧某某,劉某某送達了《巴東縣國土資源局關于注銷土地登記撤銷土地證書的公告》,注銷其編號26-01-04-023的土地使用權登記,撤銷其所持有的巴集用[2003]第0012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證》。二原告不服,向巴東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巴東縣人民政府維持了巴東且國土資源局的撤銷決定。2015年6月23日,二原告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審理后認為巴東縣國土資源局在作出行政執(zhí)法決定前沒有告知原告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其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本院于2015年11月19日作出(2015)鄂巴東行初字第00041號行政判決,撤銷了巴東縣國土資源局作出的《巴東縣國土資源局關于注銷土地登記撤銷土地證書的公告》及巴東縣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判決生效至今,巴東縣國土資源局尚未作出新的行政行為。2017年4月5日,原告再次向本院起訴,要求被告歸還居住的房屋。
本院認為,原、被告對各自最初分得父母房屋并無爭議,雙方爭議的焦點是,被告鄧某某現(xiàn)居住的房屋系誰投資新建及房屋權屬。根據(jù)庭審查明,1989年4月原、被告在分家析產(chǎn)后,在前后間隔4年的時間里,原、被告各自投入財力、人力對各自分得的房屋進行翻修,該事實有巴東縣金竹園村民委員會所作的“關于鄧某某和鄧某某住房的情況說明”、原、被告親屬鄧某、張某1庭審證言,證人張某2、稅典軍等出具的證明,諸多證據(jù)足以證實。原告起訴所稱被告鄧某某外出上門安家、其房屋系本人投資翻修與本院審理查明的事實不符。原告鄧某某在1993年8月9日憑借巴東縣金竹園村民委員會出具的《分房分戶證明》申請原地翻修住房時,其提交的《分房分戶證明》與1989年4月13日《分家合同》內(nèi)容不一致,造成在土地審批時把原分給被告鄧某某的宅基地批給了原告鄧某某,并導致1998年11月14日的土地登記錯誤。2003年巴東縣國土資源局在給原告鄧某某補發(f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證》時,再一次把被告鄧某某1997年翻修的住房一并登記到了鄧某某證上。該事實巴東縣國土資源局2014年11月10日經(jīng)現(xiàn)場勘驗后,作出的《巴東縣國土資源局關于注銷土地登記撤銷土地證書的公告》及巴東縣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已確認。上述行政行為及復議決定在原告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后,本院雖以其違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銷,但該判決并未否定其事實認定或實體處理錯誤。因此,原告以登記錯誤的土地使用權證主張其包括被告房屋在內(nèi)的全部房屋所有權,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鄧某某,劉某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80元,減半收取40元,由原告鄧某某,劉某某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jù)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shù)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收款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開戶銀行: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恩施開發(fā)區(qū)支行,賬號:17×××04(特別提示:用途欄務必注明系某某上訴案訴訟費,并將匯款憑證及聯(lián)系電話提交本院或郵寄至恩施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nèi)仍未預交上訴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吳林
書記員: 向軼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