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第二市區(qū)人民檢察院
起?訴?書
東二區(qū)檢刑訴〔2020〕1722號
被告人張某某(外號阿文、信宏),男,l974年**月**日出生,身份證號碼Yl********,漢族,高中文化,住臺灣省臺北市**區(qū)**路**段**號。2009年10月17日因涉嫌詐騙罪被刑事拘留,2009年11月23日因涉嫌詐騙罪被逮捕,2009年12月10日因患嚴重疾病被東莞市公安局取保候?qū)彛鬂撎印?010年12月7日經(jīng)我院批準逮捕,后2019年12月10日被執(zhí)行逮捕,現(xiàn)羈押于東莞市第二看守所。
辯護人程俊濤,廣東厚法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本案由東莞市公安局偵查終結(jié),以被告人張某某涉嫌詐騙罪,于2020年2月8日向本院移送審查起訴。本院受理后,已告知被告人有權(quán)委托辯護人和認罪認罰可能導(dǎo)致的法律后果,依法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被告人、辯護律師的意見,審查了全部案件材料。被告人同意本案適用簡易程序?qū)徖?。審查期間,本院于2020年3月23日將案件退回偵查機關(guān)補充偵查,偵查機關(guān)于2020年4月17日將案件重新移送審查起訴。由于案情復(fù)雜,本院依法決定延長審查期限至2020年6月1日。
經(jīng)依法審查查明:2009年6月,范某某(已判刑)與“海哥”(另案處理)到本市**鎮(zhèn)**社區(qū)**大廈**樓接手管理**公司**分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從事電話詐騙活動。9月中旬“海哥”因故離開后,**公司由范某某以及后來加入的“臺北哥”(另案處理)共同管理。為了掩人耳目,**公司對外以電話推銷茶葉為名,先后糾集了40余名臺籍人員和40余名大陸女子,由公司統(tǒng)一安排住宿和伙食,并將上述人員分成A、B、C三組,三組人員在同一地點**大廈**樓辦公。其中范某某為**公司負責(zé)人,管理公司日常運作。陳某甲(已判刑)為公司財務(wù)人員,負責(zé)公司日常開支和A組的薪金發(fā)放;簡某某負責(zé)公司資料的收集、整理、派發(fā)以及查看外圍監(jiān)控錄像。陳某乙、王某甲、沈某某、廖某甲(均已判刑)在詐騙中扮演檢察官角色;張某某與謝某某、黃某甲、林某甲、廖某乙、鄭某某(后均已判刑)扮演警察隊長角色;王某乙、郭某某、翁某某、涂某甲、鐘某某、劉某某、王某丙、凃某某、王某丁、葉某甲、涂某乙、張某甲、陳某丙、劉某乙、李某甲、徐某丙、蔡某某、林某乙、林某丙(均已判刑)扮演警員角色;呂某某、張某乙、陳某丁、楊某某、黃某乙、張某丙、李某乙、王某戊、王某己、徐某丁、葉某乙、柳某某(均已判刑)扮演醫(yī)院護士角色。上述人員通過假扮角色打電話詐騙的方式騙取被害人的財物。
在電信詐騙過程中,范某某等從公司管理人員先從“小龍”(另案處理)處購得大量臺灣居民的個人信息資料,交由簡某某整理后打印出來,分發(fā)給各組人員。然后在公司上班時間內(nèi),由呂某某等人冒充臺灣某醫(yī)院護士,按照個人信息資料上的電話號碼打電話給身在臺灣的被害人,聲稱有人冒用其身份資料在醫(yī)院辦理保險業(yè)務(wù)或申辦診斷證明,制造假象,在初步取得被害人信任后稱幫被害人報警,將電話交給巡警。假冒巡警的廖某乙、郭某某等人,通過對講機假裝呼叫指揮中心,告知被害人初查到對方與正在偵查的某個案件有關(guān)系,要轉(zhuǎn)交派出所的警員處理。冒充警員的涂某乙、鐘某某等人在假裝核對被害人的身份資料后,告知被害人的身份確實已經(jīng)被盜用,對方銀行賬戶還涉及洗錢或詐騙案件,要求被害人把賬戶里的資金交代清楚,并表示因案件重大,需要將電話轉(zhuǎn)至警察隊長處理。假扮警察隊長的張某某、謝某某等人聲稱地檢署已經(jīng)給被害人發(fā)了兩張傳票,被害人均未到案說明情況,威脅被害人會被收押,其銀行賬戶馬上會被臺灣司法機關(guān)凍結(jié),要求被害人配合檢察官的調(diào)查工作,從而為下線檢察官的詐騙行為做鋪墊。假冒檢察官的沈某某、王某甲等人聯(lián)系被害人后再次強調(diào)案件的嚴重性,被害人可能被收押,為保護被害人賬戶內(nèi)資金安全,可以暫時替被害人將資金轉(zhuǎn)移到一個安全賬戶代為保管,待司法機關(guān)查清事實后返還被害人。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假冒檢察官的人讓被害人馬上到當(dāng)?shù)劂y行將賬戶內(nèi)存款取出,當(dāng)場交給該公司在臺灣冒充司法工作人員的“車夫”,或者將錢款存入指定的銀行賬戶。為進一步獲取被害人的信任,公司安排簡某某等人將虛假法律文書傳真至臺灣,由同伙在收取詐騙款項后將虛假法律文書送達給被害人。假冒檢察官的人員還會將語音查詢號碼告知被害人,供被害人查詢存款情況。詐騙成功后,冒充警察隊長、檢察官的人員將參與該次詐騙的人員、時間、金額等記錄在小紙條上,提交給財務(wù)人員作為發(fā)放提成的依據(jù)。臺灣的同伙通過地下錢莊將詐騙款項匯給大陸境內(nèi)的范某某等人。
為了實施詐騙活動,**公司采取以下措施:一、公司包裝了81589653等88部座機電話,并安裝轉(zhuǎn)化器,使接電話方無法看到來電號碼。上述電話基本全部用于撥打臺灣長途電話,每月繳交電話費10萬余人民幣。二、為統(tǒng)一詐騙口徑,公司為每個角色編號臺詞供其使用,該詐騙臺詞經(jīng)過不斷修改和完善。三、A、B、C組人員無嚴格界限,存在穿插配合實施詐騙的情況。四、贓款分成:范某某每月20000元人民幣,陳某甲、簡某某每月底薪10000元人民幣,冒充護士的大陸籍人員每月底薪2500元人民幣,全勤獎500元。詐騙成功后,冒充護士的大陸籍人員每成功詐騙1萬元新臺幣提成50元人民幣,臺灣籍人員按照冒充警員、警察隊長、檢察官角色分別提成詐騙所得金額5%、6%、7%(詐騙中如果出現(xiàn)巡警角色,則由警員、警察隊長、檢察官分別從各自提成里抽0.5%,即該次詐騙所得金額的1.5%獎勵給巡警)。此外如果一周內(nèi)詐騙所得總金額超過200萬新臺幣,則該組全部臺籍人員會分的每人1000元人民幣獎金,稱為“分蛋糕”。
張某某、范某某等人共騙取彭某某等19名被害人款項共計新臺幣2518萬元、美元24.5萬元、歐元7.6萬元,共計折合人民幣768.0225萬元。另查明,被告人張某某還伙同李某乙、廖某乙、涂某乙等人還騙取臺灣一居民(具體身份待查)財物220萬元新臺幣,具體犯罪事實如下:
2009年10月14日,在**鎮(zhèn)**社區(qū)**大廈**樓**公司內(nèi),采用上述作案手法,被告人張某某冒充警察隊長,李某乙冒充護士,廖某乙冒充巡警,涂某乙冒充警員,沈某某、陳某乙冒充檢察官,分兩次詐騙一臺灣居民共計220萬元新臺幣。
認定上述事實的證據(jù)如下:
1.書證:賬本資料等;2.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被告人張某某的供述與辯解;3.鑒定意見:電子數(shù)據(jù)鑒定書;4.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現(xiàn)場勘驗筆錄等。
上述證據(jù)收集程序合法,內(nèi)容客觀真實,足以認定指控事實。被告人張某某對指控的犯罪事實和證據(jù)沒有異議,并自愿認罪認罰。
本院認為,被告人張某某無視國法,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gòu)事實,隱瞞真相,結(jié)伙騙取他人財物,數(shù)額特別巨大,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之規(guī)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應(yīng)當(dāng)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zé)任。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guī)定,提起公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廣東省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
檢察員:彭少杰
??????????????????????????????????2020年5月19日
附:
????1.被告人張某某現(xiàn)押于東莞市第二看守所。
2.偵查卷二十冊(含光盤五張)和檢察卷一冊。
3.量刑建議書一份。
4.涉案物品扣押清單一份。
5.認罪認罰具結(jié)書一份。
6.建議適用簡易程序?qū)徖怼?/span>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