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趙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住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溫蘋,河北港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王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無業(yè),現住北戴河區(qū)。
被告:馬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公司職員,現住北京市石景山區(qū)。
被告馬某2,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公司職員,現住北京市昌平郝莊家園東區(qū)。
原告趙某與被告王某1、馬某1、馬某2法定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4月18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趙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溫蘋、被告王某1、馬某1到庭參加訴訟、被告馬某2經傳票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趙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依法繼承分割王某某位于北戴河某小區(qū)50%的遺產;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事實與理由:原告趙某與王某某系夫妻關系,二人育有一女王某2、一子王某1。王某某于2000年2月12日死亡,王某2于2013年2月1日死亡。王某2死亡時法定繼承人有母親趙某、丈夫馬某2、女兒馬某1。1983年,王某某與趙某在北戴河區(qū)某村建造一套房屋,產權登記在王某某名下,該房在2003年拆遷時產權調換為“北戴河某小區(qū)”,王某某死亡時沒有遺囑,各繼承人也一直未要求對其遺產進行析產分割。現原告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向法院提出訴訟,望依法裁判。
王某1辯稱,1、我父母在某村建造的一套房屋始建于××××年,不是1983年?!痢痢痢聊曛拔液透改缸≡跔敔斀o療養(yǎng)院××樓××號院內,××××年因需要拆遷,將我們安置到某村,安置的原則是在那常住的家庭成員人人都有享受新宅基地的權利,當年在那居住的有姑姑和我們一家,我姐姐已結婚,當時我24歲,也到了結婚年齡,經協(xié)商多給一間宅基地,共四間,某村的4間126平方米的這套房產是由東某路X號拆遷而來,所以,應有我一部分。其次,在單莊房屋建造中療養(yǎng)院拆遷讓騰房給了1萬元安置費,我也出錢出力,因為我爸在建房時已經半身不遂,我主要負責照顧我父親。房屋建成之后,我于××××年在這套房中結婚居住。2000年父親病故。2003年某村拆遷這套房,基于父親已故,母親沒有工資,這4間126平方米的房屋,一半房產換成了錢,另一半房產調換為北戴河某小區(qū),也就是說北戴河某小區(qū)和某村房的拆遷款均應有我一部分。另外當時是126平方米,應該屬于我和原告一人一半,原告已經將126平方米的房屋一半換錢了,所以已沒有原告的份額了。
馬某1辯稱,馬某11989年出生,在我記事后我是住在單莊的房子里,我父母常年在北京,我姥爺半身不遂后,我舅舅之后因為什么搬出去我不知道,在我上初中時房屋拆遷的,我母親2013年2月1日去世的,她留有自書的遺囑,她的遺產由我繼承。我是從小與姥姥姥爺一起長大的,我認為房屋沒有我舅舅的份額,應該屬于姥姥、姥爺的,其他與原告的主張一致。
馬某2未作答辯。
趙某提供證據如下,證據一、2003年6月19日北戴河區(qū)公安分局東山派出所開具的死亡證明一份。證明王某某,男,漢族,身份證號,已于2000年2月12日因病死亡。證據二、2017年3月30日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海濱鎮(zhèn)某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信一份。證明王某某死亡時各繼承人情況,配偶趙某健在,父親王金成先于王某某死亡,兒子王某1健在,女兒王某2已于2013年2月1日死亡。證據三、2017年3月30日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海濱鎮(zhèn)某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信一份。證明王某2于2013年2月1日死亡,配偶馬某2,子女馬某1。證明四、2003年1月26日趙某與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房屋建設開發(fā)公司簽訂的“城市房屋拆遷產權調換協(xié)議書”一份。證明王某某與趙某在某村原有的房屋為混合平房,建筑面積126平方米,房屋被拆遷,在回遷樓以產權調換方式拆一還一,自找過渡房。證據五、2006年1月4日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房屋建設開發(fā)公司出具的“海韻假日安置房兌現單”一份。證明單莊老區(qū)被拆遷戶王某某、趙某的安置房為某區(qū)x號樓X號房屋。
馬某1提供其母2013年1月20日的自書遺囑一份。
依據王某1申請,本院在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城中村拆遷改造指揮部辦公室調取的王某某(趙某)城市房屋拆遷產權調換協(xié)議書、私有、自管房屋補償、安置協(xié)議書、秦北私房自第2611號房屋使用權證、北國用(91)字第093號國有土地使用證、2003年1月23日某村委會給拆遷辦出具的證明:“我村村民王某某自建房屋4間于1992年,房產局寫成90年代”。
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質證,原、被告對對方提供的證據及本院調取的證據無異議。被告王某1認為北戴河某小區(qū)安置之前的126平方米的房屋是其與父母共同出資建造應共同共有。本院對原、被告無異議的證據予以認定。據此,認定事實如下:原告趙某與王某某系夫妻關系,二人育有一女王某2、一子王某1。王某某于2000年2月12日去世,王某2于2013年2月1日去世。2013年1月20日王某2自書遺囑:“因身患癌癥,在頭腦清醒的時候,把父母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某小區(qū)x號63.66平方米兩室一廳,立下遺囑,我去世后,我應得的一部分房產全部贈給我的女兒馬某1一人?!?br/>1992年王某某與趙某因原租住的房屋拆遷,原告夫妻支付1萬元在北戴河區(qū)某村建造一套建筑面積為126平方米磚混結構的4間房屋,產權登記在王某某名下。王某1主張原房屋所有權單位給付安置費1萬元;趙某主張安置費給付5000元,其夫妻另支付5000元;王某1支付1000余元購置了新房的電源插座開關等電器元件及安裝。該房在2003年拆遷時協(xié)商產權調換回遷66.35平方米的房屋,余面積59.65平方米貨幣補償及樓層差價、獎勵搬家費、地上附著物等,共計補償134488元。對該補償款原告主張已用于支付購房款、購下房、裝修款和近幾年的日常生活,并給付王某11萬元。王某1認為1萬元是其姐王某2給付的,對現金部分不主張按遺產繼承;補償款已是原告應享有及繼承的全部份額,北戴河某小區(qū)不再有原告的份額。2006年安置兌現房屋為“北戴河某小區(qū),安置面積63.66平方米”。庭審中,王某1、馬某1均表示要求繼承房屋份額。
本院認為,北戴河某小區(qū)是由原告夫妻在北戴河區(qū)某村建造的一套建筑面積為126平方米磚混結構的4間房屋因拆遷安置轉化而來。王某1主張某村建房時其已經成年,應有其宅基地份額,但無予以證據證明;其在建房中付出了勞動并出資1000余元,被告認為該4間房屋用安置費1萬元建造,王某1出資所占比例較小,故某村原4間房屋應屬原告夫妻共同財產。對王某1主張與其父母共同享有該房份額的主張不予支持。該4間房屋產權調換為某區(qū)X號的房屋亦應屬原告夫妻共同財產。其中50%為被繼承人王某某遺產,應由其第一順序繼承人法定繼承。繼承人王某2去世,按照其自書遺囑,其繼承份額由其女馬某1繼承。對126平方米調換房屋后剩余面積55.65平方米取得的貨幣補償、差價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款13萬余元原告已經占有使用,被告不主張按遺產繼承分割,故本院不作處理;對王某1主張原告已無房產份額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北戴河某小區(qū)X號的50%為被繼承人王某某遺產,由各繼承人各自繼承30%,王某2的份額按其遺囑由馬某1繼承。庭審中,王某1、馬某1均表示要求繼承房屋份額??紤]原告無其他生活來源,本院對被告要求繼承份額的主張予以采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七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趙某享有北戴河某小區(qū)X號房屋66.68%的份額,王某1、馬某1各享有16.66%的份額。
案件受理費5050元,減半收取2525元,由原告負擔841元,被告王某1、馬某1各負擔842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崔學靜
書記員:龐明明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