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賈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金山區(qū)。
被告:上海市松江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松江區(qū)。
法定代表人:陶志強,總經(jīng)理。
被告:陸文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松江區(qū)。
上列兩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傅凱麗,上海小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列兩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鐘焱,上海小城(蘇州)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賈某某與被告上海市松江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江五建”)、陸文龍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2月14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9年3月26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被告委托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兩被告向原告支付增加部分材料款51,000元(人民幣,下同)。事實和理由:被告松江五建承接泖港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成人學校用房工程后,分包給被告陸文龍,陸文龍又分包給案外人邱思平等兩人,邱思平找原告來承接部分門窗工程?,F(xiàn)被告松江五建已支付全款給被告陸文龍,被告陸文龍也已支付原合同內的所有款項,但未支付增加部分的材料款,而邱思平等人已聯(lián)系不上,原告幾次報警均未能解決,遂起訴。
兩被告辯稱,首先,兩被告和原告之間并無直接合同關系。其次,原告曾向被告松江五建簽署過《材料貨款結清證明書》,也說明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未結清的債權債務。綜上,不同意原告的訴請。
訴訟中,原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jù)如下:1.2016年12月5日工程審價報告征求意見回復單,證明兩被告之間系總包方與分包方的關系;2.2019年1月15日上海公安局(事)件接報回執(zhí)單,證明原告討要案涉錢款并報警的事實;3.工程量表格1張,形成于2016年1月,系經(jīng)原告、邱思平及監(jiān)理人員共同確認后制作,并由原告在該表格上捺印,證明原告的工程量。兩被告對上述證據(jù)質證如下:對證據(jù)1,認為與本案無關,也無法得出原告的證明內容;對證據(jù)2的真實性無異議,但不認可原告的證明目的;對證據(jù)3的真實性、關聯(lián)性均不認可,該表格上既無兩被告的簽章,也無監(jiān)理單位及人員的簽章,不具備證據(jù)的客觀性。
兩被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jù)如下:1.2016年2月2日《材料貨款結清證明書》及農行網(wǎng)上銀行電子回單,綜合證明就案涉工程,兩被告和原告之間已就防火門等門類材料結清款項,無未結債務;2.2015年1月30日《泖港鎮(zhèn)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及成人學校教學用房工程竣工驗收初驗會議紀要》,證明案涉工程于2015年1月30日已竣工驗收,之后也不會再發(fā)生更多的材料款,既然《材料貨款結清證明書》形成時間在后,也說明相關款項已結清,故原告的訴請無事實依據(jù)。對此,原告質證認為,對證據(jù)1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只能說明原合同內的款項已結清,而無法證明增加部分的材料款已付清。且該材料形成于被告松江五建的財務辦公室,由于被告陸文龍在電話中稱只有簽署該材料,才能拿到原合同內剩余的22,200元,原告無奈只能簽署。另外,對于增加部分的材料款,陸文龍讓原告找邱思平等人討要。至于證據(jù)2,因原告并未參與,故不清楚。
庭審中,關于當事人及案外人關系之問題,被告稱,兩被告之間就案涉工程系內部承包關系。原告則堅持前述兩被告之間系分包關系的陳述。原告另稱,其確實是案外人邱思平找來的,于兩被告之間確實未簽訂過合同,其所提“原合同”是指被告松江五建與案外人上海錦逸貿易有限公司(原告稱,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系原告之父)所簽的門窗供貨合同,所涉金額為12萬余元。2016年2月2日,原告找被告結算時,應被告要求,已將該合同原件給了被告,連復印件也未留存。
本院認為,根據(jù)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之原則,原告應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而本案中,原告就其所稱的兩被告之間乃至與案外人邱思平之間的關系,均缺乏相應的證據(jù)佐證,被告對此又不予認可,故本院難以采信。且原告自認其與兩被告之間并未簽署過合同,亦無其他在案證據(jù)證明原告與兩被告之間在事實上建立了直接的合同關系。此外,被告所舉證據(jù)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原告的主張,故結合案情,本院認為原告所提訴請證據(jù)不足,尚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難以支持。
據(jù)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賈某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1,075元,減半收取計537.50元,由原告賈某某負擔(已付)。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姚洪濤
書記員:周昳歆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