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譚某1。
委托代理人彭龍,湖北楚峽律師事務所。
被告譚某2。
委托代理人李圣龍。
原告譚某1訴被告譚某2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4年5月7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由審判員劉漢玉擔任審判長、審判員向芳、人民陪審員韋樹遠參加的合議庭,于2014年7月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因需核實有關案情,本院于2015年1月16日再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在審理過程中,原告譚某1申請對訴爭的房屋進行價格評估,本院依法啟動鑒定程序后,被告拒絕選擇鑒定機構并拒絕鑒定,致使對外委托評估工作無法進行,本院終結了鑒定程序,鑒定程序終結后,本院于2016年1月1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譚某1及其委托代理人彭龍、被告譚某2及其委托代理人李圣龍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譚某1訴稱:原告系譚聯虎、馮國翠二女,與被告譚某2系姐妹關系。原告譚某1婚后在娘家與父母一起生活。1998年11月22日與父母分家時,分得老屋一正間一私檐。爾后,原告承擔了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2009年4月11日原告之父譚聯虎去世時,原告獨自承擔了安葬義務。2011年12月28日,原告之母馮國翠以4800元的價格將房屋出售給了原告。2013年5月原告之母馮國翠去世。被告譚某2于2013年7月自行鎖住房屋,并控制該房屋。原告多次找被告交涉未果,現訴請法院判決登記在馮國翠巴官(2011)第032號建設用地使用證名下的二正間二私檐房屋、廁所一間歸原告所有,原告補償被告譚某2上述房屋八分之一的遺產份額,折合人民幣600元。
原告譚某1為支持其訴訟主張,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
證據一、分家協議及房屋買賣協議、公證書1份,用以證實已分給原告的一正間一私檐房屋不屬于馮國翠的財產,馮國翠不能處分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被告認為該證據中的分家協議屬實,其他證據不清楚。
證據二、馮永龍、譚蓉、馮家安、馮家彪、譚元虧、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紅花嶺村村委會分別出具的證明各1份,用以證實譚年虎生前的生養(yǎng)死葬由譚某1負責,譚蓉在糾紛過程中明確表示將其針對譚年虎的遺產份額贈予原告譚某1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被告證人出具的證明不屬實,譚蓉的證明與被告無關。
證據三、房屋買賣協議1份,馮國翠出具的收款單1份,用以證實馮國翠將其財產進行了相應處分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被告認為不清楚。
證據四、巴東縣官渡口派出所的接處警記錄1份,用以證實原、被告因房屋產生糾紛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被告認為屬實。
證據五、照片2張、土地使用權證1份,用以證實原、被告爭議的房屋是兩正間、一私檐、一廁所,土地使用權登記的與房屋現在的現狀存在差異。
經庭審質證,被告認為房屋的整體狀況屬實,但涉及到該房屋的土地使用證被告也有一份,不知哪份是真是假。
證據六、遺書復印件1份、(2010)東法服見字第01號見證書1份,用以證實公證書撤銷后,馮國翠通過遺囑的形式對相應財產進行了處分及以前所簽協議書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被告認為不清楚。
證據七、撤銷公證決定書1份,用以證實因以前的公證書內容不合法,巴東縣公證處撤銷公證的事實。
經庭是質證,被告認為沒有接到巴東縣公證處撤銷公證的通知。
被告譚某2辯稱:原告對父母不盡忠孝眾人所知。1998年11月22日經過村及鎮(zhèn)司法所主持對原告與父母進行分家析產,原告分得了父母的房屋一正間一私檐,并對承包地、山林進行了分割。父親去世后、母親馮國翠生前于2009年9月13日對房屋進行了分割,譚某2分得一間堂屋、一間灶屋、一間豬圈,妹妹譚容分得一間正屋一間私檐、一間廁所,同時對山林、承包地進行了分割。給我們分割房屋時,有父母及我們三姐妹的簽名,所分割的房屋是父親譚聯虎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上記載的房屋。給我們分割房屋時簽的協議沒有經過撤銷或法院判決無效的情況下,原告虛構的房屋買賣行為無效。母親馮國翠生前,原告沒有對其盡贍養(yǎng)義務,且對母親馮國翠不好,母親曾向法院起訴要求原告履行贍養(yǎng)義務,訴狀中有原告是如何對母親不好的陳述,父親死亡時的安葬也不是原告一個人負責安葬的。父母分給我的房屋,我已經對該房屋進行了入住、管理使用,原告訴狀中憑什么依據稱給我補償600元。我現在管理使用的房屋是母親生前分給我的,譚蓉分得的房屋怎么處分與我無關。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譚某2為支持其抗辯主張,向本院提交有如下證據:
證據一、2009年9月13日馮國翠與譚蓉、譚某2簽訂的協議書1份,證明馮國翠把剩下的房屋進行了分割,經過村組及譚蓉本人簽字,被告分得三間屋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該協議已經巴東縣公證處撤銷了,不具有法律效力。
證據二、(2009)巴民初字第1454號民事調解書1份、馮國翠的醫(yī)療費發(fā)票復印件7張、住院醫(yī)療費用清單2份、蘇宋禮出具的證明1份,證明被告對馮國翠履行了贍養(yǎng)義務,對譚年虎死后進行了安葬。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巴東縣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達不到被告的證明目的,醫(yī)療費發(fā)票及費用清單不符合證據規(guī)定,也不符合客觀事實;蘇宗禮的證明不屬實。
證據三、巴東縣司法局對譚蓉的調查筆錄1份,證明譚某1早就和老人分家,譚某1與馮國翠后來給譚某2、譚蓉分的房屋屋無關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該證據系復印件,不能作為本案的證據使用,達不到被告的證明目的,但該筆錄證明了被告提交的協議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后被撤銷的事實。
證據四、巴東縣司法局對馮國翠的調查筆錄1份,證實原告應分得的份額早就分好了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該證據系復印件,不能作為本案的證據使用,達不到被告的證明目的。
證據五、(2009)巴民初字第1127號民事調解書1份、(2006)把民初字第132號民事裁定書1份、關于馮國翠與曾維堂夫婦有待解決的事項記錄1份,2009年9月25日馮國翠的民事起訴狀1份,證實馮國翠生前,譚某1經常與馮國翠發(fā)生糾紛的事實。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被告提交的馮國翠的民事起訴狀是復印件,是馮國翠的單方意思表示,不符合客觀事實,該組證據達不到被告的證明目的。
證據六、1992年辦理的土地使用權證1份。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該證據屬實,但父親譚聯虎死亡后,又以馮國翠的名義辦理了新的土地使用證。
證據七、照片3份,用以證明馮國翠出具的遺囑的真實性。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不清楚。
原告提交的證據四、被告提交的證據六,雙方無異議,本院予以采信。
對原、被告有異議的證據,本院綜合認證如下:原告提交的證據一中的分家協議,被告無異議,本院予以采信,該組證據中的房屋買賣協議及公證書,與本案缺乏關聯性,本院不予采信;原告提交的證據三、六、七、被告提交的證據一、三、四、七均涉及到對原、被告爭議房屋的處分事宜,以上證據中的房屋買賣協議書、遺囑、2009年9月13日馮國翠與譚容、譚某2簽訂的協議書均系書證,均具有客觀真實性。
經審理查明:譚聯虎、馮國翠系夫妻關系,婚后生育有三女,即長女譚某2、次女譚某1、三女譚蓉。三女均已成家立業(yè),現原告譚某1居住于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紅花嶺村3組,被告譚某2婚后常居住于巴東縣東瀼口鎮(zhèn)雷家坪村1組,三女譚蓉居住于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五里堆社區(qū)7組。譚聯虎、馮國翠婚后在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紅花嶺村3組修建有土木結構瓦房1棟(3正間、3私檐)、豬圈1間、廁所1間,并登記領取了巴東集建(92)字第1097號土地使用證。
原告譚某1與其夫曾維堂婚后與原告譚某1的父母一起共同生活,1998年11月22日在巴東縣官渡口法律服務所的見證下,原告譚某1與其父母簽訂了分家協議,譚聯虎、馮國翠將其房屋東邊的1正間、1私檐分給了原告譚某1夫婦,同時分給了原告譚某1夫婦部分承包地及山林,原告譚某1夫婦將分得的房屋拆除后重新修建了房屋1棟,并以原告譚某1丈夫的名義辦理了土地使用證。2009年農歷4月11日譚聯虎死亡。2009年9月13日,馮國翠將與其夫修建的剩下的房屋、承包土地、山林與譚蓉、被告譚某2簽訂協議,約定被告譚某2分得堂屋1間、灶屋1間(即堂屋后的一間私檐屋)、豬圈1間及部分承包土地、山林,譚蓉分得西邊的正屋1間、私檐1間、廁所1間及部分承包土地、山林。雙方將該協議書及轉讓土地承包協議書在巴東縣公證處進行了公證,2009年11月20日原告譚某1向巴東縣公證處申請撤銷公證,巴東縣公證處于2009年11月20日以分給被告譚某2的豬圈1間的權屬存在爭議、譚聯虎死亡后的遺產沒有分割,馮國翠與譚蓉、譚某2簽訂的《協議書》、《轉讓土地承包協議書》可能侵犯譚某1的權利為由,撤銷了公證。
2010年3月15日,馮國翠在巴東縣東瀼口司法所立下遺囑,遺囑中對房屋、承包土地、山林的分配方案與2009年9月13日的分配方案基本一致。2011年12月18日,原告譚某1與馮國翠簽訂協議,馮國翠又將位于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紅花嶺村三組的土木結構瓦房1棟6間以4800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原告譚某1,馮國翠收取了購房款4800元。2013年農歷5月4日馮國翠死亡。馮國翠死亡后,被告譚某2開始占有使用堂屋1間、灶屋1間、豬圈1間。原、被告發(fā)生爭議,2014年6月3日,原告譚某1訴至本院,要求判決馮國翠建設用地使用證中的正屋2間、私檐屋2間、廁所1間歸原告譚某1所有,原告譚某1補償被告譚某2應得的遺產份額價款600元。
2014年11月11日譚蓉出具書面證明,明確表示將應繼承的其父母生前修建的土木結構的房屋贈予原告譚某1所有。
本院認為:本案訴爭的標的為位于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紅花嶺村三組土木結構的瓦房二正間二私檐一廁所,原告持有的2011年12月18日與馮國翠簽訂的買賣協議,與被告持有的2009年9月13日馮國翠與譚蓉、被告譚某2簽訂協議,2010年3月15日,馮國翠在巴東縣東瀼口司法所立下的遺囑,均涉及對原、被告爭議房屋的處分,該房屋系原、被告父母生前的夫妻共同財產,原、被告父親譚聯虎死亡后,該房屋有一半屬于譚聯虎的遺產。原、被告及譚蓉、馮國翠對譚聯虎的遺產,均享有四分之一的遺產繼承份額,即原、被告及譚蓉對本案訴爭的房屋各享有八分之一的繼承份額。2009年9月13日馮國翠與譚蓉、被告譚某2簽訂的協議書,協議簽訂后,房屋未按該協議約定交付。2010年3月15日馮國翠立的遺囑處分的內容與2009年9月13日的協議內容基本一致,該兩份協議均屬贈與協議,贈與協議在贈與物交付之前可以撤銷,且2009年9月13日的協議已經過巴東縣公證處予以撤銷,馮國翠于2011年12月18日與原告簽訂的買賣協議,有當地村委會予以證實協議的真實性,且馮國翠已收取購房款4800元,實際上馮國翠以自己的實際行為部分撤銷了2009年9月13日簽訂的協議及2010年3月15日遺囑內容,該買賣協議中馮國翠處分的其應得的二分之一的夫妻共同財產及其繼承的八分之一的遺產的部分,應屬有效,但該買賣協議中馮國翠處分的譚蓉、被告譚某2應享有的八分之一的繼承份額無效,被告辯稱該買賣協議是虛假,但未舉證予以證實,因此,被告該辯稱理由不能成立。譚蓉將其應繼承的份額贈與給原告譚某1所有,系其權利的處分,本院予以確認。因原、被告爭議的標的為房屋,系不動產,不宜進行實物分割,且原告譚某1與馮國翠系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有利于生產生活,不損害房屋的效用,該房屋由原告譚某1所有,對被告譚某2應享有的八分之一的繼承份額,由原告譚某1進行折價補償,因被告譚某2拒絕對房屋進行價格評估,本院按照原告譚某1購買該房屋的價格,由原告譚某1補償被告譚某2600元。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條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譚聯虎、馮國翠生前在巴東縣東壤口鎮(zhèn)紅花嶺村三組修建的現存的正屋2間、私檐2間、廁所1間由原告譚某1管理使用。
二、原告譚某1補償被告譚某2房屋折價款600元,限判決生效后10日內履行。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義務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支付遲延履行金。
案件受理費50元,由原告譚某1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收款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開戶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恩施開發(fā)區(qū)支行,帳號:17×××04(特別提示:用途欄務必注明系某某上訴案訴訟費,并將匯款憑證及聯系電話提交本院或郵寄至恩施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7日內仍未預交上訴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長 劉漢玉
審判員 向芳
人民陪審員 韋樹遠
書記員: 徐滔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