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檢察院
譚某某
李正明
趙祥(湖北新世界律師事務所)
抗訴機關:湖北省人民檢察院。
申訴人(一審原告、反訴被告,二審上訴人,原再審申請人):譚某某,個體工商戶。
被申訴人(一審被告、反訴原告,二審被上訴人,原被申請人):李正明,個體工商戶。
委托代理人:趙祥,湖北新世界律師事務所律師。
申訴人譚某某因與被申訴人李正明煤炭銷售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鄂宜昌中民再終字第40號民事判決,向檢察機關申訴。2014年4月1日,湖北省人民檢察院作出鄂檢民監(jiān)(2014)42000000032號民事抗訴書,以原判認定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為由,對本案提出抗訴。2014年8月13日,本院作出(2014)鄂民監(jiān)三抗字第00014號民事裁定,本案由本院提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5年1月26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指派檢察員張衛(wèi)東、代理檢察員肖慧娟出席法庭履行職務。申訴人譚某某,被申訴人李正明的委托代理人趙祥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2008年2月18日,譚某某向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2004年5月14日,其與李正明簽訂《關于融資興辦煤礦協(xié)議書》及《補充協(xié)議》。雙方在履行協(xié)議中,譚某某委托李正明銷售采礦產品(煤炭),口頭約定銷售費用由李正明自行承擔,譚某某按李正明銷售的數(shù)量按13元/噸和總銷售額的20%給付報酬。自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止,李正明共代銷煤炭9051.6噸,折合價款1357740元,李正明僅給付譚某某貨款781283元,其余576457元貨款未付給譚某某。在此期間,譚某某銷售煤炭12204.47噸。按照雙方約定,譚某某應給付李正明勞動報酬451910.31元,扣除李正明應得報酬后,李正明還應給付譚某某貨款124546.69元。因李正明拒絕與譚某某結算,譚某某起訴,要求與李正明結算并由李正明給付譚某某代銷煤炭貨款124546.69元。
李正明本訴辯稱及反訴訴稱,2004年5月14日,雙方簽訂興辦煤礦協(xié)議,共同投資經營秭歸縣周坪鄉(xiāng)鄭家灣煤礦,李正明出資102萬元,享有該項目20%的權益。在經營中,雙方約定各自均可銷售煤炭,經手銷售煤炭的銷售費用包干為13元/噸,煤炭銷售總款按2:8的比例進行分配(李正明占20%,譚某某占80%)。1、截止2006年2月28日,李正明經手向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銷售煤炭1889.05噸,計貨款208614.17元。后經雙方結算,譚某某應給付李正明122640.13元;2、2006年2月28日至2007年5月,李正明經手銷售煤炭370車,計6188.8噸,貨款823744元(其中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128車,計2316.8噸,貨款359104元;銷往它處242車,16噸/車,120元/噸,計貨款為464640元)。按約定,該筆業(yè)務譚某某應付給李正明銷售款及銷售費用計245203.20元(823744元×20%+6188.8噸×13元/噸)。李正明已給付譚某某貨款781283元,譚某某尚欠李正明202742.20元(245203.20元-(823744元-781283元)];3、因譚某某不提供財務憑證和李正明未能直接參與管理,對譚某某銷售的煤炭情況不清楚,李正明只好按譚某某在本訴起訴狀中和在本案第一次開庭陳述時自認自行銷售煤炭12204.47噸,按平均單價180元/噸計算,譚某某應分配給李正明439360.92元(12204.47噸×180元/噸×20%);4、李正明為譚某某墊付費用23529元(其中用于鄭家灣煤礦的包車費6000元、購設備交通費2172元、協(xié)調關系招待費和交通費15357元)、譚某某租賃李正明裝載機費用52468.92元,譚某某應付給李正明工資7200元和電話費用12800元,各項費用合計95997.92元。綜上,譚某某應付李正明各項款項共計860741.17元。由于譚某某拒絕辦理結算,拖欠應付的860741.17元,依法提起反訴,要求法院支持李正明的反訴請求,駁回譚某某的本訴請求。
2008年11月13日,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作出(2008)秭民初字第99號民事判決:一、譚某某應支付李正明款項771943.25元,限本判決書生效后十日內付清;二、駁回譚某某本訴的訴訟請求;三、駁回李正明反訴的其他訴訟請求。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后,譚某某向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2011年2月25日,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0)宜中民申字第85號民事裁定,對本案提審。2011年6月17日,該院再審后作出(2011)宜中民再終字第15號民事裁定,撤銷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2008)秭民初字第99號民事判決,本案發(fā)回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重審。
發(fā)回重審期間,譚某某稱,從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譚某某銷售原煤2321.93噸,銷售收入353616.60元,李正明銷售原煤442車,但噸位和價格不詳。根據其對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的銷售情況,其每車平均噸位為22.56噸。根據雙方約定的最低銷售單價不低于150元/噸,參照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155元/噸,確定李正明銷售原煤價格為150元/噸。李正明銷售原煤9971.52噸,銷售收入為1495728元。譚某某變更主張為:雙方約定對銷售煤炭收入按比例分成,譚某某80%,李正明20%;另外,李正明對其銷售的煤炭按13元/噸提取銷售費用。2006年2月28日雙方就此前的銷售收入進行了結算并結清相關款項。變更訴訟請求為:就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雙方銷售煤炭進行結算并給付貨款,若李正明拒絕結算,則按其單方結算,李正明向譚某某支付銷售貨款214946.32元。
李正明反訴辯稱:1、李正明經手向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銷售煤炭1889.05噸,計貨款208614.17元屬實。經結算:李正明墊付運費71833.54元,應付給李正明銷售費用20275.19元,另付給李正明費用3000元,結余金額為137657.02元,按20%計算李正明應得27531.40元,合計譚某某應給付李正明款項122640.13元屬實,但該筆款項已在當天結清,不應再行支付;2、從2006年2月28日至2007年5月,李正明經手銷售煤炭共計370車,其中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128車,計2316.8噸,貨款359104元屬實,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及他處242車屬實,但所銷售的煤炭數(shù)量和銷售價格不實,每車煤炭應在22噸以上,煤炭單價應為180元/噸;3、李正明反訴稱譚某某經手銷售煤炭12204.47噸,實際上應包含李正明經手銷售給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煤炭1889.05噸,以及后來李正明經手銷售370車煤炭;4、李正明墊付的包車費、交通費、協(xié)調關系招待費以及譚某某應付的電話費等費用不屬實;譚某某應付李正明工資7200元屬實;譚某某租賃李正明裝載機的費用屬另一民事法律關系,與本案無關。李正明的反訴請求不成立,請求駁回李正明的反訴請求。
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重審查明,2004年4月29日,譚某某依法取得秭歸縣熊莊河礦區(qū)鄭家灣區(qū)塊的煤礦探礦權。2004年5月14日,譚某某與李正明簽訂《關于融資興辦煤礦協(xié)議書》及《補充協(xié)議》。雙方在履行協(xié)議過程中口頭約定:譚某某、李正明均可銷售煤炭,雙方對銷售煤炭收入按比例分成,譚某某80%,李正明20%;另外,李正明對其銷售的煤炭按13元/噸提取銷售費用。2006年2月28日,雙方對由李正明聯(lián)系且墊付運費,由譚某某全部領取貨款的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銷煤業(yè)務進行結算,出具結算單,主要內容為:銷售煤炭1933.42噸,計貨款208614.17元,雙方在結算單上載明“此結算系雙方共同核準,當面結清,今后法律責任共同承擔,雙方以簽名即為認可,不得另生異端,未盡事宜,可以協(xié)商解決”,雙方均在結算單上簽名。雙方認可譚某某按約支付李正明122640.13元。2006年2月28日后,李正明銷售給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煤炭772.13噸,貨款77603.06元,譚某某已領取。2006年2月28日至2007年5月,李正明經手銷售煤炭370車,其中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128車,計2316.8噸,貨款359104元;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李某242車。李正明已支付譚某某煤炭貨款781283元(雙方認可)。在此期間,譚某某銷售部分煤炭。后因譚某某與李正明為履行2004年5月14日的協(xié)議多次發(fā)生矛盾和分歧,雙方的合作關系緊張。譚某某于2007年9月14日以雙方系借貸關系為由訴至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終止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并結算。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后,譚某某和李正明均不服,向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2008年8月29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認為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系附條件的投資協(xié)議,合法有效。由于雙方投資及經營沒有結算,一審法院也沒有組織清算,且不具備法定或約定的解除或終止合同的條件,遂判決撤銷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譚某某的訴訟請求。2008年2月18日,譚某某就雙方約定的煤炭銷售及結算事宜訴至秭歸縣人民法院,李正明提出反訴。
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重審認為,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書面、口頭訂立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本案當事人譚某某、李正明口頭約定銷售煤炭及其報酬分配、費用承擔,煤炭銷售后雙方應當按照約定及時結算,相互履行義務。本案存在三大爭議焦點:1、關于《2005年度探礦產品結算單》中結算的款項122640.13元譚某某是否已給付李正明的問題。雙方當事人都將《2005年度探礦產品結算單》作為證據向法院提交,對其真實性雙方無異議,但對其內容的理解各異。譚某某認為款項已付清,李正明認為款項未付。2006年2月28日結算單有8項明細,雖不能直觀反映誰應給付誰多少,但雙方當事人對結算數(shù)額及計算依據均沒有異議,即122640.13元的構成為結算單中第4項中的運費、第5項銷售費用支出、另加費用及第8項李正明應分配的20%之和?,F(xiàn)李正明反訴主張譚某某未支付122640.13元,譚某某提交結算單證實已“當面結清”。按一般生活常識理解,該“當面結清”有當面“賬目結算清楚”及“款項給付清楚”雙重含義,結合“雙方以簽名即為認可,不得另生異端”之記載,若僅為賬目結算清楚,權利人理應向義務人索要未付款項的憑證。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則,李正明應承擔“未付款”的舉證責任;現(xiàn)李正明沒有提供譚某某未付款的證據,應由李正明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即李正明反訴請求譚某某給付122640.13元的主張因沒有提供證據證實,不予支持;譚某某的抗辯主張予以支持。2、關于李正明銷售給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李某的煤炭242車的具體數(shù)量和貨款問題。已查明,李某購買的煤炭屬鄭家灣煤礦主井所產,由于當時主井處沒有過磅設備,且考慮到鄭家灣煤礦只有探礦權沒有取得采礦權,李正明借用《秭歸縣張木匠溝煤炭有限責任公司過磅單》的票據,在票據第一聯(lián)(財務)只填寫了日期、發(fā)貨人、承運車號、承運司機姓名,沒有填寫數(shù)量,第三聯(lián)交給收貨單位即李某,由過磅房過磅后再填寫總重量、皮重、凈重及李某的簽名。李某將貨款全部付給了李正明。訴訟中,譚某某要求按李某過磅后的凈重計算銷煤數(shù)量,按180元/噸計算貨款;李正明辯稱按當初與李某口頭協(xié)商的估重16噸/車,按120元/噸計算。李正明提交了李某于2008年2月28日出具的《證明》,證明平均單價為120元/噸,李某于2008年2月28日向一審法院陳述,銷售數(shù)量以宜都紅花套貨運碼頭過磅為準,每車約16噸,煤炭數(shù)量記不準了,該業(yè)務系李某個人自負盈虧,沒有將票據入公司財務賬目,找不到完整單據。譚某某提交了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部分過磅單的第三聯(lián)(共74份)及宜都紅花套交管站磅房的出庫單6份,共計80車,煤炭凈重1839.4噸,平均每車煤炭凈重約23噸。根據證人李某關于銷售數(shù)量以宜都紅花套過磅站為準的陳述,說明李正明關于采取估重16噸/車的陳述不實。從譚某某提交的部分過磅單計算平均每車煤凈重來看,李某關于每車約16噸的陳述也不實。譚某某沒有提交180元/噸價格的相關證據。一審法院根據現(xiàn)有證據,按23噸/車計算,120元/噸計價,即李正明銷售242車,計5566噸,貨款667920元。3、譚某某銷售煤炭數(shù)量和李正明應得費用問題。譚某某在原一審起訴狀中自稱其銷售12204.47噸,應付給李正明報酬451910.31元。譚某某反訴中辯稱,銷售12204.47噸包括了李正明經手銷售煤炭的數(shù)量,其本人只銷售了2321.93噸,計貨款353616.60元的主張,不予支持。理由是:(1)譚某某沒有提供證據證明12204.47噸中包含李正明經手銷售的煤炭。(2)若按譚某某辯稱包含了李正明銷售的煤炭,按原起訴狀中的訴稱推算單價,即(451910.31元-(9051.6噸×13元/噸+1357740元×20%))÷20%÷12204.47噸,每噸煤炭的價格僅為25.68元,顯然與當時市場行情不符。(3)證人向某證實,2006年至2007年,譚某某在鄭家灣煤礦的主井和風井均銷售過煤炭,且主井的煤比風井的煤多,銷售的煤均有完整的賬目記載。賬目不由李正明方保管,而是由譚某某控制或持有。訴訟中,譚某某只提供部分井口部分時間段賬目,沒有提供全部井口完整時間段的銷售賬目。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 ?關于“在訴訟中,當事人在起訴狀、答辯狀、陳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詞中承認的己方不利的事實和認可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但當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及第七十五條 ?關于“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之規(guī)定,譚某某銷售煤炭的數(shù)量和應支付李正明的報酬按照其起訴狀中的訴稱事實來認定。(4)李正明請求按180元/噸計算譚某某銷售煤炭的款項,給付439390.92元,是在譚某某不提交相關賬目、無法計算銷售款項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因此,譚某某銷售煤炭應給付李正明款項按451910.31元支付。
李正明銷售的煤炭及該部分其應得費用為:一是2006年2月28日以前的銷售煤炭,已經結算付清。二是2006年2月28日以后銷售給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煤炭772.13噸,計貨款77603.06元,該貨款由譚某某領取,譚某某應支付給李正明費用25558.30元(772.13噸×13元/噸+77603.06元×20%)。三是2006年2月28日以后銷售給龍江水泥廠2316.8噸,貨款359104元;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李某的煤炭5566噸,貨款667920元,兩項合計7882.8噸,貨款1027024元,由李正明收取,李正明應支付給譚某某,李正明已實際支付給譚某某781283元,尚欠支付245741元;李正明應得費用307881.20元(7882.8噸×13元/噸+1027024元×20%),兩者相抵,譚某某尚應支付李正明62140.20元。上述二、三項合計即李正明應得費用為87698.50元。
綜上所述,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期間,譚某某銷售煤炭12204.47噸,應支付給李正明費用451910.31元。李正明銷售煤炭后,譚某某應支付李正明費用87698.50元。兩項相加,譚某某應支付給李正明的銷售煤炭結算款項總計為539608.81元。另外,李正明請求譚某某支付工資7200元,譚某某表示認可,予以支持。李正明請求譚某某支付包車費、交通費、招待費、電話費等費用,由于證據或不充分或無關聯(lián)性,且譚某某否認,李正明所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實其主張,其請求不予支持。李正明請求譚某某支付租賃裝載機費用,因屬另一民事法律關系,譚某某不同意在本案中一并解決,不予審理,李正明可另案主張。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 ?、第十條 ?、第六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第一百二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問題》第二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三條 ?第二款 ?的規(guī)定,該院作出(2011)秭民再初字第2號民事判決:一、譚某某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支付李正明款項546808.81元(包含工資7200元);二、駁回譚某某本訴的訴訟請求;三、駁回李正明反訴的其他訴訟請求。本訴案件受理費2791元,反訴案件受理費11982元,合計14773元,由李正明負擔5910元,譚某某負擔8863元。
譚某某不服,向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請求撤銷原再審判決第一項、第二項,改判支持譚某某原一審中提出的全部訴訟請求,駁回李正明在原一審中提出的除要求譚某某向其支付7200元工資以外的其他訴訟請求。理由是:一、原再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1、認定“2006年2月28日,雙方對由李正明聯(lián)系且墊付運費,由譚某某全部領取貨款的秭歸縣兩河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銷煤業(yè)務進行結算”的事實錯誤,實際是誰支付的運費不清楚,除了李正明自己的陳述以外,無其他證據證明是李正明墊付的運費。另,結算書也不光是針對銷往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業(yè)務進行結算,而是對煤礦自探礦出產品到2006年2月28日這一段期間內所有的銷煤收入和支出進行結算。此期間還有銷往其他地方的業(yè)務發(fā)生,銷往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原煤數(shù)量是1559.63噸,而結算單載明這段期間銷煤的數(shù)量是1933.42噸;2、“主要內容為銷售煤炭1933.42噸,計貨款208614.17元”的表述也不正確,實際銷售額為285606.17元,其中銷往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原煤價款就達231088.67元;3、“雙方認可譚某某按約支付李正明122640.13元”有異議,譚某某從未認可結算后要向李正明支付122640.13元,該事實僅為李正明所主張,一審法院認定此事實無根據;4、“2006年2月28日以后李正明銷售給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煤炭772.13噸,貨款77603.06元”有異議,譚某某原一審中提供的證據表明,2006年2月28日以后,即2006年7月,鄭家灣煤礦向秭歸矸石發(fā)電公司銷售原煤1145.92噸,價款為133110.06元;5、“2006年2月28日至2007年5月,李正明經手銷售煤炭370車”的事實錯誤。譚某某要求結算的是從2006年2月28日以后至2007年9月期間的煤炭銷售款項,一審法院再審仍照搬原一審判決將2007年9月寫成2007年5月;譚某某再審提供的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鄭家灣煤礦發(fā)出原煤臺賬日報表、月報表及所附出庫單、過磅單證實,該期間李正明銷售煤炭442車,銷往火電廠(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67車,銷往龍江水泥廠135車,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87車;銷往老劉47車;銷往田曉云43車;銷往小秦63車,共計442車,一審法院以上述證據僅為鄭家灣煤礦發(fā)出原煤統(tǒng)計表,無證據佐證不予采信錯誤;6、“李正明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128車,計2316.8噸,貨款359104元”錯誤。一審法院僅憑李正明提供的一份抄寫了車號和噸位等證據的復印件,未認真核對譚某某提交的原始單據,導致認定事實錯誤;7、“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李某242車,重量為5566噸,單價120元/噸,貨款667920元”的事實嚴重錯誤。譚某某再審提供的證據證明,李正明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的煤炭只有87車,全部貨款只有35萬元。一審法院采信李正明單方陳述和蓋有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印章的虛假《證明》及未到庭證人李某的虛假陳述,將李正明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的煤炭87車事實認定為242車,將李正明銷往小秦、老劉、田曉云的153車煤炭都認定為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嚴重錯誤;8、“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譚某某銷售煤炭12204.47噸,應付給李正明報酬451910.31元”屬認定案件事實重大錯誤。譚某某原一審稱“原告(譚某某)銷售煤炭12204.47噸,應付給被告(李正明)報酬451910.31元”系整個煤礦的銷量及李正明應得到的全部收入,而不是譚某某一方的銷量及李正明應從譚某某的銷售款中應得的收入。由于表達不夠嚴謹,被對方抓住漏洞,強指為自認。如果一審判決認定為自認,是算不出李正明還欠譚某某款項的,相反譚某某還要向李正明支付款項。即便是自認,譚某某再審提交的月報表、日報表、出庫單等證據足以推翻上述“自認”,一審法院對上述證據不予采信錯誤。一審判決所列計算公式錯誤,正確為:(451910.31元-(9051.6噸×13元/噸+1357740元×20%))÷20%÷(12204.47噸-9051.6噸)=99.42元/噸。計算公式在本案中沒有作用,不能達到證明目的。譚某某已將鄭家灣煤礦自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所有銷售煤炭的賬目、資料都向法院提交,一審法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譚某某持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拒不提交;9、“2006年2月28日以后李正明銷售給秭歸縣兩河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煤炭772.13噸,貨款77603.06元,應分得25558.30元”錯誤;10、認定李正明銷往秭歸縣龍江水泥廠及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煤炭的數(shù)量及價格均不正確;11、原再審判決沒有對李正明銷往小秦、老劉、田曉云等購買人的銷售煤炭的數(shù)量和收入進行計算,從而遺漏了該部分銷售收入的分配;12、原再審判決認定李正明已經支付給譚某某煤炭貨款781283元應當包括譚某某已經在購貨單位領取了結算款的部分。二、原再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一審法院在認定證據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七十四條 ?、第七十五條 ?錯誤。三、原再審判決超出了李正明提出的訴訟請求。李正明對譚某某所謂自認的銷售收入只提出了要求分得439390.92元的訴訟請求,原再審判決卻支持了451910.31元,超出了李正明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李正明辯稱,原再審判決認定事實基本清楚,適用法律基本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再審判決。
本院認為,本案系煤炭銷售結算糾紛,根據檢察機關的抗訴理由及當事人申訴、答辯意見并經雙方當事人共同確認,本案再審審理的爭議焦點為原審判決根據譚某某訴狀中的自認,認定李正明銷售煤炭的數(shù)量為9051.6噸,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
本案中,雖然申訴人譚某某在2008年2月18日向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提起本案訴訟時的起訴狀中明確表示“自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止,李正明共代銷煤炭約9051.60噸”,但從原再審二審判決查明的事實看,2006年2月28日,雙方作出結算確認李正明此前共銷售煤炭1889.05噸;2006年2月28日之后,李正明銷售給龍江水泥廠煤炭2316.8噸;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等處的煤炭4416噸;銷往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煤炭1145.92噸,以上合計,李正明共銷售煤炭9767.77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二條 ?第一款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于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和第三款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故應認定在雙方合作期間李正明銷售的煤炭量為9767.77噸而非譚某某自認的9051.60噸。
譚某某原一審訴稱,在雙方合作期間,譚某某自行銷售煤炭12204.47噸,但其在本案再審發(fā)回重審后的二審上訴階段,譚某某又主張12204.47噸包含李正明銷售的煤炭部分。對于譚某某先后矛盾的兩次陳述,生效判決根據現(xiàn)有的證據材料,結合雙方合同約定的結算方式以及日常經驗法則,認定譚某某在一審起訴狀中所陳述的12204.47噸煤炭實際包括李正明所銷售的煤炭,并無不當。但在認定譚某某自行銷售煤炭數(shù)量時,仍以雙方總銷售量12204.47噸減去其自認的李正明銷售量9051.60噸,作為計算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屬計算錯誤,本院予以糾正。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實際應為2436.7噸(12204.47噸-9767.77噸=2436.7噸)。根據雙方約定的結算標準,譚某某銷售部分應給付李正明報酬為73101元(2436.7噸×150元/噸×20%),原判判令譚某某自行銷售部分應給付李正明報酬94586.10元,多計了21485.10元,應予扣減。
綜上,原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但在認定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時計算錯誤,實體處理不當。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抗訴意見成立,本院予以支持。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 ?第一款 ?、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二)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1、維持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鄂宜昌中民再終字第40號民事判決第一項、第二項;
2、變更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鄂宜昌中民再終字第40號民事判決第三項為:譚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后十日內支付李正明款項173426.17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限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原一審本訴案件受理費2791元,由譚某某負擔;原一審反訴案件受理費11982元,由李正明負擔7784元,譚某某負擔4198元;二審案件受理費9196元,由譚某某負擔4198元,李正明負擔4998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本案系煤炭銷售結算糾紛,根據檢察機關的抗訴理由及當事人申訴、答辯意見并經雙方當事人共同確認,本案再審審理的爭議焦點為原審判決根據譚某某訴狀中的自認,認定李正明銷售煤炭的數(shù)量為9051.6噸,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
本案中,雖然申訴人譚某某在2008年2月18日向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提起本案訴訟時的起訴狀中明確表示“自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止,李正明共代銷煤炭約9051.60噸”,但從原再審二審判決查明的事實看,2006年2月28日,雙方作出結算確認李正明此前共銷售煤炭1889.05噸;2006年2月28日之后,李正明銷售給龍江水泥廠煤炭2316.8噸;銷往宜都市金茂商務有限公司等處的煤炭4416噸;銷往秭歸縣矸石發(fā)電有限公司的煤炭1145.92噸,以上合計,李正明共銷售煤炭9767.77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二條 ?第一款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于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和第三款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故應認定在雙方合作期間李正明銷售的煤炭量為9767.77噸而非譚某某自認的9051.60噸。
譚某某原一審訴稱,在雙方合作期間,譚某某自行銷售煤炭12204.47噸,但其在本案再審發(fā)回重審后的二審上訴階段,譚某某又主張12204.47噸包含李正明銷售的煤炭部分。對于譚某某先后矛盾的兩次陳述,生效判決根據現(xiàn)有的證據材料,結合雙方合同約定的結算方式以及日常經驗法則,認定譚某某在一審起訴狀中所陳述的12204.47噸煤炭實際包括李正明所銷售的煤炭,并無不當。但在認定譚某某自行銷售煤炭數(shù)量時,仍以雙方總銷售量12204.47噸減去其自認的李正明銷售量9051.60噸,作為計算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屬計算錯誤,本院予以糾正。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實際應為2436.7噸(12204.47噸-9767.77噸=2436.7噸)。根據雙方約定的結算標準,譚某某銷售部分應給付李正明報酬為73101元(2436.7噸×150元/噸×20%),原判判令譚某某自行銷售部分應給付李正明報酬94586.10元,多計了21485.10元,應予扣減。
綜上,原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但在認定譚某某自行銷售的煤炭量時計算錯誤,實體處理不當。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抗訴意見成立,本院予以支持。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 ?第一款 ?、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二)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1、維持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鄂宜昌中民再終字第40號民事判決第一項、第二項;
2、變更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鄂宜昌中民再終字第40號民事判決第三項為:譚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后十日內支付李正明款項173426.17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限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原一審本訴案件受理費2791元,由譚某某負擔;原一審反訴案件受理費11982元,由李正明負擔7784元,譚某某負擔4198元;二審案件受理費9196元,由譚某某負擔4198元,李正明負擔4998元。
審判長:彭建民
審判員:李成林
審判員:宗澄宇
書記員:馮雅婧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