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董建武,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湖南省江某某。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吳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湖南省祁陽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艾子貴,湖南新星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原告:李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瑤族,住江某某。
原審被告:廖方明,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江某某。
原審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法定代表人:陳紅軍,系該公司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何智全,湖南湘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第三人:義建文,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江某某。
上訴人董建武因與被上訴人吳某某和原審原告李某某、及原審被告廖方明、原審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原審第三人義建文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一案,不服湖南省江某某人民法院(2017)湘1125民初406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11月15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通過閱卷、詢問等方式,進行了書面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審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辯稱,請求二審法院根據新查明的事實依法作出判決。
原審第三人義建文辯稱,請求法院維持原判,我和李某某是一起包工做事的,不是雇傭關系。
李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一、判令四被告賠償原告損失355,151元減除被告吳某某墊付醫(yī)療費144,650元,四被告應賠償原告損失210,501元;二、本案訴訟費由被告負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被告董建武借用被告二建公司的建筑資質,接受被告廖方明的委托負責修建位于江某某瀟浦鎮(zhèn)虎子巖山腳下江永國用(2015)第xx號國有出讓土地的商品房住宅樓。被告董建武于2015年3月8日與被告吳某某簽訂《住宅樓施工承包合同》,以包工不包料的形式將該商品房住宅樓工程建設轉包給被告吳某某。被告吳某某承包工程后,將該工程的外墻裝修分包給原告李某某、第三人義建文、周文明等十人。2016年4月27日原告李某某在施工過程中,被該工程運行中的升降機剮蹭,從五樓手腳架墜落受傷。原告李某某受傷后先后在江某某人民醫(yī)院、永州市中心醫(yī)院住院治療,共計花費醫(yī)療費144,650.69元,均已由被告吳某某先行支付。原告李某某另在醫(yī)院門診治療花費醫(yī)療費合計2,586元,原告李某某受傷后醫(yī)療費共計147,236.69元。被告董建武也先行支付原告李某某治療過程中的部分交通、住宿費用。原告李某某傷愈出院后,經永州市永明司法鑒定所鑒定:1、原告李某某全身多處損傷分別構成八級、九級、十級(二處)殘疾;2、原告李某某損傷后醫(yī)療休息期(誤工)300天,護理期120天,營養(yǎng)期150天,后續(xù)治療費用約貳萬元人民幣。原告李某某于2017年4月20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四被告賠償醫(yī)藥費、殘疾賠償金、誤工費、護理費、義月華贍養(yǎng)費、后續(xù)治療費、交通費、營養(yǎng)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精神損失費、司法鑒定費等損失355,151元,減除被告吳某某墊付的醫(yī)療費144,650.69元,四被告賠償原告李某某損傷210,501元。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廖方明將自身土地使用權交由被告董建武建房,不違反有關法律規(guī)定,對原告李某某施工中摔傷沒有過錯,但仍應在無過錯責任范圍內分擔部分損失。被告二建公司將其建筑資質出借給沒有建筑資質的被告董建武從事建筑工程施工,違反《建筑法》第六十六條的規(guī)定,應對本案事故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被告董建武與吳某某簽訂的《住宅樓施工承包合同》第八條2項約定“乙方對本工程的所有安全負責,并承擔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產生的一切費用”對該合同外的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被告董建武、吳某某是本案所涉工程的實際施工人,對工程施工過程具有管理、支配作用,能夠支配具體施工人員的具有取舍、辭聘,在本案中,建筑工地中操作升降機的人員不是專門人員,而是由施工人員各自的施工需要自行操作,表明施工秩序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被告董建武、吳某某管理不到位。被告董建武、吳某某均屬于個人用工行為,其用工行為應當適用雇主與雇員的相關法律關系予以調整。原告李某某施工中摔傷,屬于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參照2016-2017年度人身損害賠償項目計算方法(適應于交通事故、雇員受害等)中的相關標準,并結合本案相關案件事實,經核對,法院確認原告李某某各項損失:1、醫(yī)藥費147,236.69元,殘疾賠償金109,93×20×34%=74,752.4元,誤工費31,191÷365×300=25,636.44元,護理費31,191÷365×120=10,254.58元,后續(xù)治療費20,000元,交通費241元,營養(yǎng)費150×30=4,5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69×100=6,900元,司法鑒定費2,200元;2、原告李某某訴請四被告賠償義月華贍養(yǎng)費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guī)定的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但原告李某某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與義月華的身份關系,也沒有提交對義月華負有贍養(yǎng)義務人數的相關證據,不能計算出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的具體數額,法院無法確認,故不予支持該訴訟請求;3、原告李某某訴請四被告賠償精神損失費4萬元,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jié),以及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院酌情確定20,000元。上述確認和酌定原告李某某的醫(yī)藥費、殘疾賠償金、誤工費、護理費、后續(xù)治療費、交通費、營養(yǎng)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精神損失費、司法鑒定費等各項損失共計311,721.1元。被告董建武、廖方明、二建公司、吳某某應當共同賠償原告李某某因施工中摔傷,所造成的各項損失。結合造成本案事故的因果關系,即依照各被告的行為對造成該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力大小確定承擔比例。由被告董建武賠償35%、廖方明賠償5%、二建公司賠償10%、吳某某賠償50%,被告吳某某已經墊付的醫(yī)療費應當予以剔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第一百零六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被告董建武賠償原告李某某各項損失311,721.1元的35%,計109,102元;二、被告廖方明賠償原告李某某各項損失311,721.1元的5%,計15,586元;三、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賠償原告李某某各項損失311,721.1元的10%,計31,172元;四、被告吳某某賠償原告李某某各項損失311,721.1元的50%,剔除已經墊付的醫(yī)療費,計11,210元;五、被告董建武、廖方明、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吳某某對原告李某某賠償互負連帶責任;六、駁回原告李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4,457元,減半收取計2,229元,由被告董建武負擔780元,被告廖方明負擔111元,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負擔223元,被告吳某某負擔1,115元。
本院二審期間,當事人均未向本院提交新證據。
二審期間根據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確認吳某某和董建武墊付的醫(yī)藥費分別為:被上訴人吳某某墊付了114,000元,上訴人董建武墊付了30,650.69元。二審查明其他的事實與一審查明的事實一致,對一審查明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原審原告李某某在受被上訴人雇傭工作期間遭受人身損害,被上訴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上訴人訴稱依據其與被上訴人吳某某簽訂的《住宅樓施工承包合同》,可以免除其承擔安全事故的責任,而該合同約束的對象為簽訂合同的當事人,對合同外的第三人并不具有約束力,上訴人不能據此對原審原告進行抗辯。本案中上訴人已將工程轉包給被上訴人,被上訴人又將該工程的外墻裝修分包給原審原告李某某、原審第三人義建文、周文明等十人,外墻裝修作為一種風險較大的戶外工作,實際雇傭方應當提供相應的防護措施用以保障進行外墻裝修的工作人員安全,事故發(fā)生時原審原告李某某除了佩戴了安全帽,并沒有其他防護措施,原告李某某實際是受被上訴人的雇傭進行外墻裝修,考慮到被上訴人應當提供而未提供防護措施的情況,以及上訴人已將工程分包給被上訴人,其對工程施工過程具有管理責任應小于被上訴人的情況,故本院酌情調整責任承擔比例為,上訴人董建武賠償25%、被上訴人吳某某賠償60%、原審被告廖方明賠償5%、原審被告江某某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賠償10%。另本案二審查明吳某某和董建武為原審原告共同墊付的醫(yī)藥費144,650.69元,因吳某某和董建武具體墊付的金額無法確認,后經本院當庭與吳某某和董建武協(xié)商,確認吳某某和董建武墊付的醫(yī)藥費分別為:被上訴人吳某某墊付了114,000元,上訴人董建武墊付了30,650.69元。上述墊付費用在賠償過程中應當予以扣減。
綜上所述,上訴人董建武的上訴請求部分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審判長 唐治生
審判員 魏蓉
審判員 李飛
書記員: 李鍇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