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肅寧縣城投公司”)。法定代表人:霍海濤,該公司總經理。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1130926674187465M。地址:肅寧縣。委托訴訟代理人:董展琨,男,1993年1月出生,漢族,住河間市,系該公司職工。委托訴訟代理人:李雙雙,河北清音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楊某某,男,1964年8月出生,漢族,住肅寧縣。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建華,男,河北在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肅寧縣城投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償還原告借款本金25000元及利息(自1996年11月9日起至2016年5月20日的利息為28281.75元;自2016年5月21日起的利息按照月利率8.415‰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2、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被告楊某某于1996年11月9日向中國農業(yè)銀行借款25000元,1996年11月27日到期。借款到期后,經多次催收,被告至今尚未償還。2016年9月20日,原告與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簽訂《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約定原告受讓本協(xié)議項下被告的債權及其附屬權益。原告和農業(yè)銀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河北日報刊登了債權轉讓通知暨債務催收聯(lián)合公告,將債權轉讓的事實通知了被告。為維護原告合法權益,特訴至法院,望判令所請。被告楊某某辯稱,一、在1996年期間答辯人沒有與中國農業(yè)銀行簽訂過借款合同。在答辯人接到肅寧縣人民法院的開庭傳票等相關證據,而法院工作人員提供給答辯人的是《中國農業(yè)銀行貸款憑證第155號》和《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2008年2月25日》的復印件。經答辯人再三回憶,想起,在答辯人任職雪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包括1996年)為完成當時的三提五統(tǒng)任務,在鎮(zhèn)政府的協(xié)調下,以窩北糧站為擔保人、村委會為借款人的身份向肅寧縣農行窩北營業(yè)所借款20000余元,而且窩北糧站答應在雪村的征糧款中將貸款扣劃給農行營業(yè)所。但是,具體怎么操作的,答辯人不清楚。此后,沒有人再提及貸款和那年公糧的事情,直至答辯人在1997年4月卸任黨支部書記。記得可能是在2008年的時候,有面熟的農行營業(yè)所人員找到我說“你干著的時候,交公糧的那筆款項還沒結清呢,俺們還得找糧站和你們村里,你得給證明一下有這么個事兒”,答辯人當時表示,讓辦事人員找村里的時任干部去,來著又說“那你也得給俺們證明一下有過這么一個事兒吧,起碼你得證明一下,俺們?yōu)檫@個事兒找過你吧”,于是,答辯人在來者拿出的一張紙上簽了一個名字?,F(xiàn)在看到的《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2008年2月25日》中,“債務人(蓋章)”處的簽字應該是答辯人所簽寫,“經辦人”處的簽字不是本人所寫。答辯人沒有簽寫借款合同也沒有收到過25000元貸款,因此,不應承擔還款責任?!吨袊r業(yè)銀行貸款憑證第155號》中的“楊某某印”的印章,不是答辯人的印章,因為答辯人根本就沒有刻制自己名字的印章,上面也沒有答辯人的簽字,這個證明起不到任何作用。自2008年至今也沒有任何人和單位因為貸款的事情找過答辯人。二、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本案的原告主體不適格。1、即使這筆貸款客觀存在,而作為國有銀行的中國農業(yè)銀行資產也不可能不經過法定的程序就轉給一個與金融業(yè)務毫不相關的公司。2、按照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債權轉讓也需要通知債務人。但是,被答辯人說“原告和中國農業(yè)銀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河北日報刊登了債權轉讓通知暨債務催收聯(lián)合公告”,而答辯人在本案中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證據材料,也沒有見到過什么《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的證據材料。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其是債權的受讓人。3、即使答辯人與農業(yè)銀行存在債權轉讓關系也進行過公告,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0條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關于通知的義務則是合同平等主體間的合同義務,采用何種通知方式則要基于合同成立的方式,已有是書面的,則應當采用書面的一對一的通知方式。4、答辯人沒有與中國農行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發(fā)生過任何的合同關系,滄州分行本身就沒有權利處置本案涉及的債權。5、本案的被答辯人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屬于國有單位,其營業(yè)范圍中有無不良資產的處置或收購的資格,應有被答辯人進行舉證,并由法院依法審查,否則,則有非法經營之嫌。三、本案即使是有適格原告來主張合法的債權,也已經明顯超出訴訟時效,即使存在合法的請求權前提,人民法院也不予以保護。依照《民法總則》第188條之規(guī)定,本案無論怎么講都已經超過了二十年的最長訴訟時效。答辯人基于上述諸多因素,答辯人不會履行被答辯人所提出的訴訟請求。被答辯人的訴訟請求也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原告提交證據:1、1996年11月9日中國農業(yè)銀行借款借據一份。證實被告于1996年11月27日向中國農業(yè)銀行貸款本金25000元,1996年11月27日到期,借期內的月利率為7.65‰。2、2016年9月20日原告與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簽訂的《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2016年12月13日河北日報,其上刊登了債權轉讓通知暨債務催收聯(lián)合公告。證實銀行將對被告的債權轉讓給了原告,并將債權轉讓的事實通知了被告。3、2008年2月25日、2009年10月27日的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4、公證書一份。證實2011年9月27日河北日報復印件與原件一致。5、2013年9月17日、2015年9月14日河北日報報紙各一份。6、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肅寧縣支行證明一份,證實農行滄州分行有權轉讓該不良貸款。2、3、4、5號證據也共同證實一直在向被告催要借款,沒有超過訴訟時效。被告質證稱,被告在庭前僅收到了貸款憑證和逾期催收通知書的證據復印件,希望庭下原告方將其他證據的復印件按照法律規(guī)定,向我方提供一份。對借款借據發(fā)表質證意見,借款借據中沒有被告的簽字,只有一枚“楊某某印”的印章,被告本人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印章,該憑證中貸款的到期日應該是1996年11月27日,但是在信貸部門的審查意見中“研究同意擔保借款”落款日期11月27日,而且在借款單位全稱楊某某之后的存款賬號寫的是雪村,而不是一個銀行的賬號或者是楊某某的名字,這張貸款憑證按其內容是在1996年11月27日到期,而同意借款的審批日期也是這一天,而該證據中又記載了貸款日期為1996年11月9日,正常情況下審批放款的時間應當是11月9日,原告提供的該證據存在諸多疑點和瑕疵,根本不能證實已經履行了出借義務。原告當庭提供的保證擔保借款合同是一份復印件,復印件不具備證據效力,而且該件上也沒有本案被告的簽字。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該協(xié)議不具有合法性:(1)根據借款契約,債權債務是在中國農業(yè)銀行肅寧縣支行與債務人之間產生,但委托批量轉讓協(xié)議是滄州分行與原告簽訂,合同鑒于部分1稱,滄州分行受托處置委托不良資產,但沒有相關證據證實其受到合法的委托處置不良資產。(2)根據《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受讓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的只能是符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規(guī)定條件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很顯然,本案原告沒有資格批量受讓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3)根據《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第六條規(guī)定,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應公開公平公正,要優(yōu)先選擇招標、競價、拍賣公開轉讓方式,但本協(xié)議卻違反規(guī)定采用協(xié)議方式。(4)根據《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第八條第(四)項規(guī)定,個人貸款不良資產不得進行批量轉讓。在原告的訴狀中稱系被告借款,在原告提供的中國農業(yè)銀行自然人客戶貸款剝離檔案資料也顯示此系個人貸款,依法不得批量轉讓,因此該轉讓協(xié)議涉及的所有個人貸款均不得批量轉讓。(5)該協(xié)議尚未得到履行,協(xié)議第4.3.1條約定在簽約10日內支付交易價款,但沒有相關證據證實在簽約后十日內原告履行了付款義務。因此,該轉讓協(xié)議違反了相關法律規(guī)定,債權批量轉讓無效。原告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債權催收公告,首先,在訴訟時效屆滿之后在行任何的催收公告,不具有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其次,滄州分行并非債權人也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無權以在報紙上公告的方式通知債權轉讓或催收債務。再次,被告地址一直未變更,如需通知應直接送達或郵寄送達,無須采取被告根本不可能看到的公告方式。因此該公告對被告不產生任何法律效果。政府性協(xié)議簽訂審批表,我方認為該審批超越了法定職能,不良資產的處置應當由金融機構來進行,而非政府批準,且受讓的主體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法律規(guī)定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縣政府法制辦公室無權進行審查,縣長無權對此予以批準,因此該份審批表不具有合法性。也就是說批量轉讓協(xié)議是無效的。債權轉讓公告,該公告上的通知對被告不產生效力。首先,原告為農民,家住農村,多年來住所沒發(fā)生過變化,不屬于下落不明或住址變遷,如通知應采取直接通知或郵寄通知,讓一個不看報紙的農民關注人民日報上的公告不現(xiàn)實。其次,根據《最高院關于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規(guī)定》第六條和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只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國有銀行債權后,原債權銀行在全國或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發(fā)布債權轉讓公告或通知的,才可以認定債權人依法履行了通知義務。本案中,被告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享有在報紙上公告?zhèn)鶛噢D讓達到履行通知義務的權利。因此該通知對債務人不產生效力。債權轉讓不能成立。對于2008年2月25日的債務催收通知書,我方在答辯中已經說明了來由和形成原因。原告提交的2009年10月27日的催收通知書被告本人對送達情形并不知情,原告所送達的對象是楊正圖,但是在對本次事件進行公證的過程中沒有見到其他可以證實送達時的情景圖片,原告就此也應當提供楊正圖與楊某某是同住家屬的相關證據,即使存在該送達事件自2009年起計算也已經超過了兩年的訴訟時效。公證書一份,對公證事項沒有異議,但該公告內容不具有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效果,首先,被告地址未變更也沒有下落不明,沒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金融機構可以以公告的形式催收債權并引起訴訟時效中斷。因此,無論是影印件還是原件之內容均不能證實原告主張。對于第六號證據因為是原告當庭提交的逾期證據,我方不予質證。原告提交的證據原件與復印件一致。我方要求被告給我方提供相應的證據復印件。另,原告方主張的利息為:自1996年11月9日起至2016年5月20日的利息被告尚欠原告28281.75元,自2016年5月21日起的利息被告也尚未償還,原告主張按照月利率8.415‰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人民幣貸款利率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fā)[2003]251號)第三條規(guī)定:關于罰息利率問題。借款人未按合同約定日期還款的借款罰息利率為在借款合同載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本案中我方主張加收50%。庭審中被告方認可與楊正圖系父子關系。以上事實有庭審筆錄予以佐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對無爭議的事實及有爭議的證據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是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與原告協(xié)商簽訂的,該協(xié)議雖與財政部、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出臺的《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有沖突,但該協(xié)議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故該協(xié)議為有效協(xié)議,對該協(xié)議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本院予以認定。原告提交的1996年11月9日的中國農業(yè)銀行保證擔保借款合同中雖借款人是加蓋的楊某某名字的印章,但在原告提交的2008年2月25日的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上有楊某某的簽字,而被告楊某某認可上述簽名是本人所簽,故對該催款通知的真實性予以認定。因該催款通知單具有真實性,故印證了1996年11月9日保證擔保借款合同的真實性,故本院對原告提交的中國農業(yè)銀行保證擔保借款合同、2008年2月25日的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的真實性予以認定。被告楊某某稱該筆借款并非是其本人所借且該保證擔保借款合同中的印章并非其本人所持有的,但其未提交相關證據證實其主張,故本院對被告楊某某的上述主張不予認定。原告提交的2009年10月27日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但在該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中“債務人(蓋章)”一欄并未簽收,原告也未提交其他證據予以佐證,故本院對原告提交的2009年10月27日的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不予認定。對原告提交的2011年9月27日、2013年9月17日、2015年9月14日的催收公告、2016年12月13日的債權轉讓及催收公告及2017年6月28日的公證書的真實性本院予以認定。1996年11月9日被告楊某某向中國農業(yè)銀行肅寧縣支行窩北營業(yè)所借款25000元,雙方簽訂了保證擔保借款合同,在該借款合同中借款人一欄加蓋了楊某某印的簽章。后在2008年2月25日中國農業(yè)銀行肅寧支行向被告楊某某簽發(fā)了債務逾期催收通知書,被告楊某某在該通知書中簽了名字。中國農業(yè)銀行滄州分行分別于2011年9月27日、2013年9月17日、2015年9月14日在河北日報刊登了催收債權的公告。中國農業(yè)銀行滄州分行于2016年9月20日與原告簽訂了《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將上述債權轉讓給了原告,于2016年12月13日中國農業(yè)銀行滄州分行在河北日報上刊登了債權轉讓及債務催收的公告。原告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13日就上述債權向本院提起訴訟。
原告肅寧縣城投公司與被告楊某某借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4月18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肅寧縣城投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董展琨和李雙雙、被告楊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建華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guī)定,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應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原告與中國農業(yè)銀行滄州分行簽訂的《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雖違反了《金融企業(yè)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但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故本院認為原告與中國農業(yè)銀行滄州分行簽訂的《委托資產批量轉讓協(xié)議》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應屬合法有效,原告系本案合法的債權人,具備合法的主體資格。被告自1996年向中國農業(yè)銀行肅寧縣支行借款25000元,該筆借款于1996年11月27日到期,借款到期后,雖中國農業(yè)銀行一直向被告進行過催要,但自借款逾期至原告起訴之日已經超過20年,被告亦明確提出了20年訴訟時效的抗辯,“20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延長的規(guī)定,但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guī)定,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二款“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的規(guī)定,對于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無法支持,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綜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二款、《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132元,減半收取566元,由原告肅寧縣城建投資有限公司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郭宗波
書記員:張亞偉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