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聶某,男,生于1970年8月29日,土家族,初中文化,農民,現(xiàn)住湖北省鶴峰縣。委托訴訟代理人(一般代理):辛貴云,湖北領匯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謝某如,男,生于1944年10月17日,土家族,小學文化,農民,現(xiàn)住湖北省鶴峰縣。委托訴訟代理人(特別授權):陳遠貴,男,生于1971年3月9日,土家族,農民,現(xiàn)住湖北省鶴峰縣,系被告謝某如的兒子。
聶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判決謝某如繼續(xù)履行2008年10月1日與張宗敏(張和平)簽訂的《山林流轉合同》;2、由謝某如承擔本案的訴訟費。事實與理由:2008年10月1日,謝某如與張和平簽訂《山林流轉合同》,約定將其承包山林中的林木轉讓給張和平,四界為:東至樹溝起;南至陳克強水井路橫過至劉作芝家;西至巖板溝直上;北至分水嶺。合同簽訂當日,張和平支付20000.00元押金,差欠200000.00元,張和平進山采伐時一次性付清。雙方還約定:張和平必須給謝某如在采伐山林中提供修路方便不再給任何補償。采伐時間從簽訂合同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在采伐期間發(fā)生的一切矛盾與謝某如無關,一切手續(xù)辦理與謝某如無關。本協(xié)議自簽訂之日起生效,如哪方違約,違約方負責賠償對方全部損失。還注明:張和平整個山林中的杉樹、柳杉只留當門牛欄,溝直上,到謝某如住處橫上。合同簽訂后,張和平沒有經營能力,直到2010年4月前都沒有采伐,而且欲轉讓。經人介紹,做木材生意的周生岸欲購買,根據(jù)其要求,2010年4月26日,聶某以棕園村委會的名義與周生岸簽訂《山林流轉合同》,除了價格變?yōu)?20000.00元和由聶某辦理采伐手續(xù)外,其余內容與謝某如和張和平簽訂的合同一致。合同履行過程中,因長江生態(tài)林保護而無法辦理采伐許可,2011年7月聶某又因退耕還林問題被刑事拘留,后判刑五年,于2016年1月刑滿釋放。在聶某服刑期間,周生岸、楊志強于2014年5月29日以聶某和謝某如為被告,向鶴峰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返還340000.00元的轉讓款和賠償修路損失60000.00元及其他損失。經法院審理后,判令由聶某返還林木轉讓款320000.00元。2015年10月,周生岸申請再審,2017年3月22日,鶴峰縣人民法院作出(2016)鄂2828民再1號《民事判決書》,該判決書認為:謝某如與張宗敏(張和平)簽訂的《山林流轉合同》是雙方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的,合同無不合法的內容。張宗敏在沒有履行能力且合同相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轉讓給其他人履行該合同。因此,張宗敏在謝某如之子陳遠貴同意并收取聶某支付轉讓款時,就應視為謝某如同意將《山林流轉合同》轉讓給了聶某。聶某按《山林流轉合同》的要求付清款項,其轉讓行為合法有效。因此,根據(jù)法院認定的事實,聶某為維護其合法權利,特向法院提起訴訟。謝某如辯稱,《山林流轉合同》約定的截止時間是2010年12月31日,且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山上的樹木被砍伐拉走了。這個合同已過期不應該再繼續(xù)履行。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2008年10月1日,謝某如作為甲方將一塊山林轉讓給乙方張和平,并簽訂《山林流轉合同》,該合同約定:經甲、乙雙方協(xié)商,甲方將一塊山林轉讓給乙方,其四界為:東至樹溝起;南至陳克強水井路橫過至劉作芝家;西至巖板溝直上;北至分水嶺。總計幣為22萬元;乙方在簽協(xié)議之日交2萬元押金,剩下差額20萬元,乙方進山采伐時一次性付清,方可動工;采伐標準為10公分以上開采;乙方必須給甲方提供在采伐山林中提供修路方便,不再給任何補償;采伐時間從簽訂合同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在采伐期間發(fā)生的一切矛盾與甲方無關,一切手續(xù)辦理與甲方無關;本協(xié)議自簽訂之日起生效,如哪方違約,違約方負責賠償對方全部損失。注:乙方整個山林中的杉樹、柳杉只留當門牛欄,溝直上,到甲方住處橫上。該合同由謝某如、張和平簽字,聶某作為見證人在該合同上簽名。該合同簽訂后,張和平支付謝某如2萬元的押金,并寫下20萬元的欠條。后因張和平沒有經營能力,直到2010年4月前都沒有砍伐,而且欲轉讓此《山林流轉合同》。聶某當時任棕園村委會主任,得知此情況后,便隱瞞實情,以轉讓棕園村公山為由于2010年4月26日與做木材生意的周生岸、楊志強簽訂《流轉合同》,該《流轉合同》是聶某預先單獨加蓋好棕園村委會公章,偽造業(yè)主謝某如的簽字后,再去與周生岸、楊志強簽訂的。合同約定:一、聶某將山林所有權自愿轉讓給周生岸、楊志強,轉讓期間兩年(2010年4月5日至2012年12月31日),轉讓期間聶某必須確保手續(xù)完整,確保周生岸、楊志強能夠正常生產,如手續(xù)不全,出現(xiàn)法律責任,均由聶某負責;二、周生岸、楊志強在采伐期間樹木小于10公分以下不得砍伐,山界以《林權證》為準,其中謝某如屋東邊一小嶺至謝家與陳家交叉路口,南至牛欄橫路,西至當門土溝,北至陳家屋場橫路屬業(yè)主個人所有;三、雙方協(xié)商價款:叁拾貳萬元整;四、周生岸、楊志強所有木材運出的相關手續(xù)均由聶某負責辦理,確保周生岸、楊志強運輸暢通。根據(jù)《流轉合同》的約定,周生岸于2010年5月1日給聶某付款32萬元,聶某出具了收據(jù)。接著聶某即與張宗敏(張和平)、謝某如之子陳遠貴商定,該《山林流轉合同》的轉讓款由聶某支付,張宗敏(張和平)退出,該合同的權利與義務歸于聶某。聶某即給謝某如付款20萬元,謝某如得到了《山林流轉合同》約定的款項22萬元。后因聶某服刑,周生岸、楊志強又于2012年5月24日向棕園村委會提出林權流轉合同兌現(xiàn)請求,催促鶴峰縣中營鎮(zhèn)棕園村村民委員會為其辦理砍伐證,但被拒絕。2014年5月29日,周生岸、楊志強以鶴峰縣中營鎮(zhèn)棕園村村民委員會為被告向鶴峰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聶某、謝某如返還林木轉讓款34萬元并賠償直接經濟損失7萬元。鶴峰縣人民法院經審理作出(2014)鄂鶴峰民初字第00392號民事判決,判決聶某返還林木轉讓款32萬元。該判決書生效后,2015年10月,周生岸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9月12日作出(2016)鄂28民再10號民事裁定,撤銷鶴峰縣人民法院(2014)鄂鶴峰民初字第00392號民事判決,發(fā)回鶴峰縣人民法院重審。2017年3月22日,鶴峰縣人民法院經審理作出(2016)鄂2828民再1號《民事判決書》,該判決書認定:謝某如與張宗敏(張和平)簽訂的《山林流轉合同》是雙方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的,合同無不合法的內容。張宗敏(張和平)在沒有履行該合同能力且在合同相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轉讓給其他人履行該合同。因此,張宗敏(張和平)在謝某如之子陳遠貴同意并收取聶某支付轉讓款時,就應視為謝某如同意。將《山林流轉合同》轉讓給了聶某,聶某按《山林流轉合同》的要求付齊款項,其轉讓行為合法有效,該《山林流轉合同》有關謝某如的權利與義務已兌現(xiàn)完畢。該判決現(xiàn)已發(fā)生法律效力。2017年5月24日,聶某據(jù)此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謝某如繼續(xù)履行《山林流轉合同》。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給第三人。本案中,張和平經謝某如同意將其與謝某如簽訂的《山林流轉合同》轉讓給了聶某,聶某便享有該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同時亦受該合同的約束。本案中,雖然《山林流轉合同》約定轉讓的是山林,但從合同的本意看,系將尚處在生長階段的林木在一定期限內交由對方處分,屬于林木買賣合同法律關系。該合同的目的在于將山中的林木在辦理采伐許可手續(xù)后轉變?yōu)槟静亩鴮崿F(xiàn)其經濟效益,故能否辦理采伐許可手續(xù)成為合同能否履行的關鍵。聶某受讓該合同以后,至今未能辦理采伐許可手續(xù),故本案涉案《山林流轉合同》已無繼續(xù)履行的基礎。而且,《山林流轉合同》明確約定采伐時間從簽訂合同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該約定應視為合同的履約期限?,F(xiàn)該合同的履約期限已屆滿,聶某未提交證據(jù)證明其與謝某如就合同的履約期限另行約定延長,故其應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的規(guī)定,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在本案涉案《山林流轉合同》已無繼續(xù)履行的基礎,且履約期限又已屆滿的情況下,聶某要求謝某如繼續(xù)履行該合同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款、第八十八條、第八十九條、第一百三十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聶某訴被告謝某如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5月24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聶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辛貴云、被告謝某如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陳遠貴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駁回原告聶某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80.00元,減半收取40.00元(原告聶某已預交),由原告聶某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jù)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shù)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收款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開戶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恩施開發(fā)區(qū)支行,賬號:17×××04(特別提示:用途欄務必注明系某某上訴案訴訟費,并將匯款憑證及聯(lián)系電話提交本院或郵寄至恩施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一庭)。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上訴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鄭永娥
書記員:羅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