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祁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黃浦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元奇,上海市天一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浦區(qū),住上海市靜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趙琳,上海市中信正義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王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徐匯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公維亮,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原告祁某某與被告張某某、王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6月1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原告祁某某委托訴訟代理人陳元奇律師,被告張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趙琳律師,被告王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公維亮律師到庭參加訴訟。審理中,原、被告一致同意延長本案適用簡易程序的審理期限?,F(xiàn)本案已審理終結。
原告祁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張某某、王某某共同歸還借款本金500,000元;2、判令被告張某某、王某某共同支付逾期利息(以500,000元為基數(shù),按照年利率5%,自2017年9月23日開始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事實和理由:原告與被告張某某系表姐弟關系,兩被告原系夫妻關系。2016年9月23日,被告張某某以其母治病需要為由,向原告借款500,000元,約定借期一年,借款年利率5%。原告當日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將錢款匯入被告張某某中國銀行賬戶。2017年9月20日,被告張某某支付借款利息25,000元。借款到期后,被告張某某始終未履行還款義務,原告催討無果。原告認為,依法成立的借貸關系應予以保護,被告張某某未按約履行還款義務,且被告張某某與被告王某某借款時系夫妻關系,應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維護原告合法權益,特提出如上訴請。
被告張某某辯稱,借貸屬實,借款500,000元收到,已通過銀行轉賬方式支付借款利息25,000元。其中350,000元取現(xiàn)為其母親購買墓地,80,000元轉賬用于歸還案外人于雪琴借款,10,000元取現(xiàn),剩余60,000元用于支付保險費、信用卡還款等日常開銷。當時借款500,000元本應屬于個人債務,用于其母親治病,但是在其與王某某離婚糾紛中,該筆借款中440,000元作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進行分割,應該由兩被告共同清償,故同意原告訴訟請求。
被告王某某辯稱,借款時兩被告早已分房而居,被告已提起離婚訴訟,350,000元取現(xiàn)是否用于被告張某某母親購買墓地,沒有必然聯(lián)系,80,000用于支付公司貨款,被告王某某并沒有獲得公司任何權益,10,000元取現(xiàn)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并不清楚,26,125元用于支付被告張某某之子的保險費。借款500,000元匯入被告張某某賬戶后,并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況且兩被告正在離婚訴訟,兩被告沒有借款合意和借款必要。兩被告離婚案件中,關于夫妻共同財產(chǎn)的范圍,法院采用酌定算法計算夫妻共同財產(chǎn),既是酌定算法,就不應該是具體確定,如果法院在計算夫妻共同財產(chǎn),將350,000元包括在內(nèi),自然就將其他大額取現(xiàn)未包含在內(nèi),故被告張某某提350,000元取現(xiàn)就不可能全部被分割;事實上,被告王某某在離婚訴訟中主張要求分割2,670,000元,法院酌定772,010元,酌定比例達28.8%。故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訴請,應由被告張某某承擔還款責任。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沒有異議的原告提供的借款憑條、銀行轉賬憑證、結婚公證書,被告張某某提供的中國銀行交易流水明細單、(2018)滬02民終2號民事判決書、信用卡賬單、案外人于雪琴銀行交易明細、被告王某某提交的(2016)滬0106民初9138號民事判決書、證據(jù)交換筆錄、中國銀行交易流水及等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在卷佐證。
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被告張某某與原告祁某某系表姐弟關系,被告張某某與被告王某某原系夫妻關系。2016年9月23日,張某某以其母治病需要為由,向原告借款500,000元,并出具借條:“張某某(身份證號碼:XXXXXXXXXXXXXXXXXX)今向祁某某借款人民幣500,000元。借款利率按年利率5%計。特立此據(jù)。借款人簽名:張某某2016年9月23日”。借款當天,祁某某通過上海銀行向張某某中國銀行賬戶匯款500,000元。2017年9月20日,張某某向原告支付借款利息25,000元。
另查明,張某某與王某某于2003年12月6日登記結婚,雙方婚后因生活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于2014年起分房而居。張某某于2016年6月1日向本院起訴離婚,案號為(2016)滬0106民初9138號,張某某請求判決與王某某解除婚姻關系,并依法分割雙方婚后共同財產(chǎn),依法分擔婚后共同債務。該案訴訟中,王某某主張依法分割張某某名下中國銀行自2014年1月1日起從賬戶內(nèi)累計轉出的不合理大筆金額計2,672,782.78元,該案民事判決認定:根據(jù)證據(jù)及當事人陳述,在王某某提出異議的相關賬目中,張某某直接提取現(xiàn)金526,010元,轉入其經(jīng)營的公司1,675,357.22元,支付檢品費及購買工具71,500元,對案外人轉賬246,000元,其余錢款主張用于信用卡還款、買工具及生活開銷。對轉入公司賬戶及經(jīng)營所需費用,因涉及公司與個人財產(chǎn)混同等問題,當事人可以在厘清公司資產(chǎn)及個人財產(chǎn)后,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chǎn)的部分可另行主張,該案中無法處理。對信用卡還款、購買保險等生活支出,應認為屬于合理的生活開銷。對張某某不能說明合理用途提取或者轉給案外人的大筆金額,應作為夫妻財產(chǎn)予以分割。結合該案實際情況及賬目記載,確定上述賬目中張某某提取或轉出的772,010元應在該案中予以分割,由張某某給予王某某相應份額。本院作出的(2016)滬0106民初9138號民事判決及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滬02民終2號民事判決均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
再查明,張某某于2016年9月24日向案外人于雪琴轉賬80,000元,于2016年10月10日取現(xiàn)10,000元,于2016年10月17日取現(xiàn)350,000元,對案外人轉賬或取現(xiàn)合計440,000元。同時,本院向(2016)滬0106民初9138號案件承辦人核實,本案借款所涉440,000元作為張某某不能說明合理用途提取或轉給案外人的大筆金額已計入772,010元,在離婚案件中772,010元作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進行分割,生效判決確認張某某應當向王某某支付相應份額。
本院認為,合法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本院依據(jù)原告提交的銀行轉賬憑證、借據(jù)及被告張某某支付利息的行為,可以確認張某某向原告借款500,000元及利息約定的事實,但本案的爭議在于借款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本案借款關系發(fā)生時,被告張某某與被告王某某處于離婚訴訟期間,兩被告自2014年已開始分房而居,被告張某某向原告借款500,000元,無夫妻共同舉債的合意,并非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在張某某與王某某的離婚糾紛案中,根據(jù)生效判決確認772,010元銀行存款作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進行分割,而本案借款所涉440,000元包含在772,010元內(nèi),被告王某某就本案所涉借款作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已獲得相應份額,故被告王某某應當在440,000元的范圍內(nèi)承擔共同還款責任。另外,60,000元借款由張某某在離婚訴訟期間用于支付保險費、信用卡還款等日常開銷,應屬于被告張某某個人債務,應當由被告張某某個人清償。現(xiàn)借款人逾期拒不歸還借款,原告請求借款人歸還借款,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予以支持,被告張某某應當歸還原告借款500,000元及相應利息,被告王某某應當在已分割的440,000元范圍內(nèi)承擔共同還款責任。被告王某某主張離婚案件中處理張某某名下中國銀行存款采用酌定算法,且本案借款并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本院認為,張某某中國銀行名下婚后共同存款經(jīng)過生效判決確認,本案借款所得的440,000元作為張某某不能說明合理用途提取或轉移給案外人的大筆金額已經(jīng)在夫妻共同財產(chǎn)中進行分割,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并非拒不承擔共同還款的抗辯理由,故對被告王某某的辯稱意見,本院不予采信。
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四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張某某、王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共同歸還原告祁某某借款440,000元;
二、被告張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祁某某借款60,000元;
三、被告張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以500,000元為基數(shù),按年利率5%的標準,支付原告祁某某自2017年9月23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的利息;
四、駁回原告祁某某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當事人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8,800元,減半收取計4,400元,由被告張某某承擔2,464元,被告王某某承擔1,936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孫亦玢
書記員:蔡力仁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