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祁功緒,男,1968年8月25日出生,漢族,住南皮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袁云先,廣西志明律師事務所律師
訴訟代表人:張玉峰,男,1960年8月5日,漢族,南皮縣。
被告:南皮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站
法定代表人:張勝平職務:站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郭秀明,河北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祁功緒與被告南皮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站(以下簡稱管理站)勞動爭議一案,本院于2016年9月2日立案后,鑒于另有15人同時起訴南皮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站,與本案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本院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合并審理,原告祁功緒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訴訟代表人及被告南皮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站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祁功緒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確認原告與被告在1994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27日存在勞動關系;2.被告依法足額為原告繳納社會保險;3.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及理由:原告于1994年到被告處工作,2004年1月被告為了規(guī)范用工,誘導并逼迫原告寫離職申請單,并提前起草了申請離職單的范本,強迫原告照著抄寫為其辦理離職手續(xù)。原告一直向相關部門信訪反映,時至今日沒有任何部門給予確切的答復,無奈之下,2016年8月15日向南皮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南皮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南勞人仲案(2016)8-2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現原告認為該不予受理通知書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
被告南皮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站辯稱,原告身份是養(yǎng)路代表工,是勞務關系,不是勞動關系。對養(yǎng)路代表工身份的界定,1983年《河北省統(tǒng)計局、勞動人事廳關于民辦教師、養(yǎng)路代表工、供銷合作社人員、季節(jié)性用工等統(tǒng)計口徑的通知》,該文件規(guī)定養(yǎng)路代表工不能成為全民職工,也不能成為計劃外用工,該文件將養(yǎng)路代表工排除在勞動關系之外。2004年1月到3月份,我縣陸續(xù)取消了養(yǎng)路代表工,并以協議方式解除了養(yǎng)路代表工的關系。對養(yǎng)路代表工是什么身份、是什么關系在雙方解除協議第一句、第二句話中都有明確的表述,身份就是養(yǎng)路代表工,關系是勞務關系。目前我國沒有如何解除養(yǎng)路代表工關系的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考慮到原告多年來為公路維護做出的貢獻,因此參照有關勞動法律、政策給予了適當補償,被告也已領取了相應的補償。在訂立解除協議時參照勞動法律法規(guī)補償,不等于雙方就是勞動關系。雙方解除了勞務關系后,權利義務已經終結,不再存在其他任何爭執(zhí)。因此,原告訴求確認勞動關系,依法不能成立。另外,原告繳納社會保險的訴求于法無據,不應支持。原告身份是養(yǎng)路代表工身份,沒有改變勞務身份,不存在享受職工社會保險的身份條件。社會保險屬于社會征收行為,不是人民法院受理的范圍,因此對該項請求應依法予以駁回。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原告于1991年到被告處工作,2004年1月被告參照勞動法律法規(guī)以協議方式為原告辦理離職手續(xù)。2016年8月15日原告向南皮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南皮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南勞人仲案(2016)8-2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原告不服,訴到法院,要求確認原、被告雙方在1994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27日構成勞動關系并為原告繳納相關社會保險。原告提交原告與被告方于2004年1月7日簽訂的協議書一份及2004年4月1日被告方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一份,主張原、被告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并主張依據勞動法及社會保險費征繳暫收條例規(guī)定,被告方應當為原告繳納社會保險,被告方主張,原、被告為勞務關系,因原告方的身份為養(yǎng)路代表工,以工程量計算工資,被告提交的證據有:1.冀統(tǒng)勞字(1983)14號文件,2.養(yǎng)護工作(工程)計量支付單,其中李皇親道班三份,2001年5月31日支付單一份、2001年6月30日支付單一份,上面有養(yǎng)路工代表李樹棟的簽字;孫青屯道班二份,2001年5月30日支付單一份,2001年5月31日支付單一份、上面有養(yǎng)路工代表祁功緒的簽字;鳳翔道班2001年5月31日支付單一份,上面有養(yǎng)路代表工代表侯承田的簽字。上述支付單證明養(yǎng)路工享有的是公路養(yǎng)護工程分享工程費方式,而不是勞動關系下的工資。3.與被告解除勞務關系的協議一份,證明原告為被告方的養(yǎng)路代表工。4.南皮縣人民法政府2015年2月11日“關于李樹棟等公路代表工要求落實退休待遇及經濟補償聽證會聽證報告”,原告的訴求在本案之前已經經過政府聽證程序,對原告的聽證訴求不予支持。對于雙方提交的證據,原被告相互進行了質證,原告方發(fā)表質證意見為:計量支付單真實性請法院認定,證明目的和關聯性不認可,1983年14號文件在沒有勞動法時適用,但是1994年勞動法頒布后效力高于地方性文件。聽證報告真實性認可,關聯性和證明目的不認可。被告方發(fā)表質證意見為:16份協議書真實性合法性沒有異議,關聯性有異議,原告的身份已經被14號文件界定,協議雖然是參照勞動法解除的,但不一定就是勞動關系,目前我國法律對此沒有具體規(guī)定。我方認為衡量原告的身份是看一下法律定義的身份,再考慮適用法律,14號文件對養(yǎng)路代表工已經做了定性,1984年后沒有再進行定性的東西,這份東西不能確定其關系,只是參照勞動法進行了補償,對張玉峰名字的變動我方認可。對通知的真實性沒有異議,同協議的質證意見一致。
另查明,被告方共有李皇親、孫青屯、鳳翔三個道班,庭審中原告方認可其勞動報酬發(fā)放以工程量為標準計量支付工資,該工資和被告方正式職工工資一起結算發(fā)放,根據季節(jié)不同,工資多少也不同,工資由被告方對每個道班的道班長領取,由道班長具體發(fā)放工資。原告提交了李皇親道班的記工單及帳頁為證,被告對原告方提交的證據真實性沒有異議,但主張與本案關聯性有異議,原告主張該證據正說明原告方工資不是針對個人發(fā)放,而是由道班長領取。原告方還提交了崔維亮的撫恤證及結業(yè)證書,李樹棟的榮譽證書,協議申請樣本一份,并主張根據河北省公路管理條例第18條規(guī)定,原被告雙方為勞動關系,經質證,被告認為:對申請草稿的真實性、關聯性不認可,對崔維亮的撫恤證及結業(yè)證書、李樹棟的榮譽證書真實性沒有異議,關聯性有異議,主張上述證書只能證明原告在工作期間接受過培訓,受過傷,給付過撫恤,并不能證明存在勞動關系。
另原告主張,根據社會保險暫行條例及社會保險法的規(guī)定,社會保險是具有強制性的規(guī)定,被告應該為各原告繳納社會保險,應該有被告舉證證明其已經為各原告繳納社會保險。被告方認為:原被告雙方是勞務關系不是勞動關系,現在原告也不能提供關于人事部門人事關系的相關證據或人事檔案,所以雙方的關系不能放在勞動關系層面上進行界定,不具備享受社會保險的身份前提,另外,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guī)定,社會保險是屬于行政征收行為,不具有民事上的可塑性,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我方增加訴訟時效抗辯的理由:原被告雙方自2004年1月或者3月已經解除了勞務關系,若原告按照勞動關系確認,其訴訟時效應該是一年,無論是原告通過信訪復查還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還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均超過一年的時間。原告方認為,根據最高院關于訴訟時效的司法解釋,請求對事實的確認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勞動爭議案件有仲裁前置程序,與民事案件不同,但是用的訴訟制度是一致的,本案是確認之訴,屬于形成權,被告的抗辯不成立。
本院認為,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fā)放的《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guī)定,勞動關系的構成要件為(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本案中原告作為被告方的養(yǎng)路代表工,被告方發(fā)放勞動報酬時相對方為公路道班,由道班長及相關人員對原告方個人的工資根據工程量計算工資,而不是針對原告?zhèn)€人,原告方人員及工資相對道班進行核算;在原告方提交的工資發(fā)放表中明確載明有“扣分”、“得分”等事項,在養(yǎng)路工程計量支付單中也載明被告方為各個道班撥付的經費既有工資還有經費、電費等事項,且工資發(fā)放表表明原告方每月工資不同,且每月領取報酬的人員也不同,所以被告與各個公路道班之間為承包關系,原告由各個道班進行管理記工發(fā)放工資,原告方上班并非全日制,原告主張的河北省公路管理條例第18條規(guī)定中也明確載明為集體食宿的建勤代表工,而本案原告并非集體食宿,而是根據出工量計算工資。上述事實表明,原告方與被告之間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沒有規(guī)律的關系,原告與被告之間關系不符合勞動關系的構成要件,原告與被告之間不構成勞動關系,原告方請求,本院不予支持,應予以駁回。
綜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參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fā)放的《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第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祁功緒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10元,由原告祁功緒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向本院提出副本,上訴于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杜艷艷
審判員 劉鴻恩
陪審員 李陽
書記員: 畢盛菊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