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黃艷,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菲非,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被告:李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被告:張淑祺,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被告:張熠聞,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法定代理人:張淑祺(系張熠聞母親),戶籍地上海市東寶興路XXX弄XXX號后樓。
上述四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吳文杰,上海市功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慧祺,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原告王某某與被告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張慧祺共有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8月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9年9月24日、2019年12月17日、2020年1月19日三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楊菲非,被告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吳文杰到庭參加了三次庭審,原告王某某到庭參加了第一次、第三次庭審,被告張慧祺到庭參加了第一次庭審。被告張慧祺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王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依法分割上海市東寶興支路XXX弄XX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利益,原告要求取得其中的1,500,000元;2、訴訟費由被告張某某承擔。事實和理由:1955年4月7日,張繼德(原告配偶)向自然人錢子良承租了系爭房屋(原地址上海市西寶興支路浙江里12開2號房屋),后該房屋被國家征收,張繼德作為承租人繼續(xù)承租,并與原告一直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截至2015年底,系爭房屋承租人一直為張繼德(于1990年1月3日死亡),其后房屋租金一直由原告支付,后在被告張某某(原告長子)的強烈要求下,原告身為母親,想到自己年事已高,遂同意變更承租人,但要求被告保障其應有權(quán)益。自1990年1月起直至2018年11月30日靜安區(qū)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決定》之日,原告一直獨自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2018年12月30日,上海市靜安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市閘北第一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征收公司)與被告張某某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被告張某某作為承租人取得征收補償款后理應安置原告,但其不顧母親年老體弱、無房可住的事實,毫不理睬原告的訴求。原告作為系爭房屋唯一實際居住人,理應被認定為共同居住人,有權(quán)要求分割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利益,且其對系爭房屋來源有貢獻,并滿足年老、缺乏經(jīng)濟來源等條件,更應適當多分。故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
被告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享受過福利分房,其不是同住人,不應當享受房屋征收補償利益。四被告之間的份額不需要法院分割處理。
被告張慧祺辯稱,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張慧祺對全部征收補償利益不需要取得任何利益,以后也不會主張任何征收補償利益。
本案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zhì)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王某某與張繼德系夫妻關(guān)系,張某某、張敏政系兩人兒子。張某某與李某某系夫妻關(guān)系,張淑祺系兩人女兒,張熠聞系張淑祺兒子。張慧祺系張敏政女兒。
系爭房屋原承租人為張繼德(于1990年1月3日報死亡)。2015年,經(jīng)戶籍人員協(xié)商一致,張某某申請變更承租人。自2015年12月起,系爭房屋承租人變更為張某某。
2018年11月30日,因電影技術(shù)廠周邊(161、262街坊)項目,靜安區(qū)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系爭房屋被納入征收范圍。被征收時,系爭房屋內(nèi)有王某某、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張慧祺六人戶籍。2018年12月30日,張某某作為承租人(乙方)與上海市靜安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甲方)、房屋征收實施單位第一征收公司簽訂了《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約定:系爭房屋性質(zhì)公房,認定建筑面積20.79平方米,價值補償款為2,120,474.66元。裝潢補償為10,395元。乙方不符合居住困難戶的條件。乙方選擇貨幣補償,補償款為2,120,474.66元。其他各類補貼、獎勵費用:不予認定建筑面積殘值補償50,000元、搬家費補貼800元、家用設(shè)施移裝費補貼2,500元、居住協(xié)議簽約獎勵380,000元、早簽多得益獎勵50,000元、居住均衡實物安置補貼650,000元,獎勵補貼合計1,133,300元。本協(xié)議生效后,乙方搬離原址90日內(nèi),甲方應支付乙方協(xié)議約定的款項,共計3,264,170元。結(jié)算單額外增加發(fā)放費用:臨時安置費13,500元、簽約搬遷利息38,901.75元、居住提前搬遷加獎180,000元、促遷獎勵150,000元、搬遷獎勵100,000元,以上費用合計3,746,571.75元,均由張某某領(lǐng)取。
張某某戶籍于1987年自上海6026信箱遷入系爭房屋,王某某戶籍于1992年從西寶興路XXX號遷入系爭房屋,李某某戶籍于1999年從通河一村XXX號XXX室遷入系爭房屋,張淑祺戶籍于1991年從通河一村XXX號XXX室遷入系爭房屋,張慧祺戶籍于2003年從東寶興路XXX號遷入系爭房屋,張熠聞于2015年報出生在系爭房屋內(nèi)。張熠聞、張慧祺從未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
1984年,因系擁擠困難戶,王某某經(jīng)單位增配西寶興路XXX號(后地址變更為東寶興路XXX號)二樓,使用面積19.4平方米,租賃戶名王某某,家庭主要成員張繼德,配房人口兩人。2001年,該房屋租賃戶名變更為張敏政。2003年,該房屋被拆遷,拆遷核定人口為張敏政、朱龍花、張慧祺,貨幣款安置三人。原承租人陳宏謀租賃的東寶興路XXX弄XXX號中樓(以下簡稱二中樓)部位,使用面積9.1平方米,該戶于1987年更改戶名為其義媳李某某。1989年,因困難戶套配,李某某受配通河一村XXX號XXX室公房(以下簡稱通河一村房屋),租賃戶名李某某,家庭主要成員張淑祺,使用面積22.4平方米,配房人口2人,原二中樓由單位保留使用。2015年,張某某、李某某購買上海市場中路XXX弄XXX號XXX室商品房,建筑面積84.23平方米,權(quán)利人為張某某、李某某,共同共有。
2019年10月17日,上海市靜安區(qū)臨汾路街道聞喜路555弄居民委員會出具《居住證明》兩份:證明李某某、張某某長期居住在本轄區(qū)場中路XXX弄XXX號XXX室。2019年12月18日,該居委會又出具《情況說明》兩份:茲有居民李某某、張某某居住在本轄區(qū)場中路XXX弄XXX號XXX室,是否長期居住在本小區(qū),情況不清楚,原居委會在2019年10月17日開具的證明作廢。
以上事實,有當事人的當庭陳述,及王某某提供的住房調(diào)配單、戶籍摘錄、《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結(jié)算單、居住證明,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提供的住房調(diào)配單、房屋使用通知單、結(jié)算單、情況說明,本院調(diào)取的結(jié)算單、租用居住公房憑證等證據(jù)為證,并經(jīng)庭審查證屬實,依法應予確認。
審理中,王某某表示1955年開始其一直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直至征收,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張慧祺從未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張某某從出生就住在系爭房屋隔壁二中樓,系爭房屋由王某某夫妻及張敏政居住。張某某一家三口均居住于二中樓,1989年搬至通河一村房屋居住。張慧祺對王某某的上述意見表示認可。
王某某申請證人岑某某、吳某某出庭作證,其中證人岑某某陳述,其與王某某系26年的鄰居關(guān)系,其于1993年開始居住在東寶興支路XXX弄XXX號一樓,一直住到征收,王某某住在其樓上,一直住到征收,王某某始終是一個人居住,沒見過其余的人;證人吳某某陳述,其與王某某系同事關(guān)系,據(jù)其所知1979年以后王某某與丈夫、兩個兒子一起居住在系爭房屋,兩個兒子結(jié)婚后就不住了,后來王某某丈夫去世,王某某就一個人居住在系爭房屋,其與王某某一直有來往,上門看望王某某的時候只看到她一個人居住在系爭房屋,其他人是否居住不清楚。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對證人證言表示,兩證人與王某某關(guān)系非比尋常,吳某某的先生是王某某的干兒子,兩證人證言是偏向王某某的,岑某某陳述不是事實,李某某與其女兒是1989年開始為了讀書居住在系爭房屋,吳某某一開始陳述1979年至1993年期間有四人居住在系爭房屋,所以當時張某某是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的,僅從證人看望一兩次王某某是不可能清楚居住情況的。
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表示,1955年開始王某某夫妻及子女共同居住系爭房屋,張某某出生在系爭房屋內(nèi),并一直居住到征收。1981年,張某某和李某某在系爭房屋內(nèi)結(jié)婚,陳宏謀從二中樓搬走,交給張某某打理,二中樓與系爭房屋是面對面的結(jié)構(gòu),張某某一家與父母會在二中樓吃飯但不居住,均居住在系爭房屋居內(nèi)。二中樓里只有一張床,有時候李某某、張淑祺會住在二中樓,張某某還是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張淑祺于1988年至1989年因讀書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之前其居住在李某某家里。1989年,李某某、張淑祺搬至通河一村房屋居住,張某某服刑回來還是一直居住系爭房屋,在系爭房屋、通河一村房屋兩邊居住。2015年購買商品房后,張某某兩邊居住。1984年至1999年期間張某某與張繼德兩人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1984年王某某搬出系爭房屋,1999年搬回系爭房屋居住至征收。
審理中,原、被告各執(zhí)己見,致調(diào)解不成。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quán)利、財產(chǎn)權(quán)利以及其他合法權(quán)益受法律保護。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居住房屋征收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quán)調(diào)換房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根據(jù)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相關(guān)法規(guī)規(guī)定,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本案中,被征收時,王某某、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張慧祺六人戶籍均在系爭房屋內(nèi),張某某系承租人。王某某經(jīng)單位增配西寶興路XXX號(后地址變更為東寶興路XXX號)二樓,使用面積19.4平方米,租賃戶名王某某,配房人口兩人,屬于享受過他處福利分房,且居住不困難,之后該房屋承租人雖變更為張敏政,但系其自行處分權(quán)益,故王某某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不應分得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利益。因困難戶套配,李某某受配通河一村房屋,租賃戶名李某某,家庭主要成員張淑祺,使用面積22.4平方米,配房人口2人,故李某某、張淑祺屬于享受過他處福利分房,且居住不困難,該兩人亦未能提供充分證據(jù)證明其曾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張慧祺曾享受過他處動遷安置,且從未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其亦表示不要求取得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利益。張熠聞系未成年人,從未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不屬于系爭房屋共同居住人。張某某表示其從小就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王某某雖主張張某某從未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其從小住在二中樓,但未能提供充分證據(jù)加以證明,未成年人一般應隨父母居住,且證人吳某某亦陳述1979年以后王某某與丈夫、兩個兒子一起居住在系爭房屋,兩個兒子結(jié)婚后搬出,故本院認定張某某曾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且系系爭房屋承租人,未有證據(jù)顯示其曾享受過他處福利分房或動遷安置,理應分得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利益。敬老、養(yǎng)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是法律的應有之意,亦是法律價值的高度體現(xiàn),老年人居住權(quán)益的保障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xiàn),其中租房居住是保障老年人居住權(quán)益的方式之一,考慮王某某系高齡老人,征收前長期居住系爭房屋,征收后在外租房居住,未有證據(jù)顯示其他處有房。張某某表示如王某某在外租房居住,考慮母子關(guān)系,同意為其支付租金,亦是其愿意保障高齡母親居住權(quán)益的體現(xiàn),故為維護高齡老人的合法權(quán)益,本院酌定張某某應向王某某支付補償款300,000元。審理中,張某某、李某某、張淑祺、張熠聞表示其四人之間的份額不需要法院分割處理。張慧祺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視為其放棄答辯、舉證及質(zhì)證等權(quán)利,本院依法缺席判決。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quán)法》第三十三條、第九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王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二、被告張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向原告王某某支付補償款300,0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8,300元,減半收取9,150元,由原告王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馮??旭
書記員:潘??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