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才
張健(湖北春園律師事務所)
周某某
胡慶慶(湖北思揚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才。
委托代理人張健,湖北春園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為特別授權(quán)。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周某某。
委托代理人胡慶慶,湖北思揚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為特別授權(quán)。
原審被告王某寶。系上訴人王某才之弟。
上訴人王某才因與被上訴人周某某及原審被告王某寶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襄陽市襄城區(qū)人民法院于2014年9月10日作出的(2014)鄂襄城民二初字第0021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上訴人王某才,被上訴人周某某分別接受本院詢問。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審判決認定:王某寶與王某才系同胞兄弟關(guān)系。2010年冬,王某寶與王某才提出向周某某借款。2010年11月25日上午,周某某向王某寶賬戶轉(zhuǎn)款500000元。同日,王某寶向周某某出具借條,載明“今借到周某某現(xiàn)金伍拾萬元整(500000),按月息三分計算,借期半年”。王某才亦在借條上簽名確認。借款期限內(nèi),王某寶與王某才既未償還借款亦未支付利息。在周某某催促下,王某寶與王某才陸續(xù)還款。王某寶于2012年2月21日還款200000元,2012年10月13日還款80000元,2012年11月7日還款40000元,2012年11月21日還款15000元,2012年12月12日還款15000元,2013年2月4日還款20000元,合計370000元。王某才于2012年7月7日,用其工商銀行卡向案外人劉合英銀行卡匯款300000元,之后電話通知了周某某,周某某分得其中130000元,王某寶、王某才的另一債權(quán)人胡安林分得170000元。截止2013年2月4日,王某寶、王某才共還款500000元。之后,王某寶提出余款由其個人還款,周某某未同意。因余款催收無果,引起訴訟。
原審審理中,周某某主張,王某寶、王某才已還款500000元應先抵付利息,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四倍計息,截止2013年2月4日,尚欠本金249701元。王某寶主張本金500000元已還完,僅利息未付。王某才在2014年7月1日庭審中主張,2012年7月7日用其工商銀行卡向劉合英銀行卡匯款300000元屬于王某寶償還,300000元應全部計算為歸還周某某欠款。周某某對王某寶、王某才的上述主張不予認可。
本院認為:(一)關(guān)于上訴人王某才是否應承擔還款責任以及承擔何種還款責任的問題。王某才主張其僅是作為中間人在借條上簽名,但王某才在簽名時并未注明其身份為中間人而非借款人,僅在借條中標注借款人的位置附近簽名,其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曉在借款人位置簽名的法律后果,且在其提供的向案外人王富生出具的借條中,王某才明確注明自己的身份為擔保人,在本案中卻未注明其他身份,故對于王某才在借條中簽名的行為,本院認定其與王某寶為共同借款人;原審中,王某寶及王某才均主張,所借款項系王某寶所用,王某才曾用其個人賬戶向周某某還款一次,亦是王某寶的錢。但王某才與王某寶系親兄弟關(guān)系,二人又均在借條上簽名,且無證據(jù)證明周某某應知或明知王某才、王某寶之間對用款及還款的約定,故王某才主張實際用款人及還款人系王某寶,證據(jù)不足,其與王某寶對所借款項的處理不具有對抗周某某的效力,本院對其主張不予采信;作為借款人之一的王某寶陳述,借款時其與周某某不熟,王某才與周某某熟識,王某才是借款的擔保人,故王某才至少應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又因王某才在借條上簽字時未注明其身份是擔保人或中間人,而在借款人附近簽名,結(jié)合查明的事實,本院認定王某才為共同借款人。綜上,王某才應作為本案借款的共同借款人,與王某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二)關(guān)于已歸還款項金額及性質(zhì)的認定問題。借款本金500000元,當事人各方均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周某某主張其收到還款共計500000元,王某寶主張其已將本金500000元還清,未歸還利息,周某某與王某寶陳述一致。主要爭議焦點在于,王某才2012年7月7日向案外人劉合英賬戶轉(zhuǎn)賬300000元的還款對象問題。王某才主張,劉合英系周某某妻子,300000元應全部計算為向周某某還款,據(jù)其主張,周某某收到還款共計670000元,與周某某、王某寶的陳述相矛盾。王某才多次主張,借款及還款均是王某寶的個人行為,與其無關(guān),還款情況以王某寶陳述為準,故在王某才對還款金額的陳述與王某寶不一致時,本院采信王某寶的主張。周某某主張其分得300000元中的130000元,案外人胡安林分得余款170000元,劉合英系其同事,并非妻子。胡安林系周某某姐夫,王某寶、王某才曾共同簽名出具借條向胡安林借款,胡安林另案起訴時亦認可分得上述款項中的170000元。綜合查明的事實分析,本院采信周某某分得其中130000元,收到還款共計500000元的主張。因借條中約定有借款期限及利息計算標準,按照法律規(guī)定,該500000元應先支付利息再沖抵本金,而非王某寶主張的全部用于歸還本金,且對于約定的利息高于法律規(guī)定上限的部分不予支持,故原審法院對該款項性質(zhì)的認定及對尚欠本金和利息的計算并無不當。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4904元,由上訴人王某才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一)關(guān)于上訴人王某才是否應承擔還款責任以及承擔何種還款責任的問題。王某才主張其僅是作為中間人在借條上簽名,但王某才在簽名時并未注明其身份為中間人而非借款人,僅在借條中標注借款人的位置附近簽名,其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曉在借款人位置簽名的法律后果,且在其提供的向案外人王富生出具的借條中,王某才明確注明自己的身份為擔保人,在本案中卻未注明其他身份,故對于王某才在借條中簽名的行為,本院認定其與王某寶為共同借款人;原審中,王某寶及王某才均主張,所借款項系王某寶所用,王某才曾用其個人賬戶向周某某還款一次,亦是王某寶的錢。但王某才與王某寶系親兄弟關(guān)系,二人又均在借條上簽名,且無證據(jù)證明周某某應知或明知王某才、王某寶之間對用款及還款的約定,故王某才主張實際用款人及還款人系王某寶,證據(jù)不足,其與王某寶對所借款項的處理不具有對抗周某某的效力,本院對其主張不予采信;作為借款人之一的王某寶陳述,借款時其與周某某不熟,王某才與周某某熟識,王某才是借款的擔保人,故王某才至少應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又因王某才在借條上簽字時未注明其身份是擔保人或中間人,而在借款人附近簽名,結(jié)合查明的事實,本院認定王某才為共同借款人。綜上,王某才應作為本案借款的共同借款人,與王某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二)關(guān)于已歸還款項金額及性質(zhì)的認定問題。借款本金500000元,當事人各方均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周某某主張其收到還款共計500000元,王某寶主張其已將本金500000元還清,未歸還利息,周某某與王某寶陳述一致。主要爭議焦點在于,王某才2012年7月7日向案外人劉合英賬戶轉(zhuǎn)賬300000元的還款對象問題。王某才主張,劉合英系周某某妻子,300000元應全部計算為向周某某還款,據(jù)其主張,周某某收到還款共計670000元,與周某某、王某寶的陳述相矛盾。王某才多次主張,借款及還款均是王某寶的個人行為,與其無關(guān),還款情況以王某寶陳述為準,故在王某才對還款金額的陳述與王某寶不一致時,本院采信王某寶的主張。周某某主張其分得300000元中的130000元,案外人胡安林分得余款170000元,劉合英系其同事,并非妻子。胡安林系周某某姐夫,王某寶、王某才曾共同簽名出具借條向胡安林借款,胡安林另案起訴時亦認可分得上述款項中的170000元。綜合查明的事實分析,本院采信周某某分得其中130000元,收到還款共計500000元的主張。因借條中約定有借款期限及利息計算標準,按照法律規(guī)定,該500000元應先支付利息再沖抵本金,而非王某寶主張的全部用于歸還本金,且對于約定的利息高于法律規(guī)定上限的部分不予支持,故原審法院對該款項性質(zhì)的認定及對尚欠本金和利息的計算并無不當。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4904元,由上訴人王某才負擔。
審判長:陳守軍
審判員:趙炬
審判員:潘海珍
書記員:張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