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焦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長寧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尤國民,上海市欣宏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告:吳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被告:吳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原告焦某某與被告吳某、被告吳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4月10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qū)徖?,后因案件審理需要,依法轉(zhuǎn)為適用普通程序?qū)徖?。雙方當事人于2019年9月25日申請庭外和解一個月。本案分別于2019年9月25日、2019年10月23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焦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尤國民、被告吳某、被告吳某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焦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吳某歸還原告借某1,000,000元;2.判令被告吳某支付原告墊付的房產(chǎn)抵押借某利息372,345.17元;3.判令被告吳某支付原告逾期利息(以1,000,000元為基數(shù),按照月利率1.1%的標準計算,自2019年4月21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4.判令被告吳某對被告吳某的上述債務(wù)承擔連帶責任。后原告變更第4項訴訟請求為:判令被告吳某對被告吳某向原告歸還借某本金1,000,000元的債務(wù)承擔連帶責任,其余訴訟請求不變更。事實和理由:原告與被告吳某經(jīng)雙方共同的朋友周某某介紹相識,于2015年年初確定戀愛關(guān)系,于2019年年初分手。兩被告系父女關(guān)系。2014年9月19日,被告吳某以做工程需要資金周轉(zhuǎn)為由通過周某某向原告借某200,000元,并稱需要現(xiàn)金。因原告家中自備現(xiàn)金不足,被告吳某陪同原告至銀行取現(xiàn)100,000元后,雙方一同前往周某某的辦公室,原告在辦公室內(nèi)將家中自備現(xiàn)金100,000元及銀行取出的現(xiàn)金100,000元,合計200,000元交付被告吳某,被告吳某出某了借條,確認向原告借某200,000元,承諾于2015年2月15日歸還。之后被告現(xiàn)金支付了利息2,000元。2014年9月22日,被告吳某電話聯(lián)系原告,提出借某100,000元,原告通過銀行轉(zhuǎn)入被告吳某賬戶100,000元,原告未要求被告吳某出某借條,雙方亦未約定還款時間或利息。2014年11月11日,被告以發(fā)工人工資為由向原告借某100,000元,并要求原告給付現(xiàn)金,原告當天至銀行取現(xiàn)100,000元后,被告吳某開車至原告住處,原告在車上將100,000元現(xiàn)金交付被告吳某,被告吳某承諾收到工程款后盡快歸還,雙方未約定利息,被告吳某亦未出某借條。2015年1月12日,被告吳某向原告提出借某,原告表示無能力出借,被告吳某遂提出由原告向他人借某,并承諾由此產(chǎn)生的利息由被告吳某支付。原告遂向其朋友諸某某借某100,000元,諸某某自銀行取現(xiàn)80,000元加上自備現(xiàn)金20,000元交付原告,原告收款后即出借給被告吳某,但該100,000元借某本息由原告而非被告吳某向諸某某歸還。至此,被告吳某向原告借某合計500,000元,均未歸還。2015年2月,被告吳某又向原告提出借某,原告于2015年3月25日以其與女兒張昭華共有的位于本市閔行區(qū)寧虹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作為抵押擔保向案外人施烈驊借某1,000,000元,原告、張昭華及施烈驊簽訂了《房地產(chǎn)抵押借某合同》,約定借某期限自2015年4月2日至2016年4月1日,借某月利率1.1%等。原告于2015年3月27日收到施烈驊轉(zhuǎn)賬交付的某某1,000,000元后,當天自銀行柜面取現(xiàn)500,000元交付被告吳某。由此,被告吳某合計向原告借某1,000,000元。2015年9月16日,被告吳某向原告出某《借某說明》,承諾原告用房屋作為抵押擔保向他人的某某1,000,000元由被告吳某承擔還款責任等。原告、張昭華向施烈驊的某某至期,被告吳某未予還款,原告催討,被告吳某于2016年4月15日向原告出某《借某收條》,確認收到借某1,000,000元,《借某收條》上還寫明“通過現(xiàn)金方式支付”,落款處被告吳某作為借某人簽名,手寫“擔保人”處被告吳某及案外人吳某(被告吳某的另一女兒,本案訴訟前已經(jīng)死亡)簽名。為向施烈驊歸還借某,原告及張昭華于2016年4月15日向案外人朱昌榮借某1,000,000元,仍以原告及張昭華共有的位于本市寧虹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作為抵押擔保,借某期限自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14日止,月利率1.1%,原告收到朱昌榮交付的某某后于2016年4月15日歸還了向施烈驊的某某。兩被告于2016年4月至8月期間通過微信、支付寶及銀行轉(zhuǎn)賬方式每月交付張昭華11,000元用于向朱昌榮支付利息。2016年12月,被告吳某又向原告提出借某,被告吳某于2016年12月6日通過手機發(fā)送微信給原告“請你相信我,這個十萬塊錢,年前我肯定讓它翻一翻還要多”,原告回復“哦知道了,那以前的錢呢”,被告吳某回復“一百多萬你都不怕,就這十萬你就害怕了嗎?”“我的錢到帳就還你”等。向朱昌榮的某某至期,兩被告仍未還款,原告及張昭華遂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抵押借某1,400,000元,約定借某期限自2017年5月8日至2022年5月7日,月利率1.7%,收到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交付的某某后原告歸還了向朱昌榮的某某。2018年1月16日,因原告認為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抵押借某利息過高,遂向溫州銀行借某2,000,000元,月利率0.58%左右,收到溫州銀行發(fā)放的貸款后原告歸還了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某某。兩被告未予還款,原告多次電話聯(lián)系被告吳某,催討債務(wù),被告吳某均對債務(wù)無異議,承諾歸還,但至今仍未還款,原告遂起訴來院。本案訴訟中,原告與張昭華已經(jīng)歸還了向溫州銀行的貸款。
原告為向被告吳某出借錢款向案外人借某及借新還舊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利息,原告現(xiàn)主張372,345.17元,具體構(gòu)成如下:1.就向施烈驊的某某1,000,000元,2015年3月27日至2016年3月27日期間向施烈驊支付利息126,500元(11,000元*11個月+5,500元)。2.就向朱昌榮的某某1,000,000元,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3月14日期間(共計12個月),每月向朱昌榮支付利息11,000元,共計132,000元,其中2016年4月15日至2016年8月15日期間(共計5個月)的利息55,000元兩被告已經(jīng)支付給張昭華,故兩被告尚欠77,000元未支付。3.就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某某1,400,000元,每月歸還借某本息,經(jīng)折算,月利率為1.7%,故自2017年6月9日至2018年1月9日期間(共計8個月)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歸還借某本息307,959.60元,因被告吳某承諾歸還貸款時本金為1,000,000元,利息為月利率1.1%,故現(xiàn)原告向被告吳某主張利息88,000元(以1,000,000元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1.1%的標準計算8個月)。4.向溫州銀行的某某2,000,000元,自2018年2月20日至2019年4月20日期間(共計15個月)向溫州銀行支付了利息161,690.34元,因被告吳某承諾歸還貸款時本金為1,000,000元,利息為月利率1.1%,向溫州銀行的貸款利率低于月利率1.1%,故現(xiàn)原告向被告吳某主張利息80,845.17元(按向溫州銀行實際支付的貸款利率的50%計算)。綜上,原告向兩被告主張利息合計372,345.17元。
被告吳某辯稱,2014年年底至2019年5月期間,其與原告因戀愛關(guān)系同居,兩人先后居住于原告提供的位于本市閔行區(qū)寧虹路及浦東新區(qū)三林西路的房屋內(nèi),同居期間,其收入均交予原告,由原告負責兩人日常生活開銷;其收到原告于2014年9月19日交付的某某200,000元及于2014年9月22日交付的某某100,000元,合計300,000元,在周某某的辦公室以現(xiàn)金方式向原告歸還了上述300,000元借某,現(xiàn)金來源系向案外人的某某,原告主張的其他借某均未收到;2015年9月16日的《借某說明》系其本人向原告出某,但出某時其處于醉酒狀態(tài),為遷就原告按原告要求出某;2016年4月15日的《借某收條》系本人簽名,但系應(yīng)原告要求出某,《借某收條》上“通過現(xiàn)金方式支付”亦按原告要求書寫,其女兒吳某、吳某受原告逼迫在收條上簽名;原告主張的兩被告于2016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間交付原告女兒張昭華的55,000元不是借某利息,系其與原告同居期間,原告稱錢不夠用,由其贈與原告的錢款。綜上,被告吳某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被告吳某辯稱,通過其父親吳某與原告相識,未收到原告交付的錢款,對原告與被告吳某之間的某某情況不知情;2016年4月15日《借某收條》上“吳某”的簽名系本人簽署,但系按原告及被告吳某要求簽字,“擔保人”三個字系其簽字后由原告女兒張昭華添加;2016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間應(yīng)被告吳某要求轉(zhuǎn)賬給張昭華。綜上,被告吳某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原告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2014年9月19日被告吳某出某的《借條》、原告名下上海農(nóng)商銀行賬戶歷史交易明細、諸某某名下平安銀行個人賬戶匯總信息清單、原告名下中國工商銀行借記卡賬戶歷史明細清單、2016年4月15日被告吳某出某的《借某收條》、支付寶轉(zhuǎn)賬電子回單、2015年9月16日被告吳某出某的《借某說明》、原告及張昭華與施烈驊、朱昌榮簽訂的《房地產(chǎn)抵押借某合同》、原告與被告吳某的微信聊天記錄、原告及張昭華與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公司簽訂的《最高額抵押合同》、張昭華與溫州銀行簽訂的《自然人借某合同》、施烈驊名下中國工商銀行借記卡賬戶歷史明細清單、手機微信轉(zhuǎn)賬截圖、原告名下中國建設(shè)銀行個人活期賬戶交易明細、張昭華名下溫州銀行賬戶歷史交易明細、張昭華名下中國建設(shè)銀行個人賬戶活期明細、張昭華名下工商銀行個人活期賬戶歷史清單、原告名下中國建設(shè)銀行個人活期賬戶交易明細、原告與兩被告的微信聊天記錄、原告與被告吳某的談話錄音及通話錄音、上海市不動產(chǎn)登記簿及租賃合同、朱昌榮及王振軍出某的情況說明、證人諸某某證言、證人周某某證言等證據(jù)材料。兩被告對上述證據(jù)材料,除朱昌榮及王振軍出某的情況說明、證人諸某某證言、證人周某某證言的真實性不予認可外,其他證據(jù)材料的真實性均無異議,但關(guān)聯(lián)性均不予認可。被告吳某圍繞其抗辯主張?zhí)峁┝俗C人竇某某、王某某、陳某的證言、劉琴、吳會會、陳某出某的書面證明、被告吳某向劉琴、吳會會、陳某出某的借條復印件,原告對上述證據(jù)材料的真實性均不予認可,被告吳某對上述證據(jù)材料均無異議。被告吳某未提交證據(jù)材料。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并認定如下事實:
原告與被告吳某原系戀愛關(guān)系,兩被告系父女關(guān)系。2014年9月19日,被告吳某向原告借某200,000元,原告將家中自備現(xiàn)金100,000元及當日自銀行取出的現(xiàn)金100,000元,合計200,000元交付被告吳某,被告吳某出某了借條,確認向原告借某200,000元,承諾于2015年2月15日歸還。2014年9月22日,被告向原告借某100,000元,原告通過銀行轉(zhuǎn)入被告吳某賬戶100,000元,被告吳某未出某借條,雙方亦未約定還款時間或利息。2014年11月11日,被告向原告借某100,000元,原告當天至銀行取現(xiàn)100,000元交付被告吳某,雙方未約定利息,被告吳某亦未出某借條。2015年1月12日,被告吳某向原告提出借某,原告收到其朋友諸某某出借的100,000元后即出借給被告吳某,該100,000元借某本息由原告歸還諸某某。至此,被告吳某向原告借某合計500,000元,均未歸還。2015年3月25日,原告以其與女兒張昭華共有的位于本市閔行區(qū)寧虹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作為抵押擔保向案外人施烈驊借某1,000,000元,原告、張昭華及施烈驊簽訂了《房地產(chǎn)抵押借某合同》,約定借某期限自2015年4月2日至2016年4月1日,借某月利率1.1%等。原告于2015年3月27日收到施烈驊轉(zhuǎn)賬交付的某某1,000,000元后,當天自銀行柜面取現(xiàn)500,000元交付被告吳某。由此,被告吳某合計向原告借某1,000,000元。2015年9月16日,被告吳某向原告出某《借某說明》,寫明“本人在經(jīng)過焦某某的同意之下用她愛博一村的房產(chǎn)證抵壓(應(yīng)為押)貸款壹佰萬元(XXXXXXX元),此貸款有(應(yīng)為由)本人負責還款,與焦某某無關(guān)。特此說明”。原告、張昭華向施烈驊的某某至期,被告吳某未予還款,原告催討,被告吳某于2016年4月15日向原告出某《借某收條》,確認收到原告1,000,000元,被告吳某還寫明“通過現(xiàn)金方式支付”,落款處被告吳某作為借某人簽名,手寫“擔保人”處被告吳某及案外人吳某(被告吳某的另一女兒,本案訴訟前已經(jīng)死亡)簽名。原告與張昭華于2015年3月27日至2016年3月27日期間向施烈驊支付利息共計126,500元。因向施烈驊的某某到期無力歸還,原告及張昭華于2016年4月15日向案外人朱昌榮借某1,000,000元,仍以原告及張昭華共有的位于本市寧虹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作為抵押擔保,借某期限自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14日止,月利率1.1%,原告收到朱昌榮交付的某某后于2016年4月15日歸還了向施烈驊的某某。原告與張昭華于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3月14日期間(共計12個月)每月向朱昌榮支付利息11,000元,合計132,000元。2016年4月15日至2016年8月15日期間(共計5個月)兩被告每月支付張昭華11,000元。向朱昌榮的某某至期,兩被告仍未還款,原告及張昭華遂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抵押借某1,400,000元,約定借某期限自2017年5月8日至2022年5月7日,收到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交付的某某后原告歸還了向朱昌榮的某某。原告與張昭華于2017年6月9日至2018年1月9日期間(共計8個月)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歸還借某本息307,959.60元。2018年1月16日,張昭華向溫州銀行借某2,000,000元,月利率約0.58%(基準利率上浮47.37%),收到溫州銀行發(fā)放的貸款后原告歸還了向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某某。原告與張昭華自2018年2月20日至2019年4月20日期間(共計15個月)向溫州銀行支付了利息161,690.34元。張昭華于2019年4月20日歸還了向溫州銀行的貸款。至今,兩被告未予還款,原告催討不成,遂起訴來院。
因雙方爭議較大,致本案調(diào)解不成。
本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guān)系受法律保護。本案的爭議焦點為:1.被告吳某確認其收到的某某本金300,000元是否已經(jīng)歸還原告;2.就其余700,000元借某本金,原告是否已經(jīng)實際交付;3.兩被告于2016年4月15日至2016年8月15日期間支付給張昭華的55,000元錢款的性質(zhì);4.原告及其女兒張昭華于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間向案外人借某產(chǎn)生的利息是否應(yīng)當由被告吳某負擔;5.被告吳某是否應(yīng)當對被告吳某向原告的1,000,000元債務(wù)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關(guān)于爭議焦點一,原告主張其于2014年9月19日、9月22日分別交付被告吳某借某200,000元、100,000元,合計300,000元,被告對此無異議,但辯稱上述300,000元已經(jīng)以現(xiàn)金方式歸還原告,原告在本案中提交的證人周某某的證言可予以證明。原告對此不予認可,主張其未收到被告吳某的還款,被告吳某及證人周某某提到的現(xiàn)金來源于原告收到施烈驊轉(zhuǎn)賬交付的某某1,000,000元后取出的現(xiàn)金500,000元。本院認為,被告吳某辯稱其已經(jīng)歸還了借某300,000元,應(yīng)當對此承擔舉證責任,被告吳某主張以現(xiàn)金方式還款,現(xiàn)金來源系其向案外人的某某,為此提交了三份案外人出某的書面證明。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證人應(yīng)當?shù)酵プ髯C,故被告吳某提交的證據(jù)形式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即使被告吳某確有收到案外人以現(xiàn)金形式出借的某某,被告吳某也未提交證據(jù)證明其收取他人現(xiàn)金與向原告現(xiàn)金還款的關(guān)聯(lián)性。被告吳某還認為,原告申請的證人周某某到庭陳述被告吳某將裝有現(xiàn)金的紙盒交予原告,由此可以證明被告吳某向原告歸還300,000元的事實。但周某某對被告吳某交付原告現(xiàn)金的性質(zhì)、數(shù)額均不能確認,周某某還陳述被告吳某交付原告現(xiàn)金時自稱現(xiàn)金系被告吳某收取的工程款,這與被告吳某辯稱的現(xiàn)金來源不一致,且周某某陳述的被告吳某現(xiàn)金交付原告的時間與原告陳述的取現(xiàn)500,000元的時間一致,早于被告吳某辯稱的向案外人借某的時間,故證人周某某的證言無法證明被告吳某現(xiàn)金歸還了原告300,000元。因此,本院對被告吳某關(guān)于其以現(xiàn)金方式歸還原告借某300,000元的抗辯主張不予采信。
關(guān)于爭議焦點二,原告主張,除被告吳某認可的300,000元借某外,其另外交付被告吳某現(xiàn)金700,000元,被告吳某對此不予認可。就現(xiàn)金來源,原告提供了2014年11月11日借某100,000元及2015年3月27日借某500,000元的取現(xiàn)憑證,就2015年1月12日借某100,000元,原告提供了證人諸某某的證言及諸某某的取現(xiàn)憑證,被告吳某認可原告向諸某某借某的事實,并稱其幫原告歸還了向諸某某的某某,但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被告吳某于2016年4月15日向原告出某《借某收條》,確認收到1,000,000元,且被告吳某于《借某收條》上手寫“通過現(xiàn)金方式支付”。原告通過打電話、發(fā)微信等形式多次向被告吳某催討債務(wù),被告吳某從未否認債務(wù),且承諾還款。本院認為,結(jié)合原告出借錢款的現(xiàn)金來源、被告吳某出某《借某收條》的情況以及原告催討的情況,本院對原告關(guān)于其交付被告吳某借某合計1,000,000元的主張依法予以支持。
關(guān)于爭議焦點三,兩被告于2016年4月15日至2016年8月15日期間向張昭華支付了55,000元,原告認為系被告吳某支付原告對外借某產(chǎn)生的利息,被告吳某對此不予認可,辯稱系原告需要錢款時由其贈與原告,其資金不足時委托被告吳某轉(zhuǎn)賬。本院認為,原告提供了房地產(chǎn)抵押借某合同及支付寶轉(zhuǎn)賬電子回單,證明其于2016年4月15日向案外人朱昌榮借某1,000,000元,月利率1.1%,并由張昭華于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共計12個月)每月向朱昌榮支付利息11,000元,而兩被告向張昭華支付的55,000元發(fā)生于張昭華向朱昌榮支付利息期間,每月支付的金額與原告向朱昌榮借某的月利息相吻合;被告吳某辯稱55,000元系向原告的贈與,但未提供證據(jù)予以佐證,且其關(guān)于資金不足委托女兒吳某轉(zhuǎn)賬贈與的抗辯主張有悖常理,故本院對被告吳某關(guān)于上述錢款系其贈與原告的抗辯主張不予采信。
關(guān)于爭議焦點四,原告主張,被告吳某于2015年9月16日出某《借某說明》,承諾貸款由其負責,故原告向外抵押借某產(chǎn)生的利息應(yīng)當由被告吳某負擔,被告吳某辯稱《借某說明》系其醉酒時出某,非其真實意思表示。本院認為,被告吳某應(yīng)就《借某說明》非其真實意思表示承擔舉證責任,但其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且兩被告支付了2016年4月至8月期間的利息55,000元,故本院對被告吳某的該項抗辯主張不予采信,被告吳某承諾“此貸款有本人負責還款與焦某某無關(guān)”,自愿負擔原告向其出借借某的成本,故其應(yīng)當對原告對外借某產(chǎn)生的利息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承擔還款責任?,F(xiàn)原告主張利息372,345.17元,并提供了相應(yīng)的支付憑證,且未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故本院對原告就利息372,345.17元由被告吳某負擔的主張依法予以支持。原告主張其向案外人的某某已于2019年4月20日全部還清,并提供了相應(yīng)證據(jù),因雙方未約定逾期利息的標準,原告現(xiàn)要求被告吳某自2019年4月21日起按照月利率1.1%的標準支付逾期利息至實際清償之日止,于法不悖,本院依法一并予以支持。
關(guān)于爭議焦點五,原告主張被告吳某在《借某收條》擔保人處簽名,應(yīng)當對被告吳某的1,000,000元債務(wù)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被告吳某辯稱其在《借某收條》上簽名系按原告及被告吳某要求,“擔保人”三個字系其簽名后由原告女兒張昭華添加,故不同意承擔擔保責任。本院認為,被告吳某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其在《借某收條》上簽名系受到脅迫或欺詐,其辯稱的“不知情”、“按原告及被告吳某要求”并不能否認簽名系其真實意思表示,且原告通過微信向被告吳某催討債務(wù)時,被告吳某未予以否認,故被告吳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知道或者應(yīng)當知道其在《借某收條》上簽名的法律后果,應(yīng)對其行為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就被告吳某關(guān)于“擔保人”系其簽名后由他人添加的抗辯主張,其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如其簽名時無“擔保人”三字,則其系以借某人名義簽名,與被告吳某系共同借某人,故即使“擔保人”系事后添加,也未加重被告吳某的還款義務(wù);被告吳某明知他人添加“擔保人”三字,在原告訴訟前均未提出異議,故被告吳某不能以此為由免除其擔保責任?!督枘呈諚l》未約定保證責任的方式,現(xiàn)原告主張被告吳某對被告吳某的1,000,000元債務(wù)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于法不悖,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綜上所述,原告要求被告吳某歸還借某1,000,000元、支付利息372,345.17元、逾期利息及被告吳某對被告吳某歸還借某1,000,000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訴訟請求,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依法予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第十九條、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二項,《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吳某應(yīng)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焦某某借某本金1,000,000元;
二、被告吳某應(yīng)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焦某某借某利息372,345.17元;
三、被告吳某應(yīng)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焦某某逾期利息(以1,000,000元為基數(shù),按照月利率1.1%的標準計算,自2019年4月21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
四、被告吳某對上述判決主文第一項確定的被告吳某的債務(wù)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wù),應(yīng)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wù)利息。
案件受理費17,151元,由被告吳某負擔12,018.10元,由被告吳某負擔5,132.9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或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薛??慧
書記員:宓秀范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