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汪某某,女,1966年12月出生,漢族,農民,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鄭某某,女,1965年11月出生,漢族,農民,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仕君,黑龍江博學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于某系原告汪某某次女,女,1991年1月出生,漢族,牡丹江易通資訊話務員,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汪某(系被告鄭某某長子),男,1990年7月出生,漢族,黑龍江牡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員,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第三人:劉某某(系被告鄭某某兒媳、第三人汪某妻子),女,1995年12月出生,漢族,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興隆鎮(zhèn)乜河村***號,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江南祥和家園小區(qū)**號樓*單元***室。
委托訴訟代理人:汪某(系第三人劉某某丈夫),男,1990年7月出生,漢族,黑龍江牡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員,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第三人:XX(系被告鄭某某長女),女,1987年5月出生,漢族,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第三人:袁某(系被告鄭某某的外孫、第三人XX之子),男,2015年4月出生,朝鮮族,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法定代理人:XX(系第三人袁銘哲的母親),女,1987年5月出生,漢族,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第三人:于次金(系原告汪某某丈夫),男,1961年9月出生,漢族,無職業(yè),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于水(系原告汪某某長女),女,1986年11月出生,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友博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化驗員,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黑龍江牡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汪某(系被告鄭某某孫子,第三人汪某、劉某某之子),男,2018年6月出生,漢族,無職業(yè),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法定代理人:汪某(系第三人汪熙堯父親),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黑龍江牡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員,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法定代理人:劉某某(系第三人汪熙堯母親),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住所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qū)。
負責人:薛傳喜,該村委會主任。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秋菊,黑龍江國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汪某某與被告鄭某某,第三人于某、汪某、劉某某、XX、袁銘哲、于次金、于水、汪熙堯、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乜河村委會)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月3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于2018年1月3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汪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被告鄭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李仕君到庭參加訴訟。后第三人于某、汪某、劉某某、XX、袁銘哲認為其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申請參加訴訟。本院于2018年5月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汪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君超、被告鄭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李仕君、第三人于某、第三人汪某、第三人劉某某、第三人XX、第三人袁銘哲的法定代理人XX到庭參加訴訟。后第三人于次金、于水、汪熙堯認為其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申請參加訴訟。本院依法追加乜河村委會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本院于2018年10月2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汪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被告鄭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李仕君、第三人于某、第三人汪某、第三人劉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汪某、第三人XX、第三人袁銘哲的法定代理人XX、第三人于次金、第三人于水、第三人汪熙堯的法定代理人汪某、第三人乜河村委會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秋菊到庭參加訴訟。2018年10月30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汪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被告鄭某某,第三人于某、于水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振宇,第三人汪某,第三人劉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汪某,第三人XX,第三人袁銘哲的法定代理人XX,第三人于次金,第三人汪熙堯的法定代理人汪某,第三人乜河村委會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秋菊到庭參加訴訟。2018年5月10日至2018年10月20日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汪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要求判令汪某某所在農戶承包的位于牡丹江市東安區(qū)興隆鎮(zhèn)乜河村(以下簡稱乜河村)土地的征收補償款494598元歸汪某某所有,其中被告鄭某某已領走的69343元應返還汪某某;2.訴訟費用由鄭某某承擔。事實和理由:汪某某系乜河村村民,鄭某某系汪某某的弟媳。1984年10月,汪某某所在的乜河村進行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汪某某與母親關喜榮、弟弟汪榮山(系鄭某某丈夫)三人組成的農戶為一個家庭承包單位,與第三人乜河村委會確立了土地承包合同關系。該農戶分得承包土地的狀況是:二等地按每人1.3畝計算共分得3.9畝,三等地按每人1.9畝計算共分得5.7畝。1998年前后,乜河村進行二輪土地承包時未進行調整,仍然延續(xù)了一輪土地承包的分地政策及土地承包合同關系。自1984年10月汪某某所在農戶承包土地以來,汪某某一直耕種至今。2001年關喜榮去世,2014年汪榮山去世,現該農戶成員僅余汪某某一人。2015年二等地被政府征收,鄭某某以汪榮山的名義領取69343元土地征收補償款。2016年汪某某三等地被政府征收,土地征收補償款已全部到位,但因原、被告對上述款項的歸屬存在爭議,故乜河村委會暫未發(fā)放。汪某某作為訴爭承包地被征收時的土地承包方的唯一生存成員,對于該農戶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有權獲得全部土地征收補償權益及汪某某實際耕種和管理土地的地上附著物征收補償款。
被告鄭某某辯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規(guī)定,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的家庭承包方式,是否屬于家庭成員應當以是否為同一戶籍為依據。本案中,原告汪某某自認在1991年就將戶口從原有家庭中遷出,其與關喜榮、汪榮山、鄭某某早已不是同一戶籍家庭成員。而鄭某某自1986年與汪榮山結婚后,1995年將戶口落戶到汪家,與關喜榮、汪榮山屬于同一戶籍家庭成員,現家庭成員還包括鄭某某子女,本案爭議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實際包括關喜榮、汪榮山、鄭某某及鄭某某的子女。根據“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國家土地承包政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的承包期內發(fā)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在關喜榮去世后,爭議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應當歸汪榮山、鄭某某及鄭某某的子女享有。汪榮山去世后爭議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應當歸鄭某某及鄭某某的子女共同享有。即使鄭某某曾因為去外地打工將土地交給汪某某耕種過一段時間,但這并不能視為鄭某某放棄過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鄭某某因為沒有另外分得耕地所以在2011年之前領取過乜河村發(fā)放的無地人員補償款,這并不代表鄭某某喪失了土地承包經營權,2014年汪榮山去世后,鄭某某就沒再領取過無地人員補償款。汪某某在起訴書中稱,其作為訴爭承包地被征收時的土地承包方的唯一生存成員有權獲得全部土地征收補償權益及地上附著物征收補償款,這明顯與事實不符,也沒有法律依據。本案訴爭土地承包方家庭成員現在只包括鄭某某及其子女,恰恰不包括汪某某。本案訴爭的土地不是關喜榮、汪榮山的生前遺產,關喜榮、汪榮山和鄭某某作為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人只享有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權?,F關喜榮、汪榮山同戶家庭成員只剩下鄭某某及其子女,根據“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國家土地承包政策,在關喜榮、汪榮山去世后,本案訴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自然歸鄭某某及其子女享有。如果汪某某認為自己享有對關喜榮和汪榮山遺留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要求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訴訟,然后根據土地確權的結果再決定如何維權,在汪某某還沒有經過法律程序最終確認自己享有對關喜榮和汪榮山土地份額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沒有法律依據索要土地補償款,請求駁回汪某某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于某述稱,本案承包地在1984年土地承包時,承包方成員有原告汪某某、關喜榮、汪榮山三人,現在關喜榮和汪榮山去世,承包戶中只有汪某某一人。按照法律規(guī)定,土地承包不發(fā)生繼承,不屬于遺產,因此本案承包地的補償款應歸汪某某一人所有。且乜河村也有相應的政策,戶口是本村村民,但沒有土地,村里也沒有給分地的,享受村里發(fā)放的無地人員補償款,即使村里給分地,也應當從村里的機動地中分,而不能從已分給別人的承包地中進行調整,所以本案的承包地只屬于汪某某一人,要求參與分配。
第三人汪某述稱,從汪某記事開始,關喜榮就與汪榮山和被告鄭某某共同生活,關喜榮的土地由汪榮山和鄭某某共同經營,汪某作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要求分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征收補償款。
第三人劉某某述稱,劉某某作為與關喜榮、汪榮山、鄭某某共同生活的同一戶籍家庭成員,要求分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征收補償款。
第三人XX述稱,從XX記事開始,關喜榮就與汪榮山和被告鄭某某共同生活,關喜榮的土地由汪榮山和鄭某某共同經營,XX作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要求分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征收補償款。
第三人袁銘哲述稱,袁銘哲作為與被告鄭某某同一戶籍的家庭成員,要求參與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
第三人于次金述稱,與原告汪某某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一致,要求參與分配。
第三人于水述稱,與原告汪某某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一致,要求參與分配。
第三人汪熙堯述稱,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要求參與分配。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述稱,原、被告之間的法律關系與乜河村委會無關,乜河村委會將根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確認的給付主體將存放在乜河村委會的土地征收補償款425255元發(fā)放給合法的權利人。其中韓國城項目(二等地)共動遷1997平方米,土地征收補償款為208027元,原告汪某某、被告鄭某某已分別領取69343元,尚余69343元保存在乜河村委會未領?。唤逃玫仨椖浚ㄈ鹊兀┕矂舆w3400平方米,土地征收補償款為355912元,該款尚存于乜河村委會,以上共計425255元。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原告汪某某舉示的有爭議的證據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
證據一,土地臺賬復印件三頁;2017年7月24日、2017年8月1日、2017年11月17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介紹信三份;土地證復印件一份。意在證明:1984年10月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原告汪某某與母親關喜榮、弟弟汪榮山三人為一個家庭承包單位,與乜河村委會確立土地承包合同關系,三人分得二等地按每人1.3畝計算共分得3.9畝,三等地按每人1.9畝計算共分得5.7畝,該村二輪土地承包時延續(xù)一輪承包關系,未進行調整,該地被征收前,關喜榮、汪榮山已死亡,現該農戶成員僅為汪某某一人。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土地證和承包地臺賬無異議,對三份介紹信形式要件有異議,單位出示證據,除單位加蓋公章外,還需要出證人簽字,該份證據無出證人簽字,不符合民事證據規(guī)則規(guī)定;2017年11月17日介紹信證明內容與事實不符,承包人是三人,不是四人;1991年原告汪某某結婚后,戶籍從原家庭戶籍中遷出,屬于汪某某的土地也從原家庭中分出,由汪某某單獨耕種,第二輪土地承包也沒有汪某某的承包地份額;1984年分地之后,汪某某未實際耕種土地,均為鄭某某與汪榮山耕種,期間,鄭某某與汪榮山出去打工,將土地交給汪某某耕種兩年,鄭某某與汪榮山打工歸來即收回土地自行耕種。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組證據均為合法有效的書證,具有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對上述證據的真實性亦予以認可,結合庭審調查能夠證實,1984年10月乜河村進行第一輪土地承包時,關喜榮、汪榮山、原告汪某某作為一個承包戶,共分得二等地3.9畝,三等地5.7畝,第二輪土地承包順延第一輪土地承包相關政策及標準,關喜榮于2001年1月19日死亡,汪榮山于2014年7月11日死亡,本院對上述事實予以認定。
證據二,2017年10月10日、2017年12月6日乜河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二份;2016年5月26日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驗收單一份、2016年6月6日韓國商貿城項目征地明細及收據復印件各一份。意在證明:二等地3.9畝在2015年之前被部分征收兩次,第一次征用212平方米、第二次征用392.60平方米,此次征收后,尚未支付的征收補償款二等地69343元、三等地355912元,被告鄭某某2016年6月6日領取了二等地征收補償款69343元。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此組證據無異議。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2017年10月10日證明無異議,對2017年12月6日證明中三等地的補償款應為355912元,其他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組證據為合法有效的書證,具有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對上述證據的真實性亦予以認可,結合庭審調查能夠證實,本案所涉土地被征收,其中二等地尚余69343元征收補償款、三等地的征收補償款355912元存于乜河村委會,本院對上述事實予以認定。
證據三,2017年8月25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介紹信一份。意在證明:被告鄭某某系乜河村無地人員,并已享受無地人員補償費待遇,鄭某某無權就訴爭土地征收補償款主張權利。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及證明問題均有異議,該份證據沒有出證人簽字,形式上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且鄭某某領取無地人員補償費是在2011年前,該村和鄭某某相同情況的人員也都領取了無地人員補償費,原告汪某某的子女現在已經是城鎮(zhèn)戶口,也領取了無地人員補償費,領取無地人員補償費,并不代表喪失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證實被告鄭某某曾領取無地人員補償費,該事實與本案爭議焦點無關,不能據此認定鄭某某不享有本案所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故對該份證據不予采信。
證據四,以汪某某為戶主的戶口簿一份。意在證明:原告汪某某的戶籍是在1999年6月6日被被告鄭某某遷出的。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但原告汪某某是于1991年從關喜榮的戶口中遷出的,現出示的戶口簿是后換的戶口簿。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是合法有效的書證,結合法院調取的汪某某的戶籍信息,能夠證實以汪某某為戶主的戶籍情況,本院對該份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五,原告汪某某及第三人于次金、于某、于水的戶口簿一份、于水的身份證一份、2018年9月20日平度市明村鎮(zhèn)冢西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一份。意在證明:第三人于次金、于某均系乜河村村民,于次金在原戶籍地未分土地,也沒有其他土地;第三人于水雖然戶籍遷出,但在城市沒有取得社會保障待遇,仍以原土地為其生存保障。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對意在證明問題有異議,第三人于水是城鎮(zhèn)戶口,且有工作,不應當分得土地征收補償款;于次金是本村村民,但不是關喜榮戶籍內的成員,與鄭某某及其丈夫不是同一家庭成員。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意在證明的問題與乜河村委會無關。
本院認為,該組證據系原始書證,各方當事人對該組證據形式要件無異議,亦未提供相反證據對抗,故本院對該組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六,原告汪某某與第三人于次金結婚申請書、結婚登記介紹信、婚姻狀況證明及結婚證各一份。意在證明:汪某某與于次金于1986年8月15日登記結婚,于次金與于慈金是同一人。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無異議。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意在證明的問題與乜河村委會無關。
本院認為,各方當事人對該組證據無異議,本院對該組證據予以采信。
對被告鄭某某舉示的有爭議的證據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
證據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一份、乜河村土地登記明細賬復印件一份、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臺賬一頁。意在證明:2016年5月7日乜河村土地登記明細賬記載共三人耕地,二等地3.9畝,每人1.3畝,三等地5.7畝,每人1.9畝。汪某某結婚后,從原家庭承包地中分割出去單獨耕種自己的土地,戶口也于1991年從原家庭戶籍中遷出,汪某某個人享有的土地份額即二等地1.3畝、三等地1.9畝,補償款汪某某已經領走,現汪某某主張的土地征收補償款是屬于鄭某某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2.6畝二等地和3.8畝三等地的土地補償款,此款項與汪某某無關。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土地證的形式要件無異議,對明細賬和臺賬復印件真實性、合法性有異議,不存在被告鄭某某提供的所謂的明細賬及其他臺賬,從臺賬復印件的時間看,是在2016年5月7日,即訴爭土地被征收以后,在土地已經被征收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建立新的土地臺賬,訴爭土地的承包經營合同關系,應以1984年該村的原始臺賬為準,任何人、任何機構無權篡改;鄭某某提出汪某某的戶口是在1991年遷出是錯誤的,汪某某的戶口是在1999年遷出的。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該組證據形式要件無異議,以該證據所記載的內容作為人民法院認定的依據。
本院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系合法有效書證,各方當事人對該證書的形式要件均無異議,本院予以采信;乜河村土地登記明細賬復印件及乜河村委會臺賬各一頁均加蓋了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公章,乜河村委會對上述兩份證據形式要件亦予以認可,故本院對該組證據形式要件予以采信。
證據二,2016年8月1日、2017年11月20日、2017年12月15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三份。意在證明:被告鄭某某家庭土地承包權人為3人,土地證登記為4人錯誤;鄭某某自1986年與汪榮山結婚后,其戶口始終與關喜榮、汪榮山在一起,并與關喜榮一起生活,是同一戶籍家庭成員,該家庭成員中不包括原告汪某某。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該三份介紹信的形式要件無異議,對證明問題有異議,2017年12月15日介紹信證實土地證上登記4人是錯誤的,結合汪某某舉示的證據一,證明訴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是由汪某某、關喜榮、汪榮山三人為一個承包單位享有的,被告鄭某某不享有訴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2016年8月1日及2017年11月20日的介紹信與本案的爭議焦點沒有關聯性,且鄭某某的戶口也是在1994年才遷入汪榮山名下的。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組證據為合法有效的書證,且原告汪某某對該組證據的形式要件沒有異議,第三人乜河村委會亦予以確認,故本院對該組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三,牡丹江市公安局江南分局死亡人口報告表一張;2017年1月19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一份;被告鄭某某領取糧食直補款存折一份;汪榮山生前領取糧食直補款存折一份;2017年4月19日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驗收單一份;鄭某某與牡丹江中俄經濟合作投資有限公司簽訂的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貨幣補償協議一份。意在證明:原告汪某某的母親關喜榮于2001年7月31日死亡;鄭某某一直耕種汪榮山及關喜榮兩人的土地,是土地的用益物權實際承包經營人。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死亡人口報告表沒有異議,對其他證據形式要件無異議,但對意在證明的問題有異議,訴爭的土地汪某某也一直在耕種,并不是由被告鄭某某全部耕種的;關于土地的用益物權或地上附著物的征收補償款歸誰與本案無關,不能以此推定本案訴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歸屬及征收補償款的分配。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組證據為合法有效的書證,且原告汪某某對該組證據的形式要件沒有異議,第三人乜河村委會亦予以確認,故本院對該組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四,2018年4月19日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一份。意在證明:原告汪某某長女于水已經是城市戶口,現在仍然在領取無地人員補償費,領取無地人員補償費與是否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無關。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及證明問題均有異議,此份介紹信中沒有出證人簽字,不符合法定的證據要件,且該份證據與本案沒有關聯性,像于水這一類因上大學戶口遷出本村,在大學畢業(yè)后要遷回本村,但因國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等多種原因暫不能辦理的,按照村里的政策仍然給發(fā)放無地人員補償費,被告鄭某某也領取了無地人員補償費,不應享有訴爭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補償款分配權。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系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第三人乜河村委會亦予以確認,本院對該份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五,2018年4月13日寧安市三陵鄉(xiāng)興隆店村村民委員會出具介紹信一份。意在證明:被告鄭某某1986年結婚離開寧安市三陵鄉(xiāng)興隆店村,1987年土地全部收回,鄭某某在寧安市三陵鄉(xiāng)興隆店村沒有承包地。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該份證據形式要件無異議,對證據內容真實性、合法性及證明問題有異議,介紹信的內容中后半句“1987年土地以全部收回”字體與介紹信中其他的字體不一致,明顯不是同一人書寫,筆的粗細也不一致,且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對已婚婦女在其他地方未分得土地的,不得收回其承包地,故該證據違法,不應采信;在本案開庭前,汪某某及其代理人到寧安市三陵鄉(xiāng)興隆店村進行了調查,該村負責人告訴汪某某,鄭某某在本村一輪承包時分得土地,在二輪承包時,鄭某某沒有到本村要求分配土地,所以沒有給鄭某某分承包地,如果鄭某某回來,還可以分得土地。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以該證據所記載的內容作為人民法院認定的依據。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為合法有效的書證,各方當事人對該證據形式要件均無異議,亦無相反證據對抗,故本院對該份證據予以采信。
證據六,2018年4月11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一份。意在證明:至今沒有領取二等地土地動遷安置費69343元、三等地土地動遷安置費356091元。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有異議,介紹信中沒有出證人簽名,此份證據與汪某某舉示的證據二證明的是同一問題,被告鄭某某對汪某某舉示的證據二沒有異議。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該份證據形式要件無異議,對介紹信內容中三等地補償款數額有異議,應以乜河村委會于2017年12月6日出具的土地安置費明細為準,確定補償款數額。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系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與乜河村委會于2017年12月6日出具的土地安置費明細內容不一致,經調查核實,各方當事人一致認可本案所涉二等地土地征收補償款為208027元,汪某某、鄭某某已分別領取69343元,尚余69343元保存在乜河村委會未領取,本案所涉三等地土地征收補償款為355912元,該款尚存于乜河村委會的事實,本院對上述事實予以確認,該證據證實內容與上述事實不一致,故本院對該份證據不予采信。
證據七,2006年7月3日原告汪某某給被告鄭某某出具的欠條一份。意在證明:2004年、2005年兩次動遷,關喜榮的二等地的土地補償款由鄭某某領取,借給汪某某使用,共計7671元,汪某某所述該土地補償款由汪某某領取與事實不符。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該份證據是汪某某所寫,對真實性沒有異議,對證明問題有異議,該份證據不是欠條,該份證據證明關喜榮二等地于2004年、2005年動遷補償款7671元歸屬于汪某某。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該份證據與乜河村委會無關。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與本案爭議焦點不具有關聯性,故本院不予采信。
證據八,被告鄭某某戶口簿一份。意在證明:家庭成員包括鄭某某、長子汪某、長女XX、兒媳劉某某、外孫袁銘哲;該戶口簿的登記時間是2015年4月27日,說明戶口簿的登記時間不等于戶內人員遷入遷出的時間。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對證明問題有異議,戶口和家庭成員不是一個法律概念,在法庭核實出庭人員身份時,到庭的人員已經陳述了自己家庭住址,明顯不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員,被告鄭某某以自己的戶口簿辦理的時間來證明汪某某的戶口辦理時間的問題沒有證明力,對于鄭某某提出的汪某某更換過戶口簿的事實,鄭某某負有舉證責任。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該份證據與乜河村委會無關。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為合法有效的書證,且原告汪某某對該組證據的形式要件沒有異議,故本院對該組證據形式要件予以采信。
證據九,2016年4月1日被告鄭某某與牡丹江市江南新城區(qū)建設管理委員會簽訂的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貨幣補償協議一份、韓國商貿城項目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驗收單一份。意在證明:鄭某某二等地的長為300米,寬為8.5米,其中地上房子占地長15米,寬5米,共計75平方米,大棚和溫室長135米,寬7.5米,共計1012.50平方米,棚外種的樹長50米,寬7.5米,共375平方米,鄭某某占有二等地的三分之二,即關喜榮與汪榮山的兩份地,鄭某某對該兩份地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及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明問題有異議,對于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面積按照征收人的測量方法,總面積就是大棚的面積,其他的樹木及設施都是含在大棚內的面積,只有看護房除外,所以被告鄭某某的驗收單中載明的大棚面積是998.49平方米,汪某某的征收驗收單中的面積小于鄭某某的大棚面積,是因為二等地在2004、2005年征收過兩次,這兩次征收的面積與本次征收的面積合計恰為二等地一半的面積,故鄭某某所說證明實際耕種二等地三分之二的土地不屬實。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與本案爭議焦點無直接關聯,且不能依據地上附著物補償款的發(fā)放認定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及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故本院對該份證據不予采信。
證據十,2018年10月24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一份、牡丹江市幼兒保健院出具的第三人汪熙堯出生醫(yī)學證明一份、被告鄭某某為戶主的戶口簿一份。意在證明:汪榮山與鄭某某于1986年1月20日登記結婚,是夫妻關系,現家庭成員包括汪某、XX、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介紹信形式要件無異議,但認為是否是夫妻關系應當舉示結婚證或婚姻登記機關證明;第三人汪熙堯出生于2018年6月8日,與本案爭議標的無關;該組證據未體現XX、袁銘哲的身份;第三人劉某某在原居住地已分得土地,不屬于乜河村的農戶。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意在證明問題與乜河村委會無關。
本院認為,第三人汪熙堯出生醫(yī)學證明及被告鄭某某為戶主的戶口簿是合法有效書證,本院對上述兩份證據予以采信;對第三人乜河村委會出具的介紹信,因乜河村委會不具備證明婚姻關系的資質,故不予采信。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乜河村委會未提交證據。
本院依職權調取證據如下:
證據一,從牡丹江市公安局江南分局調取的戶主為關喜榮及戶主為汪某某的常駐人口登記表各一份。
原告汪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及真實性無異議,從關喜榮為戶主的常駐人口登記表中能夠看出是在1999年6月辦理的,與汪某某戶口登記時間一致,與汪某某戶口遷出時間吻合。
被告鄭某某質證意見:對形式要件無異議,常駐人口登記表登記的日期為1999年,登記表中有何時何地遷入本地一項,與登記時間不是同一概念,原告汪某某在1999年更換戶口簿,但是不等于汪某某是1999年遷出的。
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質證意見:同意原告汪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質證意見:同意被告鄭某某的質證意見。
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證據二,從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調取的2016年3月23日土地征收補償協議、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驗收單、韓國商貿城項目征地規(guī)劃圖、特種轉賬借方憑證及黑龍江省單位往來資金結算票據各一份;2017年4月11日土地征收補償協議、征用土地地上附著物征收驗收單、教育用地乜河村測量圖、牡丹江市同城電子支付提入貸方憑證及黑龍江省單位往來資金結算票據各一份。
原告汪某某,被告鄭某某,第三人于次金、于水、于某、XX、汪某、劉某某、袁銘哲、汪熙堯、乜河村委會質證意見:無異議。
本院認為,上述兩組證據均為合法有效的書證,各方當事人對形式要件均無異議,本院對上述兩組證據予以采信。
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1984年10月,乜河村進行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原告汪某某的母親關喜榮、弟弟汪榮山及汪某某三人作為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同組成一個家庭承包單位,與第三人乜河村委會確立了土地承包合同關系。該農戶分得二等地3.9畝,該地北鄰孟秀文家地、南鄰王振全家地、西鄰水庫田間道、東鄰南江田間道,分得三等地5.7畝,該地東鄰朱國才家地、西鄰四隊吳井臣家地。
1986年,原告汪某某與第三人于次金,汪榮山與被告鄭某某分別結婚。1986年11月15日,汪某某與于次金的長女即第三人于水出生。1987年5月16日,汪榮山與鄭某某長女即第三人XX出生。1990年7月8日,汪榮山與鄭某某長子即第三人汪某出生。1991年1月2日,汪某某與于次金的次女即第三人于某出生。上述四人出生后,戶籍均落戶在以關喜榮為戶主的家庭戶籍上。后鄭某某以夫妻投靠為由將戶籍遷入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與關喜榮、汪榮山、汪某某等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承包地,汪某某、于水、于某將戶籍從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遷出,以汪某某為戶主另立戶籍,該戶籍所在地仍為乜河村,該村未給汪某某、于水、于某重新分配土地,汪某某仍與關喜榮、汪榮山、鄭某某等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承包地。
2001年1月19日關喜榮去世。
2005年8月29日,第三人于水將戶籍從以原告汪某某為戶主的戶籍上遷出,遷往哈爾濱商業(yè)大學。2010年5月21日,于水轉為非農業(yè)家庭戶口,并在城市工作。
2006年6月2日,第三人于次金以夫妻投靠為由,將戶籍遷入以汪某某為戶主的戶籍上,該戶籍所在地乜河村未給于次金分配土地,于次金與汪某某、汪榮山、鄭某某等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承包地。
2014年7月11日汪榮山去世。
2015年4月18日,被告鄭某某的長女即第三人XX生育一子即第三人袁銘哲,2015年4月27日袁銘哲戶籍落戶在以鄭某某為戶主的戶籍(即原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
2016年3月23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與江南新區(qū)建設管理委員會就韓國商貿城項目簽訂《土地征收補償協議》,被征收土地包括原告汪某某與被告鄭某某等家庭成員共同經營的二等地3.9畝。
2016年5月20日,被告鄭某某的長子即第三人汪某與第三人劉某某結婚,2016年6月12日劉某某以夫妻投靠為由將戶籍遷入以鄭某某為戶主的戶籍(即原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劉某某自認其在原戶籍所在地肇東市德昌鄉(xiāng)良種村已分得土地,至今未予收回,由其娘家人耕種。
2017年4月11日,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與牡丹江中俄經濟合作投資有限公司就教育用地項目簽訂《土地征收補償協議》,被征收土地包括原告汪某某與被告鄭某某等家庭成員共同經營的三等地5.7畝。
2018年6月8日,被告鄭某某的長子即第三人汪某與第三人劉某某生育一子即第三人汪熙堯,2018年6月19日汪熙堯戶籍落戶在以鄭某某為戶主的戶籍(即原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
另查,本案所涉上述被征用的土地中,二等地征收補償款共計208029元,由原告汪某某領取了69343元,被告鄭某某領取了69343元,尚余69343元保存在第三人乜河村委會未領取;三等地征收補償款共計355912元,保存在乜河村委會尚未領取。
再查,2018年4月13日,被告鄭某某原戶籍所在地寧安市三陵鄉(xiāng)興隆店村村民委員會出具介紹信,主要內容為:鄭某某1986年結婚,離開本村,1987年土地已全部收回。2018年9月20日,第三人于次金原戶籍所在地平度市明村鎮(zhèn)冢西村民委員會出具證明,主要內容為:原平度市明村鎮(zhèn)冢西村居民于慈金(于次金)于1981年自該村將戶籍遷出,此人在該村無均分田,無其他土地。
又查,1998年乜河村進行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延續(xù)了第一輪土地承包政策及承包合同關系。第三人乜河村委會未將該農戶承包的土地按家庭成員進行分割。
本院認為,原告汪某某向本院提起訴訟,主張其所在農戶承包的土地被征收,征收補償款應歸汪某某所有,被告鄭某某已領取的征收補償款應當予以返還,故本案案由應為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關于土地征收補償費如何分配問題,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獲得相應的補償”,被征收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人享有土地征收補償費的分配權。關于如何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問題,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第十五條規(guī)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主體是具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農戶家庭,即該農戶家庭作為一個整體,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家庭成員共同共有。判斷是否具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主要標準是戶籍資料及當事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隨著該農戶家庭人口的繁衍生息,該農戶家庭承包地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即在承包期限內,家庭成員因新生、娶妻等原因而增加的,并不增加承包地,但是會稀釋每名家庭成員平均享有的土地份額;家庭成員因死亡、外嫁等原因而減少的,亦不減少承包地,而是增加了每名家庭成員平均享有的土地份額。
本案中,所涉土地在第一輪承包時,關喜榮、汪榮山與原告汪某某共同組成一個農戶家庭分得土地即本案所涉土地,三人對該承包地共同經營,共同共有。后汪某某與第三人于次金結婚、汪榮山與被告鄭某某結婚,所生子女即第三人于水、XX、汪某、于某分別落戶在以關喜榮為戶主的家庭戶籍上,成為乜河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后汪某某及其女兒于水、于某遷出了該家庭戶籍,另立戶籍,但另立的戶籍所在地仍為乜河村,汪某某、于某仍屬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亦未重新分得土地,仍與關喜榮、汪榮山、鄭某某等其他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承包地,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于水因在本案所涉土地被征收前已轉為非農業(yè)戶口,已非乜河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喪失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鄭某某、于次金先后以夫妻投靠為由加入該家庭,成為乜河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家庭承包地,且二人在原戶籍所在地均無土地,故二人依法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XX于xxxx年xx月xx日出生育一子即第三人袁銘哲,袁銘哲的戶籍落戶在以鄭某某為戶主的戶籍(即原以關喜榮為戶主的戶籍)上,成為乜河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故依法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汪某的妻子即第三人劉某某雖然在婚后將戶籍遷入該家庭戶籍上,但是劉某某自認其在原戶籍所在地肇東市德昌鄉(xiāng)良種村已分得土地,至今未予收回,由其娘家人耕種,故劉某某不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汪某與劉某某于xxxx年xx月xx日出生育一子即第三人汪熙堯,雖然汪熙堯戶籍落戶在該家庭戶籍上,但本案所涉土地在汪熙堯出生前已全部征收完畢,承包關系已終止,故汪熙堯不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關喜榮、汪榮山先后去世,二人對于該土地享有的承包經營權轉為其他家庭成員共同享有。綜上,截止2016年3月23日二等地3.9畝被征收及2017年4月11日三等地5.7畝被征收,該農戶家庭成員汪某某、鄭某某、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七名家庭成員共同享有本案所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及征收土地補償款的分配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0條規(guī)定:“在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時,對共有財產的分割,有協議的,按協議處理,沒有協議的,應當根據等分原則處理……”,因本案所涉土地被征收,上述七名家庭成員對本案所涉土地的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故按照等分原則,汪某某、鄭某某、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每人分別享有七分之一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權。綜上,二等地征收補償款共計208029元,汪某某、鄭某某、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每人應分得29718.43元,三等地征收補償款共計355912元,汪某某、鄭某某、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每人應分得50844.57元,即上述七名家庭成員每人應當分得二等地、三等地征收補償款共計80563元??鄢裟衬骋杨I取的征收補償款69343元,汪某某應當再領取征收補償款11220元。扣除鄭某某已領取的征收補償款69343元,鄭某某應當再領取征收補償款11220元。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應當分別領取征收補償款80563元。因上述征收補償款保存在第三人乜河村委會處,故上述款項由乜河村委會代為給付。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第二款、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第一百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0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原告汪某某征收補償款11220元;
二、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被告鄭某某征收補償款11220元;
三、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第三人于次金征收補償款80563元;
四、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第三人XX征收補償款80563元;
五、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第三人汪某征收補償款80563元;
六、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第三人于某征收補償款80563元;
七、第三人牡丹江經濟開發(fā)區(qū)城鄉(xiāng)社區(qū)工作委員會乜河村村民委員會給付第三人袁銘哲征收補償款80563元;
八、駁回原告汪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九、駁回第三人于水、劉某某、汪熙堯的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8719元,由原告汪某某,被告鄭某某,第三人于次金、XX、汪某、于某、袁銘哲各負擔1245.57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劉欣欣
審判員 張晨明
人民陪審員 夏瓊
書記員: 張彤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