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湯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原告:陳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原告:陳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
上列三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文慶,上海申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湯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被告:黃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被告:湯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湯某2(系湯某3之父),即本案被告之一。
? 被告:湯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被告:孫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湯某4,即本案被告之一。
被告:孫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湯某4(系孫2之母),即本案被告之一。
被告:陳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被告:湯某5,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上列兩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黃超宇,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王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被告:陳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某某(系陳4之母),即本案被告之一。
原告湯某1、陳1、陳2與被告湯某2、黃某某、湯某3、湯某4、孫某1、孫2、陳某3、湯某5、王某某、陳4共有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月3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湯某1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文慶、原告陳1、陳2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文慶,被告湯某2暨被告湯某3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被告黃某某,被告湯某4暨被告孫2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被告孫某1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湯某4,被告陳某3、湯某5及其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黃超宇,被告王某某暨被告陳4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湯某1、陳1、陳2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依法分割上海市梧州路XXX弄XX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安置款。事實和理由:系爭房屋被征收,在冊戶籍為原、被告13人。系爭房屋來源系湯某1、湯某2、湯某4父母名下的公房,原承租人系父親湯某6,在父親去世后,就承租人變更未達成一致意見?,F(xiàn)在湯某2為了謀取非法利益在未經(jīng)同意的情況下,私自辦理了承租人變更,將承租人變更至其個人名下。湯某2一家已經(jīng)享受過經(jīng)濟適用房福利。陳某3、湯某5已經(jīng)享受過福利分房。王某某和陳4屬于空掛戶口。現(xiàn)雙方就征收補償款分割意見不一,故三原告提起訴訟。
被告湯某2、黃某某、湯某3辯稱,按照政策,享受過福利分房,他處有房的人員都不應享受本次征收利益。湯某1、陳1、陳2在上海他處有房,湯某5、陳某3享受過福利分房,湯某4、孫某1、孫2享受過動遷安置,王某某、陳4的戶籍是2018年才遷入系爭房屋至本次征收未滿一年,所以上述人員均不是共同居住人,不能享受征收利益。請求法院按照國家政策進行判決。
被告湯某4、孫某1、孫2辯稱,1996年,孫某1在上海市青云路XXX弄XXX號房屋拆遷時享受過安置,湯某4作為引進安置對象亦享受了安置,獲得了上海市政立路XXX弄XXX號XXX室安置房,承租人為孫某1。該房拆遷時孫2未出生。2019年1月,孫某1和湯某4離婚了,政立路房屋歸孫某1,湯某4目前暫住在前夫孫某1家,每月支付租金。
被告陳某3、湯某5辯稱,系爭房屋由湯某7一家和湯某2一家實際居住至房屋被征收。系爭房屋租金也是由湯某7和湯某2兩家平均負擔。王某某、陳4戶籍遷入系爭房屋至系爭房屋被征收未滿一年,兩人也未在系爭房屋居住。湯某4一家享受過福利分房,也從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過,且湯某4與孫某1離婚系在本次征收之后,而湯某4一家三口現(xiàn)均居住在政立路房屋內。湯某1上世紀70年代左右去黑龍江插隊,后戶籍遷回系爭房屋,但遷回后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其一直在北京居住。陳1在12歲左右回滬在系爭房屋居住至其22歲結婚搬離。陳2一直居住在北京,從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王某某、陳4辯稱,王某某和陳1的婚姻滿10周年,根據(jù)上海的政策戶籍就可以遷入。王某某和陳1婚后有時居住在系爭房屋附近租賃的房屋,有時居住在太倉。陳4和王某某是本次征收安置的對象。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湯某6(2004年去世)和吳某某(2007年去世)系夫妻關系,湯某2、湯某7、湯某1、湯某4系兩人子女;陳1、陳2系湯某1子女,陳1和王某某系夫妻關系(兩人于2000年登記結婚,2003年離婚,2008年復婚),陳4系兩人之女;湯某2與黃某某系夫妻關系,湯某3系兩人之女;孫某1與湯某4原系夫妻關系,孫2系兩人之女;湯某7與陳某3系夫妻關系,湯某5系兩人之子。
系爭房屋為公房,承租人原為湯某6,湯某6去世后于2007年承租人變更為湯某2,獨用部位為統(tǒng)客、二層閣、天井搭建。2018年10月,系爭房屋所在地塊列入征收范圍,內有兩本戶口簿,其中一本戶籍人口11人,分別為湯某2(1968年3月20日從上海市東長治路XXX弄XXX號遷入)、湯某3(2005年5月13日補報往年出生)、湯某1(1980年3月24日從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XXX分場遷入)、陳1(1977年10月8日從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XXX分場遷入)、孫2(1999年1月15日報出生)、陳2(1982年9月4日補報出生)、黃某某(2010年5月31日從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XX鎮(zhèn)XX村XXX組XX號遷入)、陳4(2018年2月14日從江蘇省太倉市婁東街道津華園XX幢XXX室遷入)、湯某4(1991年4月5日從上海市東長治路XXX弄XXX號遷入)、孫某1(2003年1月14日從上海市青云路XXX弄XXX號遷入)、王某某(2018年8月3日從江蘇省太倉市婁東街道津華園XX幢XXX室遷入);另一本戶籍人口2人,分別為陳某3(1985年11月18日從上海市殷行路XXX號XXX室遷入)、湯某5(1990年5月3日從殷行路XXX號XXX室遷入)。
2018年10月28日,甲方上海市虹口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征收實施單位上海市虹口第二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與乙方湯某2簽訂了《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以下簡稱“征收協(xié)議”),根據(jù)征收協(xié)議,公房租賃憑證記載居住面積36.20平方米,換算建筑面積55.75平方米,認定建筑面積55.75平方米;房屋價值補償款3,744,428.18元,包括評估價格2,735,039.25元、價格補貼820,511.78元、套型面積補貼735,885元;裝潢補償27,875元;居住房屋搬遷費836.25元、居住房屋家用設施移裝費2,000元、無不予認定建筑面積殘值補償4萬元、居住房屋簽約面積獎55,750元、簽約比例獎12萬元、均衡實物安置補貼947,750元、促簽促搬獎446,000元,獎勵補貼合計1,612,336.25元;征收居住房屋的,被征收人取得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調換房屋后,應當負責安置房屋使用人,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根據(jù)《虹口區(qū)156街坊結算單》,該戶還發(fā)放了簽約比例獎超比例遞增部分8萬元、按期搬遷獎2萬元、臨時安置費補貼13,380元、早簽早搬加獎9萬元、增發(fā)臨時安置費補貼7,050元、簽約搬遷計息獎67,521.91元,并注明戶口遷移獎1萬元在被征收房屋內戶口全部遷移后發(fā)放。除原告財產(chǎn)保全的220萬元,其余錢款已由湯某2領取?,F(xiàn)三原告起訴來院要求判如所請。
另查明,2017年11月27日,王某某出具《保證書》,載明:本人王某某、女兒陳4,根據(jù)國家政策辦理遷戶口事宜,征得丈夫陳1舅舅(湯某2)同意,辦理戶口遷入,本人保證戶口遷入后,不參與房屋拆遷事宜,除政策允許外。
再查明,上海市滬宜公路XXX號XXX室房屋(房屋類型辦公樓)房屋產(chǎn)權人為湯某1。
上海市青云路XXX弄XXX號房屋拆遷,安置對象包含孫某1、湯某4,安置了上海市政立路XXX弄XXX號XXX室公房,承租人為孫某1。
2016年10月19日,甲方上海鐵路局上海客運段與乙方湯某2簽訂《上海鐵路局單位租賃房租賃合同》,約定:甲方將上海市禮泉路XXX弄XXX號XXX室單位租賃房出租給乙方,建筑面積67.42平方米;月租金3,256元,乙方同意通過從乙方工資收入中代扣形式支付租金。
審理中,湯某1、陳1、陳2的代理律師與陳某3、湯某5的代理律師,均至湯某7的單位調取湯某7的分房材料,但均未調取到該材料。
審理中,湯某1、陳1、陳2、湯某2、黃某某、湯某3、湯某4、孫某1、孫2、陳某3、湯某5均確認湯某1、陳1、陳2系因知青或知青子女的相關政策將三人戶籍報入系爭房屋。
審理中,湯某1、陳1、陳2稱,湯某11979年回滬后居住在系爭房屋,1987年左右搬至北京居住,其丈夫去世后,于1999年左右回滬居住在系爭房屋的閣樓內直至系爭房屋被征收;陳1出生在系爭房屋內一直居住至其結婚,結婚后搬離系爭房屋,2010年左右其與妻子感情不好鬧離婚,又斷斷續(xù)續(xù)在系爭房屋居??;陳2從小居住在系爭房屋直至回北京上小學,其父親去世后又回滬在系爭房屋居住三年左右,后因為湯某2結婚,陳2在系爭房屋附近借房居??;湯某2一家在系爭房屋居住至2015年搬離;湯某4結婚后與其丈夫在系爭房屋內居住五年左右,1999年左右因湯某2結婚,就在系爭房屋附近租房居??;陳某3和湯某5在系爭房屋居住至2013年湯某5結婚,之后就搬離;王某某和陳4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
被告湯某2、黃某某、湯某3稱,湯某1戶口回上海后,其在北京居住,北京房屋拆遷后湯某1和陳2回上海購房居住,后該房出售,就在外借房居住,之后又在嘉定購房;陳1結婚后搬離系爭房屋,之后就未在系爭房屋居??;湯某22017年后向單位租賃房屋,就搬離系爭房屋;湯某4結婚后就租房在上海市梧州路XXX號居住;陳某3和湯某5在湯某5結婚后就搬走了。王某某和陳4沒有在系爭房屋內居住。
被告湯某4、孫某1、孫2稱,湯某4結婚后居住在青云路房屋,后青云路房屋拆遷就住回系爭房屋,1998年懷孕,就在系爭房屋附近租房居??;湯某1和陳2從黑龍江先回上海,后去北京,在湯某1丈夫去世之后就回上海,湯某1在父親去世之后,就搬回系爭房屋居住住在閣樓上直至系爭房屋被征收;陳某3和湯某5的情況如湯某1、湯某2所述;湯某2一家居住在系爭房屋至2016年底;王某某和陳4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
被告陳某3、湯某5稱,湯某1回滬后時間不長就去北京,后在其丈夫去世后,回滬購房,湯某1和陳2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陳1回滬讀書住在系爭房屋,結婚后就搬離系爭房屋。陳2從小就在北京,后回滬兩年左右又回北京,之后一直居住在北京;陳某3一直在系爭房屋居住,湯某52011年結婚后搬離系爭房屋,陳某3在湯某5結婚后要去照顧,可能回來較晚;湯某4結婚后就居住到其配偶家里,湯某4一家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湯某2一家居住在系爭房屋內,在征收前一兩年搬離;王某某和陳4未在系爭房屋內居住。
被告王某某、陳4稱,王某某與陳1于2003年離婚,2004年陳1又回系爭房屋居住。2008年王某某和陳1復婚,陳1就在系爭房屋附近租房屋,王某某、陳4就在租的房屋和太倉兩邊居住。
審理中,經(jīng)申請人湯某1、陳1、陳2申請,本院依法裁定凍結被申請人湯某2、黃某某、湯某3、湯某4、孫某1、孫2、陳某3、湯某5、王某某、陳4名下銀行存款220萬元,或者查封、扣押其相應價值的其他財產(chǎn)。
上述事實,有湯某1、陳1、陳2提供的戶籍摘抄、征收協(xié)議、孫某某證人證言、陸某證人證言等,湯某2、黃某某、湯某3提供的上海鐵路局單位租賃房租賃合同、保證書、張某某證人證言、沈某證人證言等,陳某3、湯某5提供的住房使用交換過戶通知書、60年代-80年代戶籍信息摘抄、不動產(chǎn)登記簿、任某某證人證言等,王某某、陳4提供的租住證明、短信記錄、居住證等本院依法調取的被征收房屋征收資料,以及雙方當事人陳述等證據(jù)為證。
本院認為,根據(jù)《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共同居住人是指在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湯某1、陳1、陳2按照知青或知青子女的相關政策將戶籍報入系爭房屋,陳1在系爭房屋亦實際居住過,根據(jù)雙方的陳述以及提供的證據(jù),湯某1、陳2在系爭房屋有過居住的蓋然性較高,而且即使湯某1、陳2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回滬后未在系爭房屋,也是考慮到系爭房屋的獨用部位及湯某2家庭與陳某3家庭已經(jīng)在系爭房屋內居住的實際情況,湯某1、陳1、陳2在本市沒有福利性質的房屋,故該三人以認定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為宜,有權分得征收補償利益。湯某2、黃某某、湯某3在系爭房屋有戶籍,且在系爭房屋長期居住,湯某2向其單位租賃的上海市禮泉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并不屬于福利分房,故湯某2作為系爭房屋的承租人,黃某某、湯某3作為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有權分得征收補償利益。湯某4、孫某1、孫2雖在系爭房屋有戶籍,上海市青云路XXX弄XXX號房屋拆遷的安置對象包含孫某1、湯某4,兩人屬于自本市有其他房屋,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根據(jù)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孫2隨孫某1、湯某4一起生活,未在系爭房屋實際居住,而孫某1、湯某4在本市另有房屋,故孫2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但考慮到系爭房屋的來源,本院酌情確定湯某4可以分得部分征收利益。陳某3、湯某5在系爭房屋有戶籍,在系爭房屋長期居住,關于陳某3丈夫湯某7福利分房的情況,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供證據(jù),無法證明陳某3、湯某5已享受了福利分房,故陳某3、湯某5應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有權分得征收利益。王某某、陳4雖在系爭房屋有戶籍,但未在系爭房屋居住,且王某某出具了保證書,保證王某某、陳4戶口遷入后,不參與房屋拆遷事宜,顯然王某某、陳4戶籍遷入是以其兩人不享有征收利益為前提的,現(xiàn)征收補償安置中王某某、陳4的戶籍遷入亦未帶來額外的征收利益,故王某某、陳4不屬于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不應分得征收利益。綜上,本院綜合系爭房屋的來源,當事人戶籍遷入及居住情況,家庭人員結構等因素,酌情確定各方的征收補償利益。鑒于湯某2已領取了除湯某1、陳1、陳2財產(chǎn)保全220萬元之外的其余款項,而湯某2、黃某某、湯某3作為一個家庭,其三人的征收利益未作區(qū)分,故應由湯某2、黃某某、湯某3承擔支付義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湯某2、黃某某、湯某3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給付湯某1、陳1、陳2征收補償安置款165萬元;
二、湯某2、黃某某、湯某3分得征收補償安置款2,287,555.14元;
三、湯某2、黃某某、湯某3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給付陳某3、湯某5征收補償安置款1,525,036.77元;
四、湯某2、黃某某、湯某3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給付湯某4征收補償安置款20萬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49,492.48元,由湯某1、陳1、陳2共同負擔14,421.42元,湯某2、黃某某、湯某3共同負擔19,993.81元,陳某3、湯某5共同負擔13,329.21元,湯某4負擔1,748.04元。財產(chǎn)保全申請費5,000元,由湯某2、黃某某、湯某3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br/>
審判員:趙福生
書記員:王??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