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楊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高碑店市。
上訴人(原審被告):趙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高碑店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許文敏,高碑店市安泰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楊存霞,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高碑店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立偉,河北金杯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楊某某、趙某某因與被上訴人楊存霞不當?shù)美m紛一案,不服河北省高碑店市人民法院(2016)冀0684民初300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6月8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楊某某、趙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許文敏、被上訴人楊存霞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立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楊某某、趙某某上訴請求:依法改判駁回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1、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1984年農(nóng)村工作的通知》,明確強調(diào)“要穩(wěn)定和完善生產(chǎn)責任制,將土地承包期規(guī)定為15年長期不變”,因此方家務村在1989年調(diào)整承包地的行為明顯違反中央的政策和法律規(guī)定,被上訴人在此時分得的承包土地經(jīng)營權不應予以法律保護;2、被上訴人在結婚后的新居住地溫家屯村取得了相應承包土地,因此,方家務村已收回了被上訴人的土地,并發(fā)包給了新增人口趙某某母子。
楊存霞辯稱,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1、中共中央《關于1984年農(nóng)村工作的通知》與本案沒關聯(lián)性,通過一審證據(jù)看調(diào)整土地是1989年,當時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以及楊尚河、楊秀茹四個人的承包地是在一起的,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證實上訴人被征用的承包地里有被上訴人楊存霞的份額;2、被上訴人在溫家屯村并沒有取得承包地,對此有溫家屯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予以證實。因此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
楊存霞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二被告給付原告征地款235000元;2.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高碑店市方家務村在第一輪土地發(fā)包時,原告楊存霞取得承包地九分四厘?,F(xiàn)在,包括楊存霞原來分得的承包地的征地款235000元已由二被告領取。原告主張其在第一輪土地發(fā)包時取得的承包地從未調(diào)整,亦未在嫁入地即溫家屯村取得承包地,原告為此提交了溫家屯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該證明主要內(nèi)容為:我村村民楊存霞在我村無承包地。二被告對該村委會證明不認可,但并未提交任何證據(jù)反駁,故對該村委會證明依法予以采信。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的規(guī)定,承包期內(nèi),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fā)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結合我國所施行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農(nóng)村土地承包政策,原告楊存霞在出嫁后未取得承包地的情況下,其之前在高碑店市××家務村第一輪土地承包時獲得的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仍應由楊存霞享有,該承包地的征地款應當由楊存霞享有。二被告所領取的該部分征地款235000元,應當依法返還原告楊存霞。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被告楊某某、趙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給付原告楊存霞不當?shù)美?35000元。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2413元,由被告楊某某、趙某某負擔。
本院二審期間,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交新證據(jù),二審查明事實與一審認定事實一致。
本院認為,被上訴人楊存霞在高碑店市××家務村第一輪土地發(fā)包時取得涉案承包地九分四厘,上訴人楊某某、趙某某主張被上訴人楊存霞在1989年分得的該承包土地經(jīng)營權不應受到法律保護,沒有法律和政策依據(jù),本院不予采信。二上訴人所稱中共中央《關于1984年農(nóng)村工作的通知》亦不能證明二上訴人的該上訴主張,故本院不予支持。二上訴人主張方家務村已收回了被上訴人的土地,并發(fā)包給了趙某某母子,被上訴人在溫家屯村取得了相應承包土地,均未提供相應證據(jù)證實,故本院不予采信。綜上所述,楊某某、趙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4825元,由上訴人楊某某、趙某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孫欣欣 審判員 張曉清 審判員 劉艷曉
書記員:趙盼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