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杜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個體工商戶,現(xiàn)住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被告:崔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學生,現(xiàn)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籍志國,河北世紀長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杜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學生,現(xiàn)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第三人:崔印剛,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個體工商戶,現(xiàn)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原告杜某與被告崔某某、杜某某,第三人崔印剛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我院于2015年12月10日作出一審判決,被告崔某某、杜某某、第三人崔印剛不服該判決,向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3月29日作出(2016)冀03民終320號民事裁定書,將本案發(fā)回重審。本院受理后,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于2016年7月5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杜某、被告崔某某委托代理人籍志國、被告杜某某、第三人崔印剛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杜某訴稱,原告于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8日分三次借給被告崔某某分別為15000元、20000元、20000元,共計55000元,其中2014年5月30日、6月1日借款由被告杜某某予以連帶責任擔保。第一被告所借錢款全部到期,拒不歸還,故原告起訴,要求法院判決:1、二被告支付原告欠款55000元、利息15000元;2、第一被告(崔某某)支付律師代理人3000元;3、訴訟費二被告承擔。
被告崔某某辯稱,一,原告起訴的55000元,被告早已償還完畢。2014年5月30日、6月1日、7月18日,崔某某從杜某手中分三筆借款合計55000元,借錢時,被告簽訂了借款擔保合同,借款擔保合同第一條都約定“借款憑證以借條為準”,借款當時杜某均要求崔某某打了借條。2014年9月1日,崔某某從杜某手中借款100000元,崔某某取出現(xiàn)金償還杜某55000元,償還別人債務38500元。償還這55000元時,杜某將崔某某的三張借條交還,崔某某當時均撕掉,但原有的擔保借款合同和轉賬憑證都保留在杜某手中。二,2014年5月30日至2014年9月,崔某某和杜某交往過程中,崔某某多次在杜某拿的空白《擔保借款合同》上簽名、按手印。第一次為2014年5月30日,金額為15000元;第二次為2014年6月1日,金額20000元;第三次為2014年7月18日,金額20000元。以上三次合同一式兩份,崔某某在合同上簽名、按手印并出具借條后,杜某全部收走。杜某信息處及簽名處、借款時間、借款起止日期在合同簽訂當天均為空白。第四次2014年9月1日,金額100000元,合同一式二份,崔某某在合同上簽名按手印并出具收條后,杜某全部收走。杜某簽名處、借款時間、借款起止日期、合同簽訂日期,在當天均為空白。2014年9月1日當天,杜某某也在杜某拿來的兩份空白擔保借貸合同上簽名、按手印,金額100000元,合同一式二份,杜某某簽名按手印后,杜某全部收走。杜某簽名處、借款時間及借款期之日起出、合同簽訂日期處當天均為空白。另外,2014年9月1日杜某還要求崔某某簽訂了一式二份的房屋交易合同,要求崔某某以263825元的價格將海港區(qū)東方明珠城G1號樓22601房屋轉讓給他。三,2014年9月1日,崔某某、杜某某分別簽訂10萬元擔保借款合同的具體經過是,因崔某某沒有還款能力,到了2014年8月,崔某某又欠了別人38500元,加上杜某的三筆,已經將近10萬元。杜某當時天天和崔某某在一塊兒,打一個10萬元的借款擔保合同,杜某很難預收利息,所以2014年9月1日要求崔某某、杜某某每人簽訂一個10萬元的擔保借貸合同,杜某給崔某某轉賬之后,崔某某取出現(xiàn)金全部給了杜某,杜某反過來通過轉賬幫助崔某某償還了38500元。但杜某某的10萬元擔保借貸合同,杜某遲遲沒有給杜某某卡上轉錢,直到2014年9月8日,杜某某、崔某某催要,杜某才轉賬21800元。剩余的錢,杜某沒有給付。四,杜某與第三人崔印剛已經進行了對賬,第三人進行了還款。因崔某某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更沒有償還借款的能力,杜某為了保障借款的償還,一是準備了房屋交易合同,欲以崔某某名下的房子作為擔保和保障。二是買近萬元的香煙,通過關系為崔某某辦了多張信用卡,崔某某父母發(fā)現(xiàn)后全部通過銀行銷掉。2014年9月底,杜某聯(lián)系不到崔某某,就多次找崔印剛催要。1、2014年10月28日,杜某與崔印剛交涉崔某某失蹤事宜,特別強調“給他借了20萬元”,要求崔印剛幫助償還20萬元,杜某拿的就是22萬元信息不全、多出空白的擔保借款合同。崔印剛對20萬元不認可。2、2014年10月31日,杜某與崔印剛通話,要求和崔某某見面對賬,崔印剛不同意讓崔某某和其見面。3、2014年11月3日,杜某與崔印剛通話,杜某說崔某某總共借款14800元,崔印剛不認可,告訴他,崔某某認可分次借款合計數(shù)額為109300元,杜某為此同意回去就半年前崔某某借款的賬一筆筆統(tǒng)計。4、2014年11月3日,杜某與崔印剛通話,杜某告訴崔印剛:崔某某忘掉一筆21800元,杜某付出的總數(shù)為131700元,分別為:55000元、38500元、21800元、煙錢10000元、手機款4200元、魚竿2200元。崔印剛未予認可,說回去和崔某某溝通一下。5、2014年11月24日,杜某和崔印剛通電話,崔印剛告訴杜某,數(shù)額差不多,還有點出入。6、實際上,就這三筆錢55000元,崔某某原來陸續(xù)償還過9000元左右,到了2014年11月31日,雙方就借款總金額達成協(xié)議,總計欠122700元,崔印剛給杜某打了借條“今崔印剛從杜某處借款人民幣122700元,至此杜某與崔某某及杜某某之間的債務和擔保關系全部解除?!倍拍呈障略摻钘l。7、因經濟緊張,崔印剛分四次償還了杜某122700元。分別為:2015年4月30日償還20000元,2015年6月5日償還30000元、2015年7月27日償還40000元,2015年8月6日償還32700元,每次償還崔印剛均在杜某持有的借條背面注明還款金額、尚欠金額和時間,最后一次崔印剛收回借條,要求打一收條,杜某打了一半,拒絕寫完,為此雙方交涉了快一個小時。五、杜某起訴的三筆借款55000元,出借人杜某的信息、簽名、手印和借款起止時間、均為杜某后來添加和偽造。就這三筆共計55000元的借款起止日,杜某進行了精心算計和添加偽造,在2015年8月6日崔印剛償還122700元后,杜某將還款日期改為2015年8月30日、9月14日、9月18日。六、在通話錄音中,杜某所說的55000元就是本次起訴的這三筆款項。半年的帳,杜某在錄音中承認進行了統(tǒng)計,崔某某找不到后杜某要求償還借款的心情是急迫的,不可能不加上這三筆55000元。2014年12月31日杜某繳回的崔某某10萬元擔保借貸合同注明的是2015年3月1日到期,繳回的杜某某10萬元擔保借貸合同注明的是2015年7月8日到期,繳回的崔某某的22萬元擔保借貸合同注明的是2015年3月1日到期。按照這三份合同,2014年12月31日借款均未到期,進一步說明崔印剛已經償還的122700元實質上包括這三筆帳55000元。在崔某某和杜某交往、借款過程中,崔某某從來沒有一筆向杜某借過55000元。杜某起訴的這三筆帳55000元,崔印剛、崔某某父子早已經全部償還完畢,原告也不能聽被告崔某某提供的借條,因為償還借款時借條崔某某以收回,自2015年8月6日后不再欠杜某一分錢,所以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杜某某辯稱,原告訴狀中說2014年5月30日和6月1日兩筆借款由我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但是錢已經還清了。原告訴請的三筆55000元,崔某某9月1日已經向原告還清,還款方式為2014年9月1日崔某某向杜某借款十萬元,杜某將十萬元打入崔某某的卡中。崔某某從卡中取出十萬元,還了原告55000元。
第三人崔印剛述稱,原告所說的55000元已經還清,2014年10月份杜某多次打電話要求還錢,第一次見面時拿過來一個220000的借款合同,我問崔某某,他說從來沒有簽過這個合同,經過多次核實,我和杜某說崔某某錢多少錢都由我償還,但必須是實際的欠款數(shù),經過電話和見面多次溝通,一次通話杜某說一共欠141800元,崔某某說是109300元,經過核對杜某說是131700元,我又跟崔某某核對,最后核定為122700元。杜某說131700元包括55000元,38500元,21800元和煙錢10000元,手機4200,魚竿2200元,到2014年11月24日杜某給我打電話,認可131700元嗎,我說出入不大,就有一個三筆的55000元(就是原告訴請中的三筆55000元),把錢打過來后一共是55000元,取出來之后每筆都還了10%,實際給付的是49500元,扣了5500元的利息,我和杜某核對的是122700元。當時在借這三筆過程中,第一崔某某和他簽訂了借款擔保合同,然后收到杜某的款后,又給他打了收條,崔某某在9月1日從杜某手又借10萬元時,把這55000元還了一個賭債31800元和利息,杜某把收條換給了崔某某,崔某某給撕毀,崔某某說還錢后把條撕掉就是還錢了。2015年8月6日已經償還完畢,經我和原告對賬我兒子共計欠122700元,我已全部償還,從8月6日至今原告從來沒有和我聯(lián)系過。
原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交證據(jù)如下:
證據(jù)1、《擔保借款合同》三份,簽訂時間分別是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1日及2014年7月18日,證明崔某某向原告借款時為原告簽署了憑證。
證據(jù)2、轉賬憑條3張,證明款項已經實際交付。
證據(jù)3、杜某某簽署5月30日和6月1日簽署的擔保書。
證據(jù)4、許某在9月1日向崔某某支付10萬元的匯款憑證,許某是應杜某的要求向崔某某支付該款項。
證據(jù)5、9月8日給杜某某轉賬21800元的憑條。
證據(jù)6、戶口本一份,證明高璇是原告的母親。
被告崔某某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質證如下:
對證據(jù)2015年5月30日借款合同上面的簽名和手印及金額均為崔某某所簽所寫,合同上借款期限15個月和借款的日期是崔某某不知道的情況下,杜某所添加偽造的,該份合同時間的書寫均在崔某某所按手印的上面,杜某本人的簽名和身份證的號碼也覆蓋了崔某某當時的手印,不具有真實性;第二筆是6月1日擔保借貸合同,杜某本人的簽名及身份證號碼均是后來添加,但不是我們寫的,均在崔某某所按手印的上面,他借款的期間和起止日期均為后來添加,不具有真實性;第三筆借款合同質證意見同上,不具有真實性,系原告?zhèn)卧?;對證據(jù)2的轉賬憑證無異議。7月18日的第三筆的質證意見和答辯狀一致,杜某的名字和身份證號均為后來添加。對證據(jù)3擔保書因為是杜某寫的,我們也沒有異議。對證據(jù)4的真實性無異議。對十萬元借款無異議,對十萬元是9月1日杜某借給崔某某的無異議,但是對原告的觀點我們是有異議的,該筆借款就是償還當時的55000元及38500元,崔某某本身也沒有還過杜某11萬元的現(xiàn)金,而是轉賬之后取出10萬的現(xiàn)金全部給付了杜某本人,為了償還55000元和38500元。對證據(jù)5無異議,對證據(jù)6戶口本無異議。
被告杜某某、第三人崔印剛與被告崔某某的質證意見一致。
被告崔某某提交證據(jù)如下:
證據(jù)1、崔某某與杜某之間的借貸合同,證實合同是2014年9月1日簽署的,被告崔某某借款10萬元用于償還本案訴稱的三筆合計5.5萬元及償還崔某某本人另欠別人賭債3.85萬元,借款當天原告跟崔某某轉賬,崔某某當時取出10萬現(xiàn)金直接給付了杜某本人;
證據(jù)2、杜某某擔保書,2014年9月1日簽訂,用于擔保崔某某和杜某之間10萬元借貸合同,以上兩份證據(jù)均未簽署日期,都是原告事后自己添加的日期,證據(jù)一就借款時間及期間,當天是空白的,事后原告本人添加上的。
證據(jù)3、杜某某和杜某之間的借貸合同,實際是2014年9月1日雙方簽訂的,是在證據(jù)一簽訂時間的同一天,當天簽訂日期上空白,事后原告添加上2014年9月8日的日期,改天是中秋節(jié),9月1日簽訂該合同后,原告并未給杜某某轉賬,直到9月8日才給杜某某轉賬2.18萬元。證據(jù)三上借款時間及期間都是原告后來添加上的,添加的到期日期是2015年7月8日。
證據(jù)4、崔某某與杜某之間的房屋交易合同,2014年9月1日雙方簽訂,簽訂合同日期是原告本人后添加上的,簽訂該合同目的是崔某某為學生,沒有收入來源,原告用于對其出借款進行的擔保行為
證據(jù)5、崔某某父親崔印剛給原告出具的借條,書寫時間為2014月12月31日,借條金額是122700元整,該借條是在2014年10月下旬到2014年底,原告本人和崔印剛多次對賬最后雙方確定的總欠款金額。借條上明確崔印剛給原告打完借條后,杜某和崔某某之間的所有借貸關系與杜某某所有擔保關系全部解除。2014年12月31日崔某某本人共欠原告杜某122700元整。
證據(jù)6、四張銀行取款憑證,時間分別為2015年4月30日、2015年6月5日、2015年7月27日、2015年8月6日,分四次償還原告本人122700元。這四次取款包括崔印剛和其妻子手中的現(xiàn)金,第一次償還原告2萬元,第二次償還原告3萬元,第三次償還原告4萬元,第四次償還原告32700元。四次還款均在崔印剛2014年12月31日給原告出具的收條上進行了標注,原告本人2014年12月31日收到的借條到2015年8月6日一直在原告手中保存,8月6日最后一筆欠款償還完畢,原告才將借條交還給崔印剛本人,到8月6日,原告本人與崔某某,崔印剛,杜某某所有的借貸和擔保關系已經徹底解除。
證據(jù)7、杜某打的收條,日期為2015年8月6日,地點在崔印剛公司辦公室,杜某本人親自打的。內容是今收到崔某某還款122700元,上述欠款由其父親崔印剛償還。該收條杜某本人沒有簽名和書寫當天還款日期。
證據(jù)8、崔某某出具的22萬元的借款合同(信息不全),這是在原告找不到崔某某后,原告找第三人拿的第一份合同,該合同不具有真實性,原告與崔某某之間不存在22萬元的借貸關系。
證據(jù)9、崔某某22萬擔保借貸合同復印件,是原告本人在2014月10月下旬交給崔印剛的,是一份復印件,該合同只有崔某某信息,沒有原告本人任何信息,沒有借款起止時間及原告簽訂過,22萬元借貸合同,崔某某本人從來沒有簽署過。原告本人在2014年10月下旬要求崔印剛按照該數(shù)額代替崔某某進行償還,崔印剛對該合同及數(shù)額不予認可,所以說出現(xiàn)了后來多次對賬算賬,打總欠條的過程。
證據(jù)10、第三人崔印剛與杜某的對賬往來信息,證明雙方就崔某某借款進行溝通,對借款金額及次數(shù)進行總計,雙方一致認可到2014年12月31日,被告崔某某欠原告122700元。
證據(jù)11、崔某某父親崔印剛與杜某通話、說話錄音,光盤兩張,錄音六段,證明當時崔某某已經消失,作為債權人,債務人失蹤消失在對賬過程中不可能對部分債務進行對賬,一定會將所有雙方債務債權進行總體清理對賬,崔某某從來沒有向杜某本人借款22萬或者20萬,從來沒有欠過杜某本人20萬或者22萬元數(shù)額,原告本人說的借款數(shù)額不真實。到2014年12月31日,雙方確定為122700元,該份錄音原告本人也從來沒有說過是對部分債務的統(tǒng)計;第二份錄音2014年10月31日原告與崔印剛本人的錄音,證明雙方是對崔某某本人所有的債務進行清理和對賬;第三、四份錄音,證明雙方對賬是對崔某某所有債務進行的對賬,原告本人沒有否認是對總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原告說的5.5萬元現(xiàn)金,是本案訴爭的三筆數(shù)。錄音中,原告想否認打到杜某某21800元的數(shù)額,想將該21800元數(shù)額說為兩個21800元,一個是打到杜某某,一個是打給杜某的另一筆,崔印剛沒有承認,原告承認是共21800元,崔印剛本人未向原告借款21800元,也沒有要求原告向崔某某轉賬。第五份錄音,2014年11月24日原告與崔印剛錄音,到2014年12月31日雙方對所有債務進行確認,金額總數(shù)為122700元,崔印剛給原告本人出具了新的借條。該借條到2015年8月6日前一直由原告保存。第六份錄音,2015年8月6日原告與崔印剛及其妻子錄音,崔印剛將最后一筆給付原告后,讓原告打收條,原告打到一半,原告本人以其手里還有5.5萬崔某某的收條,以該三筆賬目未償還,堅決不將收條打完畢。這三筆債務實際上在2014年9月1日就已經償還完畢,后來統(tǒng)計122700元。六份錄音,前五份中原告沒有否認是對總體債務的統(tǒng)計,雙方均認為是對總體債務的統(tǒng)計及償還。被告認為自8月6日后不再欠原告錢款。
原告對被告崔某某提交的證據(jù)質證如下:
對證據(jù)一、證據(jù)二,無異議,原告已經陳述過雙方有過109900元零散借款,倒成一次借款合同借款為10萬,當時擔保合同和借款合同都是填寫完畢,沒有被告所述的留白情況。這筆債務是由崔印剛償還的,這10萬元、杜某某21800元、900元煙錢,三筆組成崔印剛對原告的全部清償款項;對證據(jù)三,真實性無異議,當時合同填寫完畢,2014年9月8日當天雙方只履行了21800元,后期沒有再履行,這一筆和證據(jù)一、二的10萬元,由崔印剛償還給了原告;對證據(jù)四,真實性無異議,但是證據(jù)來源于被告訴說不一致,是當時簽訂后,當時雙方沒有履行協(xié)議,直接協(xié)議由崔某某拿走了,當時原告確實想買房才簽訂的,但因為不能過戶沒有買房,價格崔某某認為價格低,沒有成交,此份證據(jù)與本案沒有關聯(lián)性;對證據(jù)五,有過類似幾筆錢轉為一個借條情況,經過幾次洽商,本案崔印剛答應部分償還崔某某欠款,雙方對賬后崔印剛出具了一張借條,但是與本案中被告提交的證據(jù)五內容不相符。借條只是寫明欠杜某多少錢,什么時間償還內容,沒有其他超范圍內容。對被告證據(jù)五真實性不予認可。真實的借條中不存在被告提交的借條后半段關于杜某和崔某某全部債務解除的內容。對證據(jù)六,與本案無關,我們認可崔印剛還過122700元,被告陳述的分四次償還,償還時間及每次金額均屬實。我方對還款來源我方不清楚。對證據(jù)七,是原告本人書寫的,但是要求寫上全部償還,原告不能這么打,原告就沒有打完收條。收條沒有打完,直接扔了,被告如何取得我方不清楚,收條打的過程可以在被告舉證的錄音中予以認證。對證據(jù)八,真實性無異議,但是對被告要說明的問題有異議,短信上不能看出如何對賬及結賬的,無法反應被告陳述的證明意義。對證據(jù)九、證據(jù)十,確實簽訂了,但沒有履行,22萬元沒有實際給付崔某某。復印件是當時還沒有簽訂呢,崔某某就復印了一下,沒有履行,我就交還給崔某某了。對證據(jù)十一,音頻內容與被告出示的通話錄音摘要一致。但是錄音不是全部的錄音,只是部分,是被告截取的一部分,對2014年10月28日錄音,20萬來源是10萬一筆,9月1日轉入崔某某賬號一筆,21800元2014年9月8日轉入杜某某賬號一筆,還包括本案訴爭的5.5萬及所有借款利息。利息并沒有精確計算。確實有通話內容。通話中所述20萬與證據(jù)九、證據(jù)十中22萬元沒有關聯(lián)性。22萬元沒有履行。2014年10月31日通話錄音,無異議,確實有過屬實的通話內容,但是我沒有表態(tài)。2014年11月3日通話錄音,數(shù)額由20萬變成148000元,期間我找過被告杜某某,本案訴爭的5.5萬元,其認可償還,本案訴爭的5.5萬元沒有到期,我就減下來了。11月3日通話中與11月4日通話具有關聯(lián)性,2014年78月底被告從我手中拿了現(xiàn)金109900元,沒有憑證,11月3日說的每一筆是109900元的組成,然后在11月4日有一個明細的陳述,崔印剛也想要知道崔某某借款經過及過程,就形成了明細。2014年11月4日錄音,對錄音本身無異議,記載的131700元不包含利息,11月4日錄音提到的現(xiàn)金1萬元,崔某某還了1萬元,我拿了,但我忘了,所以加進去了。因為5.5萬元杜某某認可償還,我就沒有管崔某某和崔印剛要,所有賬款是針對崔某某和杜某某,當時崔某某失蹤后,原告找到崔印剛和杜某某兩個人,杜某某認可償還部分后,122700元由崔某某父親認可償還,總欠款應該是122700和杜某某5.5萬。對2014年11月24日錄音,對內容認可,錢借給他了,他干什么了我不知道;對2015年8月6日錄音無異議。收條打了一半,是因為本案如果按照崔印剛要求打,5.5萬可能就沒有人償還了,原告與崔印剛談話中是把5.5萬元剔除的,打條讓加上這5.5萬,原告不認可,就打條打了一半。與122700元組成有關的擔保合同已經全部還給了第三人,是履行的必要的手續(xù)。當時第三人并沒有要求將5.5借條及擔保合同還給其,只是想打包含5.5萬的收條,原告認識到了,就沒有形成收條。
被告杜某某、第三人崔印剛對原告杜某提交的證據(jù)無異議。
在本案審理過程中,本院依法核實證據(jù)如下:
證人許某到庭陳述:“我不認識本案被告崔某某,我和原告是朋友關系,杜某管我借錢,我手里有錢就借了,我有事,我把銀行存折和密碼告訴了杜某,杜某把這筆錢轉給誰了我具體不太清楚,取錢第二天杜某就將存折和現(xiàn)金還給我了”。
原告、被告崔某某、杜某某對證人許某的證言無異議,第三人崔印剛對證人證言表示不清楚。
經審查,本院認證如下:
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1、2、3、5、6予以認定,證據(jù)4許某轉賬憑證不具有關聯(lián)性,不予認定;對被告崔某某提交的證據(jù)5、6、7、11予以認定,其他證據(jù)與本案不具有關聯(lián)性,不予認定。
根據(jù)上述證據(jù),本院查明事實如下:
被告崔某某曾多次向原告杜某借款,原告杜某分別于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8日分三次通過銀行轉賬借給被告崔某某15000元、20000元、20000元,共計55000元。2014年9月1日案外人許某通過銀行轉賬轉到被告崔某某賬戶100000元,被告崔某某收款后將錢取出交給原告杜某,2014年9月8日向被告崔某某銀行賬戶轉賬借款21800元,被告崔某某分別于2014年5月30日為原告杜某出具了欠款15000元的欠條、2014年6月1日出具了借款20000元的欠條、2014年7月8日出具了借款20000元的欠條、2014年9月8日出具了借款10萬元的欠條。后被告崔某某離開居住地,原告與崔某某失去聯(lián)系,遂找到被告崔某某父親第三人崔印剛,經原告與崔印剛核對原告杜某與被告崔某某的債權、債務,2015年4月30日、2015年6月5日、2015年7月27日、2015年8月6日,第三人崔印剛分四次代被告崔某某償還原告杜某借款共計122700元。
經本院詢問,原告自述2014年9月1日許某向被告崔某某賬戶轉賬10萬元是應原告要求倒賬,由許某將10萬元轉賬給被告崔某某,被告崔某某將錢取出后轉給原告杜某,倒賬的原因是2014年7月初至8月底崔某某另累計欠原告杜某109900元,均以現(xiàn)金方式交付,沒有借款憑據(jù)和轉賬記錄,所以倒賬留下支付證據(jù)。
本院認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出借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原告杜某提供的證據(jù)能夠證實2014年5月30日向被告崔某某銀行賬戶轉賬借款15000元、2014年6月1日向被告崔某某銀行賬戶轉賬借款20000元、2014年7月18日向被告崔某某銀行賬戶轉賬借款20000元、2014年9月8日向被告崔某某銀行賬戶轉賬借款21800元,而原告杜某在被告杜某某失去聯(lián)系后與第三人崔印剛對賬后,崔印剛代替被告崔某某償還原告借款122700元,已超過原告證據(jù)證實的借款數(shù)額。原告雖提供2014年9月1日許某向被告崔某某賬戶轉賬10萬元的銀行轉賬記錄和2014年9月8日,原告杜某與被告杜某某簽訂的借款10萬元的借款合同,但通過庭審能夠查明許某向被告崔某某的銀行轉賬只是應原告杜某要求的倒賬行為,在形成了10萬元的銀行轉賬憑證后,被告崔某某將錢交給了原告杜某,原告未實際向被告崔某某支付借款。原告自述2014年7月底至8月底分五次借給被告崔某某109900元,均為現(xiàn)金支付,雙方沒有簽訂借款協(xié)議,被告崔某某也未出具收條,不符合雙方前幾次的交易習慣,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不能證明借款真實存在,且在原告與被告杜某某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找到第三人崔印剛要求其代替還款,因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8日欠款未到履行期限而原告杜某未主張該三筆借款的權利,亦不符合常理,故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不能證明被告杜某某尚欠原告借款55000元的事實,對原告杜某要求被告崔某某、杜某某償還欠款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六條、第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杜某要求被告崔某某償還借款55000元,被告杜某某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1620元,由原告杜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張一
審判員 孟慶華
人民陪審員 張連科
書記員: 劉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