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秀芝,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秀春,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秀麗,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委托代理人梁俊,河北德圣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吳應茹,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回族,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盧麗敏,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原審被告李雙,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上訴人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因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不服秦皇島市海港區(qū)人民法院(2013)海民重初字第1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查明,王文香與李寶金系夫妻關系,婚生長子李某、次子李雙、長女李某某、次女李秀芝、三女李秀春、四女李秀麗。王文香夫妻有老宅一套位于海港區(qū)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宅院內前后共有正房六間,是1963年經政府批準建設了三間正房,在八十年代末期因李雙結婚需要用房,將原建房屋進行翻建,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編號為冀撫集建(農宅)字第053號土地使用權登記在李寶金名下。李寶金于1999年去世,上述房屋中屬于李寶金的遺產沒有分割。在2003年,李雙在老房屋后邊新建房屋三間,在2004年7月補辦了院內建房的審批手續(xù)。2004年6月,王文香、李某、李雙經北港鎮(zhèn)法律服務所代書,簽訂了《宅基地使用證更名協(xié)議》,內容為:“原戶主李寶金,已故,原戶主妻王文香,現(xiàn)住北港鎮(zhèn)莊橋莊,更名戶李雙,男,38歲,住址,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原戶主生前批建房,東西各長35.80米,南北各寬11.4米,總面積408.12平方米,該院四至東鄰牛國發(fā)墻,西自有墻鄰王忠歧,南北鄰道。更名戶已出資翻建,其產權歸更名戶所有,為明確所有權,原戶主妻王文香經家庭內部協(xié)商,老院由次子李雙翻建的,產權為李雙所有,在清宅換證時,申請土管部門辦宅基地使用證更名手續(xù)”,協(xié)議簽訂后,該宅院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未變更到李雙名下。2006年8月1日,李雙與吳應茹簽訂了《買賣房契》,約定:李雙現(xiàn)將前后六間正房賣給吳應茹,房價款為107500元,當面一次付清。此合同雙方協(xié)定、各無反悔,立據(jù)為證。買賣房契上除李雙、吳應茹簽字外,還有中證人王某1、王某2,代筆人王景山簽字,并加蓋了海港區(qū)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村民委員會印章。8月3日李雙收取了吳應茹的房款,交付了房屋和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給吳應茹。2009年12月2日經吳全民、王少清以13萬元的價格將該房屋出售給了盧麗敏。現(xiàn)該房屋由盧麗敏使用并持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吳應茹稱該房是他們姐妹幾個湊的錢給弟弟吳全民和母親購買的房子,后來弟弟將錢還給了姐妹,房子歸弟弟所有。是弟弟吳全民和弟媳王少清將房屋出賣的,吳應茹對買賣房屋的事實認可。另吳應茹稱,其是在看到訴爭房屋的墻上寫出售,經他人告知后才與李雙聯(lián)系的;在庭審中,吳應茹稱,訴爭房屋的集體土地使用證是李某的妻子交給吳應茹的,李雙、王文香及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對此予以認可。在重審訴訟中,盧麗敏提交了一份2009年12月2日與被告李雙簽訂的《買賣房契》,約定“今有李雙現(xiàn)將前后正六間正房賣給本村盧麗敏,價款共計五萬五千元,…房款當面一次付清。此合同雙方協(xié)定,立據(jù)為證,各無反悔”。買賣房契上除李雙、盧麗敏簽字外,還有中人證人王某3、王某2,代筆人王景山簽字,并加蓋了海港區(qū)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村民委員會印章。盧麗敏稱,我認為那房子是李雙的,所以我認為應該有李雙的簽字,所以就跟李雙簽了一份協(xié)議,但是我把購房款交給了吳應茹。李雙認可該協(xié)議是其所簽,但認為是因涉及到過戶及上稅,所以又簽了這份協(xié)議。另查,吳應茹不是海港區(qū)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民,盧麗敏是海港區(qū)北港鎮(zhèn)張橋莊村村民。
原審法院認為,農村土地歸村集體所有,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的權利,與享有者特定的身份相聯(lián)系,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權取得或變相取得。訴爭的六間房屋有三間系王文香與李寶金為被告李雙結婚所建,另三間為被告李雙所建。李寶金去世后,因沒有進行遺產分割,該房產應由其繼承人共有。李雙在2006年8月1日與吳應茹簽訂的《買賣房契》,將房屋出售給吳應茹,該契約經當時張橋莊村干部作為中人,并加蓋了該村公章,結合房屋出售的情況,及土地使用證交付情況,原審法院對王文香及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稱對此不知情的理由不予采信。在吳應茹使用該房屋后,于2009年12月將房屋出售給盧麗敏,在吳應茹將房屋出售給盧麗敏時,李雙經村干部作為中人又與盧麗敏簽訂了《買賣房契》,該協(xié)議的簽訂表明李雙對吳應茹將房屋出售給盧麗敏的行為是明知的,該協(xié)議只是為了辦理過戶手續(xù)而簽訂,并非反映雙方真實交易意思,因吳應茹不是張橋莊村村民,其無權取得該村的宅基地使用權,因此,李雙與吳應茹簽訂的《買賣房契》應為無效協(xié)議,但該房屋現(xiàn)已流轉給本村村民盧麗敏,盧麗敏有權取得該宅基地使用權,故對原告要求盧麗敏返還房屋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可與李雙另行解決。遂判決:一、被告李雙與被告吳應茹于2006年8月1日簽訂的《買賣房契》無效;二、對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件受理費2450元,由被告李雙負擔2000元,被告吳應茹負擔450元。
本院經審理查明的事實與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一致,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訴爭的六間房屋,其中三間房屋系經李雙申請,兩級政府批準,由李雙在老宅院內新建,故新建的三間房屋,李雙有處分權,另外三間系李雙的父母為李雙結婚而翻建,翻建房屋時,李寶金夫婦均與李雙生活在一起,三間翻建的房屋是李寶金夫婦的共同財產,因李寶金去世后未留遺囑,應由其繼承人繼承。吳應茹稱其是在訴爭房屋的外墻上看到訴爭房屋出售信息的,王文香生前、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亦均認可訴爭房屋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系李某妻子交付給吳應茹,李某在該村居住,王文香生前與李雙生活在一起,且出售訴爭房屋時,均經訴爭房屋所在村村委會見證,上訴人均未提異議,結合李雙與李某分家居住情況及訴爭房屋出售情況,以及被上訴人盧麗敏系訴爭房屋所在村村民,其有權取得訴爭宅院的宅基地使用權的情況,應認定李雙處分訴爭的宅院最終給盧麗敏的行為有效。故原審判決并無不當,上訴人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要求盧麗敏返還房屋,于法無據(jù),本院不予支持。關于部分上訴人因李雙處分訴爭房屋造成損失的問題,可向李雙另案主張。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七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2450元,由上訴人李某、李某某、李秀芝、李秀春、李秀麗各負擔490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劉子明 審 判 員 李德權 代審判員 鄒德林
書 記 員 孫秀麗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