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李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李淑華,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
被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劉麗英,黑龍江啟明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原告李某某與被告張某某農(nóng)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3月2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王玉權(quán)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原告李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李淑華、被告張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劉麗英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完畢。
經(jīng)審理查明,2015年3月8日,被告張某某將其兒子李金庫名下土地轉(zhuǎn)包給原告李某某耕種。因當時還是冬季,地里有雪,就沒有丈量土地面積,按張某某陳述,西山為3坰地,承包費為1萬元(每坰地承包費為3333.33元);河套2.5坰地,承包費為3750.00元(每坰地承包費為1500.00元),總共5.5坰地,承包費為13750.00元,地數(shù)多補少退。原被告雙方于當日簽訂了書面合同,合同上除上述約定外,還載有土地直補歸李金庫所有、種大豆補歸李某某所有的字樣。陰差陽錯,雙方?jīng)]有在耕地前后進行土地實際丈量。秋季收割時,原告李某某因給付收割費才發(fā)現(xiàn)耕地面積不夠。雙方協(xié)商無果,原告李某某于2016年3月28日訴至本院。本院于2016年4月28日第一次開庭進行審理。原告訴訟代理人李淑華提舉了3份證據(jù)。1、曙光村村委會土地臺賬有關(guān)李金庫部分的復(fù)印件一份,證明被告在西山的耕地一共是4快,其面積總共為3坰地;而被告卻把其中的一塊位于村西道北頭的地塊包給他人耕種,實際承包給我的3塊地,面積已不夠3坰地。被告對此有異議,稱應(yīng)當以實際的土地面積來認定。2、陳立軍證明一份,證明收割時陳立軍實際測量的面積為33.7畝(15畝為1坰)。被告稱地頭部分沒有耕種,這是原告自身原因造成的,不能因此要求按照實際耕種的面積計算承包面積。3、承包合同一份,證明承包被告的土地面積為5.5坰及承包費數(shù)額。被告對此有異議,稱該合同不是被告本人簽字捺印,不是真實的合同;庭審后期,被告又稱這個合同的內(nèi)容基本都對,也予以認可,只是對合同中的地補和大豆補貼這句話有異議。庭審結(jié)束前,經(jīng)詢問,當事人雙方,都同意于5月3日到現(xiàn)場進行土地丈量。本院于5月3日如期組織當事人雙方到場進行了實地丈量,本院參加人員有庭長李林、主審人王玉權(quán),并邀請辰清鎮(zhèn)司法所工作人員德少光及曙光村村民隋樹春全程參加;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為GPS及米尺,丈量人為陳立軍。本院及當事人雙方都做了丈量記錄,丈量結(jié)果都有當事人雙方現(xiàn)場簽名予以確認。2016年5月12日本院再一次對本案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庭審中,原告再次提交土地流轉(zhuǎn)合同3份,證明有水的土地不計算耕種面積,及大豆補貼歸承包人所有;被告對此有異議,稱提交的合同是復(fù)印件,無法確定其真實性,也無法證實本案沒有耕種的土地是原告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原告舉證后,被告方提舉一記載其今年對外承包時丈量土地面積地塊明細一份,沒有書寫人簽名,稱為承包人寧世海書寫,欲證明訴爭土地面積為5.675坰;原告對此有異議,稱與法院組織丈量的面積不符。其后被告又申請寧世海出庭作證,其證言與被告陳述有不符之處,其中證人寧世海陳述其承包被告西山土地是在被告把地頭旋完后,進行的丈量,其承包被告在河套的土地只有1坰地,是相鄰的兩塊地,其沒有承包的被告剩余河套土地,是被告自己拿著GPS丈量的,不是證人寧世海丈量的,被告對證人證言沒有異議。本院在后續(xù)庭審中將2016年5月3日丈量結(jié)果在雙方舉證后,向雙方當事人宣讀,進行認證,對數(shù)據(jù)進行核對。當事人雙方對丈量的數(shù)據(jù)沒有異議,確認西山耕地三塊,面積為25370.13㎡,其中已耕種面積為25122.13㎡,未耕種地頭面積為248㎡;河套草原地(東山地)6塊,面積為24431.5㎡,其中已耕種面積為20244.3㎡,未耕種面積為4187.2㎡。經(jīng)本院主持調(diào)解,雙方未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
本院認為,之所以導致當事人雙方產(chǎn)生本案的訴訟糾紛的過錯,主要在于被告方張某某,直到耕種前,也沒有進行實地丈量土地面積、指認地邊地塊,特別是在被告地塊比較多、地塊較為零散的狀況下,不僅導致原告在西山少耕種了3條壟,甚至還導致原告在河套(東山)少耕種兩塊地,最后在原告找到被告后,原告才得以將位于河套(東山)的兩塊地耕種上。為了獲得收益,本案原告作為實際耕種人,凡能耕種土地,不可能棄耕;客觀上,被告在東山的土地是河套地、草原地,顧名思義,能否全部得以耕種,受自然天氣的影響很大,如果種地時雨水大,就有很大面積不可耕種。正如被告自己提供的證人寧世海當庭證實的,被告轉(zhuǎn)包給寧世海的是可耕種狀態(tài)的土地,而且是在被告張某某旋完地、丈量后承包給寧世海的。這一點,與原告當庭主張是一致的,即承包的應(yīng)該是被告的熟地?;诒桓鎻埬衬硾]有做到上述指認地邊、地塊,及在種地前進行土地丈量的過錯行為,本院認定原告李某某承包被告張某某的耕地面積,以本院于2016年5月3日組織當事人雙方進行的實地丈量的原告實際耕種面積為準,即西山面積為25122.13㎡、河套地(東山地)面積為20244.3㎡。對于未耕種土地,原告的事后處理存在過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yīng)當分別承擔各自應(yīng)付的民事責任”,原告在不能耕種被告部分土地后,應(yīng)及時將這一情況告知被告,原告沒有及時告知被告,而是在秋后認為土地少了主張權(quán)利時,被告才知道這一情況,這一做法導致被告已經(jīng)沒有時間對未能耕種的土地及時進行處理。對土地未耕種部分的損失,原告應(yīng)承擔承當40%責任,被告承擔60%責任。西山地3坰即30000㎡,每坰3333.33元,實際耕種25122.13㎡,差為4877.87㎡,原告多交承包費1609.70元;河套地(東山地)2.5坰,每坰1500.00元,實際耕種20244.3㎡,差為4755.7㎡,原告多交承包費713.40元。被告應(yīng)退還原告承包費2323.10元。未耕種土地面積西山為248㎡,核承包費81.84元;河套(東山)為4187.2㎡,核承包費628.08元。對此原告應(yīng)負擔40%,即283.70元。折抵后被告應(yīng)給付原告多付承包費人民幣2039.40元。原告主張利息的請求,不符合法定也不符合約定條件,其主張于法無據(jù),本院不予支持;原告在庭審中關(guān)于索要大豆補貼的主張,因沒有實際發(fā)生,且國家政策有明確規(guī)定,應(yīng)在補貼發(fā)放之日,按照規(guī)定領(lǐng)取。綜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五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張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給付原告李某某多付承包費人民幣2039.40元(已扣除李某某應(yīng)負擔損失283.70元);
駁回原告李某某其它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0.00元,減半收取25.00元,由被告張某某負擔。
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wù),應(yīng)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wù)利息。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及副本,上訴于黑河市中級人民法院。
申請執(zhí)行的期間為二年。即權(quán)利人應(yīng)在本案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二年內(nèi)向法院書面申請。
審判員 王玉權(quán)
書記員:張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