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朱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浙江省溫州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慶,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佳穎,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余異,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浙江省溫州市。
原告朱某與被告余異公司盈余分配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劉佳穎到庭參加訴訟。被告經(jīng)本院公告送達開庭傳票,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朱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利潤分配款25.5萬元;2.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逾期利息(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自2017年6月1日起計算至判決生效之日止)。事實和理由:2008年12月4日,原告與被告、案外人孫某共同設立上海頤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姬雅公司”),其中原告持股40%,被告持股50%,孫某持股10%,由被告擔任姬雅公司的執(zhí)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全面負責姬雅公司的日常運營。2015年5月8日,原、被告及孫某簽署了一份股東會決議,其中第六條約定:姬雅公司自2008年起累計利潤213萬元,被告賬面已經(jīng)提取149.4萬元、原告賬面提取59.6萬元、孫某賬面提取4萬元。按股東出資比例分配,原告應當分配85.2萬元,被告應當分配106.5萬元,孫某應當分配21.3萬元。因此,被告應向原告支付25.5萬元。2017年5月8日,原告委托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向被告寄送律師函,要求被告在2017年5月31日前支付利潤分配款。但至今被告仍拒不履行付款義務。原告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如所請。
余異未作答辯。
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2008年7月,原、被告及案外人孫某向工商局申請設立姬雅公司。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0萬元,其中被告25萬元(50%)、原告20萬元(40%)、孫某5萬元(10%)。2008年10月8日股東會決議,“余異為公司執(zhí)行董事、執(zhí)行董事為本公司法定代表人、聘任朱某為公司總經(jīng)理”。公司章程第二十六條中規(guī)定:公司設股東會;股東會由公司全體股東組成,股東會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公司章程第二十七條中規(guī)定: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五、審議批準公司年度財務預、決算方案以及利潤分配、彌補虧損方案……。公司章程第三十七條中規(guī)定: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后所余稅后利潤,按照股東出資比例進行分配。
2008年12月4日,姬雅公司被批準設立。
2015年5月8日,姬雅公司召開股東會,原、被告及案外人孫某參加,并形成《股東大會決議(內部)》,內容為:“一、余異先生持有姬雅公司50%的股份做價50萬由孫某先生購買,朱某先生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二、余異先生同意在2015年5月底前向姬雅公司支付25萬元彌補虧損。三、孫某先生在協(xié)議簽署后3日內預支30萬過橋資金給餐館用于補充姬雅公司流動資金。四、余異先生確認出讓上述50萬元的股價款用于彌補公司虧損,并承擔三方簽字確認的《財務債務清單》約150萬以外的債權債務,2015年5月8日之后的所有債權債務均與余異先生無關。五、該決議簽署之日起,該公司經(jīng)營權歸朱某管理。六、姬雅公司自2008年累計利潤213萬元,余異賬面已經(jīng)提取149.4萬元、朱某賬面提取59.6萬元、孫某賬面提取4萬元,按照投資比例,余異應向朱某支付25.5萬元,同時余異應向孫某支付17.3萬元。七、截止2015年5月8日賬面?zhèn)鶆占s150萬元,各股東按比例承擔,余異承擔75萬元(2015年5月底前支付25萬元及50萬元股價款),剩余75萬元債務均有朱某與孫某按比例承擔,與余異無涉”。
2015年7月14日,姬雅公司的股東工商登記變更為原告、孫某。原告擔任姬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2016年8月31日,姬雅公司的股東變更為原告(5萬元、10%)、孫某(5萬元、10%)、陳莉(40萬元、80%)。
2017年6月19日,姬雅公司的股東變更為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40萬元、80%)、原告(5萬元、10%)、孫某(5萬元、10%)。陳莉為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2017年底,孫某收到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通知,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認為,2015年5月8日,原、被告及孫某簽署的股東會決議中,被告擅自提取公司營業(yè)款149.4萬元至今未歸還,嚴重損害公司利益,要求監(jiān)事孫某代表公司向被告提起訴訟。2018年1月30日,姬雅公司向被告發(fā)送律師函,要求被告歸還營業(yè)款149.4萬元及利息。
2018年3月28日,本院受理姬雅公司訴被告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一案。被告在該案中陳述:149.4萬元是被告作為姬雅公司股東自2008年至2015年累計取得的利潤分紅款,非被告在2015年5月8日從公司賬面上提取的營業(yè)款;姬雅公司自2008年累計利潤213萬元,按股東出資比例分配,被告應當分配106.5萬元、原告85.2萬元、孫某21.3萬元;被告拿到了149.4萬元,被告應向原告支付25.5萬元,應向孫某支付17.3萬元,被告還未將上述款項支付給原告、孫某。
2018年7月23日,本院作出(2018)滬0104民初6334號民事判決:駁回姬雅公司的訴訟請求。本院在該案中認為,股東會決議第六條是股東會對原、被告及孫某三位股東自2008年以來累計提取的公司利潤予以的書面追認,故被告提取的并非公司營業(yè)款,而是獲得的利潤分配。2015年5月8日股東會決議的程序和內容符合規(guī)定,應屬合法、有效。系爭的149.4萬元系累計利潤分配,經(jīng)股東會決議追認,故被告不存在擅自提取公司營業(yè)款、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2017年4月,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從陳莉處取得姬雅公司的股權,且陳莉是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故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必然對姬雅公司現(xiàn)存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資產(chǎn)負債等是知曉并接受的,其支付的股權轉讓對價也應當與姬雅公司現(xiàn)存價值相匹配。上海勢必贏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無權對姬雅公司原股東利潤分配提出異議,亦無權要求原股東返還收益。后姬雅公司不服該一審判決,提起上訴。2018年11月2日,姬雅公司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回上訴。同月7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8)滬01民終11422號民事裁定:準予姬雅公司撤回上訴,一審判決自裁定書送達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
又查明,2017年5月8日,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接受原告及案外人孫某的委托,致被告《律師函》,表示:“……2015年5月8日,兩位委托人與你就頤雅公司經(jīng)營一事,達成股東會決議,決議中明確約定你將原持有頤雅公司名下50%的股權……并約定你應從多提取的公司利潤分配款中分別返還25.5萬元給股東朱某先生、返還17.3萬元給股東孫某先生,同時約定你對截至2015年5月8日姬雅公司對外約150萬元的債務承擔其中75萬元,該75萬元應于2015年5月底前付清?,F(xiàn),根據(jù)該股東會決議,股東孫某先生已經(jīng)支付了股權受讓款,頤雅公司亦已完成了工商部門的股東變更登記,然,至今你仍未向兩位委托人支付分文利潤分配款,你應付公司債務承擔款項亦尚欠182,000元未付。為此,兩位委托人特委托本律師致函予你,要求你履行股東會決議內容,請于2017年5月31日前向兩位委托人付清上文所指的所有應付款項,望你遵函妥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糾紛……”該《律師函》于次日被簽收。
本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根據(jù)生效判決書的認定,原、被告及案外人孫某的2015年5月8日《股東大會決議(內部)》合法、有效,故對原、被告及案外人孫某均具有法律約束力。根據(jù)該《股東大會決議(內部)》第六條的規(guī)定,被告應向原告支付25.5萬元,向孫某支付17.3萬元。且被告在(2018)滬0104民初6334號案件的審理中,自認其應向原告支付25.5萬元,應向孫某支付17.3萬元,被告還未將上述款項支付給原告、孫某。因此,原告的訴請于法有據(jù),本院應予支持。被告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未到庭,視為其放棄自己的訴訟權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余異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朱某25.5萬元;
二、余異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朱某利息(以25.5萬元為本金,自2017年6月1日起計算至2019年8月19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自2019年8月20日起計算至判決生效之日止,按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公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標準)。
案件受理費5,124元,由余異負擔。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延期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楊??坤
書記員:王兆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