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裸体无遮挡免费永久观看|精品女同av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婬片A片人缓交|给合五月激情二区视频|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歡迎訪問中國律師網!

咨詢熱線 023-8825-6629

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盧某某、楊建平、蔡某某、潘某某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2021-06-09 塵埃 評論0

  上訴人(一審被告):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劉建,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保生,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媛媛,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盧某某,男。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楊建平,男。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蔡某某,男。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潘某某,女。
  以上四被上訴人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立駿,上海市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科技公司”)因與被上訴人盧某某、楊建平、蔡某某、潘某某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一案,不服上海金融法院(2018)滬74民初33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于2019年5月24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方正科技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媛媛、四被上訴人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立駿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方正科技公司上訴請求:撤銷上海金融法院(2018)滬74民初330號民事判決,改判駁回四被上訴人的全部訴訟請求。本案一審、二審的全部訴訟費用應由四被上訴人承擔。事實和理由:1.四被上訴人買入方正科技股票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不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本案的虛假陳某行為是未披露關聯(lián)交易,實施日早在2005年3月19日,此后持續(xù)了長達十年,關聯(lián)交易的金額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在這十年的時間里,四被上訴人從未買入過方正科技股票,直至2015年4月到7月才開始買入。方正科技公司在一審中已經提交了大量、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因此,四被上訴人的投資決策已經“有高度可能性”是受2015年上半年A股“大牛市”和方正科技公司發(fā)布的利好公告的影響,而與案涉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沒有交易因果關系。2.一審判決采用“第一筆有效買入后的移動加權平均法”(以投資者在揭露日前最后一次證券余額為零后的第一筆買入作為第一筆有效買入)作為買入均價的計算方法,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某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投資者在虛假陳某揭露日前已經賣出的證券,并未受到虛假陳某被揭露的影響,由此造成的投資損失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不具有損失因果關系。因此,在揭露日前已經賣出的證券,不僅其賣出的損失或盈利不應計入買入均價,其實際買入成本也不應計入買入均價。本案買入均價的計算方法應采用“先進先出加權平均法”,即將投資者在實施日至揭露日期間依先后順序賣出的股票抵消了投資者在該期間依先后順序買入的股票,確定了可索賠股數的范圍后,再以可索賠股數的實際買入價加權平均計算買入均價。3.一審判決已經明確認定本案確實存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這一客觀事實。在這一前提下,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必然會對個股產生影響。如果一概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計算系統(tǒng)風險對投資者損失的影響比例,將導致有些案件出現(xiàn)投資者損失“未受系統(tǒng)風險影響”的情形(例如本案投資者潘某某)。因此,即使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也應合理確定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最低扣除比例,具體可根據揭露日與基準日之間上證指數、申萬一級行業(yè)指數、申萬三級行業(yè)指數的平均跌幅與方正科技股價平均跌幅的比例,確定最低扣除比例為41.87%。4.一審判決關于影響股價的非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其他因素(以下簡稱“非系統(tǒng)風險”)認定不當。上訴人已經舉證證明揭露日到基準日期間方正科技公司存在業(yè)績下滑、銷售狀況不利、庫存大量增加、債務壓頂、發(fā)債受挫等非系統(tǒng)風險。一審庭審中,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的損失核定人并未否定本案存在非系統(tǒng)風險,只是表示由于相關期間股市存在異常波動,故無法進行計算。一審法院以無法定量計算為由直接認定本案不存在非系統(tǒng)風險,存在明顯錯誤。
  被上訴人盧某某、楊建平、蔡某某、潘某某辯稱,一審判決結果有效維護了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1.關于交易因果關系的問題,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只要投資者在實施日到揭露日期間買入方正科技股票,并持有至揭露日,都推定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存在交易因果關系。本案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均符合司法解釋的上述規(guī)定。2.關于投資者的投資差額損失計算,目前各種損失計算方法各有優(yōu)劣,且對投資者維權的影響巨大。被上訴人主張采用的“實際成本法”反映了投資者的實際損失且簡便易行,而一審法院采用的“移動加權平均法”也有其合理性,但法院對各種計算方法應予以統(tǒng)一。3.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問題,我國目前沒有一個機構可以鑒定系統(tǒng)風險是否存在及其影響比例是多少。被上訴人認為本案中不存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但同時也認可一審法院采用的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方法還是相對公允的。4.關于非系統(tǒng)風險因素的問題,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尚未界定明確的情況下,非系統(tǒng)風險更難以確定。上訴人也未說明非系統(tǒng)風險是什么,更沒有相關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本案中對非系統(tǒng)風險不應予以考慮。
  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雙方對一審認定的事實沒有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被上訴人盧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方正科技公司向其賠償人民幣12,986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其中包含印花稅、傭金和利息損失。2.請求判令訴訟費用由方正科技公司承擔。
  被上訴人楊建平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方正科技公司向其賠償23,990元,其中包含印花稅、傭金和利息損失。2.請求判令訴訟費用由方正科技公司承擔。
  被上訴人蔡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方正科技公司向其賠償83,667元,其中包含印花稅、傭金和利息損失。2.請求判令訴訟費用由方正科技公司承擔。
  被上訴人潘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方正科技公司向其賠償297,072元,其中包含印花稅、傭金和利息損失。2.請求判令訴訟費用由方正科技公司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以下事實:
  1.方正科技公司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公開發(fā)行的股票代碼為600601。
  2.2017年5月5日,中國證監(jiān)會[2017]43號《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方正科技公司、方正集團、武漢國興及其他相關責任人作出行政處罰,認為方正科技公司等具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缎姓幜P決定書》認定的違法事實有:(1)方正科技公司未按照規(guī)定披露關聯(lián)交易。方正科技公司共有28家經銷商。方正科技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方正信息系統(tǒng)有限公司、上海新延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持有其中23家方正科技公司經銷商股權。方正科技公司于2003年將前述股權全部轉讓。1998年5月,方正集團為方正科技公司股東。2012年7月經變更,方正集團為方正科技公司實際控制人。2003年起,方正集團在人事任免、員工薪酬、資金審批、日常經營管理方面實際控制方正科技公司的經銷商。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方正科技公司與上述經銷商因受方正集團控制而存在關聯(lián)關系。2004年至2015年6月30日,方正科技公司及并表子公司同各經銷商之間發(fā)生關聯(lián)交易金額分別為43億余元、53億余元、51億余元、53億余元、40億余元、43億余元、43億余元、31億余元、24億余元、22億余元、17億余元、6億余元,占上一年度經審計凈資產比例分別為295%、325%、288%、294%、150%、153%、150%、76%、58%、51%、41%、17%。方正科技公司在各期年報及2015年半年報中未依法披露與經銷商的重大關聯(lián)交易事項。(2)方正集團、武漢國興未披露持有方正科技股票事項。武漢國興受方正集團控制并于2010年5月4日至2014年10月21日購入方正科技股票,成為方正科技公司股東,與方正集團互為一致行動人。方正集團未將其與武漢國興的一致行動人關系告知方正科技公司,導致方正科技公司2010年至2013年年報披露存在重大遺漏。
  3.2005年3月19日,方正科技公司發(fā)布《2004年年度報告》。2015年11月20日,方正科技公司發(fā)布《關于收到中國證監(jiān)會立案調查通知書的公告》,公告稱:“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19日收到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guī)定,中國證監(jiān)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睋耍p方當事人確認,如果認定方正科技公司構成證券侵權、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本案虛假陳某實施日為2005年3月19日,揭露日為2015年11月20日,進一步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計算出的基準日為2016年1月5日,基準價格為6.42元。
  4.四被上訴人均在2005年3月19日至2015年11月20日期間買入方正科技股票,部分持有至2016年1月5日以后。相關交易記錄以一審法院向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調取的為準。
  本案系一審法院在投資者訴方正科技公司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系列案件中選定的示范案件。一審期間,經雙方當事人共同申請,法院委托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對本案投資者的投資差額損失、是否存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及相應的扣除比例進行核定。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于2019年2月14日出具《損失核定意見書》[20190001號]、于2019年4月19日出具《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就上述問題出具了專業(yè)意見。
  在投資差額損失核定中,《損失核定意見書》以兩種方法計算投資者買入均價:一是實際成本法,自“第一筆有效買入”開始,買入股票的總成本減去其在此期間賣出該股票收回的資金,除以買入股數與賣出股數之差,計算股票買入均價。實際成本法的具體公式為:買入均價=(買入股票總成本-賣出股票總金額)÷(買入股數-賣出股數)。以實際成本法計算的損失結果是:1.潘某某買入均價為8.53元,投資差額損失為312,364元。2.楊建平買入均價為12.71元,投資差額損失23,902元。3.盧某某買入均價為12.58元,投資差額損失12,936元。4.蔡某某買入均價為8.08元,投資差額損失83,000元。二是“移動加權平均法”,自“第一筆有效買入”開始,每次買入股票后,以新買入的股票成本加上前次的持倉成本,除以本次買入的股票數量加上前次的持倉數,以該方法,每次新買入股票的交易影響并形成新的買入成本,每次賣出股票的交易只影響并減少持股數量,對持股的成本單價不產生影響,揭露日的持股成本客觀上不受揭露日前賣出股票的影響。具體計算公式為:本次買入平均價=(原有庫存證券成本+本次購進價格×本次購進數量)÷(原有庫存證券數量+本次購進數量)。以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損失結果是:1.潘某某買入均價為7.69元,投資差額損失184,348元。2.楊建平買入均價為12.71元,投資差額損失23,902元。3.盧某某買入均價為12.58元,投資差額損失12,936元。4.蔡某某買入均價為8.08元,投資差額損失83,000元。《損失核定意見書》推薦在計算投資差額損失時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買入均價。
  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比例核定中,《補充損失核定意見書》中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即從投資者第一筆有效買入日起,假設投資者買賣方正科技股票時,同時買入賣出相同數量的指數,每一筆交易都同步對應指數的買入賣出,指數的價格取交易當日的收盤指數。揭露日后賣出或持有股票的,假設也同步賣出或持有相應的指數。將每個投資者持股期間的個股跌幅與參考指數(上證綜合指數、申萬一級行業(yè)指數和申萬三級行業(yè)指數)的平均跌幅進行對比,用相對比例法扣除系統(tǒng)風險的影響。具體計算方法為,個股跌幅=(個股買入均價-個股賣出均價或個股基準價)÷個股買入均價;指數跌幅=(買入期間的指數均值-賣出期間的指數均值或揭露日到基準日期間的指數均值)÷買入期間的指數均值;指數平均跌幅=(上證綜合指數跌幅+申萬一級指數跌幅+申萬三級指數跌幅)÷3;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指數平均跌幅÷個股跌幅。據此,《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認定:1.潘某某的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應為零。2.盧某某的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應為53.58%。3.楊建平的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應為48.35%。4.蔡某某的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應為22.93%。
  《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最終核定的投資者賠償金額為:1.潘某某投資差額損失184,348元,投資差額損失與印花稅、傭金、利息損失合計應獲賠償金額184,968.2元。2.盧某某投資差額損失6,004.89元,投資差額損失與印花稅、傭金、利息損失合計應獲賠償金額6,024.45元。3.楊建平投資差額損失12,345.38元,投資差額損失與印花稅、傭金、利息損失合計應獲賠償金額12,389.41元。4.蔡某某投資差額損失63,968.1元,投資差額損失與印花稅、傭金、利息損失合計應獲賠償金額64,154.44元。
  一審法院認為,《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認定的信息披露違規(guī)行為有兩項,但本案投資者明確僅針對其中方正科技公司未披露關聯(lián)交易的行為提起民事賠償。一審中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為:1.方正科技公司信息披露違規(guī)行為是否構成證券虛假陳某侵權行為,是否足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或市場交易價格。2.若認定方正科技公司構成證券侵權行為,該虛假陳某行為與本案投資者買入方正科技股票是否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3.若認定方正科技公司構成證券侵權行為,投資者的損失是否系由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造成,損失或部分損失是否系由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4.若方正科技公司應對證券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應當如何確定投資者損失的賠償金額。
  關于上述第一個爭議焦點,一審法院認為,案涉《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方正科技公司存在各期年報未披露關聯(lián)交易的行為,符合《虛假陳某司法解釋》對證券虛假陳某行為的界定。從未披露的關聯(lián)交易的規(guī)模上看,方正科技公司與其經銷商之間長期存在關聯(lián)交易,交易金額總額高達四百多億元。從未披露的內容上看,方正科技公司未依法披露的是與經銷商之間購銷商品的交易,該類交易是方正科技公司的主營業(yè)務。從會計程序上看,上市公司與關聯(lián)方之間的交易,如果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交易價格是公允的,對于顯失公允的交易價格部分,一律不得確認為當期利潤,應當作為資本公積處理。另外,方正科技公司亦無證據證明其主觀上不知曉控股股東與經銷商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據此,一審法院認定方正科技公司的信息披露違規(guī)行為具有“重大性”,構成證券虛假陳某侵權行為。
  關于上述第二個爭議焦點,一審法院認為,由于方正科技公司未披露關聯(lián)交易的行為從2004年到2015年一直持續(xù),可以推定在此期間本案投資者基于對方正科技公司各期年度報告的信賴,而買入方正科技股票。投資者買入系爭股票可能出于多種原因,客觀上無法區(qū)分本案投資者買入股票的具體動機是基于對虛假陳某的信賴,還是基于對市場行情或公司其他經營情況的綜合考量。但無論如何,在此期間方正科技公司年度報告對其經營業(yè)績的披露始終是影響投資者決策的重大因素。因此,本案中仍應適用《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確立的推定因果關系,認定在實施日到揭露日期間買入并一直持有方正科技股票的投資行為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存在交易因果關系。
  關于上述第三個爭議焦點,一審法院認為,本案中方正科技公司舉證證明本案實施日到基準日期間A股市場出現(xiàn)整體的劇烈波動的情況,方正科技個股和大盤指數、行業(yè)指數、板塊指數呈現(xiàn)同步下跌的走勢。因此,投資者因受此影響所造成的損失部分,應認定與虛假陳某行為沒有因果關系,具體的影響比例應根據專業(yè)分析核定扣除。至于方正科技公司所稱投資者部分損失系因方正科技公司經營業(yè)績下滑造成股價下跌所致,屬于《虛假陳某司法解釋》規(guī)定應予扣除的“其他因素”所致?lián)p失的情形。對此,一審法院認為,方正科技公司經營業(yè)績的下滑對股價是否產生影響、影響程度如何,方正科技公司均未提出合理理由和相關證據予以證明,因此難以將方正科技公司業(yè)績下滑的情況認定為造成投資者損失的“其他因素”。
  關于上述第四個爭議焦點,一審法院認為,本案投資者主張的“實際成本法”將投資者在實施日到基準日之間買進賣出個股的整體盈虧進行核算,其中扣除或疊加了投資者在揭露日前賣出股票的盈利或虧損,其計算結果與投資者操作水平密切相關,也容易受到股價走勢的影響,難以客觀反映投資者的實際持股成本,故不予采納。方正科技公司主張的“先進先出法+普通加權平均法”以先進先出的方法將買進賣出股票做一一對應的假設,而先進先出法是會計上的一種假設,實踐中還存在后進先出法等其他不同的假設方法,且該計算方法往往導致持股成本的計算更接近揭露日前的股價,無法客觀反映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出具的《損失核定意見書》中推薦的“第一筆有效買入后的移動加權平均法”,符合《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第十九條的立法原意,對持股單價的計算更全面、客觀,更能反映投資者真實的投資成本。據此,一審法院采用《損失核定意見書》中“第一筆有效買入后的移動加權平均法”作為投資者投資差額損失計算中買入均價的計算方法。
  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因素的扣除比例,一審法院認為,本案投資者主張的酌情統(tǒng)一扣除一定比例的方法,未考慮不同投資者實際交易時段的市場波動的具體情況,缺乏合理性,故不予采納。方正科技公司提出分段扣除法,主張揭露日前投資者的損失均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無關,人為地將投資者損失的形成進行分段考察,與《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不符,亦不予采納。《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采用個股均價與同期指數均值進行同步對比的方法,針對每一個投資者的不同交易記錄分別判斷證券市場風險的影響,體現(xiàn)差異性,涵蓋了投資者的整個持股區(qū)間,并將不同交易時點的股票交易數量納入考量因素,從而更加客觀、精準地反映出每個投資者在不同持股期間的市場風險因素影響程度。經過反復驗證,“同步指數對比法”確定的市場風險比例的結果與投資者的真實損失情況更為接近。據此,一審法院采納《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中的“同步指數對比法”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比例。
  綜上,一審法院判決:1.方正科技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盧某某支付賠償款6,024.45元;2.方正科技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楊建平支付賠償款12,389.41元;3.方正科技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蔡某某支付賠償款64,154.44元;4.方正科技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潘某某支付賠償款184,968.2元。一審法院按每位投資者對案件受理費承擔數額單獨計算如下:盧某某涉及受理費124.65元,由盧某某負擔66.82元,由方正科技公司負擔57.83元;楊建平涉及受理費399.75元,由楊建平負擔193.3元,由方正科技公司負擔206.45元;蔡某某涉及受理費1,891.68元,由蔡某某負擔441.18元,由方正科技公司負擔1,450.50元;潘某某涉及受理費5,756.08元,由潘某某負擔2,172.13元,由方正科技公司負擔3,583.95元。
  二審庭審中,本院通知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指派損失核定人員唐茂軍、傅祥民出庭。損失核定人員就《損失核定意見書》及《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的計算方法、原理和邏輯進行詳細說明,并接受上訴人、被上訴人及法庭的詢問。
  本院認為,本案在二審階段存在四個爭議焦點:1.四被上訴人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行為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是否具有交易上的因果關系。2.四被上訴人的投資差額損失計算中,應以何種方法確定系爭股票的買入均價。3.本案中,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因素應如何計算。4.本案損失計算中,是否需要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以外的其他因素。
  一、關于本案投資者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行為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是否具有交易上的因果關系
  本案投資者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行為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是否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即投資者是否系受到虛假陳某的影響而買入方正科技股票。對此,方正科技公司認為,被上訴人是在實施日十年后的2015年4月到7月才開始買入股票的,有“高度可能性”是受到2015年年中“大牛市”及方正科技公司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影響,而非受到十年前虛假陳某行為的影響。一審判決以“客觀上無法區(qū)分本案投資者買入股票的具體動機”為由未采納方正科技公司的抗辯理由,超出了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被上訴人認為,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只要投資者在實施日到揭露日期間買入方正科技股票,并持有至揭露日,都推定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
  本院認為,1.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第十八條規(guī)定,應推定投資人在虛假陳某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與虛假陳某直接關聯(lián)的證券的行為均受到了虛假陳某的誘導。本案四被上訴人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時間均在《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確定的范圍之內,應推定買入行為與虛假陳某之間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2.就上訴人所稱本案虛假陳某實施日與證券買入時間相隔甚遠的問題,本院注意到,本案虛假陳某行為是方正科技公司在每年的年報中未披露關聯(lián)交易,該虛假陳某行為從2004年一直持續(xù)到2015年,本案投資者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時間多在2015年期間,此時虛假陳某行為仍對方正科技股票交易價格發(fā)生影響。3.上訴人稱四被上訴人買入系爭證券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對此本院認為,證券市場中影響股票價格和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因素眾多,但只要投資者證券買入時間符合《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法定要求,即可推定交易因果關系的成立,無需證實虛假陳某是投資者買入證券的唯一原因。
  綜上,本案投資者買入方正科技股票的行為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具有交易上的因果關系,上訴人的此項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二、投資者的投資差額損失計算中,應以何種方法確定系爭股票的買入均價
  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投資人在基準日及以前賣出證券的,其投資差額損失,以買入證券平均價格與實際賣出證券平均價格之差,乘以投資人所持證券數量計算得出。投資人在基準日之后賣出或者仍持有證券的,其投資差額損失,以買入證券平均價格與虛假陳某揭露日或者更正日起至基準日期間,每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價格之差,乘以投資人所持證券數量計算得出。本案中,上訴人與被上訴人關于投資差額損失計算的爭議主要在于如何確定證券買入均價。
  上訴人認為,一審判決采用“第一筆有效買入后的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買入均價,會將揭露日前一部分已經賣出、只是當時并沒有清倉的證券的實際交易價格計入買入成本,有違《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上訴人主張本案應采用“先進先出法+普通加權平均法”作為買入均價的計算方法,即將投資者在實施日至揭露日期間依先后順序賣出的股票抵消投資者在該期間依先后順序買入的股票,確定可索賠股數的范圍后,再以可索賠股數的實際買入價加權計算買入均價。
  四被上訴人認為,本案應采用實際成本法計算差額損失,具體方法是:投資差額損失=實施日到揭露日之間的買入總成本(每一筆實際買入金額之和)-實施日到基準日期間對應的賣出總金額(每一筆賣出金額之和),持有至基準日的股票,以基準價格賣出。四被上訴人認為該計算方法反映了投資者的實際損失,且計算方式簡便易行。
  關于證券買入均價的計算方法,本院作如下分析:1.以本案投資者主張的“實際成本法”計算證券買入均價,計算過程不僅受到證券買入價格的影響,也受到證券賣出價格的影響,事實上將投資者從實施日到揭露日的投資收益或虧損情況納入考慮范圍。從計算結果看,應用“實際成本法”可能導致畸高或畸低的買入均價,即買入均價可能遠高于該期間證券的最高價或低于該期間證券的最低價,對于投資者或上市公司而言均有失公平合理。2.關于方正科技公司主張的“先進先出法+普通加權平均法”,由于證券系種類物,無法將買入或賣出的證券進行特定化,故“先進先出”僅是一種會計上的假設。同時,從《虛假陳某司法解釋》關于證券買入均價的規(guī)定來看,其考慮的應是從實施日到揭露日整個期間投資者的買入成本,而根據上訴人主張的計算方法,當投資者在此期間多次買賣該證券的情形下,將導致買入均價僅由接近揭露日的證券買入價格所決定,并不符合立法本意。特別是在該期間內股價出現(xiàn)大幅下降的情況時,此種計算方法往往導致投資者的投資差額損失很小,無法獲得有效救濟。3.相對而言,“移動加權平均法”考慮了從實施日至揭露日整個期間內投資者每次買入證券的價格和數量,同時剔除了因賣出證券導致的盈虧問題,符合《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精神,能夠較為客觀、公允地反映投資者持股成本,避免畸高畸低的計算結果,易于為市場各方接受。就計算便利性而言,“移動加權平均法”的計算方式相對復雜,但隨著技術進步,通過第三方專業(yè)機構運用計算機軟件分析交易數據并計算結果,已經能夠解決“移動加權平均法”帶來的計算量問題,并不會給投資者救濟增加困難。
  綜上,本院認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證券買入均價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計算邏輯和計算結果均具有合理性,本院予以認可。就一審法院運用該方法計算所得投資差額損失的具體數額,各方均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三、本案中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應如何計算
  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根據《虛假陳某司法解釋》規(guī)定,虛假陳某行為人舉證證明投資者的損失或者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的,應當認定虛假陳某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關于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計算方法,四被上訴人認為,本案中不存在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如果必須要扣除,也應在10%的范圍內統(tǒng)一酌情扣除。上訴人認為,本案《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的計算方法導致部分案件出現(xiàn)投資者損失“未受系統(tǒng)風險影響”的不合理情況。例如,被上訴人潘某某持有部分方正科技股票至基準日,而基準日當天A股市場遭遇熔斷,明確存在系統(tǒng)風險,但計算結果卻顯示其投資損失未受系統(tǒng)風險影響。同時,即使采用《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的計算方法,也應當合理確定系統(tǒng)風險的最低比例。在本案揭露日至基準日期間,上證指數下跌9.11%,申萬一級行業(yè)指數計算機下跌10.89%,申萬三級行業(yè)指數計算機設備下跌11.65%,方正科技股價下跌25.20%,因此本案揭露日至基準日期間系統(tǒng)風險對投資者投資損失的影響比例應為(9.11%+10.89%+11.65%)÷3÷25.20%=41.87%。據此,上訴人主張應以揭露日至基準日期間的系統(tǒng)風險影響比例41.87%作為本案系統(tǒng)風險的最低比例。
  本院認為,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是合理確定虛假陳某民事賠償責任范圍的重要因素,而鑒于系統(tǒng)風險因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難以絕對精確地予以測算,但可以通過比較各種計算方法的優(yōu)劣,進而作出相對公平合理的選擇。對此,本院作如下分析:1.計算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其目的在于將系統(tǒng)風險從股價變化的影響因素中加以剔除,而統(tǒng)一扣除比例的方法無法反映整體市場風險與單一股價變化的相對關系,故同時考察指數變化與股價變化的“同步指數對比法”更具合理性。2.考慮到在同一證券虛假陳某行為引發(fā)的案件中,每個投資者的交易時間、交易量等均不相同,股價變動中包含的市場系統(tǒng)風險也不盡相同。如果采用統(tǒng)一的扣除比例,將無法真實反映不同投資者經歷的市場系統(tǒng)風險,導致形式公平而實質不公平的結果?!稉p失核定補充意見書》采用的計算方法考察了從實施日到基準日的整個區(qū)間,客觀反映了投資者經歷的所有市場系統(tǒng)風險,且根據每一個投資者的交易記錄進行具體測算,反映了不同投資者在交易時間和交易量上的差異,計算結果更符合公平原則。3.關于參考指數的選擇,《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采用上證綜指、申萬一級行業(yè)指數和申萬三級行業(yè)指數作為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參考指數,從不同維度反映了整體市場與個股價格變化的相對關系,在市場風險影響程度的判定上更為嚴謹。該指數選擇也獲得雙方當事人的一致認同,本院予以認可。
  對于上訴人主張的“同步指數對比法”導致部分投資者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為零,故應設置最低風險比例的觀點,本院認為,1.確定本案投資者應獲賠償的損失數額,包括投資差額損失核定與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比例兩個階段。在核定投資差額損失時,一審判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投資者的證券買入均價,已經將投資者在實施日和揭露日之間因股價漲跌產生的投資虧損剔除在差額損失之外。例如,就投資者潘某某而言,盡管其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為零,但其按照“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所得的股票買入均價相對于其他投資者明顯偏低,導致每股的投資損失差額也相對較低。與投資者依據“實際成本法”提出的訴訟請求金額相比,一審判決對各投資者可獲賠償的損失數額均作了一定程度的扣除,其中盧某某扣除53.61%、楊建平扣除48.36%、蔡某某扣除23.32%、潘某某扣除37.74%,計算結果相對公平。2.本案在計算投資差額損失與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時,均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測算股價變化及指數變化,其計算方法前后一致,具有邏輯上的統(tǒng)一性。上訴人提出的在“同步指數對比法”與“統(tǒng)一比例法”兩者之間“就高扣除”的觀點,欠缺邏輯上的一致性,并無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采納。3.關于投資者潘某某的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為零的具體原因,從該投資者的交易過程來看,其持有的方正科技股票多數系在市場有關指數位于相對低點時買入。在買入證券后指數整體平穩(wěn)或上揚的情形下,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為零系該計算方法所得出的自然結果。
  綜上,本院認為,《損失核定補充意見書》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計算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相對公平合理、客觀準確,方正科技公司針對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四、本案中是否需要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以外的其他因素
  關于本案中是否需要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問題,上訴人稱,投資者部分損失系因方正科技公司經營業(yè)績下滑及債務問題造成股價下跌所致,屬于《虛假陳某司法解釋》規(guī)定應予扣除的“其他因素”所致?lián)p失的情形,不應以無法準確計算而不予扣除,應酌情認定本案非系統(tǒng)風險因素對投資者損失的影響比例,并予以剔除。被上訴人認為,目前有關法律對于非系統(tǒng)風險并無明確界定,上訴人所稱的非系統(tǒng)風險因素亦缺乏事實依據,本案中不應予以考慮。
  對此,本院認為,為因證券市場虛假陳某受到損失的投資者提供民事賠償救濟,其目的在于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規(guī)范證券市場行為,維護資本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因此,對于《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第十九條規(guī)定的“其他因素”的適用,應嚴格把握。此種處理原則亦符合我國長期以來的司法實踐。同時,市場中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眾多,既包括利空因素也包括利多因素,如果僅考慮利空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而扣減投資者獲賠比例,對于投資者而言亦不公平。本案中,上訴人所稱方正科技公司經營業(yè)績下滑及債務等問題,對方正科技公司股票價格產生何種影響并不明確,故一審法院未將其作為扣除賠償比例的因素,并無不當,本院予以認可。
  綜上所述,方正科技公司因重大關聯(lián)交易未披露的行為,構成證券虛假陳某侵權,應對受侵權的投資者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本案投資者在實施日到揭露日期間買入股票并持有至揭露日,存在投資差額損失,與方正科技公司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具有交易上和損失上的因果關系,有權要求虛假陳某行為人方正科技公司予以賠償。本案一審法院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投資者的證券買入均價并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計算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均符合《虛假陳某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相對公平合理,并無不當。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均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8,172.16元,由上訴人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員:許曉驍

書記員:茆榮華

Related posts

評論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