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某
武漢綠環(huán)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岡武民
劉力臣(湖北熠耀律師事務所)
孝感市南某飼料藥物有限責任公司
鮑志江(湖北山川律師事務所)
明波(湖北山川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被告)徐某某,男,1967年12月出生,漢族,河南省西華縣人,住河南省西華縣城關鎮(zhèn)東華路北段。
上訴人(原審被告)武漢綠環(huán)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住所地武漢市洪山區(qū)珞獅南路292號。
法定代表人劉平,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岡武民,該公司職員。
委托代理人劉力臣,湖北熠耀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孝感市南某飼料藥物有限責任公司,住所地孝感市北京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申元政,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鮑志江,湖北山川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明波,湖北山川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徐某某、武漢綠環(huán)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環(huán)公司)與被上訴人孝感市南某飼料藥物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某公司)因侵犯商業(yè)秘密糾紛一案,前由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4年9月6日作出(2003)孝民三初字第55號民事判決。宣判后,徐某某、綠環(huán)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徐某某,上訴人綠環(huán)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劉平、及其委托代理人劉力臣、岡武民,被上訴人南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申元政及其委托代理人鮑志江、明波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認定:南某公司于2001年3月23日成立后,開始生產銷售添加劑預混合飼料。徐某某自南某公司成立后便在該公司從事銷售科長工作,開辟了四個省的市場,其中有河南市場。2002年2月1日,南某公司與徐某某簽訂一份勞動合同,其中約定:合同有效期為3年;徐某某負責—個辦事處(咸陽)的全面工作及其他市場開發(fā)等項工作;自1999年元月1日起計算工齡;徐某某在職期間及解除合同后,不得對外泄露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徐某某在職期間銷售其他廠家同類產品,給南某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賠償;徐某某對外泄露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及技術秘密,由徐某某賠償南某公司1萬元至5萬元的經濟損失。綠環(huán)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曾與南某公司有供應部分原料等業(yè)務關系。2003年7月,原在南某公司任技術經理,后到綠環(huán)公司任預混合料銷售部負責人的吳言術找徐某某試銷該公司生產的預混料,每噸比南某公司的同類產品便宜200至300元,另2噸不收錢,不久,該公司聘徐某某負責河南銷售,分配其一輛汽車,讓其領取九,十、十一月份工資,每月2千元,還有若干利潤分成獎勵,并報銷電話費5千多元。在此期間.徐某某共銷售綠環(huán)公司預混合料87噸(其中2噸沒收錢),南某公司2003年度預混飼料平均噸銷售利潤為1150元,因調查其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為4579元。
原審認為,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企業(yè)的商業(yè)秘密不容侵犯。徐某某系南某公司銷售人員,雙方所簽勞動合同屬有效合同,其中有保守經營信息秘密的約定,其在職期間,按約不得銷售其他公司的同類產品,但徐某某不講誠信,不履行勞動合同約定,不抵制高薪誘惑,為了個人利益,仍幫助綠環(huán)公司銷售產品,是形成本案糾紛的主要原因。綠環(huán)公司曾與南某公司有原材料供應等業(yè)務關系,在明知徐某某為南某公司銷售人員的情況下,采取高薪及高利潤回報等不正當手段,利誘其在南某公司已開辟的河南市場銷售該公司同類產品,使南某公司在河南市場的銷售受到—定影響,造成一定經濟損失。上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徐某某、綠環(huán)公司的行為,侵犯了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依法應根據各自所應負責任承擔南某公司因其侵犯商業(yè)秘密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并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其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徐某某還應根據給南某公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酌情承擔違約金3萬元。南某公司訴訟請求中合理合法部分,應予以支持。判決:一、徐某某立即停止銷售綠環(huán)公司生產的預混飼料;二、徐某某于本判決生效后三日內—次性向南某公司支付違約金30000元,賠償經濟損失100050元(87噸×1150元),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4579元,合計為134629元,綠環(huán)公司在102429元(減去不收款2噸)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案件受理費5602元由徐某某、綠環(huán)公司共同負擔。
本院認為:南某公司在原審的起訴狀中所稱的起訴理由是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侵犯了其商業(yè)秘密,請求判令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承擔賠償違約金和經濟損失,故本案系一個勞動合同的違約之訴和不正當競爭的侵權之訴相互競合的案件。依據徐某某與南某公司于2002年2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的約定及履行情況,應認定徐某某系南某公司的工作人員,故徐某某與綠環(huán)公司上訴稱徐某某與南某公司之間系購銷關系的主張,與本案查明的事實不符,本院不予支持。參照《勞動部關于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賠償辦法》第五條“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guī)定支付用人單位賠償費用?!敝?guī)定,南某公司在本案中關于勞動違約賠償和不正當競爭侵權賠償的二個已產生競合的訴訟請求中,只能根據本案實質來主張其中的一項權利。從本案在原審中的整個審理過程和所查明的事實來看,特別是在2003年南某公司向原審法院提交的《訴訟費緩、減、免交申請書》中,南某公司就本案的案由已明確為不正當競爭案,故原審以不正當競爭為案由是正確的。
南某公司主張的銷售客戶資源信息是否構成商業(yè)秘密的問題,應看其是否符合商業(yè)秘密的構成要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 ?第三款 ?的規(guī)定,構成商業(yè)秘密的信息應不為公眾所知悉,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且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權利人對該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其中不為公眾所知悉,是指該客戶為商業(yè)秘密權利人自己所發(fā)現的、并進行了大量的人、財、物或精力、情感的投資而開發(fā)、建立、收集、整理的經營信息,且在以前不被其他具有同業(yè)競爭關系的對象所擁有,或者不能簡單地從其他公開渠道取得。本案中,南某公司為開辟和維護支持其銷售市場,每年由南某公司給徐某某派出約20名工作人員,由徐某某再將這些人安排在每一個銷售點上,每個銷售點所在地的市場開發(fā)和前期的資金投入都是由南某公司負擔的。由此可見,這些銷售點事實上已成為徐某某所掌握管理的,屬下一層次的南某公司分布在河南等地的眾多銷售點。所有的銷售點連在一起,與徐某某一起共同組成了南某公司銷售網絡和客戶資源,成為南某公司和徐某某共同掌握的經營信息。該信息并不為公眾所知悉,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南某公司在該銷售網絡所在地的市場上每年從徐某某那里分銷了其產品,為權利人南某公司帶來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在南某公司與徐某某于2002年2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雙方對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的內容進行了約定,約定南某公司的所有銷售客戶資源信息均為商業(yè)秘密,徐某某不得對外泄露該商業(yè)秘密。就此項措施而言,應認定南某公司已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綜上,本案中南某公司的上述經營信息已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規(guī)定商業(yè)秘密。徐某某在擔任南某公司的銷售科長期間,為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利用其掌握的南某公司的銷售客戶資源,在未征得南某公司同意的前提下,非法使用了南某公司的銷售客戶資源,銷售了綠環(huán)公司的產品。而綠環(huán)公司在明知徐某某為南某公司銷售人員的情況下,采取高薪及高利潤回報等不正當手段,通過徐某某利用南某公司已開辟的有關市場和銷售網絡銷售該公司的產品。則徐某某的行為已構成披露、使用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而綠環(huán)公司的行為構成了擅自使用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的行為均已構成對南某公司商業(yè)秘密的侵犯。故徐某某上訴稱其未泄露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綠環(huán)公司上訴稱南某公司沒有商業(yè)秘密的理由均不能成立,其理應依法承擔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關于本案的損失額確定問題,原審判決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賠償南某公司的經濟損失100050元(87噸×1150元),并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4579元。該項判決內容所依據的是南某公司提交的一份證明,內容是證明南某公司每噸產品的利潤有1150元。本院認為,該證明在形式上并不屬于法律上的證據,只能是一份情況說明,又沒有其他證據加以佐證,不能單獨作為計算南某公司損失額的依據。同理,在二審中綠環(huán)公司向本院提交了南某公司2001年和2002年的財務損益報表,以此來證明南某公司產品2001年和2002年的利潤率分別只有1.6%和1%。綠環(huán)公司稱該證據系從工商局中調取的原件,但未見工商部門的檔案調取的專用章,且南某公司亦以該證據非原件為由不承認其真實性。因此,該證據亦不能作為計算南某公司損失數額的依據。在本案中,徐某某在原審法院調查筆錄中確認,其為綠環(huán)公司每銷一噸產品就有近2000元的價差,即徐某某銷售了87噸綠環(huán)公司的產品獲得的毛利潤有174000元,但該部分利潤中有多少是通過使用南某公司商業(yè)秘密獲得的,以及綠環(huán)公司從銷售上述產品中獲得多少利潤,各方均無證據可以證明。南某公司亦無足夠證據證明其主張的、其為制止侵權已支付了合理費用4579元。因此,本院只能根據徐某某及綠環(huán)公司侵權性質和持續(xù)時間、侵權主觀惡意和造成的后果,以及南某公司確已為制止侵權支付了一些合理費用等情況綜合考慮,酌定賠償數額。綜上,原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清楚,程序公正合法,但在實體處理上欠妥,應依法予以糾正。經合議庭評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一款 ?第(二)項 ?的規(guī)定,判決:
一、維持原審判決第(一)項及案件受理費部分;
二、變更原審判決第(二)項為:“徐某某賠償南某公司經濟損失80000元,并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2000元;上述款項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一次性支付完畢,綠環(huán)公司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二審案件受理費5602元由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各承擔2801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南某公司在原審的起訴狀中所稱的起訴理由是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侵犯了其商業(yè)秘密,請求判令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承擔賠償違約金和經濟損失,故本案系一個勞動合同的違約之訴和不正當競爭的侵權之訴相互競合的案件。依據徐某某與南某公司于2002年2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的約定及履行情況,應認定徐某某系南某公司的工作人員,故徐某某與綠環(huán)公司上訴稱徐某某與南某公司之間系購銷關系的主張,與本案查明的事實不符,本院不予支持。參照《勞動部關于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賠償辦法》第五條“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guī)定支付用人單位賠償費用?!敝?guī)定,南某公司在本案中關于勞動違約賠償和不正當競爭侵權賠償的二個已產生競合的訴訟請求中,只能根據本案實質來主張其中的一項權利。從本案在原審中的整個審理過程和所查明的事實來看,特別是在2003年南某公司向原審法院提交的《訴訟費緩、減、免交申請書》中,南某公司就本案的案由已明確為不正當競爭案,故原審以不正當競爭為案由是正確的。
南某公司主張的銷售客戶資源信息是否構成商業(yè)秘密的問題,應看其是否符合商業(yè)秘密的構成要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 ?第三款 ?的規(guī)定,構成商業(yè)秘密的信息應不為公眾所知悉,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且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權利人對該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其中不為公眾所知悉,是指該客戶為商業(yè)秘密權利人自己所發(fā)現的、并進行了大量的人、財、物或精力、情感的投資而開發(fā)、建立、收集、整理的經營信息,且在以前不被其他具有同業(yè)競爭關系的對象所擁有,或者不能簡單地從其他公開渠道取得。本案中,南某公司為開辟和維護支持其銷售市場,每年由南某公司給徐某某派出約20名工作人員,由徐某某再將這些人安排在每一個銷售點上,每個銷售點所在地的市場開發(fā)和前期的資金投入都是由南某公司負擔的。由此可見,這些銷售點事實上已成為徐某某所掌握管理的,屬下一層次的南某公司分布在河南等地的眾多銷售點。所有的銷售點連在一起,與徐某某一起共同組成了南某公司銷售網絡和客戶資源,成為南某公司和徐某某共同掌握的經營信息。該信息并不為公眾所知悉,是不能從公開渠道直接獲取的;南某公司在該銷售網絡所在地的市場上每年從徐某某那里分銷了其產品,為權利人南某公司帶來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在南某公司與徐某某于2002年2月1日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雙方對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的內容進行了約定,約定南某公司的所有銷售客戶資源信息均為商業(yè)秘密,徐某某不得對外泄露該商業(yè)秘密。就此項措施而言,應認定南某公司已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綜上,本案中南某公司的上述經營信息已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規(guī)定商業(yè)秘密。徐某某在擔任南某公司的銷售科長期間,為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利用其掌握的南某公司的銷售客戶資源,在未征得南某公司同意的前提下,非法使用了南某公司的銷售客戶資源,銷售了綠環(huán)公司的產品。而綠環(huán)公司在明知徐某某為南某公司銷售人員的情況下,采取高薪及高利潤回報等不正當手段,通過徐某某利用南某公司已開辟的有關市場和銷售網絡銷售該公司的產品。則徐某某的行為已構成披露、使用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而綠環(huán)公司的行為構成了擅自使用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的行為均已構成對南某公司商業(yè)秘密的侵犯。故徐某某上訴稱其未泄露南某公司的商業(yè)秘密,綠環(huán)公司上訴稱南某公司沒有商業(yè)秘密的理由均不能成立,其理應依法承擔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關于本案的損失額確定問題,原審判決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賠償南某公司的經濟損失100050元(87噸×1150元),并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4579元。該項判決內容所依據的是南某公司提交的一份證明,內容是證明南某公司每噸產品的利潤有1150元。本院認為,該證明在形式上并不屬于法律上的證據,只能是一份情況說明,又沒有其他證據加以佐證,不能單獨作為計算南某公司損失額的依據。同理,在二審中綠環(huán)公司向本院提交了南某公司2001年和2002年的財務損益報表,以此來證明南某公司產品2001年和2002年的利潤率分別只有1.6%和1%。綠環(huán)公司稱該證據系從工商局中調取的原件,但未見工商部門的檔案調取的專用章,且南某公司亦以該證據非原件為由不承認其真實性。因此,該證據亦不能作為計算南某公司損失數額的依據。在本案中,徐某某在原審法院調查筆錄中確認,其為綠環(huán)公司每銷一噸產品就有近2000元的價差,即徐某某銷售了87噸綠環(huán)公司的產品獲得的毛利潤有174000元,但該部分利潤中有多少是通過使用南某公司商業(yè)秘密獲得的,以及綠環(huán)公司從銷售上述產品中獲得多少利潤,各方均無證據可以證明。南某公司亦無足夠證據證明其主張的、其為制止侵權已支付了合理費用4579元。因此,本院只能根據徐某某及綠環(huán)公司侵權性質和持續(xù)時間、侵權主觀惡意和造成的后果,以及南某公司確已為制止侵權支付了一些合理費用等情況綜合考慮,酌定賠償數額。綜上,原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清楚,程序公正合法,但在實體處理上欠妥,應依法予以糾正。經合議庭評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一款 ?第(二)項 ?的規(guī)定,判決:
一、維持原審判決第(一)項及案件受理費部分;
二、變更原審判決第(二)項為:“徐某某賠償南某公司經濟損失80000元,并承擔南某公司因調查商業(yè)秘密被侵犯的事實所支付的合理費用2000元;上述款項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一次性支付完畢,綠環(huán)公司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br/>二審案件受理費5602元由徐某某和綠環(huán)公司各承擔2801元。
審判長:裴縝
審判員:王俊毅
審判員:宋哲
書記員:陳輝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