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女,生于1946年8月17日,漢族,小學文化,四川省梓潼縣人。
委托訴訟代理人:鮮小強,男,生于1964年11月18日,漢族,四川省梓潼縣人。
委托訴訟代理人:趙興甲,四川經(jīng)義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quán)。
被告:何某,男,生于1999年4月15日,漢族,小學文化,四川省梓潼縣人。
被告:何某,男,生于1974年2月21日,漢族,小學文化,四川省梓潼縣人。
二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賈朝富,四川翠云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quán)。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何某、何某侵權(quán)責任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7月25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鮮小強、趙興甲,被告何某、何某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賈朝富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張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責令二被告承擔原告醫(yī)療費35319.23元(報賬除外)、鑒定費800元、護理費4500元、營養(yǎng)費9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480元、交通費500元、殘疾賠償金13526.04元、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共計53025.27(被告支付的6000元除外);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原告提出前述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及理由如下:2016年4月27日下午15時許,被告何某駕駛電動三輪車搭乘原告張某某與何富宗(何某爺爺)途徑慶祝村八社原提灌站地段,因何某操作不當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使張某某受傷,何富宗當天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的嚴重后果。張某某受傷后在梓潼縣人民醫(yī)院搶救醫(yī)療無好轉(zhuǎn),被送到綿陽四○四繼續(xù)住院治療,住院前后共計24天,發(fā)生醫(yī)療費54234.03元??h交警大隊認定何某負全部責任,張某某無責任。原告張某某傷殘程度評定為二處十級,鑒定費800元。被告方已支付張某某一方費用6000元。被告何某系未成年人,何某是何某的法定監(jiān)護人未盡到監(jiān)護職責,應對何某的行為后果承擔法律責任,涉及賠償事宜,雙方一直未達成共識,原告特依法提起訴訟。
二被告共同辯稱:一、被告何某、何某不是本案適格的責任主體。事發(fā)當天被告何某是受原告和其已故的爺爺何富宗共同指使駕駛車輛的,何某是無償提供勞務,作為勞務提供者又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何某來說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被告何某沒有實施任何侵害原告權(quán)益的行為,因此何某也不應該承擔任何責任;二、原告存在重大過錯。原告與被告系同社社員,是親眼看著被告何某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主觀上明知何某系未成年人,缺乏生活經(jīng)驗和駕駛技巧,也應知道電動車不能搭人的規(guī)定,仍與何富宗共同指使何某駕駛車輛并搭乘該車,因此主觀上存在重大過錯,其應與何富宗對此次損害后果承擔連帶責任;三、原告主張的費用過高且不合理。首先醫(yī)療費應在總額中扣除15%自費藥部分,余下的根據(jù)其與何富宗之間的責任比例分攤后再減除被告一方支付的6000元,其費用中存在一些與本次糾紛無關的用藥和治療。其次,護理費100元每天的標準過高,護理時間應僅僅計算住院期間的即24天,營養(yǎng)費也應按24天計算。再次,精神撫慰金不應該主張,因本案原、被告之間系提供勞務的合同關系,并非單純的侵權(quán)案件,因此精神撫慰金主張無法律依據(jù);四、被告已支付的6000元應該扣減。被告之所以支付6000元,是自己對法律責任承擔的誤解,既然已經(jīng)給付,若需要象征性的承擔部分責任,這部分也應該扣除;五、原告對被告何某之父何富宗的死亡應承擔部分賠償責任。因原告和何富宗共同指使未成年人何某駕駛電動車,對電動車不能載人的規(guī)定應該知曉,可二人不顧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依然乘坐該電動車,也增加了駕駛過程中的危險程度,因此,原告要承擔何富宗死亡的賠償責任。綜上,何某沒有事實侵權(quán)行為,何某不是適格的賠償主體,原告的主張無法律依據(jù),請求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quán)責任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限被告何某在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nèi)賠償原告張某某各項損失合計19079.88元;
二、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126元,減半收取563元,由原告張某某負擔337.80元,被告何某負擔225.2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四川省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代理審判員 白楊
書記員:胡斌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