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河北省張北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段曉敏,河北環(huán)北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河北省張北縣。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段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2月20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被告段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張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給付原告借款本金21000元及利息(按月利率2分計算至付清之日止)。事實與理由:我與被告系多年的朋友關系,2016年7月13日上午8時許,被告段某某在我家里向我借款21000元,約定月利率為2.4分,被告給我出具欠條一張。當時給付現金19800元,通過建設銀行手機銀行向被告段某某xxxx7的賬戶轉賬1200元。在場人有我媳婦的朋友魏杰。后我向被告催要,被告拒絕償還。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原、被告之間是否存在借貸關系。首先,原告提供的書證借條與其提供的證人證言相互矛盾,不能證明在其家中向被告支付了借款19800元的現金,其次,被告的證人證言證明被告在借條上簽字,但沒有證明原告向被告提供了借款,上述行為發(fā)生的地點與原告陳述不一致,而原告對上述證據亦沒有提供其他證據予以反駁。另一方面,假如借貸關系成立,被告以租賃方式向公司買車的價款為21000元,而被告在已寫好的借條上以借款人名義簽字借款亦是21000元;2016年7月13日同一天,被告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了10000元車款,又向原告借款21000元,上述交易行為顯然有悖常理。
綜上,被告雖在原告書寫的借條上以借款人名義簽字,但雙方是否發(fā)生真實的借貸關系存疑。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張某某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416元,減半收取208元,由原告張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上訴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如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未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代理審判員 郭建軍
書記員:孫曉晨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