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張金巧,西安市雁塔區(qū)曲江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陜西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趙大春,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劉引榮,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葉竹君,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
第三人:陜西中移通信技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亞寧,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樊曉周,陜西豐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梁遠,陜西豐瑞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
原告張某訴被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陜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移動陜西公司)、第三人陜西中移通信技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中移通信公司)勞動爭議一案,張某向陜西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仲裁,該仲裁委員會作出陜勞仲不字[2015]26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張某對該不予受理通知書不服,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張金巧、被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陜西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劉引榮、葉竹君,第三人陜西中移通信技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樊曉周、梁遠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經(jīng)審理查明,1982年3月,原告調(diào)入陜西省通信設備廠從事照相制版工作。1990年,原告被陜西省通信設備廠安排待崗。待崗期間,陜西省通信設備廠給原告發(fā)放待崗期間工資直至1995年。此后陜西省通信設備廠未給原告發(fā)放待崗期間工資,亦未安排相關工作。2010年4月14日,第三人成立。2010年7月起,第三人給原告繳納了相關社會保險并將相關費用轉(zhuǎn)賬至被告,通過被告社保賬戶給原告繳納社保費用。原告社會保險關系轉(zhuǎn)入第三人后,第三人并未給原告安排工作,亦未發(fā)放勞動報酬。庭審中,第三人并未提供接收陜西省通信設備廠職工安置的相關證據(jù)。另,2011年3月4日,陜西省通信設備廠因未按規(guī)定參加年度檢驗,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2008年1月1日起,西安市一類地區(qū)最低工資標準為600元/月;2010年7月1日起,調(diào)整為760元/月;2011年調(diào)整為860元/月;2012年1月1日調(diào)整為1000元/月;2013年1月1日調(diào)整為1150元/月;2014年2月起調(diào)整為1280元/月;2015年5月1日起調(diào)整為1480元/月。原告出生日期為1955年11月21日。第三人是被告全資設立的子公司。
上述事實,有醫(yī)保證、醫(yī)???、《勞動合同》、工商登記信息、參保人員花名冊、陜勞仲不字[2015]26號不予受理通知書等證據(jù)及庭審筆錄在卷佐證,并經(jīng)當庭核對無異。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六條規(guī)定,發(fā)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第三人自成立之日起給原告繳納相關社會保險費用,但對如何接收陜西省通信設備廠安置職工并未提供相關證據(jù),故第三人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第三人自成立之日起在未給原告安排工作亦未解除勞動關系的情況下理應支付原告生活費。至于原告要求第三人支付其成立之日以前的工資,無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又因原告至2015年11月20日即已經(jīng)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故第三人應支付原告2010年4月14日至2015年11月20日期間的生活費,經(jīng)核算為51876.98元。關于原告要求第三人安排工作的訴請,因原告已經(jīng)于2015年11月20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故原告已經(jīng)不具備安排工作的實質(zhì)條件,故該請求缺乏事實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關于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請,因被告與第三人均系獨立法人,故該請求無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茲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六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第三人陜西中移通信技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補發(fā)原告張某2010年4月14日至2015年11月20日期間生活費51876.98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駁回原告張某其余請求。
案件受理費10元,由第三人陜西中移通信技術(shù)工程有限公司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余 潔 人民陪審員 蘆冬花 人民陪審員 賀惠玲
書記員:李興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