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佳木斯市職教集團職員,住佳木斯市向陽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德怡,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周某某,女,36歲,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佳木斯市職教集團職員,住佳木斯市。委托訴訟代理人:潘翠云,黑龍江元辰(佳木斯)律師事務所律師。原審被告:楊士華,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戶籍地佳木斯市郊區(qū)。
張某某上訴請求:將本案發(fā)回重審;或在依法查清事實的基礎上,撤銷(2017)黑0803民初2225號《民事判決書》,改判駁回被上訴人周某某針對上訴人的全部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一、原審庭審中未給予上訴人足夠答辯期,強行開庭審理,審理程序嚴重違法。原審程序中,被上訴人周某某在起訴狀關于利息的要求是“利息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計算”,而被上訴人在原審開庭時當庭將訴訟請求中的利息變更為分段計算,且按月利率3%計算;上述變化是訴訟請求的重大變更。對此項當庭變更訴訟請求的行為,上訴人張某某的代理人王德怡律師當庭向法庭要求答辯期,但原審法官隋毅并未理會,而是強行繼續(xù)開庭。因此,被上訴人周某某當庭增加訴訟請求,該訴訟行為應當依法向被告予以告知,并給予上訴人張某某及原審被告楊士華必要的答辯期間和舉證期間。《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原審是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無論是否存在一方當事人未到庭之情形,原審法院均有義務保障各方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在案件原告實質性增加訴訟請求時,應給予對方足夠的答辯期間。因此,本案原審審理程序嚴重違法,本案應予發(fā)回重審。二、本案事實查明錯誤。(一)關于原審被告楊士華借款本金和利息計算錯誤。根據(jù)原審提供的證據(jù),第1筆借條顯示:2015年2月6日,借款金額40000元,期限6個月,利率叁分,利息三月一付,2月6日預先抵扣利息3600元;5月6日預先抵扣利息3600元,實際借款金額32800元。第2筆借條顯示:2015年2月15日,借款金額100000元,期限6個月,利率叁分,利息三月一付,2月15日預先抵扣利息9000元,5月15日預先抵扣利息9000元,實際借款金額82000元。第3筆借條顯示:2015年3月19日,借款金額100000元,期限6個月,利率叁分,3月19日預先抵扣利息18000元,實際借款金額82000元。第4筆借條顯示:2015年4月2日,借款金額70000元,期限3個月,利率叁分,預先抵扣利息6300元,實際借款金額63700元。以上4筆借款共計實際借款260500元,而非294700元。原審判決認定原審被告楊士華借款294700元,事實認定嚴重錯誤。(二)原審判決認定本案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證據(jù)不足。原審判決既然已經(jīng)認定涉案借款系原審“被告楊士華因投資虧損而舉債”,顯然用于投資的資金和家庭生活的資金是互相矛盾的。被上訴人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涉案資金被原審被告楊士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上訴人張某某對原審被告楊士華以個人名義用于投資的個人借款既不知情、亦未同意、更沒有參與。因此原審判決未對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債務的性質進行查證便貿然判決,于上訴人明顯不公。上訴人張某某因原審被告楊士華的錯誤投資行為,已導致婚姻破裂,獨自一人靠從事教師工作的微薄收入撫養(yǎng)孩子、還房貸、車貸,生活已然陷入困境。若因法院再次錯誤判決,無疑會令上訴人母子的生活陷入絕境。周某某辯稱:一、楊士華以投資名義向被上訴人借貸,其借貸或投資所得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以該借貸為夫妻共同債務,上訴人應當予以償還。楊士華名下有3張龍江銀行卡這些資金往來中,給張某某有14筆,金額51758元,其中離婚前11筆共計29756元,離婚后3筆共計22002元。另有1筆是代張某某支付論文版面費400元。二、上訴人主張對楊士華借貸及投資事宜不知情,違背事實,不合常理,其目的在于逃避債務。1.上訴人是債權人的同事及好友,是債權人與楊士華之間的唯一紐帶。債權人跟楊士華之間的唯一交流就是借貸,第一次借貸是楊士華給債權人打的電話,電話號碼是上訴人給的。2.楊士華以倒弄煤炭為由借貸,短期就可倒賣獲利,不是高風險投資不是非法借貸,投資目的是收益,對家庭有益,沒有對其妻子隱瞞的必要。3.女方在離婚后消費與收入嚴重不符,上訴人沒有證據(jù)證明除工資外她額外的收入來源,其財產(chǎn)來源應當為楊士華離婚之前的投資、借貸、包括婚前婚后個人財產(chǎn)轉化,所以女方對于楊士華離婚前的投資、借貸應當知情。上訴人月工資為4599.32元,卻在2017年2月10日購買價值20萬左右的的大眾邁騰轎車,其收入遠遠不夠,其收入來源只能來自楊士華之前借貸的資金、投資所得等,所以張某某對于楊士華的借貸及投資應當是知情,債務應當為夫妻共同債務。三、該債務屬于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欠的債務,該筆借貸3年間分4次,每次不超過10萬,共計29.47萬。法律對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的范圍并沒有明確的數(shù)額標準,根據(jù)佳木斯的生活消費情況,該筆借貸也不超過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的范圍。四、楊士華在一審判決后沒有上訴,說明其認可一審的判決結果,承認該借貸為夫妻共同債務。上訴人的代理人不是楊士華的委托人,無權代楊士華在法庭陳述。債權人與上訴人是同事及好友,與楊士華是因上訴人才發(fā)生借貸,發(fā)生在上訴人婚姻存續(xù)期間,上訴人是否知情目的在于逃避承擔夫妻共同債務,但不合常理,也與現(xiàn)有證據(jù)相左。五、關于上訴人所稱原審程序違法并不存在。一審判決并未支持其3%的月利率要求,而是2%的月利率,上訴人的實體權利并沒有受任何影響,而且該訴訟請求變更并非事實的重大變更,上訴人代理人也可當庭進行辯論,并未影響上訴人的權利。關于借貸金額計算問題,一審并無不當,自然人之間的民間借貸為實踐合同,以實際交付開始生效,未還借款本金為29.47萬元,上訴人錯在把換條之日作為合同生效之日。周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二被告償還原告借款本金310000元并支付利息(其中70000元利息自2015年7月3日起,40000元利息自2015年8月7日起、100000元利息自2015年8月16日起,100000元利息自2015年9月20日起,四筆款項均至二被告實際給付之日止,按月利率3%計算);2、案件受理費、保全費由二被告承擔。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原告與被告張某某系同事關系,2011年被告張某某曾向原告借款,后已償還完畢,原告通過被告張某某與被告楊士華相識,自2013年開始被告楊士華以做煤炭生意為由陸續(xù)向原告借款。具體如下:第一筆于2013年1月4日被告楊士華向原告借款100000元(被告楊士華于2013年3月6日償還借款本金60000元),此后利息繼續(xù)給付,直到2015年2月6日被告楊士華重新為原告出具40000元借據(jù),借款期限六個月至2015年8月6日止;第二筆于2013年8月15日被告楊士華向原告借款100000元,此后利息繼續(xù)給付,直到2015年2月15日被告楊士華重新為原告出具該100000元借據(jù),借款期限六個月至2015年8月15日止;第三筆于2014年3月19日被告楊士華向原告借款100000元,原告預先扣除三個月利息9000元,實際出借91000元,此后利息繼續(xù)給付,直到2015年3月19日被告楊士華重新為原告出具該100000元借據(jù),借款期限六個月至2015年9月19日止;第四筆于2015年4月2日被告楊士華向原告借款70000元,原告預先扣除三個月利息6300元,實際出借63700元,借款當日被告楊士華為原告出具70000元借據(jù),借款期限三個月至2015年7月2日止。以上四筆借款原告通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給被告楊士華轉款,利息為月利率3%,利息均給付至借款期限屆滿之日,借款本金未付。借款期限屆滿后,被告楊士華不能足額償還利息,自2015年11月12日至2017年4月14日期間共償還原告十三筆共計14300元,原告認可14300元為償還借款本金。二被告于2015年6月15日協(xié)議離婚。一審法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被告楊士華通過被告張某某與原告相識,其以做煤炭生意為由自2013年開始分四次向原告借款并出具續(xù)借后借據(jù),雙方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成立,被告楊士華理應承擔還款責任。因原告在出借款項時有兩筆預先扣除了借款利息,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應以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結合全案證據(jù)及查明的事實,本案爭議借款本金為294700元;關于本案利息問題,因雙方約定借款期間利息按月利率3%計算,未超過法律有關民間借款利率的限制性規(guī)定,本院對被告已支付的借款期限屆滿之日止的利息不予干預,考慮被告張某某主張對利息予以調整,本院認為本案逾期利息應按月利率2%即年利率24%計算;因本案爭議借款均發(fā)生在2013年1月4日至2015年4月2日之間系二被告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被告張某某雖辯稱對該借款不知情,借款并未用于家庭生活,但并未提供任何證據(jù)予以證明且二被告離婚協(xié)議約定的債務分配僅對雙方具有拘束力,無法對抗其債權人即本案原告,故本案爭議借款屬二被告夫妻共同債務,二被告應共同償還;因被告楊士華借款期限屆滿后經(jīng)原告多次催要下償還了14300元,原告認可為償還借款本金,故此款予以扣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被告楊士華、張某某于本判決生效后10日內給付原告周某某借款本金280400元及逾期利息(其中借款本金63700元自2015年7月3日起、借款本金40000元自2015年8月7日起、借款本金100000元自2015年8月16日起、借款本金76700元(91000元-14300元)自2015年9月20日起,四筆均至二被告實際給付之日止,按年利率24%計算)。案件受理費5950元,由原告周某某承擔444元、由被告楊士華、張某某承擔5506元,保全費2070元由被告楊士華、張某某承擔。本院二審期間,周某某申請本院調取了楊士華的部分銀行卡及張某某的工資證明,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質證。對當事人二審爭議的事實,本院認定如下:楊士華向周某某借款后,通過其銀行卡給張某某的銀行卡匯款14筆,金額51758元,其中離婚前11筆共計29756元,離婚后3筆共計22002元。另有1筆是楊士華替張某某支付論文版面費400元。除此之外,本院查明的事實與一審查明的事實一致,本院對一審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上訴人張某某因與被上訴人周某某、原審被告楊士華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佳木斯市向陽區(qū)人民法院(2017)黑0803民初222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2018年2月8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8年3月2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張某某的訴訟委托代理人王德怡、被上訴人周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潘翠云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周某某與張某某系同事關系,張某某曾向周某某借款,后償還完畢。楊士華通過張某某與周某某相識后,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分四筆向周某某借款294700元。本院調取部分楊士華銀行卡,查明楊士華借款后僅通過其銀行卡給張某某的銀行卡匯款14筆,金額5萬余元,其中離婚前11筆共計近3萬元,離婚后3筆共計2萬余元。周某某有證據(jù)證明借款用于了家庭共同生活或歸張某某使用。故,認定為共同債務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綜上所述,張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5950元,由上訴人張某某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劉 軍
審判員 韓國斌
審判員 丁思竹
書記員:高爽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