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宜昌市夷陵區(qū)春華水泥制品廠(以下簡稱春華水泥制品廠,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92420506MA48UTD74Y)。住所地宜昌市夷陵區(qū)小溪塔街道辦事處倉屋榜村*組。
經營者:蔡春華,春華水泥制品廠廠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崔華伯,湖北誠業(yè)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順孝(曾用名王兵),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春華水泥制品廠經理,住宜昌市西陵區(qū)。
被告:譚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無業(yè),住宜昌市夷陵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周永超,湖北群暉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春華水泥制品廠與被告譚某某勞動爭議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1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向麗麗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6月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春華水泥制品廠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崔華伯、王順孝,被告譚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周永超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春華水泥制品廠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確認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事實及理由:2017年2月14日,原告經與被告的兄弟譚開虎協商一致,將原告經營春華水泥制品廠的部分勞務承包給譚開虎,雙方約定的勞務費的計算方式為:每塊磚(包括打磚、碼垛到上車等在內的整個環(huán)節(jié))的勞務費價格為0.035元。但因譚開虎當時說要試行一個月再定,故而就沒有簽訂書面的勞務合同。同年5月,雙方再次協商一致,約定從6月份起每月將原勞務費0.035元每塊磚調整為0.036元每塊磚。之后,雙方即按照上述約定履行,譚開虎分別于2017年3月18日、4月4日、5月6日、6月14日、7月8日、8月27日和11月21日與原告結算領取了3000元、11000元、11000元、8000元、14000元、34500元、17500元等共計99000元的勞務費。被告是譚開虎于2017年4月13日聘請做勞務的,其勞務費由譚開虎與其結算支付。2017年11月1日下午2時40分,被告在修理攪拌機時不慎受傷,后在宜昌市夷陵醫(yī)院住院治療。2018年3月23日,被告向宜昌市夷陵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確認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仲裁申請。2018年4月24日,宜昌市夷陵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2018]夷勞仲裁字第18號仲裁裁決書,確認原、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2018年5月2日,裁決書送達原告。原告認為,根據勞社部[2005]12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一條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1)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2)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3)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本案中,被告是譚開虎聘請其從事勞務時受的傷,原告沒有安排其工作,原告的勞動規(guī)章制度沒有適用于被告,未對被告進行過勞動管理,亦未向被告支付過勞動報酬。因此,原、被告之間的關系不符合上述勞動關系成立的法定條件。故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
被告譚某某辯稱,原、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在夷陵區(qū)仲裁委仲裁時,根據庭審情況,被告系原告雇請的工人。原告雖然將部分工作內容發(fā)包給了譚開虎,但原告仍然要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經審理查明,2017年2月,原告將廠里做磚勞務整體承包給自然人譚開虎,由譚開虎負責招工人、支付工人工資及廠里日常生產管理,原告為譚開虎在內的工人提供住宿、水電,并按生產磚塊的數量與譚開虎結算工資,再由譚開虎支付給工人。2017年4月,被告跟隨譚開虎到原告處從事開車、打磚等勞務工作。2017年11月1日下午,被告在修理攪拌機時不慎受傷,被送往宜昌市夷陵醫(yī)院住院治療,原告支付了醫(yī)療費。2018年3月23日,被告向宜昌市夷陵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委員會作出[2018]夷勞仲裁字第18號仲裁裁決書,確認原、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原告不服該仲裁裁決,遂向本院提起訴訟。
同時查明,被告在原告處工作期間,原告為被告購買了團體意外傷害保險。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結算憑證、收據、仲裁裁決書、送達回證、被告提交的仲裁庭審筆錄、保險單復印件、出院記錄以及雙方當事人的當庭陳述在卷佐證,足以認定。
本院認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應予以保護。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被告在原告廠區(qū)內做工雙方是否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fā)[2005]12號)第四條規(guī)定:“建筑施工、礦山企業(yè)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yè)務)或經營權發(fā)包給不具備用人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人主體資格的發(fā)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苯ㄖ┕ぁ⒌V山企業(yè)等將工程發(fā)包于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在工作中發(fā)生傷亡,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社會穩(wěn)定,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fā)包方理應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但該“用工主體責任”在理解上并未突破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fā)包方、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三者間的法律關系,即不能由此直接推定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fā)包方與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在本案中,原告將部分勞務發(fā)包給譚開虎,并與譚開虎結算工資,而被告系譚開虎招用的工人,故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fā)[2005]12號)第一條規(guī)定,在未有書面勞動合同予以證明的情況下,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須結合勞動人事管理、勞動報酬支付、勞動業(yè)務聯系等諸多因素綜合評判。因此,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規(guī)則,被告主張與原告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依法應就該項事實主張予以舉證證明。但根據目前查明的事實,被告雖在原告廠區(qū)做工,但被告系譚開虎招用,且其工資系由譚開虎發(fā)放,被告未提供證據證明譚開虎的人員招錄、出勤考核、報酬結算等行為系代原告所為的事實,其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故原告主張與被告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訴請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經本院主持調解,雙方當事人不能達成一致意見。依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fā)[2005]12號)第一條、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宜昌市夷陵區(qū)春華水泥制品廠與被告譚某某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
案件受理費5元,由原告宜昌市夷陵區(qū)春華水泥制品廠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向麗麗
書記員: 舒邦春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