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孟某回族自治縣新縣鎮(zhèn)王莊某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王莊某村委會”),住所地:孟某回族自治縣新縣鎮(zhèn)王莊某村。
法定代表人:王紹青,系該村委會村主任。
委托代理人:王云超,系河北衡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于清榮,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于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魏詩榜,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魏玉河,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馮國義,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馮會生,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張連華,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趙德義,男,1963年9月3日,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趙德水,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王昌健,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被告:于汝亭,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以上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范思聰、劉阿鳳,系河北榆軒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馮艷良(曾用名馮顏良),男,漢族,住孟某回族自治縣。
原告王莊某村委會訴被告于清榮等十二人農(nóng)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莊某村委會法定代表人王紹青及其委托代理人王云超、被告于清榮、于某某、魏詩榜、魏玉河、馮國義及被告于清榮、于某某、魏詩榜、魏玉河、馮國義、馮會升、張連華、趙德義、趙德水、王昌健、于汝亭共同委托代理人范思聰、劉阿鳳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馮顏良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
原告王莊某村委會訴稱,2002年4月,原、被告簽訂《承包土地栽棗樹協(xié)議》,將本村東洼230畝耕地發(fā)包給被告種棗樹,承包期20年,自2002年4月1日起至2022年4月1日。2003年4月,原、被告簽訂《補充協(xié)議》,約定將該地轉包給黃驊客商,轉包期至2014年4月1日止,轉包期滿后繼續(xù)履行原協(xié)議中所剩余承包期的內容,重新栽種棗樹。但是在轉包到期后,被告將該地塊擅自轉包,私吞轉包費拒不交出。為追索轉包費,原告起訴至孟某縣人民法院,并保留解除合同、返還土地的權利。2015年10月10日,法院依法做出(2015)孟民初字第851號《民事判決書》,判決被告連帶退還轉包費81000元,但被告拒不履行。在2015年4月轉承包人退出后,被告不聽勸阻,拒不履行栽種棗樹的義務,擅自種植玉米,2016年2月26日,經(jīng)村代會決議,解除《承包土地栽棗樹協(xié)議》,并向被告送達了《解除合同通知書》,至此承包合同已解除,但是被告仍非法占據(jù)土地拒不返還。綜上所述,自2014年4月至今兩年的時間里,被告擅自轉包土地私吞轉包費,雖經(jīng)法院判決也拒不交出;在轉包人退出后,故意違反合同約定,不種棗樹擅種玉米,致承包土地栽棗樹的目的不能實現(xiàn);在收到《解除合同通知書》后,拒不交出土地,自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又耕種欠承包費81000元,至今未交。繼續(xù)損害集體利益,至今不能解決,原告特此起訴,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返還230畝土地;賠償損失81000元(2015年4月-2016年4月轉包費);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于清榮、于某某、魏詩榜、魏玉河、馮國義、馮會升、張連華、趙德義、趙德水、王昌健、于汝亭辯稱:1、本案為非必要共同訴訟,每一個被告獨立承包本案爭議的土地,位置、面積均不相同,是分別承包,各自經(jīng)營,并非民訴法規(guī)定的必要共同訴訟,應分別立案,分別審理;2、本案案由為土地承包合同,原告的起訴賠償8.1萬元是賠償給付之訴,是侵權行為,不應在本案同時審理;3、原被告之間承包合同沒有解除,原告違反合同擅自轉包,原告發(fā)的租賃協(xié)議自2003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但是原告訴狀中自認轉包期為2014年4月1日,被告從未將土地轉包,原告的訴求是沒有事實依據(jù)的。由于原告單方面違約,在沒有事實的情況下主張解除合同,沒有發(fā)生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4、原告主張的返還土地畝數(shù)與事實不符,2012至今耕種的是180畝并非230畝;5、原告主張的賠償損失8.1萬元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8.1萬元轉包費是在(2015)孟民初字第251號判決書確定的給付數(shù)額,但是判決書被滄州中級人民法院(2016)冀09民終945號裁定書予以撤銷發(fā)回重審,孟某縣法院做出(2016)冀0930民初967號判決書駁回其訴求。后村委會上訴,但二審開庭原告未到庭,二審法院已經(jīng)按撤訴做出裁定,故原告主張的損失不成立;6、原告訴狀事實理由第二段,2015年4月至今是由被告分別耕種土地,不存在轉包費,原告的起訴喪失了起訴的法律基礎;7、本案并非被告不種植棗樹,按照雙方承包協(xié)議,原告應按協(xié)議提供樹苗,提供安電打井等基礎設施,但原告違約,被告保留要求原告提供樹苗完善基礎設施的權利。綜上,從合同的履行情況看,違約的為原告,原告的訴訟請求錯誤,應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馮艷良(曾用名馮顏良)未作答辯。
庭審中,被告主張承包土地時村委會就將地給被告分開了,被告在村委會報名的時候就寫好畝數(shù)了,在原告和尹紅發(fā)的轉包期內是按照畝數(shù)給被告錢。被告則主張和被告簽合同不是現(xiàn)在這一任村委會成員簽的,具體情況不清楚。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并經(jīng)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原告提交土地承包合同有被告于清榮簽字,雖然其余被告認可合同真實性,但原告并無充分證據(jù)證明十二被告共同承包經(jīng)營、共同投資、共同承擔風險的證據(jù),而且被告主張承包土地時村委會當時就將地分開了,被告是分別承包不同面積的土地,分別經(jīng)營耕種,原告則稱承包土地系以前村委會成員辦理,不知道具體承包情況,原告證人馮海倉、王長林出庭亦證明不知道地怎么分的,而原告卻又主張十二被告共同承包經(jīng)營,理由不成立,因此,本案訴訟標的不是共同的,并不是必要的共同訴訟。本案被告承包土地各不相同,權利義務相對獨立,各被告對土地處置亦有不同,本案不宜合并審理,且庭審中被告也不同意合并審理,因此應駁回原告的起訴,原告可分別起訴主張權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零八第三款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原告孟某回族自治縣新縣鎮(zhèn)王莊某村村民委員會的起訴。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本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本院或直接向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何簢?人民陪審員?。呵鼐皹?人民陪審員?。喝魏菩?/p>
書記員::畢翠云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