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孫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靜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白孝甫,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姜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被告:龔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原告孫某與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24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孫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白孝甫律師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姜某某、龔某某經(jīng)本院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孫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歸還原告借款500,000元;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2012年11月23日至2014年4月3日借款利息466,500元(其中2012年11月23日至2013年2月23日借期內(nèi)利息為150萬*1.5%*3,2013年2月24日至2014年4月3日利息為150萬*2%*13.3);3.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借款利息(以500,000元本金為基數(shù),按照月利率2%為標準,自2014年4月4日起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4.判令被告支付原告房產(chǎn)證抵押、刷卡、典當行延期費用27,620元;5.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2011年3月,兩被告為購買婚房急需首付款,以被告姜某某名義向上海宏泰典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泰典當公司)借款150萬元,原告應被告請求提供擔保。因被告姜某某資信不能獲得宏泰典當公司認可,經(jīng)各方協(xié)商一致,由原告及被告姜某某為股東的上海森度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森度公司)與宏泰典當公司簽署借款協(xié)議,原告提供擔保,由上海森度公司再與被告姜某某簽署借款字據(jù),將款項借給被告姜某某。上海森度公司收到宏泰典當公司借款后按照被告姜某某的指令支付給了被告龔某某,用于購買兩被告位于上海市周浦鎮(zhèn)康沈路XXX弄XXX號XXX室的婚房。被告姜某某借款后,僅歸還了宏泰典當公司的利息(其中2012年11月17日應付利息遲延支付6日,遲延利息8,400元未予歸還),直至2012年11月被告仍不能歸還宏泰典當公司借款本金。為避免訴訟以及承擔更大的違約責任,原告將自己房屋抵押給銀行貸款,借款給被告用于歸還上述典當行借款。2012年11月23日,原告與被告姜某某簽署《個人擔保借款合同》,約定原告借款給被告姜某某,被告姜某某委托原告直接歸還給宏泰典當公司,金額為150萬元,原告辦理銀行借款手續(xù)的相關費用由被告姜某某承擔。原告代為歸還典當行借款后,被告姜某某屢次承諾歸還欠款,屢次違約。2013年因為被告姜某某不能歸還欠款,原告面臨列入銀行黑名單的壓力,被告姜某某同意由原告對外短期融資100萬元用于歸還銀行,利息每天1,200元,成本由被告姜某某支付。被告姜某某僅在2014年4月3日歸還了100萬元,原告同意作為本金歸還,剩余本金50萬元以及自2012年11月23日至今的利息被告未歸還。2016年,被告姜某某失蹤,無法正常聯(lián)系。被告龔某某系被告姜某某的配偶,同時也是典當行借款的實際用款人,應當共同承擔還款責任。為維護自身權益,原告遂提起本案訴訟,請求判如所請。
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未應訴答辯。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1年3月17日,原告、宏泰典當公司、上海森度公司簽署借款協(xié)議,約定上海森度公司因資金周轉需要向宏泰典當公司短期借款150萬元,借款期限為2個月,自2011年3月17日至2011年5月16日,借款利息為月息2.8%,月定義為三十日;若到期未還款,每逾期壹日,違約金數(shù)額為未還款數(shù)額的千分之五;原告為上述借款提供連帶無限責任擔保,擔保范圍包括借款本金、利息、違約金以及出借方追償借款本金、利息、違約金的調(diào)查費、律師費、訴訟費等。同日,宏泰典當公司向上海森度公司轉賬141.6萬元。
2011年3月18日,被告姜某某與上海森度公司簽署借款字據(jù),確認因個人需要向上海森度公司借款150萬元,借款為短期借款,期限自2011年3月18日至2011年5月17日止,該款項為上海森度公司擔保借款,借款利率為月利率2.8%,該借款所發(fā)生的資金成本概由借款人承擔,款項實到賬金額為141.6萬元,已扣息8.4萬元等。當日,上海森度公司向被告龔某某賬戶轉入141.6萬元,被告姜某某出具收條,確認收到上海森度公司150萬元。
2012年11月23日,原告與被告姜某某簽署《個人擔保借款合同》,確認2011年3月16日被告姜某某為購買浦東新區(qū)康沈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以上海森度公司名義向宏泰典當公司借款150萬元,借款利率為月利率2.8%,原告提供連帶責任擔保,該款項的借款人、用款人實際為被告姜某某,截止到2012年11月23日,被告姜某某尚欠宏泰典當公司本金150萬元,因被告姜某某未及時歸還典當借款,宏泰典當公司已經(jīng)多次催促原告承擔保證責任,被告為歸還宏泰典當公司借款,由原告借款給被告,用于歸還宏泰典當公司借款。合同內(nèi)容:第一條關于借款,借款金額以被告欠付宏泰典當公司150萬本金及欠付的利息之和為準,借款用途為歸還宏泰典當公司150萬本金以及欠付的利息之和,借款期限自2012年11月23日起至2013年2月23日止共計90日,實際借款開始日期以支付借款日為準;借款支付方式為被告委托原告直接支付給宏泰典當公司,宏泰典當公司出具給上海森度公司的歸還借款以及利息的單據(jù)作為原告支付給被告款項的憑證;借款利率為合同有效期90日內(nèi),采用固定利率,月利率1.5%,90日內(nèi)未歸還完畢的,自第91日起,利率為2.8%;利息從借款實際用款日計算,計算方式為本金*實際天數(shù)*日利率,日利率計算基數(shù)為一年360天,換算公式為日利率=月利率/30,按月支付利息;第三條關于借款資金支付,出借人受托支付,簽署本合同,即意味著借款人委托出借人將借款直接支付給宏泰典當公司;第四條關于還款,借款人按月結息,到期還本,結息日為每月23日,借款人須于每一結息日結息,如借款本金的最后一次償還日不在結息日,則未付利息應利隨本清;第七條關于費用承擔,與本合同有關的公證費、抵押登記費、評估費、鑒定費、運輸費、保管費、律師費以及其他貸款人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均由借款人與擔保人連帶承擔等。簽署合同前日,被告姜某某出具委托書一份,確認委托原告將其于2012年11月22日向原告借用的150萬元金額款項直接還款,支付給宏泰典當公司,并由原告操作該項具體事宜。
2012年11月22日,原告及其妻子季宜萍分別使用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信用卡在POS機終端總計刷卡150萬元(終端商戶名稱:均衡通信天目西路店)。同年11月23日,案外人周某某向宏泰典當公司股東王泓賬戶轉入150萬元,同日宏泰典當公司出具收條,確認收到上海森度公司還款150萬元。對上述刷卡及轉款情況,上海均衡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20日出具資金走向說明:孫某需支付宏泰典當公司150萬元,因典當公司不能以信用卡形式收款,在孫某請求下,各方商定通過以下形式完成支付:2012年11月22日,孫某以其浦東發(fā)展銀行卡號XXXXXXXXXXXXXXXX,孫某妻子季宜萍浦東發(fā)展銀行卡號XXXXXXXXXXXXXXXX支付給上海均衡通信設備有限公司150萬元;2012年11月23日,上海均衡通信設備有限公司通過會計周某某個人卡號XXXXXXXXXXXXXXXXX轉賬給宏泰典當公司股東、經(jīng)理王泓。
2013年2月7日,原告與被告姜某某就借款相關費用及應付利息等書面確認如下:2012年11月22日借方應支付給被借方房產(chǎn)抵押等相關費用及典當行延期、刷卡費用27,620元,其中房產(chǎn)評估費4,140元、房產(chǎn)證抵押辦證費80元、銀行卡刷卡手續(xù)費15,000元、2012年11月17日至22日典當行延期支付6天應付利息8,400元。雙方還確認借方需按照月利率1.5%支付三個月借期利息,同時鑒于被借方銀行返本還息壓力,還需按照月利率2.8%再行預付三個月利息。
2013年12月10日,原告與被告姜某某簽署個人擔保借款合同補充協(xié)議暨情況說明,確認借款人至自簽立本補充協(xié)議時,未曾向出借人支付過任何由借款事宜而引申的包括本金、約定利息和前期費用的任何款項,雙方之前簽署的個人擔保借款合同及2013年2月7日簽署的確認函繼續(xù)有效,借款人自2013年11月23日起便知曉本次所借款項是由出借人將自身現(xiàn)住房屋抵押給銀行所得的專用錢款(其錢用于借款人購置新房),也知曉本次所借款項的期限為一年,雙方同時對欠款及利息情況進行結算,借款人承諾2014年5月前分兩次全部予以償還。
2015年7月3日,原告與被告姜某某再次簽署個人擔保借款合同補充協(xié)議三,確認直至2014年4月3日借款人才實施該項借款資金的本金100萬元的支付,但未同步歸還利息;2012年11月23日出借人代借款人完成了支付給宏泰典當公司150萬元的借款,該款項借款人用于先前已購買的房屋之需,雙方確認截止2015年6月30日止出借人尚欠本息總計156.048萬元(包括出借人急調(diào)資金利息成本、按約應付利息、房產(chǎn)抵押等前期費用及未付本金等),借款人承諾2015年9月30日前全額償還,否則出借人將按照本協(xié)議條款索要后期利息及滯納金等。
另查明,被告姜某某、龔某某于2012年2月21日登記結婚。被告姜某某上述借款用于購買的上海市周浦鎮(zhèn)康沈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權利人于2011年5月19日登記在被告龔某某名下。
審理中,原告稱,被告姜某某僅在2014年4月3日向原告歸還100萬元,原告確認作為本金予以抵扣,其后被告未再歸還任何款項。因被告欠款較多,在2016年以后無法正常取得聯(lián)系。
以上事實由原告提交的借款協(xié)議、當票、借款字據(jù)、建設銀行轉賬憑證、收條、個人擔保借款合同、委托書、上海市房地產(chǎn)登記薄、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業(yè)務回單、POS簽購單、招商銀行歷史交易明細、上海均衡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出具的資金走向說明、宏泰典當公司章程、宏泰典當公司的收條、確認書、兩份補充協(xié)議、結婚登記資料等證據(jù)以及當事人庭審陳述佐證,并經(jīng)查證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原告提交的擔保借款合同、POS簽購單、銀行歷史交易明細、資金走向說明、收條、確認書、補充協(xié)議等證據(jù)能夠證明原告與被告姜某某形成借貸合意以及原告向被告姜某某實際交付借款之事實,雙方借貸關系依法成立。被告姜某某理應向原告償還剩余借款并支付利息。雙方雖然在最后一份補充協(xié)議中對欠付本息進行了階段性結算,但其中部分費用項目及計算標準、方式,違反法律規(guī)定?,F(xiàn)原告以原借款擔保合同為依據(jù),在確認被告姜某某已償付款項作為本金抵扣的基礎上,自愿對逾期利息標準作出調(diào)整,分階段、分標準主張借款利息,符合法律規(guī)定,本院予以支持。
關于原告主張的房產(chǎn)證抵押、刷卡、典當行延期費用等,本院認為,雙方雖然在確認函及補充協(xié)議中明確約定該費用由借款人承擔,且確定了具體金額,但雙方之間的借款系有償借款,原告已依據(jù)借款擔保合同約定向被告主張了借款利息,上述費用在性質(zhì)上亦屬于被告為獲取借款而支付的資金成本,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鑒于原告主張三個月借期內(nèi)利息為月利率1.5%,未超過月利率2%的法律保護上限。經(jīng)綜合折算,原告主張的上述費用中22,500元,加上其主張的借款利息,總計未超出法律保護上限,可予支持。對超出部分的費用,本院不予支持。
被告姜某某雖以個人名義向原告借款,但該債務發(fā)生在兩被告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且雙方簽署的借款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中多次明確借款用途用于房屋購買,綜觀本案借款的經(jīng)過由來,上海森度公司與宏泰典當公司借款,被告姜某某與上海森度公司借款,以及被告姜某某與原告借款之間存在延續(xù)關聯(lián)關系,實際借款人為被告姜某某,而最初的借款資金直接轉入了被告龔某某賬戶,且借款明確用于購買的房屋亦登記在被告龔某某名下,被告姜某某所負上述債務用于兩被告家庭生活所需,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原告要求被告龔某某共同承擔還款責任于法有據(jù),本院予以支持。被告姜某某、龔某某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應視為放棄抗辯及質(zhì)證的權利,本院依法缺席判決。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二百零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孫某借款500,000元;
二、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孫某2012年11月23日至2014年4月3日借款利息466,500元;
三、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孫某借款利息(以500,000元本金為基數(shù),按照月利率2%為標準,自2014年4月4日起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止);
四、被告姜某某、龔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孫某房產(chǎn)證抵押、刷卡、典當行延期費用22,500元;
五、原告孫某其余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9,051.3元,公告費560元,由原告負擔61.54元,被告姜某某、龔某某負擔19,549.76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張建生
書記員:田小冰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