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姜愛華,男,1945年10月19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徐匯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田士威,上海市長江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冬貴(系姜愛華妻子),1972年11月18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徐匯區(qū)。
被告:姜正義,男,1955年1月23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原告姜愛華訴被告姜正義排除妨害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9年11月1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姜愛華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田士威、朱冬貴,被告姜正義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姜愛華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搬離原告所有的上海市徐匯區(qū)建國西路XX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房屋由原告收回;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原被告系同胞兄弟關系。系爭上海市徐匯區(qū)建國西路XXX號房屋由原告動遷安置所承租。2001年,被告借用原告該處房屋至今。現(xiàn)原告要求被告住回其自己房屋,將該房屋返還原告。因被告拒不返還,報警也不能解決,原告無奈訴至法院。
姜正義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原告無權要被告搬走。被告自2001年就和母親一直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2013年母親去世后,被告還一直居住至今,曾經(jīng)原被告還有過一場訴訟。原是打浦路房屋動遷配得系爭房屋,被告有權居住。
本院認定事實如下:姜愛華、姜正義系兄弟關系,王淑英系兩人母親。2000年,因由王淑英承租的打浦路XXX號房屋動遷,根據(jù)住房調(diào)配單顯示,新配兩處住房,一處為上海市徐匯區(qū)建國西路XXX號房屋(即系爭房屋),立戶姜愛華;另一處陜西南路XXX弄XXX號房屋(24.9平方米),立戶姜正義。
系爭房屋為公有住房,承租人姜愛華,承租部位為底層2室北間、底層2室后小間、底層2室走道間,在系爭房屋租賃憑證附注一欄內(nèi)注明“營業(yè)部位:底層2室南間(建筑面積23.94㎡)。系爭房屋內(nèi)現(xiàn)戶籍人口為原告及其妻女。
2001年起,姜正義與王淑英共同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姜正義在系爭房屋底層2室開店經(jīng)營。后王淑英過世后,姜正義仍居住其中。
審理中,姜愛華稱其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曾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過,后搬離至他處居住,2014年至2019年期間的租金由其支付。對此,姜正義否認姜愛華居住事實,姜正義稱自己長期居住在系爭房屋內(nèi),妻子居住于陜西南路房屋內(nèi),其對兩套房屋都享有權利。當時動遷時,打浦路XXX號房屋內(nèi)并無姜愛華戶口,故其對姜愛華成為系爭房屋承租人有異議。姜正義另確認,其為陜西南路房屋的承租人,其戶口在動遷后遷至該處房屋。
另查明,2015年1月,姜愛華曾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與姜正義之間的租賃關系,姜正義將承租的系爭房屋交還,并支付租金。該案經(jīng)一審、二審,法院認定姜愛華未能證明雙方租賃關系存在或其唯一性,故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
以上事實,除原、被告庭審陳述一致外,另有租用公房憑證、住房調(diào)配單、戶口簿、民事判決書等證據(jù)佐證,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
本院認為,系爭房屋(公房)及陜西南路公房均為原打浦路房屋動遷安置所得,住房調(diào)配單及后承租人確立情況已明確原被告在動遷安置中各自獲得的住房利益。姜愛華作為系爭房屋的承租人、原始受配人,其對系爭房屋當然享有權益。姜正義雖長期居住于系爭房屋內(nèi),但其并非系爭房屋原始受配人,戶口也未曾遷入,而其在他處另享有了動遷安置房屋,故姜正義并非系爭房屋同住人?,F(xiàn)姜愛華要求姜正義搬離房屋,于法有據(jù),本院予以支持。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六條、第七條判決如下:
姜正義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nèi)搬離上海市徐匯區(qū)建國西路XXX號房屋,上述房屋由姜愛華收回。
案件受理費80元,減半收取計40元,由姜正義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黃晨辰
書記員:譙??燁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