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姚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普陀區(qū),現(xiàn)住上海市寶山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韓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普陀區(qū),現(xiàn)住上海市青浦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阮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普陀區(qū),現(xiàn)住上海市青浦區(qū)。
原審被告:韓曉穎,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普陀區(qū),現(xiàn)住上海市青浦區(qū)。
上訴人姚某因與被上訴人韓某、阮某某、原審被告韓曉穎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普陀區(qū)人民法院(2018)滬0107民初964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10月23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姚某上訴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改判姚某在本案中不承擔任何還款責任。事實和理由:一、本案系爭借條系韓曉穎在與姚某離婚后出具。二、姚某與韓曉穎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韓曉穎不可能隱瞞姚某任何共同債務。三、基于韓某、阮某某與韓曉穎的親子關系,且韓某、阮某某在姚某與韓曉穎離婚后即提起本案訴訟,說明韓某、阮某某對本案事實完全知情。四、本案系爭購車款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贈與。五、韓某、阮某某提供了證據(jù)證明韓曉穎患有精神疾患,但一審法院對此未予認定。姚某對系爭借條的形成時間申請鑒定,一審法院亦未予以支持。六、姚某向自己母親借款是真實的。韓某、阮某某現(xiàn)金支付購車款,而非轉賬支付,違背常理。七、姚某自2016年11月1日開始上班,姚某與韓曉穎有收入來源,但韓曉穎對于借款只字未提,明顯不符合常理。
韓某、阮某某共同辯稱:本案系爭購車款是用阮某某的交通事故理賠款支付,姚某對于購車款來源前后陳述矛盾。不同意姚某的上訴請求,請求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韓曉穎述稱:不同意姚某的上訴請求,請求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韓某、阮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韓曉穎、姚某各歸還韓某、阮某某借款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6萬元。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韓某、阮某某是夫妻,是韓曉穎的父母,韓曉穎、姚某原系夫妻,于2011年8月6日在上海市普陀民政局登記結婚,2017年8月29日協(xié)議離婚。姚某自述自2014年1月起至2016年11月期間其無業(yè)在家,生活靠夫妻收入、其父母貼補,韓曉穎的阿姨阮雅婷也有資助姚某請保姆。2015年5月8日,韓曉穎向韓某、阮某某出具了金額12萬元借條一張,明確借款用途系買車,約定于2017年5月31日、2018年5月31日各還款6萬元。2015年5月18日,阮某某自其名下上海銀行賬戶取款1.23萬元,2015年9月20日又取款3萬元,同時自其工行賬戶取款3萬元。2015年9月21日,韓曉穎自華星公司購得榮威CSA7154ADAA轎車一輛,當時支付現(xiàn)金10.4萬元,刷倪某某信用卡1.02萬元,公司退還余款3,459元,實付購車款、付保險費、代辦上牌服務費等共計11.0741萬元,公司出具了收款說明。2018年2月,姚某起訴韓曉穎離婚后財產(chǎn)糾紛一案,要求韓曉穎支付其上述車輛一半價款6萬元。2018年5月15日,法院判決姚某勝訴。2018年3月28日,韓某、阮某某以上述車輛系韓曉穎、姚某借款購得、至今分文未還為由訴至法院,要求判決如其訴請。一審法院認為,公民間合法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借貸關系的確立需要有表借貸合意的借條、借款交付和出借款來源等客觀證據(jù)佐證,如是現(xiàn)金交付借款則需參考債權人的出借款金額、經(jīng)濟能力、生活環(huán)境、債權債務人間關系等綜合因素予以判斷,出借人亦應有同意出借的合理解釋。本案韓某、阮某某要求韓曉穎歸還借款12萬元提供了韓曉穎出具的借條原件、阮某某銀行取現(xiàn)憑證、案外人倪某某名下信用卡在華星公司刷卡賬單、購車單據(jù)及華星公司收款說明等佐證。借條證明韓某、阮某某與韓曉穎之間的借貸合意,阮某某的取款憑證及案外人刷卡賬單證明部分購車款來源。購車單據(jù)和華星公司說明證明標的車價值11萬余元,與借條金額可以印證。根據(jù)姚某起訴的18-107-1332號民事判決書和韓曉穎、姚某婚況,標的車應屬韓曉穎、姚某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根據(jù)韓曉穎、姚某的婚后就職及收入情況加上其先后稱他們婚后生活各自父母都有貼補的陳述,證明韓曉穎、姚某經(jīng)濟拮據(jù),借款買車的前提存在。韓曉穎現(xiàn)對借款事實、金額、韓某、阮某某提供的證據(jù)均無異議,故對韓某、阮某某和韓曉穎之間12萬元借貸關系法院予以確認。韓曉穎稱系爭款是韓曉穎、姚某的夫妻共同債務,只愿承擔一半即6萬元。因韓曉穎、姚某夫妻財產(chǎn)及債務的共有屬共同共有性質(zhì),非按份共有,故不存在一方只承擔一半的操作原則,任何一方都有義務向第三方承擔全部債務,然后可以向共有方追償,所以韓曉穎只承擔系爭款一半的抗辯法院不予采信。至于姚某對借款一無所知的抗辯,根據(jù)18-107-1332案中韓曉穎的陳述,印證了姚某這一說法,但不知情不代表不存在,在借貸關系存在、所購車輛系夫妻共同財產(chǎn)、姚某在18-107-1332案中已獲得一半價款6萬元基礎上,其對因此產(chǎn)生的債務負有共同償還之責。至于姚某在庭后提供其父母2014年11月銀行賬戶的取款記錄以證明標的車其父母也有出資的抗辯,因該取款記錄無論時間還是金額與本案購車時間、金額都無法印證,兩者間不存在任何因果關聯(lián)性,且整個庭審中姚某從未提及其父母在購車一節(jié)存在出資行為,卻在整個庭審后、在收集了其父母賬戶流水后提出,不排除姚某為減少其在本案的經(jīng)濟損失而采取的一種不實的、意欲抵消應負債務措施的可能。綜上,法院對發(fā)生于韓曉穎、姚某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韓某、阮某某和韓曉穎、姚某之間12萬元借貸關系予以確認,對韓某、阮某某要求韓曉穎、姚某各半承擔之訴不予支持,韓曉穎、姚某應共同向韓某、阮某某償還12萬元借款。判決:韓曉穎、姚某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韓某、阮某某借款12萬元。如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審審理中,韓曉穎沒有提交新證據(jù)。姚某提供如下證據(jù):1、韓曉穎書寫的條子復印件一頁,用于證明韓曉穎主動提出離婚;2、韓曉穎手機上翻拍的照片打印件一頁,用于證明韓曉穎在外有第三者。韓某、阮某某提供左巧玲出具的情況說明一份,用于證明由韓某、阮某某出資購買了系爭車輛。經(jīng)質(zhì)證,韓某、阮某某對姚某提供的證據(jù)真實性不予認可,且認為與本案沒有任何關系。姚某對韓某、阮某某提供的證據(jù)真實性不予認可,且認為不能證明支付的現(xiàn)金來源于韓某、阮某某。韓曉穎對姚某提供的證據(jù)真實性不予認可,且認為與本案沒有任何關系;對韓某、阮某某提供的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均予以認可。本院認為,姚某提供的該些證據(jù)均為復印件和自行打印件,真實性無法確認,且證據(jù)內(nèi)容與本案無關,本院不予采納;韓某、阮某某提供的證據(jù)為證人證言,應由證人出庭作證,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亦無法予以確認。
本院經(jīng)審理查明,一審法院依據(jù)本案在案證據(jù)查明的法律事實無誤,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本案中,韓曉穎在其與姚某婚后向韓某、阮某某借款,并于2015年5月8日出具了金額為12萬元的借條一份,韓曉穎對借款事實亦予以認可,故韓曉穎與韓某、阮某某之間的該借貸關系成立。對于該借款是否系韓曉穎與姚某的夫妻共同債務,本院認為,雖然韓某、阮某某系韓曉穎的父母,但根據(jù)韓曉穎、姚某的陳述及雙方的工作情況,姚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期間無業(yè)在家,夫妻雙方經(jīng)濟拮據(jù),日常生活依賴父母的補貼,甚至還需韓曉穎的阿姨予以接濟,在此情況下,韓曉穎、姚某使用夫妻共同財產(chǎn)購買車輛不具備合理性。另一方面,韓某、阮某某所陳述的系爭車輛購買情況基本能夠和阮某某名下銀行賬戶的取款情況、車款的支付情況相印證,而姚某對于支付的車款來源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jù)予以證明,且現(xiàn)姚某經(jīng)提起離婚后財產(chǎn)糾紛一案對于系爭車輛獲得了一半的價款,故本院認為本案系爭的12萬元債務屬于姚某與韓曉穎的夫妻共同債務,姚某對該債務負有還款義務。姚某不同意在本案中承擔11萬元的還款義務的上訴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以支持。韓某、阮某某對原審法院判決由韓曉穎、姚某向其歸還借款12萬元并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另,姚某上訴還提出韓某、阮某某在一審審理中提供的證據(jù)證明韓曉穎患有精神疾患,但韓某、阮某某在一審審理中提供的僅是韓曉穎就診心理咨詢的收費票據(jù)及測評結果報告,測評結果僅載明韓曉穎可能存在心理衛(wèi)生問題,在姚某亦未提供其他證據(jù)的情況下,姚某的該上訴主張不能成立。綜上所述,姚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2,700元,由上訴人姚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法官助理 周麗云
審判員:湯佳嶺
書記員:鄭??璐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