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姚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徐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姚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三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海強,上海李海強律師事務所律師。
三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嶺,上海李海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姚某3,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被告:姚某5,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被告:余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三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趙忠敏,上海知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姚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楊浦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胡巍(被告姚某4之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原告姚某1、徐某某、姚某2訴被告姚某3、姚某4、姚某5、余某某共有物分割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0月2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姚某1及三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李海強、王嶺、被告姚某3、余某某及委托代理人趙忠敏、被告姚某4及其委托代理人胡巍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請求依法判決上海市楊浦區(qū)周家牌路XXX弄XXX號(以下簡稱系爭房屋)動遷款四分之三歸原告姚某1、徐某某、姚某2所有,由被告姚某3履行支付義務。事實和理由:原告姚某1與被告姚某3系兄弟關系,與被告姚某4系兄妹關系,被告姚某5系被告姚某3、余某某之子(兩人離異)。系爭房屋原承租人是姚維銀(2019年2月17日過世),由姚某1、姚某3作為簽約人與征收單位簽訂補償安置協(xié)議。原告認為,系爭房屋只有三原告符合同住人資格,四被告都不是同住人,不應享受動遷利益。姚某3前妻余某某及二人之子姚某5均沒有實際居住滿一年,姚某3雖住滿一年,但他處有房,曾經(jīng)單位調配獲得鹽山路房屋,后又調配到長陽路XXX弄XXX號XXX室,屬于福利分房;系爭房屋分配時姚某4已出嫁,不屬于被調配人,戶口雖然后來遷入,但沒有實際居住,且姚某4曾享受過福利分房?;谟H情且考慮到因姚某5負債導致他們賣房,故同意四被告獲得四分之一的動遷款。
被告姚某3、余某某、姚某5辯稱,動遷款應依法分割。姚某3、余某某、姚某5、姚某2被認定為居住困難,應獲得相應利益,三原告戶口在內,也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姚某3與余某某因姚某5外債賣房導致離婚,姚某3實際一人居住在系爭房屋,故系爭房屋各項費用都應由姚某3占有一定份額。
被告姚某4辯稱,動遷款應依法分割。辯稱意見與被告姚某3、余某某、姚某5相同,補充認為困難戶公示認定有上訴期,但原告沒有上訴,故被告姚某4應與原告姚某1、徐某某同等利益。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系爭房屋承租人為姚維銀于2019年2月17日報死亡。系爭房屋在冊戶籍為姚某1、徐某某、姚某2、姚某4、姚某3、姚某5、余某某。姚某1、姚某4、姚某3系兄弟妹關系。姚某1與徐某某系夫妻,姚某2是二人之子。姚某3與余某某原系夫妻,2015年9月17日協(xié)議離婚,姚某5是二人之子。
2019年6月27日,乙方姚某3、姚某1與甲方上海市楊浦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征收實施單位上海市楊浦第一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約定,乙方的房屋坐落于周家牌路XXX弄XXX號,屬于征收決定征收范圍,房屋類型舊里,房屋性質公房,用途居住;公房租賃憑證記載居住面積17.9平方米,認定建筑面積27.57平方米,未認定建筑面積0平方米;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及基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被征收房屋價值補償款為評估價格、價格補貼及套型面積補貼的總和,計2,193,282.88元,其中評估價格為1,334,057.16元、價格補貼為400,217.15元、套型面積補貼為725,820元。經(jīng)認定,乙方不符合居住困難戶的補償安置條件。裝修補償款10,476.60元。按期簽約獎437,850元、按期搬遷獎50,000元、均衡實物安置補貼600,000元、首日生效簽約獎220,560元、搬家補助費1,000元、家用設施移裝補貼2,000元、不予認定建筑面積的材料費補貼50,000元、集體簽約獎150,000元,獎勵補貼總計1,511,410元。協(xié)議生效后,征收居住房屋的,被征收人取得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調換房屋后,應當負責安置房屋使用人;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本協(xié)議生效后,乙方搬離原址60日內,甲方應向乙方支付共計3,715,170元。協(xié)議還對其他內容作了約定。上述協(xié)議乙方落款處由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3簽字。
審理中,1、原告提供長陽路XXX弄XXX號XXX室戶籍摘抄及本戶人員情況表、公有住房買賣合同,證明被告姚某3、余某某、姚某5戶籍于1991年1月10日從鹽山<fontclass=changeyuanw='&路&X&X&X&號&'>路XXX號XXX室</font>遷入長陽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68.8平方米),1995年1月20日購買售后公房,兩處房屋均是福利分房。被告對此真實性無異議,稱鹽山<fontclass=changeyuanw='&路&X&X&X&號&'>路XXX號XXX室</font>房屋的取得是被告把周家牌路XXX弄XXX號前樓交給房管所置換所得,長陽路XXX弄XXX號XXX室是單位分配的,后已出售,重新購置了長陽<fontclass=changeyuanw='&路&X&X&X&號&'>路XXX號XXX室</font>,現(xiàn)因姚某5欠外債,余某某與姚某5將長陽<fontclass=changeyuanw='&路&X&X&X&號&'>路XXX號XXX室</font>出售還債,導致姚某3與余某某離婚。被告提供鄰居證明,證明被告姚某3于2017年2月10日起搬入系爭房屋居住、照顧父親,原告對居住情況無異議,但認為姚某3是享受過福利分房后將該房屋出售,雖然居住在系爭房屋內,但不具有同住人資格。
2、原告提供1995年6月9日上鋼二廠職工配房通知單,姚某4增配榆林路XXX號亭子間11.5平方米;1996年3月25日住房調配單,內容為房屋受配人姚某4,原住房人員情況為私房地址為許昌路XXX弄XXX號,面積65.5平方米,全家人口10人,新配房為公房,地址東陸新村XXX弄XXX號XXX室,面積為29.2平方米加廳11.1平方米,配房人口3人;調配類型為動拆遷。被告對此無異議,但認為東陸新村的房屋是姚某4公公原房屋拆遷分配,不是福利分房。
3、原告申請證人忻某、朱某某出庭作證,證明徐某某、姚某1和姚某2在1995至1997年住在系爭房屋;原告提供2000年7月徐某某購買博興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材料,證明原告未享受福利。被告對此無異議,但認為不能據(jù)此認為三原告享有全部動遷款。
4、被告提供《楊浦區(qū)90街坊居住困難戶認定結果單》及公示表,“認定結果為認定人數(shù)4人,姚某2、姚某3、余某某、姚某5,公示時間2019年5月31日至2019年6月14日?!痹嬲J為即使有該認定經(jīng)過,但最終征收補償協(xié)議認定本戶不符合居住困難戶條件。
本院認為,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被拆遷房屋的同住人是指在被拆遷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拆遷許可證核發(fā)之日時在該房屋處已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系爭房屋系公房,承租人已過世,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明確系爭房屋被征收,獲得征收補償款用于對共同居住人進行安置和分配。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及居住狀況的查明,三原告戶籍在冊,因居住困難而在外購房,且未享受過福利分房,應認為是同住人,享受動遷利益分配。被告姚某3、余某某、姚某5雖最終以債務原因出售房屋導致無處居住,但其自認享受過福利分房,出售的房屋的購入款來源于福利分房的售房款;被告姚某4曾獲得增配房屋,亦曾享受過動遷福利,故都不應視為系爭房屋同住人。但是,系爭房屋動遷認定過程中,曾公示姚某2、姚某3、余某某、姚某5為居住困難人員,雖因動遷補償金額確定后,對上述四人折算,已超過人均22平方米,而最終未能認定符合居住困難戶條件,但動遷安置補償款分割應體現(xiàn)補償與安置兼顧的原則,故本院結合房屋來源、系爭房屋居住及他處房屋情況、和各方當事人實際情況等,綜合確定原告姚某1、徐某某、姚某2應獲得187萬元。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第六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姚某3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姚某1、徐某某、姚某2上海市楊浦區(qū)周家牌路XXX弄XXX號房屋征收補償款1,870,000元。
如果未按生效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計18,260元,由原告姚某1、徐某某、姚某2負擔7445元、被告姚某3、姚某5、余某某負擔10,815元。保全費5000元,由被告姚某3、姚某5、余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朱??萍
書記員:方倩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